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的MRI诊断(附13例报告并与手术对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的MRI表现特征及病理基础。方法 对 13例手术证实的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的MRI表现进行回顾分析 ,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13例术前均正确诊断 ,11例表现为肾上腺区巨大T1WI大部高信号伴不等量的团块状、条索状低信号占位 ,镜下高信号为成熟脂肪组织 ,低信号为骨髓组织。 2例T1WI表现为以等信号为主的高、等、低混杂信号 ,病理证实为肿瘤伴出血。T2 WI或T1WI抑脂后原高信号为略高于皮下脂肪的低信号 ,低信号骨髓组织及出血为明显高信号。全组病例增强后均无强化 ,2例伴出血感染者可见部分包膜强化。 13例均伴有下腔静脉前内移位。结论 高脂肪信号变化特征及增强后无强化为本病特征 ,MRI可在术前对本病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AL)的CT及MRI图像特点,以提高该病的影像学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例PAL的临床资料,以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参照,分析CT及MRI检查在PAL诊断中的价值。结果:12例中单侧10例,双侧2例。CT平扫+增强扫描12例(病灶14个)示肾上腺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影,CT值24.2~35.6 HU,其中2例伴液化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轻中度强化,CT值28.5~44.5 HU,静脉期以轻中度强化为主,CT值35.8~63.5 HU。延迟期强化减弱。MRI扫描8例(病灶9个),T1WI呈等信号4个、稍低信号5个,T2WI均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6个,中度强化3个。2例侵犯同侧肾脏及血管,1例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PAL密度相对均匀,罕见钙化,CT及MRI增强扫描表现为轻中度进行性延迟强化,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有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总结脊柱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和MRI表现并复习文献,以提高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12月间经病理证实的6例脊柱EHE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6例均以脊柱区疼痛为主要症状,其中3例伴周围神经症状。4例行CT检查,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学观察内容包括病灶的部位、骨质改变、密度/信号特点、强化特征及周围组织侵犯。结果:6例骨EHE中,发生于椎体5例,附件1例。病灶多呈皂泡状(2例)或蜂窝状(2例)溶骨性骨质破坏,3例伴硬化边,1例伴椎体压缩性骨折。CT平扫呈稍低密度,且密度不均,内伴小点状/斑点状高密度影。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信号欠均匀。CT/MRI增强扫描病灶呈中等/明显强化,密度/信号不均。椎间盘均未受累,1例伴脊膜尾征。结论:脊柱EHE多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呈皂泡状或蜂窝状;伴或不伴硬化边;可伴脊膜尾征;骨膜反应、累及椎间盘少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学特征作对比.结果 8例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发生于脊柱和脊柱旁区,圆形2例,伴足突的不规则形6例;7例边界完全清楚,1例部分边界清楚;5例CT均表现为均匀低密度,3例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2例肿瘤内可见强化线条影.5例MRI T1WI表现为稍低、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显著高信号,增强后呈中等度明显强化,3例肿瘤内可见典型“漩涡征”.肿瘤镜下表现具有特征性,为黏液基质背景下大量梭形细胞及散在的或巢状分布的神经节细胞.免疫组化:S100(+),NF(+),Syn(+),CgA(+).结论 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好发部位为脊柱及脊柱旁区,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MRI及18 F-FDG PET/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的CT、MRI及18 F-FDG PET/CT检查图像资料,总结其影像特点。结果2例骨EHE中,1例为全身多发骨骼病变,1例仅为胸11椎体病变。CT表现病灶为边缘清晰,轻度硬化并呈分叶状改变的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病灶内见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影,周边软组织及椎间盘未见明显受累。MRI病灶呈稍长T 1、长T 2信号,其内可见散在斑点状低信号影,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外周可见增强无强化的低信号环。18 F-FDG PET/CT主要表现为病灶部位的溶骨性骨质破坏伴SUV摄取值的升高。结论CT、MRI及18 F-FDG PET/CT检查能帮助评估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病灶性质及范围,协助下一步诊疗方案的确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GM)的X线、CT及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GM的X线、CT及MRI资料。结果:X线示15例病灶呈等或稍高于正常腺体密度肿块影;5例呈局限性致密影或结构扭曲;9例因腺体致密显示不清。CT示14例呈等或稍高于正常腺体密度肿块影,增强扫描明显强化;2例呈囊性改变,增强扫描边缘强化。