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耳蜗手术前后使用小儿主观测听法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主观听力学测试方法在低龄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前后的作用。方法和结果103名5岁以下拟接受人工耳蜗植入低龄儿童,术前均完成非助听和助听主观听力测试。31名游戏测听(playaudiometry,PA)法、62名视觉强化测听(visualreinforcementaudiometry,VRA)法、10名行为观察测听(behavioralobservationaudiometry,BOA) VRA法获得左右侧单耳/或双耳裸耳听阈;30名PA法、63名VRA法、10名BOA VRA法分别在声场中获得每侧耳的助听听阈,并结合其他客观测试结果评估了听通路的功能。术后开机调试后103名患儿均有听觉反应并获得T、C值,其中48名由VRA、PA测试方法得到;27名经BOA法得到;28名经神经反应遥测(neuralresponsetelemetry,NRT)结合BOA法获得,患儿的听觉能力有明显改善。结论主观听力测试方法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对评估听通路完整性非常重要,对预测低龄患儿术后听觉康复可能的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听力学评价对判断小龄聋儿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0名3岁以内小龄聋儿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ABR)、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s,OAE)、声导抗等客观测试。行为观察(behavioral observation audiometry。BOA)、视觉强化定向反应(visual reinforcement audiometry,VRA)、游戏测听(play audiometry,PA)等行为测听及听觉言语评估,用其结果综合判断听力损失程度。术后开机3个月对所有小儿进行听觉言语评估,与术前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术后50名聋儿的听觉言语识别率有明显提高。结论综合听力学评价能够准确筛选出小龄聋儿人工耳蜗适应证患者,筛选出来的患者术后可以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婴幼儿听觉发育延迟的听力学特点及影响因素,为鉴别听觉发育延迟与永久性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听觉发育延迟婴幼儿从发现听力障碍到听力转为正常的历次听力诊断情况,与同期诊断为永久性聋的婴幼儿历次听力诊断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听觉发育延迟婴幼儿的听力学特点。结果①听觉发育延迟婴幼儿在历次听力诊断中,听力逐渐好转,而永久性聋患儿听力始终无变化;②听觉发育延迟婴幼儿初次诊断为重度或极重度聋者,常同时伴有中耳病变;③听觉发育延迟婴幼儿初次诊断时双耳阈值差仅0~20 dB,而初次诊断双耳阈值差过大尤其是单耳极重度或重度聋对侧耳正常的单耳听力障碍者历次复诊患耳听力均无改善则可能为永久性聋;④早期助听干预可促进听觉发育延迟婴幼儿的听觉发育。结论听力是否随婴幼儿月龄增大而好转、初次诊断重度或极重度聋是否伴有中耳积液、初诊时双耳阈值差是否≤20 dB是鉴别婴幼儿听觉发育延迟与永久性聋的重要依据;对可能为听觉发育延迟的患儿适时进行助听干预,可促进其听觉发育。  相似文献   

4.
1.5听力诊断评估听力学诊断评估首要目的是确定有无听力损失,其次是对有听力损失耳的听力损失类型、程度和听力曲线构型进行评估,最后评价整个听觉系统功能的完整性,以便确定干预方法。理想的听力诊断应包括定性、定位、定量和病因诊断,当然听力损失病因诊断在多数情况下还是很难做到。
  1.5.1“听力正常”的诊断至今对婴幼儿的听力诊断仍然无“听力正常”的标准定义,一般认为ABR反应阈<30 dB nHL 或 ABR反应阈≤35 dB nHL并DPOAE各频率点或 TEOAE正常引出,同时还要结合家长观察到婴儿有明显的听性行为反应,则可认为听力基本正常;不过最好还是每6个月进行一次复查或告知家长仍需密切关注小儿的日常听性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5.
小儿行为测听是一种主观听力学评估方法,需要儿童对声音产生反应并通过某种行为表现出来,如将头转向声源或作出某种动作,通过这些反应判断小儿的听阈[1]。其检查对象是儿童,小儿由于受认知水平、言语发育、交往能力的限制,理解并配合  相似文献   

