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全麻下鼻内镜手术术后并发舌下神经麻痹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9岁。因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于2003-03-06在全麻插管下行内窥镜下全组鼻窦开放加鼻中隔矫正术。麻醉诱导为咪唑安定3mg、芬太尼0.1mg、阿曲库胺30mg、异丙酚150mg依次静脉注射,吸纯氧后使用SHLC-MAN喉镜经口明视下ID7.5#导管顺利插入,导管套囊注入空气8ml,固定于左口角,插入导管距门齿23cm,术中1%-1.5%  相似文献   

2.
择期行支撑喉镜下声带手术3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两组诱导麻醉用药为芬太尼2.0μg/kg,氟哌啶5mg,异丙酚2.0~2.5mg/kg,氯化琥珀胆硷1.5~2.0mg/kg,诱导后经口插入F26气管导管,接喷射呼吸机常频控制呼吸。组Ⅰ、组Ⅱ分别泵入2%普鲁卡因和1%异丙酚维持麻醉,均间断静推卡肌宁维持肌松。结果异丙酚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较普鲁卡因组平稳,特别表现在舒张压和心率上升幅度明显减小,两组苏醒时呼之睁眼时间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
鼻咽血管纤维瘤(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JNA)是一高度血管化良性肿瘤。因其病变部位及性质特殊,选择合理的麻醉及控制性降压方法,术毕平稳清醒并拔除气管导管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ASA I~II级、16~26岁男性青少年,诊断为JNA但无颅内侵犯,首次行鼻内镜下JNA切除术48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T组,n=24)与七氟烷组(S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鼻内镜手术中,全身麻醉控制性降压后动脉压、心率与术野出血的关系。方法 48例病人依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Ⅰ、Ⅱ级,进行鼻内镜手术的病人被随机分成2组,每组24人。N组只接受硝普钠进行控制性降压麻醉;C组接受硝普钠和艾司络尔进行控制性降压麻醉。常规麻醉诱导,用1~2%异氟醚和50%N_2O维持。两组病人术中平均动脉压保持在60~65mmHg之间,C组病人通过调整艾司络尔用量将心率维持在80~90次/分。根据Fromme术野质量评分表在手术开始后5、15、30、45分钟由同一术者进行术野质量评分。结果 C组病人术中心率明显低于N组,同样C组的术野质量评分也明显低于N组。结论 鼻内镜手术控制性降压后术野质量与心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收集我院2004年11月~2006年06月收治的48例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患者,观察其偏曲的部位对慢性鼻窦炎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104例,参照1997年海口标准,其中Ⅰ型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16~70岁:Ⅱ型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23~65岁。临床表现为鼻塞、流黄色脓涕、头痛、头昏等。1.2诊断方法。所有患者均通过前鼻镜、鼻内镜检查及鼻窦CT冠状位扫描确诊,观察鼻中隔、鼻窦和鼻腔情况。为了减少混杂因素,将Ⅱ型病例剔除。鼻中隔偏曲的分型按马氏法,凡包含中鼻甲前端以后、游离缘以上区域相对应的鼻中隔存在偏曲的称为高位偏曲:此区域以外部位偏曲称为非高位偏曲。1.3手术方式。局麻或全麻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加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术后3天取出鼻腔填塞物,术后1个月内每周换药一次,此后根据术腔情况换药直至上皮化完成。1.4发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4.0软件,鼻中隔偏曲部位与慢性鼻窦炎之间的关系分析用x~2检验。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鼻内镜广泛用于治疗鼻部病变,眶并发症是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多为眶内出血、复视、眶周皮下气肿、眶内感染等,发生内直肌损伤者极少见,现将我们遇到的2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68岁。术前诊断鼻息肉(鼻窦炎2型2期)、鼻中隔偏曲,未先行鼻中隔矫正,在局麻下行鼻内筛窦开放术,术中由于鼻中隔偏曲造成视野狭窄,未发觉而进入右侧眶内。手术次日,右侧眼睑肿胀、眼球突出、复视、疼痛,眼球外斜45°、内转障碍,向其他方向运动正常。眼眶CT:右侧眼眶内侧壁骨质不连续,局部内直肌增粗(图1)。立即撤除鼻腔填塞物并清理术腔,给予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罗恒茂  裴春明 《耳鼻咽喉》2003,10(6):347-348,362
