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融合术术后融合节段高度变化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能更好地维持椎体和融合节段高度 ,并有效防止融合节段前方塌陷的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式。方法 对 1 0 2例外伤性及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分别行或不行内固定。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1周、3、6个月、1、2、3年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以记录融合时间 ,测量融合节段高度。本组平均随访 2年 6个月 (6个月~ 3年 ) ,并与同体相邻节段平均高度作比较。结果 所有病例均达骨性融合 ,平均融合时间为术后 3.8个月 ,均未发现融合节段前方塌陷。经t检验 ,将术后 6个月 ,1、2、3年融合节段平均高度与同体邻近节段平均高度比较 ,两者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能较好地保持融合节段高度 ,并能有效防止融合节段前方塌陷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颈椎Zero-P椎间融合术与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在单节段颈椎间盘病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Zero-P椎间融合术的观察组或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的对照组,每组25例,对比两组术中情况、手术前后JOA评分、椎体融合率、术后症状缓解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取髂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和12个月的JOA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两组椎体融合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症状缓解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Zero-P椎间融合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症状缓解率高,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颈椎Cage植骨融合术在颈椎间盘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颈椎Cage植骨融合术与植骨钛板内固定术在颈椎间盘病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56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分为颈椎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观察组及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对照组,每组28例,对比两组术中情况、手术前后JOA评分、椎体融合率、术后症状缓解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取髂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12个月的JOA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症状缓解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Cage植骨融合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症状缓解率高,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融合椎体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50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情况,对退变患者组与无退变患者组各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共72例(75个节段)(28.8%)发生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椎间盘退变程度按评分,1分48...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颈椎前路钢板 椎间融合器一体化系统 (anewanteriorcervicalinstrumentalsys temcombininganintradiscalcagewithanintegratedplate ,PCB) 对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本组 2 2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行前路减压PCB内固定 ,其中单节段固定 1 6例 ,双节段固定 6例。随访 3~ 1 6个月 ,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和影像学资料作分析评价。结果 未发现术后并发症、螺钉脱出或固定失败。根据JOA评分 ,本组 2 0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2例症状轻度改善 ,总优良率 90 .9%。结论 PCB可提供坚强的内固定和良好的植骨融合环境 ,近期疗效良好 ,技术易于掌握 ,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颈椎固定融合器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的不同治疗方法选择.方法 32例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行头颅牵引复位成功8例,其中3例维持牵引1个月后改行头颈胸石膏固定,余5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3例牵引失败,其中14例行前路切开复位、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例前路复位失败行椎间盘切除加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1例前路复位失败改行后路切开复位后再前方植骨内固定术;3例行后路切开复位侧块内固定植骨融合术,2例行后路切开复位减压、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1例由于漏诊,伤后8个月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结果 平均随访18个月.发现颈椎不稳2例,均为仅行牵引复位,未做融合术者.颈前路手术者植骨块术后12周均获骨性融合.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恢复较好.无内固定并发症,亦无治疗中神经并发症.结论 下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是否伴有椎间盘损伤、是否合并后柱骨折、脊髓压迫及损伤情况.对伴有创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的单侧关节突交锁者,前路减压复位稳定术是首选方法,对于不伴椎间盘突出者,可试行牵引复位或直接后路切开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7.
