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总结先心病术后长期机械通气的治疗经验,比较监护治疗策略调整前后的治疗效果,提高监护质量.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ICU收治先心病术后长期机械通气婴儿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24 h 2例(4.0%),~28 d 10例(20.0%),~6个月26例(52.0%),~11月12例(24.0%).平均体质量为(4.9±1.4)kg.以监护治疗策略调整(2006年12月底)为界将50例分为2组:A组23例,为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的病例,B组27例,为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间的病例.观察两组间术后气管插管时间、监护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病死率的差别.结果 A组术后气管插管时间、监护时间及病死率明显高于B组(P<0.05).低心排血量(低心排)综合征、呼吸功能不全、感染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低心排综合征、急性肺损伤、肺动脉高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及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是造成本组呼吸机辅助通气和监护滞留时间延长的重要原因.积极防治低心排综合征、控制肺动脉高压、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给予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补充有利于婴儿术后恢复,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改善监护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度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撤机后行经鼻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126例RDS早产儿的临床资料。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住院患儿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61例),而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住院患儿采用nSIMV(65例)。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撤机失败率与原因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通气治疗4h后,nSIMV组pH值、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和氧合指数(OI)均高于nCPAP组(均P0.05);nSIMV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低于nCPAP组(P0.05)。nSIMV组和nCPAP组撤机失败率分别是9%(6/65)和30%(18/61)(P0.05),其撤机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低氧血症(2%vs 5%,P0.05)、高碳酸血症(6%vs 11%,P0.05)和呼吸暂停(2%vs 13%,P0.05)。两组患儿在呼吸机支持时间、全肠道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SIMV组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nCPAP组(9%vs 30%,P0.05),但两组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RDS早产儿撤机后采用nSIMV不仅明显改善肺通气功能,降低撤机失败率,且治疗后胃肠道副反应小,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保护通气策略在机械通气治疗早产儿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常频通气(SIMV模式)治疗的64例重症早产儿RDS临床资料,按患儿所应用的通气策略分成研究组(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36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通气策略,28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呼吸机参数、血气分析、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上机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研究组患儿极期呼吸机参数吸气峰压(PIP)、平均气道压(MAP)、吸入氧浓度(FiO2)、吸气时间(Ti)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呼气末正压(PEEP)、呼吸频率(R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儿极期动脉血pH值、氧分压(PO2)均低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PCO2)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发生率、上机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肺出血、慢性肺疾病(CLD)、动脉导管未闭(PDA)、脑室内出血(IVH)等发生率和病死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DS早产儿实施肺保护通气策略,可显著降低VALI的发生率,缩短上机时间、氧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并不增加CLD、PDA、IVH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大动脉调转术(ASO)手术时机对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12月共64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患儿在本院行一期ASO,其中36例室间隔完整(IVS),28例并室间隔缺损(VSD).各组依手术时年龄分为IVS/early组(≤14 d)和IVS/late组(>14 d),VSD/early组(≤28 d)和VSD/late组(>28 d).回顾性分析各亚组术后围术期并发症及存活情况;随访出院患儿了解其存活情况.结果 各亚组患儿在围术期肺动脉狭窄、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吻合口出血、创口愈合不良、膈肌麻痹、呼吸道异常、心律失常及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例患儿院内死亡,TGA/IVS组及TGA/IVS组2个亚组院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GA/IVS组:8.3% vs 0,TGA/VSD组:0 vs 7.7%,Pa>0.05).随访13个月,2例患儿院外死亡,TGA/IVS组及TGA/IVS组中2亚组间早期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GA/IVS组:10.5% vs 10.0%,TGA/VSD组:0 vs 22.2%,Pa>0.05).