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2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萍  徐大钊  单利 《癌症进展》2020,(7):708-710,727
目的研究西妥昔单抗联合伊利替康治疗晚期胃癌对患者核因子κB(NF-κB)、正常上皮细胞特异性1(NES1)蛋白表达及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将80例晚期胃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利用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对照组单独利用西妥昔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癌胚抗原(CEA)NF-κB、NES1表达情况、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生存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有效率为85.00%(34/40),与对照组的70.00%(28/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EA、NES1、NF-κ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E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NES1、NF-κ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00%(8/40),低于对照组的42.50%(1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1年中位生存期为8.26个月(95%CI:6.154~9.985),长于对照组的6.54个月(95%CI:5.112~8.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复发4例,少于对照组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胃癌具有良好的疗效,提高了NF-κB、NES1表达水平,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对晚期胃癌患者的诊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定不同来源的4种大宗常用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毒素(AFB1、AFB2、AFG1和AFG2)的含量,比较不同基质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毒素的分布状况。方法 基于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荧光检测器(IAC-HPLC-FLD)方法,分析不同产地共75批中药样品。结果 柏子仁、薏苡仁、决明子及党参共计75批中药饮片中,阳性检出:26批柏子仁(AFs 1.22-46.67 μg·kg-1,AFB1 1.22-31.40 μg·kg-1)、4批薏苡仁(AFs 1.97-41.13 μg·kg-1,AFB1 1.97-36.40 μg·kg-1)、1批决明子(AFs 13.65 μg·kg-1,AFB1 12.60 μg·kg-1),阳性率41%,超标率15%。阳性样品经 LC-MS/MS确证,排除假阳性。4种大宗常用中药饮片柏子仁、薏苡仁、决明子、党参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水平依次降低,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7%、29%、7%、0%,表明中药材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状况与药材基质密切相关。结论 针对易污染AFs的中药品种,需进一步加强其污染状况的全面检测分析,为黄曲霉毒素的有效防控以及完善中药的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保障中药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苯暴露对小鼠肝脏、肺脏、肾脏、心脏、脑组织等靶点氧化损伤情况,探寻甲苯对机体作用的敏感、早期检测指标。方法将18只染毒小鼠根据体重随机分成甲苯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对照组,采用静式吸入染毒方式,每天染毒2 h,共染毒30 d。实验结束后,测定小鼠各脏器中的氧化损伤指标。结果各脏器中SOD、GSH含量随染毒浓度的增加而减少(P0.05),MDA含量随染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染毒组和对照组的肺脏脏器系数明显不同(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甲苯高剂量染毒组肝脏、心脏和肺脏中GSH、SOD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脑组织中GSH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肾脏中GSH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心组织中SOD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浓度甲苯暴露下,小鼠各脏器均有氧化损伤;随着甲苯浓度的增加:小鼠肝脏、心脏、肺脏的GSH、SOD含量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且肝脏最为敏感;小鼠肾脏、脑组织的GSH含量逐渐降低,MDA含量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南通市职业病发病现状,分析疾病谱特征、地区和行业分布特点以及发病趋势。方法汇总2006—2013年职业病信息网络报告和职业病报告卡数据,以确诊的职业病病例为分析对象。结果 2006至2013年南通市职业病发病180例,包含7大类,其中以尘肺(80例)、职业中毒(46例)、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1例)为主,职业中毒又以急性中毒(38例)为主;地区分布以崇川区(41例)、港闸区(31例)、如东县(28例)为主;企业分布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101例)及中小型企业(119例);行业以机械(40例)、船舶(21例)、化工(21例)为主。结论南通市近8年职业病发病情况未得到有效控制,职业病发病情况不容乐观,职业病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盐酸右哌甲酯缓释微丸有关物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250 mm ×4.6 mm,5μm);磷酸二氢钾溶液[25 mmol/L,三乙胺0.2%(v/v),磷酸调至pH 3.5]-甲醇(65∶3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09 nm,流速1.0 ml/min,柱温40℃。结果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盐酸右哌甲酯与相关杂质分离良好,制剂辅料不干扰盐酸右哌甲酯的测定;检测限为81.12 ng/ml(S/N=3),在质量浓度2~30μg/ml范围内,盐酸右哌甲酯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95;平均回收率为100.83%,溶液在12 h内保持稳定( RSD为0.10%)。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盐酸右哌甲酯缓释微丸有关物质及其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苯胺属芳香族氨基化合物,主要用于制造染料及染料中间体、橡胶促进剂和抗氧化剂、光学白涂剂、照相显影剂、药物合成、香料、塑料及树脂等工业。苯胺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吸收,但以经皮肤接触吸收为主要中毒途径。自2003年5月江苏省卫生厅认定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职业病诊断机构以来,诊断1例经皮肤接触吸收的职业性急性苯胺中毒,本文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职业性铅中毒误诊急腹症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职业性铅中毒误诊急腹症2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例1:男,36岁。因腹部绞痛20d,加重3d伴恶心呕吐、腹胀、不排大便收治。入院前外院诊断肠梗阻,予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和水分等治疗,症状不能缓解。入院详细询问病史,其在一家电容厂从事喷金工种2a余,接触铅尘。查体:痛苦面容,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齿龈未见铅线,颈软,心肺正常。腹部无肌紧张,无固定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1~2次/min。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是一种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的病因未明、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甲亢患者的病情及康复状况与饮食关系密切。近年研究表明,许多微量元素与甲状腺功能的不同状态密切相关。但关于甲亢患者膳食情况还未见报道。膳食营养调查是横断面全面了解人群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的手段,是用自然科学手段调查研究以个体为基础的人群膳食摄取情况。我们通过对吉林市三所医院甲亢患者进行24h回顾法膳食营养状况调查,以客观地评价甲亢患者膳食营养状况,对今后进一步开展甲亢患者的营养教育,改善甲亢患者营养状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DNA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的表达与铂类化疗远期疗效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63例NSCLC手术切除石蜡包埋病理标本中ERCC1基因表达进行测定,并将患者的化疗疗效和生存资料与上述指标表达进行比较。结果 NSCLC组织中ERCC1阳性表达率为26.9%;pTNM分期、ERCC1表达为影响术后NSCLC预后的独立因素,ERCC1表达阴性者的术后生存优于表达阳性者;ERCC1表达阴性者术后使用铂类药物辅助化疗有延长生存时间的趋势。结论 ERCC1表达与术后生存呈负相关,可作为术后NSCLC生存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是一类新型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激动PPARγ改善胰岛素抵抗,纠正相应代谢紊乱。目前主要包括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吡格列酮于80年代中期由日本Takeda公司和美国UpJohn公司研究开发,2001年在我国批准生产。近年除在糖尿病领域广泛应用外,还被试用炎症性疾病、肿瘤等方面。现就近年来有关该药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