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的一种,是易感个体接触致敏变应原后导致的鼻黏膜慢性炎症疾病.临床典型症状包括鼻痒、鼻塞、阵发性连续喷嚏、清水样鼻涕,严重者可伴眼痒、咽痒而咳、甚至哮喘.最近十多年,我国的AR患病率显著增加,值得引起重视.现就近年关于AR的中医文献和资料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也称过敏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所引起的以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为特征的鼻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可诱发或伴发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鼻息肉、中耳炎和结膜炎等变应性疾病[1,2].AR是一种常见病,全球10%~25%的人受其困扰,粗略估计我国每年至少有3千万人罹患AR.喷嚏、清涕、鼻塞和鼻痒是四个典型的症状.  相似文献   

3.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由IgE介导的鼻黏膜炎症反应性疾病,其主要症状为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和鼻痒.传统上将AR分为季节性和常年性两大类.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吸人性变应原(也称气传变应原),如花粉、真菌、尘螨、蟑螂、动物皮屑等.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参与制定的"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指南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1],即根据鼻部症状的发作时间将AR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同时基于症状严重程度分为轻度和中-重度.AR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患病率逐年上升,疾病负担日益增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显著影响.现对其流行现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方法、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正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疾病,是鼻黏膜的慢性非感染性炎症,临床表现为打喷嚏、清水涕、鼻痒、鼻塞等症状~([1])。近年来AR在我国的流行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3]),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和比较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临床特征以及伴随疾病.方法 以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主诉鼻塞、流涕、喷嚏和鼻痒症状中至少有2个症状的门诊患者55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史、体征和变应原检测结果进行诊断,其中NAR患者206例、AR患者350例.通过调查问卷详细记录患者一般信息、鼻部症状、伴发症状和各种合并症等,采用记分法评价症状严重程度.以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AR患者的平均(x±s,下同)年龄(31.8±16.7)岁,高于AR患者的(26.3±14.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P=0.0001);而性别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P=0.73).在各种临床表现中,NAR和AR患者鼻塞症状出现率(分别为89.8%和92.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26,P=0.611),但AR患者的流涕、喷嚏、鼻痒、眼痒、流泪、喘息和咳嗽症状出现率均明显高于NAR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且这些症状(咳嗽除外)在AR患者中尤为严重,其症状评分明显高于NAR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NAR和AR患者中大多数为中-重度持续性,分别占67.0%和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5,P =0.264).AR患者合并支气管哮喘明显多于NAR患者(分别为12.6%和2.4%),NAR患者合并高血压明显多于AR患者(分别为7.3%和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NAR和AR是两类具有不同临床特征的疾病,两者的合并症也存在某些差异,故值得进一步加强对鼻炎表型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6.
尽管变应性鼻炎(AR)和非变应性鼻炎(NACR)的病因不同,但二者却有着相似的症状,如打喷嚏、水样涕、鼻阻等,有时临床上鉴别较困难。随机选择10例AR和10例NACR进行研究,诊断标准:AR具有典型症状,鼻窦X线检查正常,屋尘皮试(+),放射免疫吸附实验螨(+);NACR具有上述症状,鼻分泌物嗜酸细  相似文献   

7.
正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有:鼻痒、打喷嚏、流清水样涕、鼻塞、嗅觉减退等等,可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AR多数情况下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导致或并发鼻窦炎、咽炎、中耳炎、气管和支气管炎,并可影响患者睡眠、发音功能、面部发育,更是引起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发作的危险因素~([1])。  相似文献   