目的观察鼻内镜手术中,全身麻醉控制性降压后动脉压、心率与术野出血的关系。方法48例病人依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Ⅰ、Ⅱ级,进行鼻内镜手术的病人被随机分成2组,每组24人。N组只接受硝普钠进行控制性降压麻醉;C组接受硝普钠和艾司络尔进行控制性降压麻醉。常规麻醉诱导,用1~2%异氟醚和50%N2O维持。两组病人术中平均动脉压保持在60~65mmHg之间,C组病人通过调整艾司络尔用量将心率维持在80~90次/分。根据Fromme术野质量评分表在手术开始后5、15、30、45分钟由同一术者进行术野质量评分。结果C组病人术中心率明显低于N组,同样C组的术野质量评分也明显低于N组。结论鼻内镜手术控制性降压后术野质量与心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鼻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附2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垂体腺瘤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鼻内镜下经鼻中隔-蝶窦、鼻内镜辅助经鼻中隔-蝶窦和经鼻腔-蝶窦三种入路手术行垂体腺瘤切除术,共28例。结果:Hardy-Wilson分级Ⅰ级者7例全切除;Ⅱ级者7例,5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Ⅲ级者11例,5例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Ⅳ级者3例,部分切除。严重并发症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2个月~56个月,手术全切除17例中1例复发。结论:鼻内镜下垂体腺瘤手术克服了显微镜下不能观察蝶窦外侧壁重要血管和神经等结构的缺点,经鼻内镜垂体腺瘤切除术具有操作简单、到达蝶鞍比较容易、损伤小的优点,符合微创外科手术原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控制性降压麻醉在内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临床分型分期为 型的复发性鼻息肉或兼有慢性多发性鼻窦炎或兼有全组鼻窦炎病例 90例 (16 5侧 )施行内镜鼻窦手术 ,随机分为控制性降压麻醉治疗组 4 5例(83侧 ) ,局麻 +杜冷丁对照组 4 5例 (72侧 )。全部病例随访 3个月~ 2年。结果 :控制性降压麻醉治疗组术中出血明显减少 ,与局麻 +杜冷丁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治愈 5 7例 (6 3.3% ) ,好转 2 8例 (31.1% ) ,无效 5例 (5 .6 % ) ,治愈好转率为 94 .4 %。术前 90例嗅觉减退或丧失的患者中 ,术后 19例恢复 ,34例改善 ,37例无变化 ,治愈好转率5 8.9% (5 3/90 )。结论 :控制性降压麻醉在内镜鼻窦手术中可以明显减少手术出血 ,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 ,使病变显露清楚 ,手术者操作方便 ,为防止息肉和炎症复发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佳苏仑用于全麻喉显微外科手术后催醒,观察患者清醒时间、清醒程度及药物副作用。方法45例喉显微手术患者,随机分A、B、C三组。术前肌注阿托品0.5mg,咪唑安定、芬太尼、丙泊酚快速诱导插入6.0导管,术中吸入异氟醚、氧化亚氮、氧维持。A、B两组琥珀胆碱、C组阿曲库铵诱导和维持。术毕,大流量纯氧洗肺5分钟后,A组生理盐水5ml,B组佳苏仑1~1.5mg/kg,C组新斯的明1mg、阿托品0.5mg、佳苏仑1mg~1.5mg/kg。观察清醒时间;用佳苏仑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恢复室5、10、15、20、30分钟镇静评分。结果B、C两组清醒时间短于A组(P<0.05);给佳苏仑后C组SBP、DBP均有升高(P<0.05);恢复室镇静评分5分钟C组评分低于A组(P<0.05)。结论佳苏仑用于喉显微外科手术患者能有效缩短麻醉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8岁。于2002-12-11上午门诊局麻下行双侧扁桃体挤切术,麻醉药物为1%利多卡因注射液10毫升,0.1%肾上腺素注射液3滴。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无副损伤,少量出血约20毫升,术后静滴抗生素。术后10小时患者自觉咽痛,有轻度憋气感,后逐渐出现呼吸困难。查体:一般状态尚可,声嘶,Ⅱ度呼吸困难体征,咽部见软腭、悬雍垂、咽腭弓高度水肿成半透明球状,会厌水肿,声门窥不见,双颌下肿胀,可扪及捻发音。急予以静滴“地塞米松10毫克”,辅助雾化吸入治疗,同时作好气管切开准备,用药后呼吸困难逐渐改善。次日复查声嘶改善,无呼吸困难,咽喉部  相似文献   

12.