结论 手术年龄不应是影响TGA患儿预后的主要原因,术前机体状态、早产、感染、遵嘱随访是影响TGA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前改善机体状态、术后加强随访有助于改善TGA患儿预后,提高其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小婴儿危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术后治疗措施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如何降低危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小婴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方法 收集 1990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心胸外科监护室 (CICU)≤ 6个月复杂先心病的患儿资料 (n =15 7) ,分成前 (n =2 4)、后 (n =133)两组 ,后组应用综合治疗策略进行术后管理。按例数、术后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呼吸机使用时间、CICU滞留天数等进行比较。结果 后组较前组例数增加了 5 .5倍 (P <0 .0 1) ;术后低心排、低氧血症、心律失常、反应性肺动脉高压及危象分别下降了 5 1.5 %、49.9%、35 .6 %、6 4.1% (P <0 .0 1) ;病死率下降了 80 .1% (P <0 .0 1) ;呼吸机使用时间和CICU滞留天数下降了 30 .5 %、39.8% (P <0 .0 5 )。结论 小婴儿危重复杂先心病术后应用综合治疗措施 ,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 ,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体外循环下行右心室流出道切开后跨肺动脉瓣补片术加改良体肺分流术(术式a)与经右室表面行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加改良体肺分流术(术式b)两种术式治疗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膜性闭锁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7月至2014年7月,共收治57例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患儿,从中随机选出22例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膜性闭锁患儿,其中11例患儿行术式a(a组),另外11例行术式b(b组),比较两组患儿的病死率、呼吸机辅助时间、CCU住院时间.术后随访6个月,监测出院当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经皮氧饱和度、三尖瓣Z值、McGoon比值、肺动脉跨瓣压差、肺动脉瓣反流率(肺动脉反流束宽度与肺动脉瓣环内径的比值),比较两组患儿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a组患儿共死亡4例,b组患儿共死亡2例.a组患儿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平均时间为(127.09±46.81)h、CCU平均住院时间为(7.91±2.5)d.b组患儿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平均时间为(81.55±26.25)h、平均CCU住院时间为(4.82±1.08)d.两组比较,b组时间明显短于a组.出院当日,a组的肺动脉瓣反流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的经皮氧饱和度、三尖瓣Z值、McGoon比值、肺动脉跨瓣压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a、b两组患儿的经皮氧饱和度、三尖瓣Z值、McGoon比值、肺动脉瓣反流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儿肺动脉跨瓣压差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患儿经皮氧饱和度明显高于b组,a组患儿肺动脉跨瓣压差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儿三尖瓣Z值、McGoon比值均高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间肺动脉瓣反流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a组肺动脉瓣反流率低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的经皮氧饱和度、三尖瓣Z值、McGoon比值、肺动脉跨瓣压差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组呼吸机辅助时间、CCU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但术后3个月以后随访,a组患儿右心室及肺血管发育优于b组患儿.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肺血流和(或)肺动脉压力情况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手术时活检肺组织中肺血管维甲酸受体(RARα、β、γ亚型)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收集先心病及非先心病患儿开胸手术病例共31例,其中无高肺血流及肺动脉高压的非先心病手术对照组病例6例;左向右分流先心病高肺血流组7例;左向右分流先心病肺动脉高压组18例.手术时取右下肺组织,连续切片后采用小鼠抗人RARα、β、γ亚型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显色,图像分析观察三种血型相对表达面积,同时分析其与肺高压组肺动脉压力、HE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肺动脉高压组肺动脉中RAR α、β、γ亚型阳性表达面积均较对照组及高肺血流组明显减少(P均<0.01),而对照组与高肺血流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高压组RAR各亚型相对表达面积与肺动脉压力无相关性(r=0.03~0.42,P均>0.05);RARα、β表达与HE病理分级有相关性(r=0.59、0.52,P均<0.01),RARγ与HE病理分组无相关性(r=0.21,P>0.05).结论 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时肺动脉中RAR各亚型表达均有减少,且RARα、β表达减少随肺血管病变程度加重而愈加明显,提示RAR可能参与了先心病肺动脉高压的肺血管重建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母亲胎盘病理绒毛膜血管病对新生儿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2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生后3 d内住院的患儿,根据母亲胎盘病理是否提示绒毛膜血管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0例。分析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母亲妊娠期合并症、新生儿病死率和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母亲妊娠高血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先天结构畸形、小于胎龄儿、低Apgar评分发生率更高(P < 0.05);观察组患儿病死率、脑损伤发生率、早产儿视网膜病及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均更高(P < 0.05)。