MRI示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不等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片状强化,信号高于正常腺体,部分病变伴脓肿形成,部分伴环形强化结节影,TIC呈多样性。X线、CT及MRI可见部分病例伴乳头内陷、局部皮肤增厚。结论:IGM乳腺X线表现特异性差,CT与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影像结合临床有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骨外尤文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及MRI表现及临床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骨外尤文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及MRI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病灶位于鼻口咽3例,舌1例,颌下1例,鼻腔鼻窦3例,颈根部1例,胸腔2例,空肠1例。4例同时行CT及MRI平扫+增强检查,5例行CT平扫+增强检查,3例行MRI平扫+增强检查。病变为浸润性生长的软组织肿块,体积较大,密度或信号不均,增强后强化程度不一,3例DWI高b值扩散受限呈混杂高/稍高信号,对应ADC图为低信号。12例均伴坏死,2例伴钙化,12例均伴邻近结构受压移位,9例伴周围组织受侵,5例伴骨质破坏,5例病灶内部或边缘见血管影,2例MRI检查见流空血管影,3例伴淋巴结转移。结论:骨外尤文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病灶多表现为体积较大的软组织肿块,占位效应明显,囊变坏死多见,钙化少见,易侵犯周围组织,病灶周围或内部常可见流空血管影。  相似文献   

8.
双侧颈动脉体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侧颈动脉体瘤CT、MRl影像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双侧颈动脉体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及其临床资料.结果:9例双侧颈动脉体瘤影像表现为双侧舌骨水平颈动脉鞘区肿块,平扫呈较均匀的等密度或中等信号,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增强.螺旋CT薄层图像可见肿块周边迂曲扩张的供血动脉(5/6),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MRI最为特征表现是肿块内或周边迂曲条状的血管流空影(10/13).结论:双侧颈动脉体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术前可以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OCCA)的CT和MRI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选取并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确诊OCCA的CT、MRI表现,11例行CT平扫和增强,7例行MRI平扫和增强,3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16例均发生于单侧附件,7例来源于右侧卵巢,9例来源于左侧卵巢。11例呈圆形或椭圆形,5例呈不规则形,边缘见分叶。肿瘤主要表现为囊实性肿块,13例以囊性为主"囊中有实",内见乳头状、结节状、团块状实性成分向囊内突起,呈岛屿状、栓子样改变,其中5例"实中有囊",团块状实性成分中可见散在囊状影; 3例以实性成分为主,病灶中央见囊性液化坏死影。CT平扫囊性成分CT值18~30 HU,实性成分35~56 HU,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显强化,实性成分呈持续明显强化; MRI表现囊性部分T_1WI呈稍高/高信号影6例,T_1WI呈低信号影10例,T_2WI均呈高信号影,实性成分T_1WI呈等低信号为主,T_2WI呈高信号为主,DWI以高信号为主,增强后持续明显强化。7例病灶边缘见增粗血管影,4例肿块内见丰富血管影。结论 OCCA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可以较为清晰显示肿块的囊实性改变、强化方式和供血血管,对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及MRI在诊断节细胞神经瘤中的价值,旨在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集并分析30例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与临床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9例为单发病灶,另1例位于颈1/2椎管内病灶为双侧发病。后纵隔12例,椎管内外5例,后腹膜3例,肾上腺8例,淋巴结2例。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性低密度影,低于邻近肌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或无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可见持续性不均匀强化。6例肿瘤内见弧形、斑点状钙化。MRI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高信号为主,增强后呈轻至中度渐进性强化。结论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当发生于后纵隔、腹膜后、肾上腺、椎管内外及淋巴结等部位时又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了解这些共性与个性,对进一步提高该病诊断的准确性非常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的CT及MRI表现特点.方法 收集本院病理证实为AA患者8例(男1例,女7例),分别应用多排螺旋CT(平扫2例,平扫+增强4例)或磁共振(平扫+增强6例)检查及后处理.观察病灶大小、位置、质地、形态、强化方式等表现并记录分析.结果 病灶直径>10 cm者4例;CT平扫为不均匀等/低密度影,边界清或大部分清楚6例;含囊变成分2例,有附壁结节2例;增强表现片状不均匀逐渐强化并范围扩大4例,多平面重建(MPR)显示分层漩涡征2例,病灶内成熟小血管影3例.MRI T2 WI呈高/略高信号5例,其中分层漩涡征3例,含囊变成分2例;增强呈分层漩涡征逐渐强化并范围扩大3例,3例时间-信号曲线(TIC)均为缓升型.结论 AA女性多见,CT/MRI表现病灶多较大,质地不均,逐渐强化并范围扩大,分层漩涡征具有特征性,CT可显示灶内小血管影,MRI表现缓升型曲线.  相似文献   

12.
