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根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1977年的报告,影响人类的辐射源(包括职业性照射和医疗照射)可分为六类:(1)由天然辐射源引起的一般照射;(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增加的天然辐射源的照射;(3)放出射线的消费品;(4)核能发电;(5)核爆炸;(6)辐射的医学应用。其中与消费品有关的是第(2)、(3)两类。第(2)类包括乘坐飞机、磷肥、化石燃料、建筑材料所增加的辐照,第(3)类包括电视机等。UNSCEAR报告中对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消费品列举了放射性自发光产品、静电消除器、火灾报警器、含铀和钍的产品及有关的科学仪器等,这些可以说是放射性消费品的代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使用含天然放射性物质的3种布料所致人体的皮肤年当量剂量与年有效剂量。方法首先利用γ能谱仪测量3种布料样品中所含放射性核素的活度。然后利用蒙特卡罗软件建立理论照射模型,基于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男性参考体素模型计算器官剂量及有效剂量,从而对人体的皮肤年当量剂量和年有效剂量进行评估。结果在四周包裹和上覆盖的估算模型中,样品质量从135 g至7197 g变化范围内,这些布料所致成年男性参考人皮肤的年当量剂量范围为:155.41~9028.61μSv,一年中的有效剂量范围为:11.91~1234.44μSv。结论含放射性物质的消费品对人体会产生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以往的放射防护体系中,未对天然电离辐射照射进行限制。但近年的研究表明,某些天然辐射的照射是明显和值得关注的,对它们需进行控制。现在已有许多分离、加工、利用含天然放射性核素材料的情况,这些材料的加工处理工艺往往使原材料或其副产品或废料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增加,而很多这类工业物料用来制作建筑材料等消费品。如果使用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增高的这类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4.
我国非铀矿山放射性职业危害调查与控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在其给联合国大会的报告中和每年的会议讨论中高度关注天然放射性物质(NORM)和因工业活动增加的天然放射性物质(TENORM)导致的职业照射,尤其是矿工接受的职业氡暴露.  相似文献   

5.
评价放射性物质运输辐射影响的INTERTRAN2程序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核材料及其放射性废物需要运输。放射性物质运输的安全性以及它对环境和公众带来的辐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放射性物质运输前,作必要的运输安全分析和对环境辐射影响的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INTERTRAN2程序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向其成员国推荐使用的评价放射性物质运输对环境辐射影响的程序。使用IAEA提供的程序,使得各成员国所提供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因此,引进和应用INTERTRAN2程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加强医疗照射防护的重点工作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放射学(X射线诊断学)、介入放射学、核医学、放射肿瘤学(放射治疗学)等电离辐射医学应用蓬勃发展并不断广泛普及,接受各种医疗照射的受检者与患者越来越多,UNSCEAR2000年报告书进一步证实:医疗照射是不断增加的最大的人工电离辐射照射来源。面广量多的医疗照射防护,已经成为涉及所有公众成员并且惠及子孙后代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理所当然地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而,充分重视医疗照射防护是电离辐射防护(放射防护)领域新进展的突出特点。为趋利避害,同时促进电离辐射医学应用(医用辐射)更好地发展,切实加强医疗照射防护是21世纪初放射防护领域的重点课题。纵观国际、国内的相关现状与进展,笔者认为,当前大力加强医疗照射防护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六方面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7.
辐射损伤不仅由原子弹和氢弹爆炸以及原子反应堆事故等造成,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治疗恶性肿瘤时所使用的放射线,或者从事放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的工作人员,或者受宇宙线辐射的宇航员等,均有发生辐射损伤的可能性。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由于受照射时的状况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而且机体各器官对辐射的敏感性也有明显的不同。对放射线敏感而易发生损害的器官有:骨髓、脾、胸腺、睾丸、卵巢以及粘膜组织多的消化道系统和皮肤。防护辐射损伤的措施有物理防护法和药物防护法。据大阪的抗放药中药研究组一系列的研究报  相似文献   

8.
卫生防疫站在放射卫生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对从事放射性物质和电离辐射源的企业和机关进行预防和日常卫生监督,提出防止放射性物质污染环境的措施并监督实施,其最终目的是防止居民受到超过辐射安全剂量限值的照射。  相似文献   