一体化颈椎钢板融合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一体化颈椎钢板融合器(PCB)的优越性。方法 颈前路椎间盘摘除后,选用适当型号的一体化颈前路钢板融合器(PCB)置入,不需透视帮助即可拧入螺钉和松质骨碎片植骨。治疗颈椎创伤伴急性椎间盘突出症15例;脊髓型颈椎病14例。术后随访4~33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 在15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12例颈髓不全损伤者基本恢复正常,3例颈髓完全损伤者截瘫无恢复。14例颈椎病术前日本骨科学分(JOA)评分为7~13分,平均为9.6分,术后评分为12~17分,平均15.8分,术后改善率为83.8%。21例患者接受单节段的固定,7例为双节段,1例为三节段固定。无术中并发症发生,仅有1枚螺钉松动部分脱出。供骨部位无并发症。结论 PCB的优点在于防止供骨和植骨部位并发症发生,提供即刻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预防螺钉松动及断裂,并恢复椎间隙高度及脊柱前凸。术后无需使用颈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合并椎间盘损伤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机制。方法39例Hangman骨折伴C2.3椎间盘损伤,行颈椎前路C2.3椎间隙融合、Zephir颈前路钛板固定术,其中8例植入SynCage。结果随访2~6年,平均3年7个月,35例颈痛症状消失,4例残留轻度颈痛症状,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植骨块移位、吸收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6个月C:,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合并椎间盘损伤的Hangman骨折是一种特殊的骨折类型,颈椎前路融合术符合其病理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9.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CDF)是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术式.虽然该手术日益普及,但存在假关节形成、颈椎前凸角丢失等并发症[1,2].许多研究表明,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可提高双节段或多节段ACDF的融合率和临床疗效[3],但单节段ACDF是否需要钢板内固定一直存在争议[1,4].本研究通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评价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对ACDF疗效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椎间盘置换与相邻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9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Ⅰ期同时完成病变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和邻近节段Cage融合.本组39例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29例,三节段颈椎间盘突出9例,四节段颈椎间盘突出1例.病变节段C3~4、C4~5,2例,C4~5、C5~6 15例,C5~6、C6-79例,C4~5、C6~7 3例,C3~4、C4~5、C5~6 4例,C4~5、C5~6、C6~7 5例,C3~4、C4~5、C5~6、C6~7 1例.临床症状以脊髓压迫为主者18例,以神经根性症状为主者21例,术后随访观察椎间盘假体稳定性、假体活动度、Cage融合状态及Cage位移等.依据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dom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定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和日常功能状态.结果29例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1个节段的椎间盘置换和1个节段Cage植骨融合;9例三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例行1个节段的人工椎间盘置换、2个节段Cage植骨融合;2例选择2个节段的人工椎间盘置换、1个节段Cage植骨融合.1例四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2个节段的人工椎间盘置换、2个节段Cage植骨融合.术后随访6个月~3年半,人工椎间盘稳定,椎间盘假体平均活动度为9.3°,Cage全部融合,无Cage松动沉陷.患者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9.1分增加至13.2分;NDI评分由术前41.8分降至29.5分;Odom评分临床成功率(优/良/可)达到85%(33例).结论颈椎间盘置换与相邻节段融合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方式,兼顾了颈椎的稳定和运动功能,其远期疗效有待于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11.
Post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findings are described in selected patients with cervical radiculopathy and a cervical soft disc herniation, treated by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CD) without fusion. Six months postoperatively, 45 patients underwent MRI examination using a 0.5 T superconductive unit. T1- and T2-weighted spin echo sequences were acquired on sagittal and axial planes. A low signal intensity on T2-weighted images was visualized at the ACD level in all patients. Five patients were found to have a slight kyphosis at the discectomy level. There was no residual disc material at any ACD level. In 5 patients, areas of diminished signal intensity on T1- and T2-weighted images on adjacent vertebrae was noticed, indicating sclerosis of the cortical bone adjacent to the ACD level. In 3 patients, cervical disc protrusions without impression on the dura were visualized postoperatively: 2 below and 1 above the ACD level. One patient developed a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without complaints one level above the operated one. No patient developed infolding or degenerative swelling of the ligamenta flava and no intrinsic cord abnormalities were present. MRI provided useful information on pathology, allowing a non-invasive evaluation following ACD and enabl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urgical consequenc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CWI)的疗效.方法 对88例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手术组64例(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术44例,后路减压术20例),非手术组24例.颈椎损伤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le分级和ASIA评分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随访6~24个月,结果显示,两组神经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手术组比非手术组神经功能恢复好,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路手术较后路手术神经功能恢复好.结论 手术治疗急性颈椎过伸性损伤疗效较好;而前路减压是过伸性颈椎损伤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 CT 引导下经皮穿刺低温等离子靶点消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 CT 或 MRI 检查明确诊断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均行 CT 引导下经皮穿刺低温等离子靶点消融治疗。