特殊病理类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肾脏少见病理类型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变的影像表现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不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影像资料,分析其病灶大小、部位、边界、CT平扫及增强表现和MRI信号特征以及肝、肾的伴发病灶等。结果:肿块来源肾实质,可突出肾轮廓或贯穿肾实质,边界光整;CT、MRI平扫肿块呈混杂密度或信号,MRT2WI病灶内可见与肌肉相似的稍低信号,肿块内常伴囊变、出血,可见假包膜、钙化,但均无明显脂肪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皮质期呈轻中度强化。结论:肾脏不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MRI表现多样,灶内无明显脂肪是其共性,病灶边界光整,MRT2WI病灶内见与肌肉相似的稍低信号影可提示诊断,但最后确诊仍需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AL)的MRI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PAL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2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7例同时行MRI检查,观察其影像学特点。结果:双侧8例,单侧4例,共20个肿瘤,肿瘤直径2.1~13.2 cm,中位数为6.0 cm;肿块型16个,类肾上腺型4个。MRI冠状位检查的11个肿瘤中,6个呈三角形。T1WI呈稍低信号8个,等信号3个,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b值为800 mm2/s,ADC值为(0.95±0.04)×10-3 mm2/s。CT平扫13个肿瘤呈稍低密度,7个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12个、中度强化8个,门脉期持续中度强化;6个强化不均匀,6个边缘不清。结论:PAL影像学表现为双侧肾上腺钻缝样生长、密度/信号均匀的软组织肿块,DWI呈高信号,ADC值明显较低,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轻中度强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extrapleural solitary fibrous tumors,ESF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ESFT的CT和MRI表现。结果18例中发生在腹膜后4例,肾脏3例,盆腔3例,咽旁间隙2例,大腿-髋部2例,颞部、腭部、肾上腺及肝脏各1例。12例病灶边缘清晰,6例病灶边缘不清晰。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MRI平扫T 1WI为等或稍低信号,T 2WI为等或低信号中混杂条片状高信号。18例ESFT中12例病灶伴黏液变性、囊变坏死,1例病灶内出现脂肪信号/密度。增强扫描多数病灶表现为中等或明显强化伴延迟强化,11例病灶增强后显示病灶周围迂曲血管影,17例病灶内可见点条状血管影。结论胸膜外孤立的软组织肿块,增强呈中等或明显强化伴延迟强化,病灶周围可见迂曲血管影,病灶内见点条状血管影,应考虑ESFT的可能。当病灶边缘欠清、液性成分较多,尤其是发生在纵隔、腹膜后、盆腔和脑膜的病灶,对恶性ESFT的诊断有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患者女性,46岁。体检发现左侧肾上腺区占位1周,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无殊。体检B超示:左侧肾上腺区3.3cm×3.6cm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内回声欠均匀,可见点状血流信号。上腹部CT平扫+增强示:左侧肾上腺区混杂密度团块影,大小约5.7cm×4.0cm×2.9cm,内呈多囊样改变,增强后囊内容物未见明确强化,分隔略强化,边界清晰。CT诊断:左侧肾上腺区良性占位,建议MRI检查。上腹部MRI平  相似文献   

16.