鼻中隔和多鼻窦联合手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鼻中隔、多鼻窦联合手术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安全可行性。方法:56例鼻腔鼻窦疾病的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一次性接受鼻中隔矫正术、上颌窦根治术、鼻息肉切除术、筛窦(额窦、蝶窦)开放术及中、下鼻甲手术,并观察术后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个月~2年,治愈30例(53.57%),好转23例(41.07%),无效3例(5.36%),总有效率94.64%,出现并发症20例(35.71%),所有并发症经治疗均获痊愈,无鼻中隔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局部麻醉下能一次性完成鼻中隔、多鼻窦(鼻-鼻窦)联合手术,且不会增加和加重鼻-鼻窦手术的并发症;因该术式疗效好,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能明显减少鼻息肉及鼻窦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3.
改良面部正中翻揭术在鼻腔鼻窦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有效的治疗鼻腔、鼻窦肿瘤手术方法。方法 :利用改良面部正中翻揭术治疗 2 4例鼻腔、鼻窦肿瘤的病人 ,其中 6例结合内镜技术。该术式将传统正中翻揭术的鼻前庭环形切口改为鼻中隔的贯穿切开和鼻腔外侧壁的骨膜下切开。本组病例 ,筛窦骨瘤 2例 ,鼻中隔血管瘤 1例 ,鼻腔、筛窦血管瘤 3例 ,鼻腔、上颌窦血管瘤 3例 ,鼻腔筛窦内翻乳头状瘤 7例 ,鼻腔筛窦鳞癌 2例 ,鼻腔鳞癌 3例 ,上颌窦鳞癌 2例 ,复发性上颌窦鳞癌 1例。鼻腔筛窦内翻乳头状瘤和恶性肿瘤 ,皆未侵犯前筛窦、前颅底及眼眶。鼻腔筛窦内翻乳头状瘤和鳞癌术后皆行放疗。结果 :2 4例手术皆成功。该手术切口可变通 ,对鼻腔、鼻窦、鼻咽及前中颅底皆可充分暴露 ,结合内镜技术可减少术中创伤和术后并发症。患者对术后外形皆满意。无鼻前庭狭窄、鼻中隔穿孔、口鼻瘘管等 ;12例面部麻木术后 6个月均渐好转 ;5例溢泪皆行泪道冲洗后好转 ;1例复发性上颌窦癌病人再次手术后 3个月因肺部转移死亡 ;1例鼻腔筛窦内翻乳头状瘤术后 8个月复发。结论 :改良面部正中翻揭术是一种变通而实用处理鼻腔、鼻窦肿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副中鼻甲和第二中鼻甲鼻内镜手术切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患者男,18岁,因双侧鼻塞伴头痛5年,无流涕及鼻出血,于2004-11-12以“鼻中隔偏曲”收入院.既往体健.查体:全身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检查:鼻中隔向左侧高位偏曲,右侧中鼻甲前方可见副中鼻甲,1%麻黄素棉片收缩后在鼻内镜下见副中鼻甲后方有第二中鼻甲,右侧中鼻甲与鼻中隔相贴,双侧下鼻甲不大,中鼻道未见异常分泌物及鼻息肉,鼻咽部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5.