结论 母亲胎盘病理绒毛膜血管病的新生儿病死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高,需提高对绒毛膜血管病的认识,尽早干预,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大量肺出血(MPH)的常见高危因素,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211例ELBW患儿分为MPH组(35例)和无肺出血的对照组(176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PH的高危因素。结果 MPH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及5 min Apga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动脉导管未闭(PDA)、早发型败血症(EOS)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5 min Apgar评分是MPH发生的保护因素(OR=0.666,P0.05),而合并PDA和EOS是MPH发生的危险因素(分别OR=3.717、3.276,均P0.05)。在正常出院的患儿中,MPH组的辅助通气时间长于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较高的5 min Apgar评分可降低ELBW患儿MPH发生的危险,而合并PDA和EOS可增加ELBW患儿MPH发生的危险。MPH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更长,病死率及VAP、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FNC)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两种无创通气模式在胎粪吸入综合征(MAS)并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患儿机械通气撤机中的应用,探讨HHFNC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78例胎粪吸入综合征合并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患儿,机械通气撤机后随机分为HHFNC组和NCPAP组,分别行HHFNC和NCPAP呼吸支持,比较两组无创通气后的血气、无创通气时间、撤机失败率及鼻部损伤、腹胀和脑室内出血(IVH)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的撤机失败率、应用NCPAP/HHFNC后1 h的PaO_2和PCO_2值、PaO_2/PaO_2、无创通气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以及IVH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HFNC组鼻损伤发生率(5.0%)低于NCPAP组(31.6%),P0.05;腹胀发生率(7.5%)低于NCPAP组(34.2%),P0.05。结论NCPAP和HHFNC均可在新生儿MAS并PPHN经机械通气撤机后序贯使用,具有确定的效果;但HHFNC更易使患儿耐受,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气道异常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2年1~12月行胸部多排螺旋CT(MDCT)+气道重建和(或)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的住院CHD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合并气道异常分为气道异常组和气道正常组,根据检查指征的不同,将气道异常组进一步分为心脏指征亚组和气道指征亚组。从病史中截取临床特征、CHD类型、气道异常类型、治疗和预后等资料,行气道正常组和异常组的比较。 结果 460例CHD病例进入分析。气道异常组195例(42.4%),男113例,中位年龄6月龄(1 d至14.5岁);气道正常组265例,男157例,中位年龄3.9月龄(1 d至15.4岁)。①166/195例存在1种气道异常,包括:单纯气道狭窄(125例,64.1%)、单纯气管性支气管(21例,7.2%)、单纯对称性支气管(8例,4.1%)和单纯气道软化(6例,3.1%)等,29例伴2种及以上气道异常;外源性压迫所致气道狭窄占80.9%(123/152)。②不同类型CHD合并气道异常的比例:血管环为84.2%,梗阻型为51.5%,发绀型为49.1%,左向右分流型为33.8%。气道指征亚组左向右分流型的比例高于心脏指征亚组(62.4% vs 20.3%),发绀型比例低于心脏指征亚组(12.0% vs 51.4%)。③气道异常组喘息、既往肺炎≥3次的比例显著高于气道正常组(P<0.05)。 ④气道异常组均未行外科治疗,随访复查MDCT+气道重建19例(轻度气道狭窄4例,中度气道狭窄15例),其中气道狭窄消失6例(CHD术后均>1年),减轻6例(CHD术后 <1年5例),无明显变化5例(出院>1 年,CHD均未矫治),加重者2例。气道异常组死亡22例。结论 儿童CHD合并气道异常的类型以气道狭窄最多见。对血管环和(或)反复呼吸道感染、喘息的CHD患儿应注意合并气道异常可能。大多数继发性轻中度气道狭窄在外源性压迫解除后1年以上,气道狭窄可能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术后中远期随访6 min步行试验(6MWT)前后心电参数的变化。方法 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经心脏外科手术纠治的年龄≥3岁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CHD患儿为CHD组;选取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将CHD组和对照组同时分为3~5岁、~8岁、~12岁和~15岁亚组。CHD组根据CHD类型分为复杂CHD亚组和简单CHD亚组。比较各组6MWT前后P波离散度(Pwd)、QRS时限和QT离散度(QTd)变化。结果 CHD组89例,男51例,女38例,行外科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30±23)岁(36 d至110岁),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6±32)(05~142)年。3~5岁、~8岁、~12岁和~15岁亚组分别为39、27、11和12例。复杂和简单CHD亚组分别为29和60例。对照组133名(男75名,女58名),3~5岁、~8岁、~12岁和~15岁亚组分别为26、39、39和29名。①CHD组和对照组各年龄亚组6MWT后Pwd、QRS时限和QTd均较6MWT前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CHD组3~5岁和~12岁亚组6MWT前QTd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大,3~5岁亚组:(0025±0018) vs (0012±0011) s,P=0004;~12岁亚组:(0029±0014) vs (0019±0012) s,P=0019。