肾上腺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肾上腺肿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MRI表现 ,并与手术病理对照。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 ,观察分析病变的形态大小、边界、信号及强化特征。结果 本组 2 6例肾上腺肿瘤中 ,嗜铬细胞瘤 8例 ,表现为有完整包膜的长T1 混杂T2 信号 ,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 ,MRI特异性表现为T2 WI呈明显高信号 ,出血、坏死、囊腔形成表现为信号不均匀。转移瘤 5例 ,均为肺癌双侧肾上腺转移 ,形态信号规则或不规则。皮质腺瘤 6例 ,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结节 ,信号均匀 ,无坏死囊变。皮脂腺癌 4例 ,表现为较大不规则长T1 混杂T2 信号 ,不均匀强化 ,伴周围组织血管受侵。髓样脂肪瘤 3例 ,短T1 短T2 (抑脂 )信号为其特征。结论 MRI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对评价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和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肾上腺区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肾上腺区节细胞神经瘤的CT(29例)、MRI(10例)表现.结果 32例患者共33个病灶,双侧1例,单侧31例,肾上腺25个,肾上腺周围8个.肿瘤长径为1.2~18 cm,平均7.5 cm.3例病灶随访有增大,其中1例在短期内迅速增大.除2个长径>12 cm呈嵌入样生长者外其余病灶均有较完整的包膜,4个较小的病灶呈圆形、类圆形,较大的29个病灶呈分叶、伪足形,大部分呈钻孔样生长.10个病灶有斑点、结节状钙化灶,1个病灶有小囊变,3个病灶有明显分隔.CT平扫:23个病灶呈低密度,3个呈混杂密度,3个呈中等密度;CT增强扫描:21个病灶轻度强化,8个病灶中度强化.MRI平扫:T1 WI呈较均匀低信号6例,不均匀低信号2例,混杂信号2例,T2WI呈较均匀高信号3例,不均匀高信号5例,混杂信号2例;MRI增强扫描: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7例.结论 CT、MRI能很好地显示肾上腺区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点,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CT、MRI平扫和增强扫描能较好地显示肾上腺区节细胞神经瘤的内部成分和影像学特点,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并可观察病变与周围血管及器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性腺外原发性精原细胞瘤CT 与 MRI 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性腺外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 CT 与 MRI 表现,提高对该肿瘤的术前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性腺外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临床及 CT、MRI 表现。结果8例中,4例位于颅内,4例位于腹盆腔。肿瘤位于基底节丘脑区2例,呈类圆形囊实性肿块,密度或信号不均,囊变坏死明显而周围水肿轻,增强扫描不均匀显著强化,其中1例伴出血并沿脑室播散转移。松果体区1例,不规则分叶状,MRI 平扫表现为 T1 WI 稍低信号,T2 WI 等、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周边见条片状无强化囊变区。鞍区1例,CT 平扫病灶呈稍高密度,MRI 表现为 T1 WI 等信号,T2 WI 等、稍高信号,侵犯垂体,垂体柄受累增粗,增强扫描鞍上肿块呈较均匀明显强化,累及视交叉,胼胝体嘴部见明显强化小结节灶。腹盆腔4例,CT 表现均为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界欠清,呈浸润性生长,内见不同程度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内见多发迂曲血管影,腹膜后及肠系膜根部见肿大淋巴结。结论性腺外原发性精原细胞瘤少见,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对其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15例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患者行MRI扫描,其中l例患者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19例病灶均为单发,位于右侧肾上腺者14例(73.6%),左侧肾上腺者5例(26.3%)。病灶最小者为2.0cm×2.0cm,最大者为10cm×7.0cm。肿瘤边界清楚,CT平扫密度低于肌肉组织,CT值20~30HU,增强扫描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延迟期呈轻度强化。2例(10.5%)肿块边缘见点状钙化。5例行MRl扫描的病例中,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l呈高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延迟期呈轻度强化。结论:CT、MRI能很好地显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点,并能清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和肾上腺其他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20.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PES)的CT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临床随访证实的RPES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 头颅MRI检查显示病变累及双侧枕叶4例,双侧顶叶及双侧基底节对称性受累各2例,2例单侧顶叶受累,1例伴胼胝体压部受累,1例左侧小脑受累.MRI信号呈T_1WI低信号,T_2WI高信号,FLAIR序列病灶信号明显增高,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5例弥散加权成像随着b值的加大(0,500,1000 s/mm2),病灶高信号逐渐减低,ADC信号略增高.CT扫描病灶呈低密度影.结论 MRI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正确诊断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