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最长声时测量在聋儿言语呼吸中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目的 验证聋儿在口语发展过程中获得呼吸支持的重要性,建立学前和学龄低、中、高年级儿童的最长声时(MPT)常模;体现最长声时在聋儿言语呼吸中的指导价值;证明腹式呼吸较胸式呼吸能够提供更多的言语呼吸支持。方法 在上海市随机选取4-17岁640名健听儿童,从国内外数家省康复中心随机选出共29名配藏助听器且采用腹式呼吸的重度聋儿,以及25名接受胸式呼吸训练的重度佩戴助听器聋儿。方法:根据每个实验目的进行最长声时分组测试,测试设备采用“实时言语矫治仪”。结果 (1)最长声时在不同年龄组及性别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2)耳聋组接受康复前,最长声时显著低于健听组,经过一年康复之后,最长声时重复测量显著高于健听组;(3)耳聋组胸式呼吸的最长声时明显短于腹式呼吸。结论最长声时作为衡量言语呼吸质量的最佳指标之一,可以在聋儿康复中得到广泛应用,以指导聋儿在言语过程中建立自然的腹式呼吸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快速用力呼气法对治疗发育迟缓儿童言语呼吸支持不足问题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单一被试单基线A-B实验设计,运用快速用力呼气法对1名存在言语呼吸支持不足问题的发育迟缓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测量、分析训练前后的最长声时和平均言语强度。结果训练后,该儿童最长声时和平均言语强度显著提高。结论快速用力呼气法对解决发育迟缓儿童呼吸支持不足的问题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经过语训后进入普通小学就读的聋儿在言语交流上仍存在不适应,从聋儿自身讲,除了听的障碍外,主要是发音说话让人听不懂,无法与师生沟通,导致接受普通教育失败。聋儿说不好话的原因,其共性和主要原因是发音说话不会控制气息所致。所以要解决聋儿把话说好的问题,应当从聋儿言语呼吸训练入手,在言语呼吸训练中引导和训练聋儿把话说得清晰.准确.响亮,为日后接受有声语言教育和进行正常言语交流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口腔轮替运动速率(diadochokineticrate,DR)是衡量言语产生过程中舌部运动灵活程度以及言语清晰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主要是采用DR指标监控聋儿言语矫治及训练的效果,同时对采用不同呼吸方式(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聋儿的DR进行比较,以验证腹式呼吸方式是言语技能训练中应采用的正确方式。方法对33名腹式呼吸言语矫治前后和30名胸式呼吸聋儿言语矫治后的4项DR分别进行测量,采集有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①腹式呼吸组的聋儿在腹式呼吸训练前后的DR有着显著性差异;②胸式呼吸组聋儿DR的4项指标均明显低于相应的常模,而通过一年腹式呼吸训练的腹式呼吸组DR中的两项指标接近常模值范围。结论①在聋儿听觉言语康复过程中,口腔轮替运动速率参数应作为言语训练效果有效监控的重要指标;②两组聋儿的DR比较结果表明:腹式呼吸方式有利于提高言语肌群的协调性以及言语清晰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言语呼吸障碍的产生机制和分型进行了探讨,详细介绍了呼吸障碍的评估指标及评估流程,为制订有效的呼吸障碍矫治策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肌紧张性发声障碍患者发声空气动力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肌紧张性发声障碍(muscular tension dysphonia,MTD)患者发声空气动力学特性,探讨该方法在MTD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言语发声空气动力学测试系统分别测量21例肌紧张性发声障碍患者及20例正常成人舒适发声时的声门下压、声门阻力、平均气流率及最长声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成人比较,MTD患者声门下压和声门阻力升高,平均气流率下降,最长声时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空气动力学分析能有效评估MTD患者的发声功能,可用于MTD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7.
