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孕产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病因和诊治方法.方法 报道2例孕产期妇女因突发胸痛就诊,依据心电图和心肌坏死标记物动态变化,心脏MRI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诊断.结果 依据心电图和心肌酶动态变化,2例孕产妇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第2例CAG显示前降支近段局限性线状透明影,提示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心脏MRI证实前壁心肌梗死.结论 SCAD为孕产妇伴发ACS的主要原因,CAG是诊断金标准.应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张立晶  张浩  孔凡龙  顾权 《人民军医》2002,45(10):584-58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病人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病人 )的血脂在急性期可能暂时下降[3,5] ,从而掩盖血脂的真实水平。若按照此时的血脂水平治疗 ,则有可能低估病情的严重程度。为此 ,2 0 0 0年 6月~ 2 0 0 1年 8月 ,我们对住我院ACS病人不同阶段的血脂水平进行了检测 ,以便为治疗提供依据。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5 5例中 ,男 30例 ,女 2 5例 ;年龄 35~75岁。急性心肌梗死 (AMI) 2 6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 2 9例。诊断均符合WHO标准[3] 。AMI中下壁 13例 ,前壁 9例 ,非Q波心肌梗死 2例。所有入选…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支架术对血小板激活因子干预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及常规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后的血浆血小板激活因子水平含量的变化,了解冠状动脉支架术对血浆内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的干预作用,探讨拮抗PAF的临床对策.方法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支架术组(26例)于支架术前、术后24h及术后1周血浆PAF含量的动态变化,并与经临床常规治疗未置入支架的同类患者的血浆PAF水平进行对比.测定正常对照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60.2±6.8)岁及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62.3±5.9)岁,血浆PAF水平的含量,并与ACS未置入支架的患者血浆PAF水平对比.结果①ACS患者血浆PAF含量平均为(289±66)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及SA组(P<0.05);②冠状动脉支架术后24h血浆PAF含量平均为(372±96)μg/L,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③支架术后1周PAF含量下降为(210±41)μg/L,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但仍高于正常人群水平.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术有可能因内皮损伤与手术激惹,激活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过度分泌PAF而导致的高凝状态与"过度炎性反应"情况的存在.对准备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术的患者,术前应充分做好拮抗PAF的准备,可减少手术激惹及组织损伤,从而减少导致PAF增加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青年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造影2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红云  韩国华 《人民军医》2006,49(8):463-463
成年人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的病因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多见。近年来,青年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为了解青年ACS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我们对2002年12月~2005年7月收治的40岁以下青年冠状动脉造影ACS27例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韩雅玲 《武警医学》2005,16(8):563-56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r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所致心肌缺血的一组进展性疾病谱。因为ACS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但可救治,所以ACS已成为当今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ACS可分为ST段持续抬高及无ST段抬高两类,前者大部分发展为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hal infarction,STEMI),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CMR)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在低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入选22例怀疑或确诊低危ACS患者,均行CMR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及冠状动脉造影(CAG).以CAG作为参考标准,分析CMR诊断效能,并与SPECT结果作对比.结果 以患者为基础分析,CMR诊断ACS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75%;SPECT相应值分别为79%,63%.CMR诊断效能为0.897, 略高于SPECT 0.723 (P=0.19).以血管为基础分析,CMR诊断ACS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87%;SPECT相应值分别为68%, 83%.CMR诊断效能0.923, 高于SPECT 0.774 (P<0.05).在左前降支(LAD)供血区,CMR诊断效能明显高于SPECT(0.900,0.553,P=0.009 6).结论 CMR负荷心肌灌注显像能准确探测低危ACS患者心肌缺血,诊断效能好于SPECT负荷心肌灌注显像.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近年来随着诊治水平的提高,ACS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但我国依然存在诊断水平低、指南实施不理想、患者依从性不高等问题。