8.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表现为鼻痒、喷嚏、流涕和鼻塞等症状.近几十年来,AR在世界范围内患病率呈增高趋势[1,2],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和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另外,AR还是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危险因素[3].本文结合AR的发病机制,对目前的治疗策略和措施进行阐述,并对今后的研究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9.
<正>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机体接触吸入性过敏原后由Ig E介导、Th2细胞驱动的鼻黏膜炎症反应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喷嚏、流涕、鼻痒和鼻塞[1]。近年来,AR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发病率显著上升,疾病负担日益加重,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据推算目前全世界AR患者超过5亿[2],美国的人群患病率为15%~30%[1],最近的调查显示我国城乡的AR患病率为6.2%~7.2%[3]。因此AR是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变应性鼻炎(AR)动物模型观察鼻内类固醇激素对鼻腔黏膜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鼻内类固醇激素组(A组),AR模型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A、B组以卵清蛋白建立大鼠AR模型,C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卵清蛋白。然后A组以鼻内类固醇激素喷鼻,B、C组以生理盐水代替。末次激发后观察动物鼻部症状和体征,并取鼻黏膜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计数鼻黏膜内嗜酸粒细胞(EOS)数,阿辛蓝-过碘酸-希夫染色观察杯状细胞变化,扫描电镜下观察各组鼻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鼻内类固醇激素能明显减轻AR鼻部症状,其评分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鼻腔黏膜内EOS数和杯状细胞数明显降低,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检查结果显示A组鼻黏膜纤毛结构与C组相似,而B组纤毛倒伏、排列紊乱、缠绕集结、大量分泌物附着等。结论:鼻内类固醇激素能明显缓解AR症状及鼻黏膜炎性反应状态,并对受损纤毛有明显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疾病,在大多数临床指南中,AR的诊断标准包括典型的过敏史、鼻部症状(鼻痒、打喷嚏、清水样分泌物和鼻塞)、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 E检查阳性结果。但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常常依据主观症状,很少参考局部炎症指标~([1])。1 AR的鼻分泌物细胞学检测方法及标准的确立鼻细胞学是可以直接反映鼻腔炎症的重要诊疗工具。鼻细胞学检查的意义通常包括:(1)对鼻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和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AR和NAR患者1647例,通过病史采集、皮肤点刺实验(skin fastinsertion test,SPT)、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检查等评价分析两者的差异。结果鼻炎患者中AR占72.4%,NAR占2 7.6%;AR患者发病年龄(25.8±1 3.5)岁,显著低于NAR患者发病年龄(31.4±16.0)岁,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R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NAR发病受季节性影响不大。鼻部症状中,AR易出现打喷嚏(AR,88.4%;NAR,4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鼻痒症状AR占8 4.4%,NAR占4 3.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NAR易出现鼻塞(NAR,9 6.3%,AR,9 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流涕(NAR,9 3.5%,AR,9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患者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占50.1%±33.1%,血总IgE(359.7±323.4)IU/ml,且显著高于NAR患者20.1%±30.5%,123.0IU/ml±205.6 IU/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AR与NAR在发病年龄、发病季节、临床症状、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血总IgE上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者鼻黏膜组织的miR-223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35例作为AR组,同期选择非变应性鼻炎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获取其鼻粘膜组织,并采用实时荧光逆转录法测定两组患者鼻粘膜组织的miR-223水平,同时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7水平。对AR组患者的单个鼻部症状评分(INSS)及总鼻部症状评分(TNSS)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的miR-223、TNF-α、IL-6、IL-17水平差异,同时分析miR-223对AR的诊断效能及其与患者INSS、TNSS、NF-α、IL-6、IL-17的相关性。结果 AR组鼻粘膜组织的miR-223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鼻黏膜组织的miR-223相对表达量诊断AR的曲线下面积为0.810,截断值为1.56,灵敏度为83.34%,特异度为78.26%。AR组患者的TNF-α、IL-6和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患者INSS评分中的流涕为(2.32±0.54)分、鼻痒为(2.16±0.63)分、喷嚏为(2.08±0.42)分、鼻塞为(1.87±0.39)分、TNSS得分为(8.43±2.15)分。其中AR患者鼻黏膜组织的miR-223相对表达量与鼻痒评分、喷嚏评分、鼻塞评分和TNSS均呈正相关(P0.05),与流涕评分呈负相关(P0.05)。鼻黏膜组织的miR-223表达水平与AR患者TNF-α、IL-6和IL-17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miR-223在AR患者鼻黏膜组织中异常高表达,对AR具备一定的诊断价值;鼻粘膜组织中的miR-223相对表达水平与AR患病严重程度和炎症因子TNF-α、IL-6、IL-17水平均呈正相关,其有望作为分析AR发病机制及疾病进展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变应原诱发大鼠变应性鼻炎(AR),观察鼻黏膜纤毛超微结构和鼻腔症状变化的特点。方法:采用卵清蛋白(OVA)为变应原激发大鼠鼻黏膜建立AR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每周2次鼻腔激发,分别至16 d、42 d、56 d、112 d、140 d。正常对照组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以生理盐水代替OVA。观察变应原激发后的鼻黏膜纤毛超微结构改变以及检测鼻黏膜中浸润的嗜酸粒细胞(EOS)情况,同时观察变应原诱导的大鼠鼻腔流涕症状。结果:暴露变应原会引起大鼠鼻黏膜细胞纤毛排列紊乱,有的纤毛粘集成团向不同方向倾倒,上皮纤毛和绒毛多数脱落等超微结构进行性损害改变,EOS浸润先增多后降低;抓鼻次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鼻腔流涕症状起初一直加重,随着暴露变应原时间的延长出现鼻涕排除障碍。结论:AR大鼠模型在延长变应原诱导下鼻黏膜纤毛呈进行性损害;此外,长期变应原攻击下鼻腔症状变化可能与鼻黏膜纤毛结构进行性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影响儿童健康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鼻痒、喷嚏、鼻塞和流鼻涕是AR最典型的四大症状。绝大多数AR患者起病于儿童时期,后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增高。国际儿童哮喘与变态反应研究系统评价了98个国家的哮喘、变应性鼻结膜炎及湿疹的发病情况后,发现6~7岁儿童的总患病率为8.5%,而13~14岁则为14.6%~[1]。Westman等~[2]在对2024名儿童的前  相似文献   

