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一期治疗腹股沟型隐睾伴腹股沟斜疝(以下简称为腹股沟型隐睾伴斜疝)的可行性。方法对48例腹股沟型隐睾伴斜疝患儿采取一期腹腔下镜疝囊高位结扎+睾丸牵引固定术。年龄1—5岁(平均2.3岁),左侧16例,右侧32例,双侧2例。结果48例获有效随访,B超随访6~12个月,无睾丸萎缩及回缩,无腹股沟斜疝复发。结论腹股沟型隐睾伴斜疝患儿可行腹腔镜一期疝囊高位结扎、睾丸牵引固定术,此手术方法简单,损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股沟区手术后隐睾的原因、预防措施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3月作者收治的13例(14侧)腹股沟区手术后再次行隐睾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隐睾手术后8例,腹股沟斜疝手术后4例,鞘膜积液手术后1例。均再次行睾丸下降固定术,手术前后超声测量睾丸容积。结果13例(14侧)患儿睾丸均降入阴囊内,术中见瘢痕粘连明显。术后12例(13侧)获随访2个月至4年,睾丸无回缩,彩超提示13侧睾丸位置、血流正常,睾丸容积4侧较术前缩小5%一15%,1侧与术前相当,8侧较术前增大。结论导致腹股沟区手术后隐睾的原因为隐睾合并斜疝或鞘膜积液时只处理了后者,或单纯行斜疝或鞘膜积液手术时操作不当使睾丸上移,或隐睾手术中未充分游离精索,未达到无张力下降,以致睾丸上缩。腹股沟区手术后隐睾应适时手术,再次手术要仔细分离腹股沟粘连,并注重腹膜后精索的游离。  相似文献   

3.
目的:目的介绍经脐单孔改良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探讨其运用价值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3年4月经脐单孔用腹腔镜镜头辅助完成疝囊高位结扎11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5个月至4岁3个月,平均11个月,男性102例,女性8例,单侧89例(右侧62例,左侧27例),双侧21例,巨大疝18例,复发疝8例。结果110例患儿手术均获成功,其中28例术前诊断单侧腹股沟斜疝,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斜疝,同时手术。手术时间单侧10~13 min,双侧18~25 min,患儿术后第2天出院,随访1~6个月,所有患儿无复发、医源性隐睾、睾丸萎缩、线结排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脐单孔改良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疗效确切、更加美观,节省人力,优于传统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分析生育率及精液来评价单双侧隐睾患者睾丸固定术后远期生育力.方法 随访1981年10月至1997年11月期间做过隐睾手术的患者342例,分析已婚者的生育及不育治疗情况和未婚者的精液质量,来评价患者生育力.结果 共有49例患者获得完整资料,随访率为14.3%,其中单侧33例,双侧16例.已婚者中单侧隐睾患者生育率为92.9%,双侧为37.5%,生育者怀孕时间(从计划怀孕至成功怀孕的时间)单侧隐睾平均为3个月,双侧为6.3个月;不育者中有4例经药物治疗后精液正常,3例已经生育.未婚者中单侧隐睾患者的精液正常率为84.2%,双侧为25.0%.双侧隐睾精液异常者中腹腔内型隐睾占66.7%.结论 单侧隐睾患者术后远期生育力接近正常人,而双侧隐睾生育率及精液正常者远低于单侧;双侧隐睾患者怀孕时间大于单侧;部分不育患者治疗后可以生育.双侧腹腔内型隐睾更易致精液异常.  相似文献   

5.