6.
<正>听性脑干反应(ABR)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电生理客观听觉测试方法,普遍应用于不能配合行为听力测试的婴幼儿和儿童以及不能提供可靠主观行为反应的成年人。其信号幅值小,容易受到脑电、肌电或其它电磁信号的干扰,传统ABR测试易受受试者自身生理噪声和测试环境的影响,通常需在隔声屏蔽室内且使用镇静剂或麻醉剂使婴幼儿进入睡眠状态才能进行。然而镇静和麻醉涉及测试时间、医疗成本和医疗风险增加,限制了传统ABR的使用,特别是患有心脏病或其他严重疾病的婴幼儿,或是需要多次测试的婴幼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传导方案促进低龄听障婴幼儿听觉发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13名中重度以上听力损失的儿童助听后以传导方案的模式进行听觉能力康复.根据年龄划分为两组:7个月~1岁5个月5人;1岁6个月~3岁8人,两组教学侧重点不相同.使用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T-MAIS)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1、3、6、12个月对所有儿童进行评估.结果 13例儿童中12例经传导方案干预,总体听觉能力随时间的延续呈曲线上升(92.3%),各分项听觉能力均呈上升趋势.1岁6个月以下听障儿童的声音察知能力发展较快,发声情况及理解能力到6个月时才出现明显变化;1岁6个月以上听障儿童的声音察知能力及发声变化较快,而理解能力相对发展较慢.结论 针对低龄听障儿童康复的传导方案具有可行性和推广性,有利于他们的听觉发育及全面发展,但后续跟踪应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在小儿听力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在小儿听力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39例受试者,年龄6个月~5岁,平均2.75岁,男21例,女18例。分别进行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和小儿行为听力测试。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刺激声信号的载波频率为0.5 kHz 、1 kHz 、2 kHz及4kHz。双耳上述各个频率分别以70~100 Hz不同的调制频率进行调幅调制。测试时,双耳八个(每耳四个)声信号经ER-3A插入式耳机同步给出。测试状态为水合氯醛镇静睡眠。小儿行为听力测试中,6~24月龄小儿行视觉强化定向条件反应测听、25月龄~5岁行游戏测听。所有数据以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①小儿行为听阈通常比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反应阈低,在0.5kHz、1kHz 、2kHz及4kHz二者差异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分别为:15.2±9.1dB、8.8 ±7.5dB、8.2±7.7dB、10.7±8.8dB。各个频率之间这一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 =10.395;μ 3 ;P=0.000),进一步的两两比较显示0.5 kHz行为听阈与反应阈的差异高于其它频率;②小儿行为听阈与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反应阈在各个频率均呈显著相关(P =0.000)。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99,0.859,0.894,0.850。结论 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反应测试具有频率特异性、客观及与行为听阈相关性好的特点,可以作为无法配合行为听力测试的小  相似文献   

9.
听神经病小儿6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60例听神经病小儿进行临床听力学分析,以便提高对此病的认识,避免漏诊及误诊。方法2003年-2005年我院临床医学听觉言语康复中心门诊,对4个月-6岁婴幼儿及儿童诊疗中发现60例聋儿,对声音有反应,但不会讲话,给于ABR、ASSR、OAE、声导抗、影像学检查后,发现异常反应。结果60例(120耳)聋儿ABR严重异常,ASSR、行为测听有部分残余听力、OAE正常、声导抗及影像学方面未发现异常。结论听神经病是一种近期提出的病因不明的听觉障碍性疾病。此病引起具有特殊临床表现与听力学检查表现的感音神经性聋,有助于与感音性聋的鉴别。  相似文献   

10.
药物性聋和噪声性聋后听觉中枢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传统的研究方法经常将外周听器和中枢听觉系统分别进行研究 ,在观察内耳损伤的同时往往没有注意到听觉中枢各级神经元核团的变化。然而 ,近年的研究表明 ,当外周听器被噪声或耳毒性药物损伤后 ,在内耳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同时 ,听觉中枢以一种意料不到的方式改变了其结构和功能 ,即发生了可塑性 (Plasticity)的改变或重组 (re organization)。不同于外周听器的功能下降 ,其表现为自发活动的增强〔1〕,并可产生耳鸣、听觉过敏和响度重振等症状。毋庸置疑 ,外周听器和中枢听觉系统是一有机的整体 ,两者应该是相互影响的。本文试图将药物性…  相似文献   

11.
行为测听法是一类操作简便 ,反应直观 ,易于被测试者掌握的听力普查方法 ,虽然其灵敏度和特异性不及电生理测听法高 ,但仍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测听手段[1] ,而且电生理测听法仅反映新生儿耳蜗或听神经至脑干的发育状况 ,而行为测听法则能反映从听神经至脑干到运动系统的功能。在行为测听中 ,刺激声的选择、听性行为的种类、新生儿的状态等因素都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就行为测听方法中各因素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作一概述。1 测试方法简介自Fr ding(196 2 )用锣声测试新生儿的眼睑反应以来 ,目前 ,有不同的方法应用于新生儿行为…  相似文献   