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3个月,依据 Macnab 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治疗效果。优19例(37.5%),良29例(58.3%),差2例(4.2%),优良率92.5%,VAS 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结论CT 引导下经皮穿刺低温等离子靶点消融术是一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CT量化评价方法和单纯牵引、综合物理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椎间盘突出物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单纯牵引组40例,牵引加中频电和磁热中药透入的综合疗法治疗组67例,并对颈椎间盘突出物进行CT量化评价及随访研究。结果:两疗程治疗后其显效率为82.97%,综合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组(u=2.33,P<0.01)。CT量化评价值与临床症状及体征呈明显相关(r=0.96,P<0.05)。CT随访发现,治疗后椎间盘突出物矢状径无显著减小(P>0.05),CT量化评价值有明显的减小(P<0.05)。结论:综合物理疗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对颈椎间盘突出矢状径的减小作用不显著,CT量化评价方法对颈椎间盘突出临床疗效评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微创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颈性眩晕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 2013-01至2016-07共28例(男13,女15)64个椎间盘:37~76 岁,平均55.3岁,病程中位数12.5个月,四分位数(2,51)个月;平均随访(79.5±11.0)个月。均经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效,根据病变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单纯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或血管的并椎间稳定的选择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联合臭氧进行椎间盘减压、塑形;硬性压迫和椎间不稳的采用显微镜辅助零切迹自稳cage前路椎间减压植骨融合术。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最后一次行功能查体,X线、CT、MRI检查,分别采用欧洲头晕评估量表(EEV),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CVSF)进行疗效评价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影像学检查椎间盘塑形良好、减压充分、椎间稳定;治疗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EEV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和术后1周比,末次随访较术后1周降低(P<0.05)。治疗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三个时间点CVSF 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 P<0.05);和术后1周比,末次随访降低 (P<0.05)。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颈性眩晕长期效果良好,为临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微创、简洁、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上颈椎损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1月-2007年12月间收治的>60岁上颈椎骨折脱位患者2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60~86岁,平均68.1岁.致伤原因:跌伤16例,交通伤8例,高处坠落伤4例.寰椎骨折5例;枢椎骨折15例,其中齿状突骨折8例,C2椎弓骨折6例,C2椎体骨折1例;寰枢椎损伤伴下颈椎损伤5例;寰枢椎同时损伤2例,其中齿状突骨折伴寰椎侧块骨折1例,齿状突骨折伴寰椎前弓骨折1例;寰枢关节脱位1例.并发脊髓损伤4例.保守治疗8例,开放手术治疗8例,微创经皮手术治疗12例.结果 平均住院时间比较,保守组与传统手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微创经皮组短于保守组与传统手术组(P<0.05).保守治疗组2例死亡,开放手术组1例死亡,其余2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56个月,平均16.8个月.保守治疗组患者满意率为50%,开放手术组为72%,微创手术组为75%.保守治疗组中4例发生并发症,传统手术组3例,微创手术组2例.结论 老年上颈椎损伤发生率较高,其损伤特点以低能量暴力为主,损伤类型以齿状突骨折最常见,具有脊髓损伤发生率低、漏诊率高等特点.在排除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手术治疗特别是微创手术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3种路径治疗颈椎溶骨性转移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57节椎体)经PVP治疗颈椎溶骨性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WHO标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并分析总结不同部位椎体3种手术入路的应用经验。结果3组穿刺路径分别是前外侧入路、侧方入路、经椎间盘入路。所有椎体穿刺和骨水泥注射技术成功率达100%。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资料完整的32例患者中11例完全缓解(CR),20例部分缓解(PR)、1例术后轻度缓解(MR),0例无效(NR),临床治疗有效率(CR+PR)达96.87%。患者术前、术后24 h、1周和3个月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节椎体发生少量骨水泥渗漏(29.82%),但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前外侧入路PVP治疗C4~C7溶骨性转移瘤方便安全、有效。侧方入路治疗Cl,经椎间盘入路治疗C2、C3椎体转移瘤亦安全可行。临床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以MRI为主的影像分型对颈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BS)的诊断意义及治疗方案评价.方法 将本院诊治39例颈椎BS患者的影像资料,依据MRI分型进行非手术、微创术与切开直视手术治疗;通过影像分析一致性检验、影像学评分、临床疗效评价分析相关性.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39例治疗前行MRI检查,6个月37例复查;12个月33例复查.影像分析一致性检验Kappa值均>0.75.颈椎BS的MRI影像学具有特征性表现,依据术前MRI影像分型治疗结果:(1)药物治疗14例(A组);(2)微创治疗7例(B组);(3)病灶清除植骨术18例(C组);(4)临床疗效显示各组12个月治愈率与前一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6个月时间点C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其他2组.在12个月时间点3组治愈率比较,以及C组各方法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BS的MRI影像学分型对临床保守、微创和手术治疗策略的制订具有重要价值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后刺激状态甲状腺球蛋白(Tg)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 45例PTC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根据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为L1和L0 2组,检测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 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t=-0.675,P > 0.05)、性别(χ2=1.20,P >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7,P < 0.01)。L1组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水平呈正相关(r=0.676,P < 0.01)。 结论 PTC患者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是评价PTC术后131I治疗疗效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