患儿 :男 ,2岁。因左侧隐睾入院。患儿为足月顺产 ,第 1胎 ,生后一般情况好。生后 4个月其家长发现双侧阴囊内空虚 ,无睾丸。曾在本院就诊 ,诊断为双侧隐睾 ,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后 ,右侧睾丸已下降至右阴囊内 ,左侧阴囊仍空虚 ,无睾丸。患儿约 1岁 2个月时发现右侧腹股沟有一直径约 1cm大小包块 ,无疼痛 ,可还纳 ,并逐渐增大 ,门诊以右侧腹股沟斜疝 ,左侧隐睾收入院。B超检查示 :左侧腹股沟及阴囊未及睾丸回声。患儿入院后行右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加修补术。切开疝囊即见到双睾丸均位于右侧腹股沟管内 ,约 0 .8cm× 0 .5cm× 0 .5…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腹股沟斜疝对2岁内患儿睾丸的影响.方法 收集手术治疗的127例左侧腹股沟斜疝患儿为斜疝组,132例左侧隐睾患儿为隐睾组,另取185例同年龄正常对照患儿.每组再各自按年龄分为6~12个月龄和13~24个月龄两亚组,检测并对照分析各组间患儿血清抑制素B(inhibinB,Inh B)和双侧睾丸容积的差异.结果 ①组间Inh B的差异:6~12月龄:斜疝组(114.69±102.87) pg/ml与隐睾组(70.50±54.09)pg/ml Inh B均较对照组(196.90±22.78) pg/ml明显降低(P<0.01),隐睾组较斜疝组Inh B值更低(P=0.004); 13~24月龄:斜疝组(72.00±48.02) pg/ml与隐睾组(66.01±38.92)pg/ml Inh B均较对照组(175.99±22.83) pg/ml明显降低(P<0.01),隐睾组与斜疝组Inh B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②13~24月龄组斜疝病程(9.2±5.2)个月较6~12月龄组斜疝病程(5.1±2.6)个月长(P<0.01);③斜疝组病程与Inh B关系及隐睾组、对照组年龄与InhB的关系,6~12月龄:斜疝组病程与血清Inh B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在隐睾组、对照组年龄和血清Inh B水平亦无明显相关性;13~24月龄:斜疝组随病史的增加血清Inh B水平有下降的趋势(r=-0.272,P=0.019);隐睾组随年龄增加血清Inh B水平也有下降趋势(r=- 0.369,P<0.01),而对照组年龄与血清Inh B水平无明显相关性;④6~12月龄斜疝组左睾丸容积(0.48±0.18) cm3较右侧(0.38±0.17) cm3增大(P=0.019),同时也较对照组左睾丸(0.39±0.16)cm3增大(P=0.038); 13~24月龄斜疝组左睾丸容积(0.51±0.18) cm3与右侧(0.50±0.16)cm3间及与对照组睾丸容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股沟斜疝可使血清Inh B水平下降,并与病史呈负相关;并且早期可导致同侧睾丸容积增大;腹股沟斜疝对睾丸有影响,并且随病史的延长而加重.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适度将腹股沟斜疝的手术年龄提前,以减少腹股沟斜疝对睾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ianchi阴囊单切口睾丸同定术治疗可触及隐睾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4例(71侧)隐睾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17个月至17岁,平均年龄4.6岁。其中单侧37例,双侧17例。21侧位于腹股沟管内,50侧位于腹股沟外环口,24侧并发腹股沟斜疝。术前均诊断为可触及隐睾,行Bianchi睾丸固定术。结果67侧可触及隐睾行一期Bianchi睾丸固定术,2侧位于腹股沟管处及1侧位于外环口处的病例转传统睾丸固定术。单侧手术时间为(25±8)min,住院天数为(4.2±1.2)d,均痊愈,无感染病例。随访3个月至1年,卅现睾丸回缩1侧,继发疝囊2侧,无睾丸萎缩病例。63侧睾丸停留在满意位置,并有良好的外观。结论对于小儿体表可触及低位隐睾的治疗,Bianchi术能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术后外形美观,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本院实施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360例。单孔经脐5 mm腹腔镜辅助,采用双钩疝针将爱惜邦00#聚酯编织线从斜疝内环体表投影处穿刺导入与牵出,完全腹膜外高位双重结扎疝囊。结果全部病例手术过程顺利,单侧斜疝249例,双侧斜疝111例,其中109例术前诊断为单侧腹股沟斜疝,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均予以同期处理。手术时间:单侧5~9 min,双侧10~15 min,平均11 min。术中出血量0~1 mL。术后恢复平稳,术后1~3 d出院。无精索血管、输精管损伤,无术后阴囊血肿、睾丸萎缩、医源性隐睾等。360例术后随访3~9个月,平均6个月,复发2例,经再次腹腔镜手术治愈。结论单孔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复发率低,创伤小,恢复快,无明显瘢痕,可发现并同期治疗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微型腹腔镜下睾丸下降固定术在儿童隐睾中的应用.方法 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我们对40例隐睾患儿施行微型腹腔镜睾丸下降固定术.术中行单侧睾丸下降固定术33例,双侧5例,一期Fowler-Stephens手术4例.术中见睾丸萎缩2例,除2例睾丸萎缩病例外,其余病例均行患侧疝囊高位结扎术,对侧疝囊高位结扎术7例.结果 40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单侧手术时间30~45 min,平均38 min,双侧手术时间54~78 min,平均64 min.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无睾丸回缩、睾丸萎缩、腹股沟疝等并发症.结论 微型腹腔镜下睾丸下降固定术治疗儿童隐睾创伤小,睾丸下降完全,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可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改良Bianchi(阴囊中缝单一切口)手术治疗低位双侧隐睾的可行性、手术操作要点以及近期效果.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采用改良Bianchi术式治疗先天性双侧隐睾共9例,年龄1岁2个月至11岁4个月,平均5岁10个月.所有患儿平卧位均可在腹股沟区触及未降的睾丸.术前B超均未提示合并鞘膜积液或者斜疝.