12.
听觉神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听觉神经病的临床特点、听力学及电生理特征。方法 总结了 17例听觉神经病患者的病史、纯音及语言听力、镫骨肌反射、听性脑干反应 (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 ,ABR)、耳蜗电图、鼓岬电刺激试验、耳声发射及对侧声抑制试验的特点。结果 该病多在青春期后起病 ,女性较多发 ,表现为渐进性双耳对称性听力下降 ,纯音听力以低频损失为主 ,语言接受阈升高 ,分辨率下降 ,镫骨肌反射及ABR引不出或阈值明显升高与纯音听力不成比例 ,耳蜗微音器电位正常 ,听神经动作电位引不出 ,耳声发射波幅高、时程长且不为对侧声刺激所抑制。结论 听觉神经病的诊断应在除外各种已知原因的感音神经性聋后 ,根据其纯音听力与客观测听的不一致及电生理学上的耳蜗活动与中枢系统反应分离的特征作出 ,对该病的认识尚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3.
听性脑干反应(ABR),又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一种由气导或骨导声刺激诱发,起源于内耳、听神经和听觉脑干,在头颅表面记录到的神经电活动,属于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ABR是听觉诱发电位中最常用的测试方法,可以评估从内耳至听觉脑干的听觉通路的完整性,由于不受受试者睡眠状态(睡眠或清醒)的影响,可用于不能配合行为测听及需要进行听觉通路病变评估者,是临床不可或缺的听力学检测手段。ABR的波形、幅值、潜伏期和反应阈值等受测试环境和测试参数影响较大,规范的ABR测试操作对于保证其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可比性以及提高临床诊疗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我国目前尚无ABR测试临床操作规范。基于我国听力学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研究结果,我们在广泛征求耳科医师和听力技师等相关人员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本共识,以期规范ABR测试临床操作流程,便于我国ABR测试工作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另外需要指出的是ABR虽可归于"客观测听",但对其波形的识别和判读是由测试者主观分析的,评估时要注意到"判读误差"的可能性。本共识不包括自动ABR(AABR)、电刺激ABR(EABR)和术中ABR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ciliaryneurotrophicfactor ,CNTF)对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等均有促进存活及损伤修复的作用[1] ,能促进听泡衍生因子对听泡神经节神经元的轴突生长 ,参与听觉系统的发育[2 ] 。为了解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内是否有CNTF及其mRNA的表达 ,我们进行了如下研究。一、材料和方法1.动物的选择及分组 :选用耳廓反射正常 ,体重 2 5 0g左右 ,健康无中耳炎的杂种豚鼠 10只 ,随机分为正常和爆震2组 ,每组各 5只。2 .爆震源 :爆震声源由特制的D 86电火花脉冲发生器产生。爆…  相似文献   

15.
小儿测听分为主观测听 (行为测听 )和客观测听 ,临床上对一些聋儿多采用听性脑干反应等客观测试方法 ,而忽略了小儿行为测听。近几年 ,广大听力学工作者已逐步认识到主观测听的重要性 ,并不断在此方面进行努力。现就几例难测小儿的行为测听的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1 测试对象、方法和结果1 1测试对象 :复合残疾儿童 3例 ,男 1例 ,女 2例 ,年龄 5~10岁 ;单纯听力障碍儿童 12例 ,男 7例 ,女 5例 ,年龄 1岁 3个月~ 9岁。1 2 测试仪器 :国产FA— 18听力计 ,小熊打鼓声光控制仪 ,丹麦Medson或美国GSI 33听力计以及电脑合成测听…  相似文献   