作者就目前国内ACS诊治的现状和挑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对于疑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 当肌钙蛋白和/或心电图不能明确诊断且患者有中低度可能为冠心病时, 欧洲指南推荐(Ⅰ类)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来排除ACS。CCTA除了可以显示病变的狭窄、位置等解剖信息, 还可定量分析斑块信息和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密度, 提供血流储备分数等功能学信息, 在ACS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本文综述CCTA在优化可疑ACS的诊疗路径、诊断ACS、预测ACS患者预后的研究进展, 并展望未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ACS中应用的科研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瑞舒伐他汀短期强化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心功能、心肌损伤程度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PCI术后ACS患者16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83例。两组术后均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扩血管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钙片,20 mg/次,1次/d,睡前口服。治疗1个月。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后(治疗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心室舒张早期左房室瓣血流峰值流速/心室舒张晚期左房室瓣血流峰值流速(E/A);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 Tn 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脑尿钠肽(BNP)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肝、肾、肌肉毒性)与随访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再发心绞痛)的发生例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E/A升高,LVSD、LVDD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E/A、LVSD、LV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CK-MB、c Tn I升高,hs-CRP、BNP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K-MB、c Tn I、hs-CRP、BNP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与随访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短期强化治疗可降低PCI术后ACS患者的心肌损伤程度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心功能无明显影响,药物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血钾浓度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16例ACS患者分为AMI组56例和UAP组60例,分别在典型症状(胸闷、胸痛)发生6h内(治疗前)抽取静脉血测定血钾浓度。结果①AMI组血钾(3.78±0.46)mmol/L,UAP组血钾(4.33±0.42)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②AMI组的死亡率为14.3%,UAP组的死亡率为3.3%,两组死亡率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MI较UAP更易发生低钾血症,且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1.
50年代人们已注意到心脏术后出现胸痛 ,发热 ,心包腔积液 ,而冠之以“心包切开后综合征”(Post Pericardiotomy Syndrome,PPS)或“心脏创伤后综合征” (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PCIS) [1] 。发病率达 1 0 %~ 40 %。 1 989年后对此征研究日益深入 ,发现此征不仅在重大心脏手术、严重创伤后发生在 PTCA球囊扩张术后 [2 ,3 ]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4 ] 等严重创伤手术后亦可出现此征 ,在病因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方面都作了深入观察与探索。因为有些病例发展为心包填塞[5] 、缩窄性心包炎[6] 、非心源性肺水肿[4 ] ,对此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 反应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检测稳定型心绞痛 3 6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2 4例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 (1个月内 ) 5 7例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 (1年内 ) 44例及 5 9名健康人的C 反应蛋白。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分别为 (19 2 2± 13 0 3 )mg/L和 (15 47± 12 61)mg/L ,与对照组 (3 63± 2 5 9)mg/L相比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而稳定型心绞痛 [(4 .2 4± 5 .3 0 )mg/L]与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 [(6 0 3± 8 43 )mg/L]与对照组比较 ,无显著差异 (P均 >0 0 5 )。结论 C 反应蛋白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报因子是敏感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对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的疗效 ,探讨急诊PCI对高危ACS的策略。方法 入选 2 0 0 1年 12月 7日至 2 0 0 4年 8月 2 2日来院的高危ACS(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和非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共 15 0例。发病时间在 2 4h内 ,从发病到来院时间 <6h ,6~ 12h和 12~ 2 4小时的比例分别为 6 0 %、2 5 %和 15 %。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CAG)和急诊PCI,并随访观察。结果  15 0例入选患者均行急诊冠脉造影 ,14 3例行急诊PCI,其中直接植入支架 6 0例 ,PTCA后植入支架 80例 ,仅行PTCA 3例。 4例延迟植入支架 ,3例早期病变。梗死相关血管 (IRA)前向血流达到TIMIⅢ级为 99.3%。