手术采取经阴囊中缝切口入路,将睾丸鞘膜囊分离至外环水平,如鞘状突呈开放状,则完整分离鞘突并充分游离至高位后双层结扎.根据精索松解的具体情况采取保留或切断睾丸引带,术后睾丸均位于各自阴囊中部或底部.术后2~3 d换药,伤口无渗出、红肿即可出院.所有患儿平均随访8个月.观察手术前后睾丸体积变化,睾丸有无回缩,有无斜疝或鞘膜积液等并发症,家长和(或)患儿本身是否满意.睾丸体积根据B超数据使用Lambert公式进行计算.结果 9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睾丸术后位置满意,无回缩,无斜疝或鞘膜积液等并发症.手术前后体积比较未见萎缩(P<0.01),家长及患儿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 改良Bianchi手术治疗可触及隐睾损伤小,伤口隐蔽性很强、符合微创理念.尤其是在治疗双侧的低位以及滑动性隐睾时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中短期随访无并发症,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小儿腹股沟斜疝(简称斜疝)国内首选经外环疝囊高位结扎术,但常有外院小儿斜疝术后疝复发、切口瘢痕、隐睾等不良后果发生而再次来我院就诊。本文总结我院用本手术治疗的小儿斜疝2875例,对影响治疗效果的几个临床问题进行讨论。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82年...  相似文献   

12.
青春期前隐睾患儿手术前后抗精子抗体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青春期前隐睾患儿手术前后血清抗精子抗体(AsAb),探讨AsAb与睾丸位置、手术、单/双侧和伴输精管/附睾畸形等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隐睾患儿,50例,取腹股沟斜疝患儿和腹股沟区正常儿童各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抽取患儿术前及术后6个月血清,采用AsAb金标免疫斑点法检测其血清AsAb IgG、IgM水平。结果隐睾组术前及行睾丸下降固定术后AsAb的阳性率分别明显高于腹股沟斜疝组术前及术后和健康对照组(Pa〈0.01)。睾丸下降固定术、单/双侧隐睾、术前睾丸位置及伴输精管和(或)附睾畸形均与AsAb无显著相关(Pa〉0.05)。结论青春期前隐睾患儿血清AsAb阳性率显著升高,与手术、术前睾丸位置、单/双侧隐睾及是否伴输精管/附睾畸形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一期Fowler—Stephens手术治疗大龄儿童腹腔型隐睾的疗效与经验。方法2005年5月至2011年6月,作者对32例(38侧)大龄儿童腹腔型隐睾实施腹腔镜下一期Fowler—Stephens手术。术中找到睾丸后,在腹腔内高位离断精索血管,游离输精管,保留睾丸固有韧带,将腹腔内睾丸经腹股沟管下降并固定于阴囊内。结果32例(38侧)均一期完成Fowler—Stephens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下降固定的睾丸无回缩、无萎缩,1例复发斜疝。结论腹腔镜下一期Fowler—Ste—phens手术可作为大龄儿童腹腔型隐睾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在小儿疝和鞘状突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在小儿疝和鞘状突的分布,增加对小儿腹股沟疝发病机制的认识。方法20(13年1月至12月,手术切除的腹股沟疝疝囊,鞘膜积液鞘膜囊和隐睾的鞘状突各20例以及10例腹膜,进行c-met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腹股沟疝,鞘膜囊,隐睾和腹膜的间皮细胞c-me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5%(13/20),55%(11/20),45%(9/20)和20%(2/10)。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7.7,P〉o.05)。各组间质细胞c-me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85%(17/20),75%(15/20),90%(18/20)和0。腹膜间质细胞c-met的阳性表达小于其他各组(X^2=30.1,P〈0.01)。平均间质细胞的分布多于间皮细胞的分布(X^2=6.65,P〈0.01)。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在小儿疝囊、鞘膜、隐睾和腹膜的分布没有明显差别,说明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小儿疝和鞘状突的闭合作用为非特异性,以及疝囊和鞘状突的闭合调控过程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参与调控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隐睾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35例行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隐睾患儿(单部位腹腔镜组)和同期47例行传统腹腔镜手术隐睾患儿(传统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患儿对切口瘢痕满意程度等指标.结果 两组均成功完成手术.单部位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44.89±4.16)min长于传统腹腔镜组(40.85±3.0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8h疼痛评分(3.11±0.93)分低于传统腹腔镜组(4.09±0.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止痛药物应用率(11.43%)低于传统腹腔镜组(29.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儿对切口的满意度评分(4.60±0.81)分高于传统腹腔镜组(3.96±0.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疼痛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10~16个月,平均13个月,均无睾丸萎缩或回缩,无腹股沟斜疝或脐疝发生.结论 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隐睾安全、有效,且术后疼痛轻,腹部瘢痕不明显,为小儿隐睾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本研究拟分析隐睾患儿临床特点及手术年龄的变化趋势,同时探索影响隐睾手术时机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07年1月至2015年10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隐睾患儿.