16.
儿童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的适应证及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变应性鼻炎(AR)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疾病[1].AR的诊断依据是联合典型病史和诊断试验结果,但目前尚无确诊AR的金标准[2].对罹患鼻部症状的患儿进行客观检测,对于明确鼻炎的类型、开展长期系统的治疗以及有针对性地避免接触过敏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变应性鼻炎(AR)按传统分类包括季节性AR(即花粉症)和常年性AR。其基本病理变化是腺体分泌旺盛、小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及多核细胞浸润,临床表现为鼻痒、喷嚏、清涕及鼻塞等过敏症状。由WHO参与制定的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impact on  相似文献   

18.
变态反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简称变应性鼻炎,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目前对AR的治疗主要是患者教育、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等[1],另外还有如手术治疗、物理治疗、中药和针灸等.鼻用糖皮质激素可减少或控制所有或绝大多数变应性炎症介质在鼻黏膜局部的损伤作用,故被认为是防治AR的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但是,对于不宜采用该治疗的患者,变应原皮下注射和舌下含服被认为是治疗AR的、值得肯定的长期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但日前对所采用变应原的最佳剂量和其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持续性变应性鼻炎鼻塞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鼻塞的特点是鼻腔气道不通畅,这既是患者的主观症状,也可以是客观体征。无论怎样,鼻黏膜炎症反应是导致鼻塞的最常见的病理学因素之一。如果排除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变应性鼻炎是导致鼻塞最常见的病因。最近,由世界卫生组织领导的国际专家组编写的“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s,ARIA)”的临床指南,建议采用新的分类法既“间歇性”和“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来取代“季节性”和“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分类法。鼻塞不仅是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症状,而且在间歇性变应性鼻炎中也很常见。在一份新加坡社区健康调查中,持续性变应性鼻炎常见症状的发生率为:打喷嚏15.8%、鼻塞11.7%、流涕10.2%和鼻痒10.6%。由此可见,缓解鼻塞症状是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重要环节之一。而且,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疗效的持续性、治疗费用和患者的依从性都对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重点介绍由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所引发的鼻塞,以及其病理生理学机制、诊断和治疗新进展等。  相似文献   

20.
正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变应原作用于特应性个体而激发的,由Ig E介导的鼻黏膜炎症反应性疾病,属于中医学"鼻鼽"范畴。中医学对AR的认识及诊治有其独特之处,与西医亦有不少相通之处。本文粗析中西医对AR的认识,以及中医、西医在AR的临床症状、发病机理和治疗方面的异同点;浅谈对于鼻鼽的中医药诊疗、预防、调摄等方面的心得体会,推崇"欲求常生,必扶阳气"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