单支病变 双支病变、3支病变和早期病变分别占 2 8% 4 6 % 2 4 %和 2 %。从来院到导管室时间平均 5 0min ,从进导管室到梗死血管开通时间平均 1h。术中发生慢血流2 1例 ,经冠脉内给药好转 ,无血流 1例 ,治疗无效 ,术后急性闭塞 2例 ,分别再次PCI和IABP治疗好转。IABP治疗 12例 ,1例无效。院内死亡 7例 ,其中术中无血流 1例 ,术中心源性休克 1例 ,术中室颤 1例 ,术后室颤 1例 ,术后顽固心衰 2例 ,术后心脏破裂 1例 ,病死率 4 .7%。 14 3例随访 ,随访时间为 30~ 993d ,出现心绞痛 3例 ,心力衰竭 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影像组学特征对疑似冠心病病人2年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预测能力。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CCTA检查的疑似冠心病病人,将CCTA检查后2年内发生ACS的病人作为ACS组(81例),2年内未发生ACS的疑似冠心病病人作为对照组(81例)。ACS组年龄44~85岁,平均(64.01±10.09)岁,男57例;对照组年龄39~89岁,平均(62.91±10.11)岁,男56例。将2组病人随机以 3∶1 的比例分为训练集(ACS组60例,对照组60例)和验证集(ACS组21例,对照组21例)。筛选基于CCTA的PCAT影像组学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PCAT影像组学评分模型,并基于PCAT影像组学特征中的CT密度值建立PCAT密度模型。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数据集中2个模型的诊断效能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比较2种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训练集和验证集中,ACS组和对照组病人的临床资料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从基于CCTA影像所示的冠状动脉斑块周围PCAT共提取107个影像组学特征,最终筛选出21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包括形态学特征5个、直方图特征1个、纹理特征15个,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PCAT影像组学评分模型。基于提取的PCAT组学特征中平均 CT密度值构建PCAT密度模型。2种模型预测2年内发生ACS事件的诊断效能分析显示,PCAT 影像组学评分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的曲线下面积(AUC)(AUC=0.841,0.839) 均高于PCAT 密度的AUC(AUC=0.603,0.588)。训练集中,PCAT影像组学评分的诊断效能优于PCAT密度模型(P<0.05),并在验证集中得到验证(P<0.05)。PCAT影像组学评分对发生ACS事件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一致性高于PCAT密度。PCAT影像组学评分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优于PCAT 密度。结论 基于CCTA 的PCAT影像组学特征可为ACS事件的发生提供更多的预测信息。PCAT 影像组学评分对2年内发生ACS事件的预测能力显著优于PCAT 密度。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目前已成为临床救治冠心病的重要手段,2005年全世界完成PCI超过300万例,我国完成例数已逾6万例,其治疗指征明显拓宽,成功率及远期疗效不断提高,同时由于注重研发和改进器械,尤其是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应用使PCI后再狭窄率明显降低,经桡动脉入路PCI和股动脉穿刺局部封堵器广泛应用后PCI创伤更小,部分患者甚至在“门诊”即能完成PCI,使患者接受程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6.
谢英  刘弢 《武警医学》2008,19(5):389-39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ACS血管重建、抢救生命的重要和有效的治疗措施.但是,PCI时球囊扩张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可导致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冠脉内膜、中膜损伤,引起强烈的血小板活化,诱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1],一旦发生冠脉血栓事件,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ACS患者PCI后发生冠脉血栓事件至关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辛伐他汀与动脉粥样斑块稳定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随机将ACS患者分成辛伐他汀治疗组(30例)及常规治疗组(30例),比较各组患者血清MMP-1、MMP-9,TIMP-1水平变化。结果 SAP、ACS、健康对照三组之间MMP-1、MMP-9和TIMP-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辛伐他汀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MMP-1、MMP-9和TIMP-1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辛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清MMP-1、MMP-9水平,升高TIMP-1水平,从而起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辛伐他汀与动脉粥样斑块稳定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稳定型心垃痛(SAP)患者30例作为对照。随机将ACS患者分成辛伐他汀治疗组(30例)及常规治疗组(30倒),比较各组患者血清MMP-1、MMP-3水平变化。结果 SAP、ACS、健康对照三组之间MMP-1、MMP-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辛伐他汀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MMP-1、MMP-3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辛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清MMP-1、MMP-3水平,从而起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樊文志 《人民军医》2005,48(11):634-635
目的:了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病人的临床特征。方法:将ACS合并DM35例设为观察组,另选ACS非DM37例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病人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住院期间观察组发生心力衰竭7例(20.0%),对照组发生3例(8。1%);观察组死亡4例(11.4%),对照组死亡2例(5.4%),两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加强对ACS合并DM病人的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