9.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由放射性物质或其他放射源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紧急事件.一旦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放射线在对机体损伤的同时,还会对人员造成心理和精神压力,导致一系列的社会心理效应.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的关键是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核与辐射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害,维护社会稳定.本文从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人员防护、现场抢救、各类伤害的处置原则以及公众心理效应预防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0.
临床核医学是放射诊疗实践的一个重要领域,诊断和治疗经常使用18F、99Tcm、131Ⅰ等放射性药物.这些非密封的放射性药物附近辐射水平较高、且容易扩散,因而有可能会对工作人员和公众产生照射,污染环境.为了解我国核医学工作场所放射防护现状,笔者对我国6省(区)10家三甲医院核医学与放射性药物生产场所作了相关调查.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放射卫生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国放射卫生队伍做了大量工作,成绩卓著。本文围绕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公众照射和应急照射的安全与防护,以及辐射健康效应及其机制等领域,未来数年内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技术发展瓶颈进行梳理凝炼,以期给国内放射卫生领域相关单位和专家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X射线诊断、临床核医学和放射治疗等医用辐射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广泛普及,医疗照射成为公众所受最大的人为电离辐射来源。医疗照射防护是放射卫生领域影响面最广的重要课题。而开展各种医疗照射基本状况、应用频率和剂量水平调查,则是加强放射卫生监督管理和搞好...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核电站正常运行时的放射防护目标值。首先是简要叙述了目标值概念的发展和含意,接着就公众照射和职业照射中的个人剂量与集体剂量,给出了一些有关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制定相应的目标值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核能应用中核事故的发生概率虽很低,一旦发生严重核事故,可能向周围环境释放大量放射性物质,通过烟羽照射、食入、吸入等途径使公众受到照射。因此,核事故应急情况下公众受照剂量的估算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在航空,尤其是在军事航空中高频发射设备的使用日益广泛。高频辐射(RFR)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在科学界和广大公众中是颇有争议的问题。美国空军应用了大量种类繁多的RFR发射装备,安全使用这些设备是首要的。为此美国空军25年来对于RFR的生物医学效应作了大量研究。除进行和发起研究以外,美国空军对制定和颁布人照射健康和安全标准做了重大贡献。美国国防部为防止人员受RFR危害,根据科学的  相似文献   

16.
放射源和核能的广泛和平利用 ,在给人类带来莫大利益的同时 ,也因利用不当使有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过量照射 ,给他们的健康带来危害。当前 ,人们比较关注低水平照射引起的效应 ,希望知道多大水平的照射会产生何种程度的何种效应 ,为此加强对低于 1 0Gy照射人员的健康管理十分必要 ,同时所获信息可为制定辐射防护提供依据 ,为辐射效应和危险评价积累资料。我们介绍的过量照射是职业人员受到大于年剂量限值的外照射和因辐射事故而受到超年剂量限值照射 (职业人员大于 5 0mSv ,公众大于 1mSv) [1 3 ] 。数据取自各省 (区、市 )放射卫生监…  相似文献   

17.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使工作人员受到反应堆释出的放射性物质等辐射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受照人员因大剂量照射引起一系列急性辐射效应。本文从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剂量估算、采取措施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8.
辐射致癌效应是放射医学和辐射的核心内容,皮肤是各种照射进入机体的途径,皮肤癌是人类认识到的第一个放射性肿瘤。本文综述了电离辐射与人类皮肤癌的流行病学研究近况,同是简单介绍了辐射致皮肤癌的剂量反应关系,等,为制定放射防护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医疗照射已成为不断增加的最大人工电离辐射照射来源,其防护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日常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小剂量CT扫描能够减少辐射损害,降低群体辐射剂量,特别是对于正处于发育期的儿童患者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因此进行儿童头颅外伤小剂量分段CT扫描的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放射防护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放射防护事业,颁布许多法律法规,因为,放射线及放射性物质直接关系到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如果防护不当,将有可能得各种放射病,甚至危及生命,如果性腺得到过量照射,可造成不孕症,在生育中的男女接触到射线照射,有可能造成后代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