儿童睡眠呼吸障碍呼吸事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儿童睡眠呼吸障碍的呼吸事件特点。方法:对203例睡眠打鼾儿童进行整夜多导睡眠监测,按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和呼吸暂停指数(apneaindex,AI)分5组,比较组间呼吸事件监测结果。结果:①REM睡眠期人均呼吸事件次数与NREM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低通气发生次数(6.28±1.29)次/h与呼吸暂停次数(1.81±0.39)次/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儿童呼吸事件多发生于REM睡眠期;②儿童低通气的发生次数多于呼吸暂停;③以AI≥1诊断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常儿童言语时呼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6~7岁正常儿童在平静时和言语时呼吸特征的异同,为矫治听觉言语障碍儿童病理性言语呼吸提供参考。方法使用RM6240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和Hx100型呼吸换能器,采集160名6~7岁正常儿童平静时和言语时的平均呼气峰压、吸气谷压、呼吸频率、呼吸深度等特征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儿童言语时与平静时呼吸相比,前者胸部的平均呼气峰压、吸气谷压、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均较后者显著增加(P〈0.01),而在腹部,前者除呼吸频率(P〈0.05)增加外,平均呼气峰压、吸气谷压、呼吸深度等指标均较后者减小(P〈0.05,P〈0.01)。在两种呼吸状态下,腹部记录的各项指标除呼吸频率外均大于胸部(P〈0.01);男生除平静呼吸时胸部呼吸频率、平均呼气峰压值及言语呼吸状态下腹式呼吸的平均呼气峰压值低于女生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大于女生(P〈0.05,P〈0.01)。结论言语时呼吸是胸腹联动式,胸部活动度增加是增加空气吸入量,腹部活动度减小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呼吸气流;平静时以腹式呼吸为主;男生呼吸肌群、呼吸器官发育较女生要好。  相似文献   

9.
平均言语基频常模的制订及其相关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制订不同年龄中国正常儿童的平均言语基频常模,探索儿童平均言语基频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特征;利用平均言语基频常模,对两种不同呼吸方式(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聋儿的平均言语基频进行比较,验证腹式呼吸方式是言语矫治训练中应采用的正确方式。方法分别对960名正常儿童及成人、33名腹式呼吸以及30名胸式呼吸聋儿的平均言语基频进行测量,并进行有关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1制订了3至17岁以及18岁以上中国人的平均言语基频常模。2 胸式呼吸组的平均言语基频明显高于相应的常模;腹式呼吸组平均言语基频接近相应常模。结论1平均言语基频常模表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平均言语基频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其中3--7岁和12—14岁可视为儿童平均言语基频变化的两个关键期;性别、年龄及性别和年龄的交互作用都会对平均言语基频的变化产生极其显著性影响;2腹式呼吸方式是言语矫治训练中应采用的正确方式。采用腹式呼吸是聋儿听觉言语康复的关键,胸式呼吸训练方法没能遵循聋儿言语获得的特殊生理和心理规律,它是造成聋儿平均言语基频过高和硬起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咽部肌肉训练方法对成人轻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38例轻中度OSAHS患者进行90天咽部肌肉训练,比较训练前后睡眠呼吸监测结果,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有效率。结果 治疗前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最长呼吸暂停持续时间、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分别为(16.6±5.9)次/h, (37.1±20. 9)秒和(80 .3±13.0)%;治疗后分别为(10.2±6.8)次/h ,(27.6±12.8)秒和(87.3±3.8)%,三项指标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分别为.012、 5.857、-12.779,P 均<0.01)。38例患者中有效组26例,依从性(77.3±14.7)%;无效组12例,依从性(50.2±17.6)%,有效组患者依从性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459,P <0.01)。治疗总有效率为68.4%。结论 咽部肌肉训练和良好的依从性可以改善成人轻中度OSAHS的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听障儿童下颌构音运动异常康复训练的有效方法。方法对1名下颌构音运动异常的听障患儿进行下颌口部运动与下颌构音运动训练,结合促进治疗法和重读治疗法对其进行综合康复训练。采用主观分级评估的方法监控患儿口部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采用单一被试研究法观察分析个案训练前后/i/、/e/的第一共振峰(F1),监控下颌上位、半开位的构音运动能力的康复效果;观察分析/ie/的语谱图变化,监控下颌上位至半开位构音转换能力的康复效果。结果训练前后下颌运动分级明显提高;/i/的F1差异极其显著(P〈0.01);/e/的F1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颌口部运动训练、下颌构音运动训练与促进治疗法、重读训练综合运用对改善听障儿童的下颌构音运动异常有较好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设计并实施针对舌根音构音障碍患者的训练方案,为康复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汉语构音能力测验词表等对1名5岁4个月的构音障碍儿童进行构音能力主观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制订针对性训练方案,训练1个月后再次开展对应评估,对比评估结果。结果训练后,该儿童舌根能自主上抬,舌根音/g/、/k/、/h/均习得。结论本研究制订的舌根音构音训练方案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听障儿童个案实施听觉口语法康复训练,旨在探讨听觉口语法对低龄听障儿童听能发展的效果。