CHD组各年龄亚组6MWT后QT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CHD组~8岁和~15岁亚组6MWT前后QRS时限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分别为0000和0007);各年龄亚组6MWT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④复杂CHD亚组6MWT前后QRS时限均较简单CHD亚组延长,6MWT前:(0102± 0025) vs (0080 ± 0021) s,P=0000;6MWT后:(0103 ± 0026) vs (0080 ± 0021) s,P=0000,两亚组6MWT前后Pwd和QT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HD术后中远期随访患儿心脏电活动仍不稳定,但其6MWT前后心电参数Pwd、QRS时限及QTd的变化趋势与健康儿童相一致,提示亚极量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脏电活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将98例RDS患儿分为PS治疗组和对照组,研究两组机械通气的天数、氧疗时间、住院天数、存活率以及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动脉导管未闭、颅内出血、肺出血、肺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呼吸暂停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机械通气的天数、氧疗天数缩短[(9.5±6.2)d vs(7.0±5.4)d,(13.2±8.1)d vs(10.0±6.4)d],存活率由69.2%上升为87.0%,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合并肺气漏发生率由32.7%下降为15.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由44.2%下降为23.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存活者中治疗组较对照组未合并BPD的比例由75.0%上升为92.5%,未合并颅内出血由77.8%上升为95.0%,同时未合并BPD和颅内出血的比例由58.3%上升为80.0%,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S替代治疗RDS可以明显缩短机械通气的天数、氧疗时间及提高存活率,降低气漏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降怠浪存活者中脑损害和肺损伤的发生率,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5(1):31-34]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初发1型糖尿病 (T1DM) 患儿的血脂状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 将 2012-01-01—2017-12-31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确诊的 348 例 T1DM 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汇总,比较T1DM 患儿与 40 例对照组儿童的血脂差异。对 T1DM 患儿根据血脂水平分为血脂正常组(n=153)与血脂异常组(n=195),比较两组患儿血脂各项指标差异。根据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分为<11.5%(n=116)、11.5%~13.5%(n=109)、>13.5%(n=123)3组,比较3组患儿间的血脂差异等。结果 (1)T1DM 患儿的总胆 固醇( 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B(ApoB)等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 HDL)、载脂蛋白A1(ApoA1)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为 TC(mmol/L)(4.29±1.07 vs. 3.85±0.67,P<0.05)、 TG(mmol/L)(1.29±1.40 vs. 0.82±0.50,P<0.01)、LDL(mmol/L)(2.61±0.91 vs. 2.17±0.57,P<0.01)等。(2)T1DM 患儿血脂异常发生率为 56.03%,血脂异常组患儿 HbA1c (%)显著高于血脂正常组(12.93±2.16 vs. 12.10±2.37,P<0.01)。(3)HbA1c 越大的患儿其 TC、TG、LDL等越高。结果为 TC(mmol/L)(3.96±0.78 vs. 4.12±0.94 vs. 4.75±1.25,P<0.01)、TG(mmol/L)(0.91±0.50 vs. 1.38±1.72 vs. 1.56±1.60,P<0.01)、LDL(mmol/L)(2.34±0.72 vs. 2.38±0.73 vs. 3.05±1.03,P<0.01)。结论 T1DM患儿的血脂异常发病率较正常儿童明显增高;血糖越高的患儿其血脂异常状态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术后行膈肌折叠术(DPL)的危险因素、时机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CHD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CHD术后是否行DPL分为DPL组和未行膈肌折叠术组(NDPL组),比较两组患儿年龄、CHD术式、术次、体外循环(CPB)时间等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与穿刺或置管相关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肢静脉穿刺或置管的683例患儿,其中临床可疑血栓形成者55例,经超声证实血栓形成者26例为血栓组,超声未见血栓形成者29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儿在多个可能的危险因素上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探寻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穿刺或置管相关下肢静脉血栓的高风险因素。结果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肢穿刺或置管相关静脉血栓发病率为3.81%(26/683例)。血栓组与对照组患儿在年龄(62 d比92 d)、体质量[(3.92±0.66)kg比(4.61±0.86)kg]、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危重评分(Vasoactive-Ventilation-Renal score,VVR)[(29.58±15.50)分比(22.14±11.72)分]、术后24 h血乳酸峰值[(3.59±0.66)mmol/L比(1.71±1.13)mmol/L]、术后输血[76.9%(20/26例)比34.5%(10/29例)]、合并感染[53.8%(14/26例)比24.1%(7/29例)]、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84.6%(22/26例)比34.5%(10/29例)]和穿刺困难[69.2%(18/26例)比17.2%(5/29例)]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危重评分VVR(OR=0.88,95%CI:0.77~0.99,P=0.04)、术后24 h血乳酸峰值(OR=6.62,95%CI:1.35~32.46,P=0.02)和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OR=0.04,95%CI:0.00~0.63,P=0.04)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VVR评分高、术后24 h血乳酸峰值高和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是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肢静脉穿刺或置管相关血栓形成的高危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静脉补充谷氨酰胺对外科手术新生儿喂养耐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含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in)肠外营养(PN)对接受外科手术新生儿喂养耐受的影响.