1993至1999年我们在全麻显微支撑喉镜下为82例声带新生物行摘除术,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声带新生物82例中男49例,女33例,23~61岁.声带息肉47例,声带小结23例,声带乳头状瘤5例,声带囊肿4例,声带血管瘤2例,声带结核1例. 1.2 麻醉与手术方法 1.2.1 麻醉方法术前1h肌注阿托品0.5ug,安定10mg,利用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诱导用药为依托米酯0.3mg/kg,氯化琥珀胆碱1.5~2.0mg/kg,诱导后经口插入带低压套囊气管插管,男性用内径6.5mm插管,女性用内径6.0mm插管,将气管导管套囊打气固定后,接麻醉机行常频控制呼吸,呼吸频率20/min.维持用药为持续静滴2%普鲁卡因,术毕即刻给新斯的明对抗肌松.  相似文献   

16.
鼻内镜手术局部麻醉及术中止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鼻内镜外科技术在我国日渐普及和成熟,随着基层医院的普遍开展,简便有效的麻醉及术中止血方法日显重要。我们从1994年10到2003年6月,在局部麻醉下,行各类鼻内镜手术1 200多例,对于鼻腔鼻窦内镜手术的局部麻醉和术中止血积累了一定经验,报告如下。局部麻醉的1 200例各类鼻内镜手术病人,男性680例,女性520例。年龄12~72岁,平均年龄35岁。病变范围及程度为1997年海口标准的各种类型和分期的全部鼻窦炎鼻息肉病患者。麻醉及术中止血方法及效果在不同阶段差别比较如下:1.1 早期方法治疗200例病人,采用的麻醉方法:①表面麻醉:2 %丁卡因30…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近二十年关于鼻中隔穿孔手术修补的概况,对鼻中隔穿孔的病因、症状、术式及术中所用移植物进行总结,并提出鼻内镜手术修补鼻中隔穿孔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鼻中隔手术由于患者配合不佳、医师经验不足,操作不当,都可能造成术中鼻中隔穿孔或者大面积黏膜损伤,如果处理不当,常会出现术后穿孔,因此也是术者担心的问题。我科在2007年3月~2009年12月对13例术中引起鼻中隔穿孔或黏膜大面积损伤患者进行X线胶片夹板固定法,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李丽  赵燕玲 《耳鼻咽喉》1998,5(1):24-27
择期行支撑喉镜下声带手术3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两组诱导麻醉用药为芬太尼2.0μg/kg,氟哌啶5mg异丙酚2.0-2.5mg/kg,氯化琥珀胆硷.5-2.0mg/kg,诱导后经口插入F26气管导管,接喷射呼吸机常频控制呼吸,组Ⅰ、组Ⅱ分别泵入2%普鲁卡因和1%异丙酚维持麻醉,均间静推卡肌宁维持肌松。结果异丙酚组术中血流动力不变化明显较普鲁在组平稳,特别表现在张压和心率上升幅度明显减  相似文献   

20.
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鼻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等离子射频与传统烧灼法治疗鼻出血的机制一样:破坏出血点组织,使血管封闭或凝血而达到止血目的。我科自2003年9月至2005年3月在鼻内镜下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取得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2003年9月至2005年3月在鼻内镜下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并完成随访的病例58例。男性46例,女性12例,年龄33~65岁,平均47岁。其中曾行前鼻孔填塞者16例,后鼻孔填塞者5例,化学烧灼者3例。出血原因:鼻腔黏膜干燥及糜烂者7例,用力擤鼻及过度挖鼻者6例,单纯高血压动脉出血者8例,高血压合并血管曲张者10例,单纯血管曲张者11例,鼻中隔偏曲者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者1例,原因不明者6例。58例患者中有10例合并糖尿病。出血部位:鼻中隔前端出血27例,鼻中隔后端出血11例,鼻中隔偏曲凸面和嵴突处9例,下鼻甲后端5例,鼻中隔后端和下鼻甲后端均有出血者4例,中鼻甲前部游离缘出血1例,下鼻甲和鼻中隔前端均有出血者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