16.
中枢听觉处理(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CAP)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听觉输入信号的感受处理过程以及在该过程中潜在的神经生物活动并由此产生听觉电生理电位的过程,如果该过程受阻,就会产生中枢听觉处理障碍[(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C)APD][1,2]。目前,(C)APD的诊断方法分为两类:行为测试和电生理测试。电生理测试较少受到言语、记忆、注意力等干扰,是能够提供声学信号在整个中枢听觉神经系统中传导、整合等相关客观信息的强有力工具[3],在评估听觉中枢处理障碍中具有临床价值[4]。美国听力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Audiology,AAA)颁布的《(C)APD儿童和成人诊断、治疗和处理临床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当存在以下潜在的临床指征时,应采取电生理测试做进一步的评估:①行为评估不能清晰揭示障碍的模式;②行为测试的结果不完整、无法下定论或受某些变量(如受试者的注意、动机、认知状态)干扰;③小龄儿童由于其年龄原因不能采用行为测试进行综合评估;④疑似神经系统病变,需要进行医学随访;⑤需要了解中枢听觉神经系统中机能失调的位点信息,且需综合行为评估揭示个体(C)APD的清晰模式;⑥被评估者的母语不适合做行为评估。用于(C)APD评估的测试主要包括听性脑干反应(ABR)、耳声发射(OAE)、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iddle latency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MAEP)、长潜伏听觉诱发电位(long-latency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LAEP)如P1-N1-P2波、P300、失匹配负波(the mismatch negativity,MMN)等。本文简要介绍了这些测试方法在(C)APD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并阐明需注意的问题,最后对其临床应用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婴幼儿中耳炎的听力学特征,探讨多种听力学测试方法在婴幼儿中耳炎的诊断和干预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04年12月至2007年6月由外院转入本院进行听力学诊断性检查后确诊或高度怀疑中耳炎的56例婴幼儿患者(男加例,女16例).初诊年龄为42 d至3岁,平均为5个月.患儿在完成耳鼻咽喉科常规检查后,进行了多种听力学测试方法联合诊断,包括听性脑干反应(ABR)、耳声发射(OAE)、鼓室声导抗测试(226和1000 Hz探测音),4例患儿完成了小儿行为测听.结果 56例(112耳)中有87耳诊断为中耳炎,31例为双侧,25例为单侧.56例中有49例在出生后3 d内进行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其中36例初筛未通过;42 d时行进一步筛查的有52例(其中有3例未行初筛直接进行了复筛),显示均为未通过.4例患儿未经过听力筛查,为家长发现听力不佳来诊.52例(104耳)进行了226 Hz鼓室声导抗测试,其中20例(28耳)鼓室图B型或c型;39例(78耳)进行了1000 Hz鼓室声导抗测试,其中38例(55耳)出现异常;56例(112耳)进行了ABR检查,其中49例(74耳)出现ABR的波I潜伏期延长;56例(112耳)进行了OAE测试,其中55例(81耳)未通过;4例(8耳)完成了小儿行为测听,均出现骨、气导差.结论 联合应用226 Hz及1000 Hz鼓室声导抗测试、ABR潜伏期及阈值测试、小儿行为测听、OAE测试多种方法能够发现婴幼儿中耳炎的特征性表现,在早期诊断中具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听神经病的病变部位并观察听神经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8例听神经病患者,同时筛选背景接近的8例非听神经病极重度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配对。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术前听力学资料;术中耳蜗植入前采用自制电极行电刺激听性脑干诱发反应(EABR)评估听觉通路;植入后检测神经反应遥测(NRT)、EABR;并随访术后调机T、C值,采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言语识别率评估术前和开机后1年时听力言语情况。结果:8例听神经病患者术中植入前均可引出EABR波形,但是波形较正常有变异,需要刺激量加大或者调整参数,Ⅴ波潜伏期长短不一;植入耳蜗后NRT反应好,EABR和术中测试波形接近。术后开机均有听性反应,随访开机T、C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听神经病组患者术前及开机1年CAP分别为6.50±0.94和6.90±0.77,言语识别率(双字词)分别为(85.00±11.66)%和(89.50±9.0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EABR可以做为评估听神经病(听同步不良患者)听觉通路的有效工具,筛选合适植入者;人工耳蜗可以帮助听神经病患者提高听力及言语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未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听力变化及其特点,为听力评估及临床诊断和随访工作提供参考,为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方法 2003年9月至2009年11月由我省各地州市接受了出生后初筛或复筛2次或2次以上听力筛查双耳或单耳未通过,转诊到我听力中心进行听力诊断性检查的婴幼儿143例,最终以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40 Hz听觉相关电位(40 Hz audi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40 Hz-AERP)、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声导抗结果进行评估和确认.对确诊为双耳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的婴幼儿填写聋人调查表,进行跟踪随访,提出早期干预方案.结果 143例婴幼儿中确认听力损失者110例,占76.92%.其中单耳72例,占65.45%,双耳38例,占34.55%.听力损失中轻度31例,占28.18%;中度27例,占24.55%;重度27例,占24.55%;极重度25例,占22.72%.110例听力异常者有14例复查,占12.73%.复查者中双耳听力损失6例,单耳听力损失8例.14例双耳重度、极重度耳聋患儿,有10例配戴助听器,这些患儿正在接受语言康复训练.结论 耳声发射和听性脑干反应联合应用于新生儿及婴幼儿听力筛查,能提高其听力筛查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对未通过听力筛查的婴幼儿,有必要在出生后3个月左右接受听性脑干反应和40 Hz听觉相关电位检查,以确保较为科学而可行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本组听力异常患儿复查率低和失访率高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清醒状态下的VP是个很可靠的反应,只要受试者听力良好而能合作,一般均可成功地记录出这种反应。然而这种反应与受试者状态关系密切,随觉醒水平不同而有规律地变化,这与脑电背景活动有关。当困倦时VP显著降低,而当高度注意或清醒时则VP明显升高。在电反应测听中需要受试者维持足够的清醒水平时,可让他们阅读书籍、欣赏图片或静静地玩玩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