方法 对两家儿童医疗中心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40例接受外科手术的新生儿进行研究,采用平行、随机、双盲、对照实验,随机分为常规PN组(对照组)和常规PN+Ala-Gln组(研究组),二组各20例,对照组氨基酸的剂量为2~3g·kg-1·d-1;研究组添加0.3g·kg-1·d-1 Ala-Gln双肽,其中Ala-Gln双肽取代了处方中相应氨基酸的量.首要终点指标为术后开始喂养时间,术后达到全肠内喂养天数(标准配方摄入量≥120 ml·kg-1·d-1)、完全脱离肠外营养时间和病死率.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患儿术后开始喂养时间[研究组(8±4)d,对照组(8±5)d]、术后达到全肠内喂养天数[研究组(14±8)次,对照组(15±7)次]以及完全脱离肠外营养时间[研究组(15±8)d,对照组(16±7)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有3例死亡,研究组患儿无死亡,病死率通过非意向性分析,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为0.789,95%CI为0.626~0.996.但是通过意向性分析,OR值为0.706,95%CI为0.136~3.658,病死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显示,静脉补充谷氨酰胺未能使接受外科手术的新生儿减少术后开始喂养时间和术后达到全肠内喂养天数,缩短全肠外营养应用时间;但关于是否能够降低患儿病死率,通过意向性分析和非意向性分析的结果有差异,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胎粪污染羊水(meconium stained amniotic fluid,MSAF)无活力新生儿生后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吸引胎粪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柘城县人民医院入住新生儿科MSAF无活力病例,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无吸引胎粪条件病例为对照组,2018年7月1日至2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6 min步行试验(6MWT)在先天性心脏病(CHD)术后患儿心功能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经心脏外科手术纠治的年龄≥3岁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CHD患儿为CHD组;选取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将CHD组和对照组分为3~5岁、~8岁、~12岁和~15岁亚组。CHD组分为复杂CHD亚组和简单CHD亚组。对所有儿童行6MWT,观察6MWT步行距离(6MWD)及做功(体重与6MWD乘积),以及6MWT前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等指标变化;同时进行平板运动试验(TET),分析6MWD、6MWT做功与TET代谢当量(MET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HD组89例,对照组133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完成6MWT,其中CHD组64例和对照组133例同时完成了TET。①CHD组和对照组各年龄亚组6MWT后RR、HR及SBP均较6MWT前增加(均P<0.05),而CHD组和对照组各年龄亚组6MWT前后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同一年龄亚组中6MWT后RR、HR、SBP和DBP在CHD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CHD组3~5岁和~8岁亚组6MW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3~5岁亚组:(383.7±52.8) vs (404.4±59.0)m,P=0.044;~8岁亚组:(442.2±58.8) vs (497.2±72.0)m,P=0.002。③CHD组~8岁亚组6MWT做功较对照组显著减少,(10 631.1±3 345.9) vs (14 902.5±7 801.2),P=0.010。④CHD组3~5岁、~8岁和~12岁亚组METs显著低于对照组(P分别为0.003、0.027和0.045)。⑤复杂CHD亚组和简单CHD亚组6MWT后RR、HR及SBP均较6MWT前增加(均P<0.05),两亚组6MWT前后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杂CHD亚组6MWD显著短于简单CHD亚组,(405.3±61.3) vs (465.1±109.4)m,P=0.008;两亚组ME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⑥CHD组和对照组6MWD与METs(r分别为0.486和0.543,均P<0.01)、6MWT做功与METs(r分别为0.601和0404,均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6MWT能够反映CHD术后患儿日常活动能力,是较TET更经济、方便和实用的评估心功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管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VVS-V)儿童心室晚电位(VLP)变化。方法 收集2006年7月至2013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 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明确诊断的VVS-V儿童184例(研究组)。年龄4~14岁, 平均(10.54±2.15)岁。男85例, 平均(10.85±2.01)岁; 女99例, 平均(10.27±2.24)岁。同期按性别及年龄匹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保健专科门诊进行健康检查的儿童105例为对照组。采用广东中山博爱医用电子仪器厂的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对受检者进行VLP检测,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儿童VLP变化。结果 研究组较对照组心率(HR)降低[(83.96±12.27)次/min对(87.28±13.75)次/min, t = -2.113, P<0.05]、总QRS时间(TQRS)延长[(84.89±12.05) ms对(81.21±8.23) ms, t = 3.070, P<0.05]、高频低幅时限(LAS40)延长[(62.43±19.17) ms对(56.79±1.83) ms, t = 2.442, P<0.05] 、均方根值(RMS40)增加[(28.73±7.23) μV对(26.89±7.36) μV, t = 2.059, P<0.05]。结论 VVS-V儿童较健康儿童HR降低,TQRS、LAS40延长,RMS40增加,提示VVS-V儿童有可能会发生心血管恶性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