收集患儿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合并阴茎发育异常情况、手术时间及其他影响因素等资料.运用t检验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影响隐睾手术时机相关因素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有1 607例隐睾患儿被纳入本研究,其中单侧隐睾1449例(90.17%),合并阴茎发育异常的患儿112例(7%),平均手术年龄为39个月,有81%的患儿于1岁后接受手术治疗.民族、医疗保险类型、家庭收入、城乡差异以及隐睾侧别对手术年龄没有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腹腔内型隐睾(t=3.021,P=0.000)、合并阴茎畸形(t=3.916,P=0.000)、父母文化程度(t=3.563,P=0.000)、等待手术时间(t=2.657,P<0.05)以及获得专业小儿外科医师治疗意见的时间(t=7.751,P=0.000)明显影响手术时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所研究的隐睾患儿中,大多数患儿的手术年龄在1岁以后.对患儿家长以及非专科医务人员进行隐睾知识的健康教育可能会提前隐睾的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1 582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5年9月到2010年6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利用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 582例,患儿年龄2个月至14岁,中位年龄1.75岁.对腹股沟内环采用双股4号慕斯线经皮荷包关闭结扎,对隐匿性开放的内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婴幼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并肠坏死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7例婴幼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并肠坏死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2个月~1岁1个月,平均年龄(6.5±3.7)个月;嵌顿发生部位右侧10例,左侧5例,双侧2例。临床表现均为患侧腹股沟包块、阴囊红肿,伴有发热、腹胀、呕吐,其中休克3例,常规行腹股沟、阴囊B超和腹部X线检查。16例一期行腹股沟探查(肠切除肠吻合术+疝囊高位结扎术),其中伴睾丸坏死2例,行坏死睾丸切除术,1例行二次探查,所有患儿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3年,无医源性隐睾,无复发,睾丸萎缩1例。结论 腹股沟阴囊B超具有很好的协助诊断作用;需严格把握手法复位指征;对于嵌顿时间大于24 h,合并有发热、腹胀、阴囊红肿或休克的病例,需积极行患侧腹股沟探查术,坏死肠管的切除和完好的肠吻合术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缝合法与疝针法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2005年2月至2010年7月,作者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112例,均于腹腔镜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其中71例采取缝合法,41例采取疝针法,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疝针法较缝合法省时,但平均手术时间(单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3—12个月;缝合法组复发1例(复发率1.41%),出现精索损伤或血肿4例,阴囊气肿2例;疝针法组出现皮下线结反应及阴囊气肿各1例,无复发及精索损伤病例;两组均无阴囊血肿、肠道损伤、粘连性肠梗阻及脐戳孔疝等发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缝合法与疝针法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疝针法简单省时,初学者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后线结反应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以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于枣庄市妇幼保健院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 307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开放组及腹腔镜组,所有患儿随访至少10个月。回顾性分析发生线结反应患儿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过敏史、手术时间、反应侧别情况,采用χ~2检验对影响线结反应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腹腔镜组和开放组的线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 43%和0. 82%,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 052)。腹腔镜术后线结反应具体表现包括:皮下结节(11例)、脓肿(7例)、皮肤瘘(4例)。其中术后1个月内发生9例(45%),术后1~6个月内发生9例(45%),术后6个月以后发生2例(10%)。应用丝线及Prolene线的患儿线结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 633)。双侧斜疝患儿的线结反应发生率高于单侧斜疝患儿(P=0. 011)。行双侧腹腔镜斜疝修补术患儿术后发生线结反应的侧别中,左侧占42. 86%(6/14),右侧占42. 86%(6/14),双侧占14. 29%(2/14)。3例(2例左侧,1例右侧)经取出缝线后痊愈,2例(均为右侧)复发。结论线结反应是腹腔镜腹股沟斜疝术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术后1个月内线结反应发生率较高。双侧斜疝可能是造成腹腔镜腹股沟斜疝术后线结反应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