方法对1名听障儿童实施听觉口语法早期康复课程,分别从听能、言语、语言、认知.沟通五大领域进行分析。结果个案从研究初期对声音没有反应到训练后能够正常与人沟通,与同龄儿童一起学习、生活和游戏,基本达到了阶段性康复目标。结论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落后于听觉识别能力,在早期康复训练中要充分利用其听能,用听带动说,以增强其言语听觉能力,提高五大领域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1例存在音调障碍的特殊需要儿童为对象,对被试的音调障碍进行了主观评估和客观测量。根据评估及测量的结果,分析其音调障碍的类型并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收集基线期和处理期数据,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一定方法进行干预。结果表明:①平均言语基频在基线期和处理期不存在自相关;②平均言语基频在基线期和处理期进行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③集基本训练、针对性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一体的综合疗法对于改善患者的音调偏低障碍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经内科药物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1例(22耳)经纯音测听、声导抗、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确诊为听神经病谱系障碍者(治疗组)予以内科药物综合治疗,同时选取同期就诊但未接受治疗的11例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患者随诊前后的纯音听阈和言语识别率变化,并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和伴随症状与疗效的关系。统计数据应用SPSS19.0行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经内科药物综合治疗后,治疗组22耳中,治疗有效13耳,有效率为59.09%。治疗组22耳平均纯音听阈由治疗前的(53.92±18.86)dBHI。提升至(47.44±14.98)dB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0,P〈0.05);而对照组听力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言语识别率治疗前后分别为(29.20±25.80)%和(41.60±22.90)%,平均提高(12.40±1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P〈0.05)。伴有耳鸣症状者疗效较无耳鸣症状者差(t=-3.85,P〈0.05),发病年龄和疗效呈负相关(r=-6.72,P〈0.05),而疗效未见性别差异(P〉0.05)。结论: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内科药物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其纯音听阈和言语识别率,内科药物综合治疗可作为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治疗的可选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听障儿童声带小结发声训练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一名患有声带小结的听障患儿进行发声训练,采用单一被试法分析治疗前后声学参数F0、jitter、shimmer、NNE,监控其训练效果.结果 基线期与处理期的F0有显著性差异(P<0.05),NNE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jitter、shimmer的改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喉部按摩、声带放松训练、哈欠-叹息法等综合发声训练对改善听障儿童声带小结有着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一名听障儿童声母最小音位对比式识别能力进行评估与干预训练,验证分层训练方法对提高其声母最小音位对比式识别能力的有效性。方法以一名3岁、双耳配戴助听器的听障儿童为被试,采用分层训练的方法进行为期6周的干预训练。训练前、后分别使用声母最小音位对比式识别能力评估词表进行评估,训练过程中采用单一被试法(B1-B2设计)、声母最小音位对比式识别能力评估A监控词表进行监控。结果训练后,该儿童声母识别的正确率较训练前有了大幅度提高(由62.1%上升为93.3%),并且通过了同龄儿童的参考标准;处理前期和处理后期两组数据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个案在日常生活中的识别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结论本研究设计的训练方案对提高听障儿童声母最小音位对比式识别能力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3种训练方法对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7岁人工耳蜗植入儿童106人,其中34人接受综合感官训练法、36人接受音素辨听训练法、36人接受听觉口语训练法。采用《听障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对所有听障儿童进行评估。结果不同训练方法对听障儿童的听觉、语言能力具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综合感官训练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听障儿童提高语言能力,但听觉能力发展效果不佳;音素辨听训练法可促进听障儿童的细致辨听能力,但语言能力发展有限;听觉口语训练法能使听障儿童的听觉和言语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嗓音训练治疗功能性嗓音障碍的疗效。方法对30例诊断为功能性嗓音障碍的患者进行嗓音治疗(嗓音卫生教育、改善呼吸及增强共鸣),并在治疗前后进行评估。结果30例功能性嗓音障碍患者接受训练后嗓音障碍指数值(Voice Handicap Index,VHI)由67.8±10.1分降至30.7±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在功能、生理和情感上均有明显改善;同时最长发声时间(Maximum Phonation Time,MPT)由9.2±2.6秒延长至13.5±3.1秒,基频微扰由0.59%±0.07%降至0.42%±0.05%,振幅微扰由2.23±0.45降至1.78±0.27,噪谐比由0.185±0.088降至0.142±0.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嗓音训练能够降低嗓音障碍程度,改善嗓音质量,同时恢复患者的交流和情感功能,增强与他人交流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