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在冈上肌肌腱炎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冈上肌肌腱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接受冈上肌肌腱的声辐射力脉冲(ARFI)弹性成像检查,记录剪切波速度( SWV) 值。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及肩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将出现终点事件的患者定义为复发组,其余患者定义为未复发组。分析两组患者随访开始前VAS、CMS及SWV值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后VAS、SWV值低于治疗前,CMS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前SWV与VAS无相关性(r=0.073,P=0.518),与CMS呈负相关(r=-0.305,P=0.006)。随访不良预后的发生率为36.25%。VAS、CMS及SWV三项指标单独预测冈上肌肌腱炎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6、0.763、0.850,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49,显著大于三项指标单独预测的AUC(联合 vs SWV:Z=2.898,P=0.004;联合 vs VAS:Z=3.583,P=0.000;联合 vs CMS:Z=3.722,P=0.000),其敏感度为89.66%,特异度为92.16%。结论:ARFI可用于冈上肌肌腱炎的诊断,VAS、CMS及SWV的联合可准确预测冈上肌肌腱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及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TIQ)评价男性肩袖损伤患者冈上肌腱的变化。方法:收集50例确诊的肩袖损伤男性患者,分为A组(35~59岁)28例和B组(≥60岁)22例。患者均行常规检查及VTIQ检查,测量冈上肌腱的厚度及其近端、远端的剪切波速度(SWV)。结果:常规检查示B组双侧冈上肌腱厚度均大于A组(均P<0.05)。VTIQ技术得出B组双侧冈上肌腱远端及近端的SWV值均小于A组(均P<0.05),且2组双侧冈上肌腱远端的SWV值均大于近端(均P<0.05)。结论:高频超声常规检查及VTIQ技术能有效评估男性肩袖损伤患者冈上肌腱的二维形态学改变及SWV值变化,冈上肌腱随年龄增大逐步变厚,而SWV下降表明肌腱发生软化,可为临床治疗及康复训练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肌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间共7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2例,女64例,平均年龄50.3岁(29~65岁),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38例,分别给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冲击波组)和痛点激素类药物局部针刺封闭(封闭组)治疗各1个疗程。对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1年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和钙化灶消失的有效率进行评估,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随访均超过1年(15~18个月,平均16.4个月),首次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VAS、CMS和钙化灶消失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年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S冲击波组明显高于封闭组(P<0.05),钙化灶消失的有效率冲击波组明显优于封闭组(P<0.05)。结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冈上肌钙化肌腱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与痛点激素类药物局部封闭相比,使用冲击波治疗,随访1年发现肩关节功能恢复更佳、钙化灶消失的有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超声造影参数联合常见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前列腺癌(PCa)治疗后生化复发的价值。方法:选择PCa患者149例,治疗前均接受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的测定、超声造影以及穿刺活检病理分级,治疗后进行5年随访。随访期间出现生化复发的PCa患者纳入复发组,其余患者纳入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临床指标及超声造影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筛选影响PCa患者生化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PCa患者生化复发的概率。结果:149例患者中,失访8例,余141例患者治疗后5年内生化复发率为29.1%,41例纳入复发组,100例纳入未复发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P=0.032)、治疗方式(P=0.035)、Gleason评分(P=0.031)、治疗前PSA(P=0.022)、峰值强度(PI)(P=0.048)及达峰时间(TTP)(P=0.041)是PCa治疗后生化复发的独立影响因子。基于上述因子建立的列线图具有良好的区分度(C-index 0.935)和校准度(χ2= 9.514,P=0.301,Hosmer-Lemeshow检验),能够准确预测PCa患者生化复发的风险。结论:基于超声造影结合常见影响因素建立的列线图可以精确预测PCa患者治疗后生化复发的概率,有助于临床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X线与MRI在肩袖钙化性肌腱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的X线与MRI检查资料,比较MRI上不同肌腱部位钙盐最大径差异。结果:肩袖钙化性肌腱炎钙盐沉积94.6%(35/37)位于肌腱浅层滑囊面。在X线片上91.9%(34/37)可显示钙化灶,8.1%(3/37)未见显示。T2WI和PDWI抑脂序列上83.8%(31/37)为低信号,10.8%(4/37)为等信号,5.4%(2/37)为混杂信号;T1WI均呈低信号。MRI上不同肌腱部位钙盐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维X线检查由于体位差异及骨重叠干扰,存在一定漏诊,MRI T2WI和PDWI抑脂序列能更好地评估钙盐特点及周围软组织改变,且钙盐多位于肌腱浅层滑囊面,有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关节肌腱软组织损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使用放散状体外冲击波治疗机治疗35例肩关节损伤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随访2、4、6周,使用复旦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FDSS)和VAS进行疗效评价。期间如有症状反复或疗效不佳者转为手术干预。治疗中采用动态VAS评价法调整能量输出。结果:32例肩伤患者完成冲击波治疗,3例肩袖撕裂患者因疗效不佳中转关节镜手术治疗。完成治疗患者的FDSS平均得分由治疗前的(44.7±7.1)分提高到治疗后6周的(92.9±2.5)分,VAS评分由治疗前的(8.1±0.9)分降到治疗后6周的(1.5±0.7)分。治疗后4周左右症状改善明显。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关节肌腱软组织慢性损伤(如肩袖腱病、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炎、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效果满意。对于明显结构性损伤(如肩袖撕裂)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军事训练伤致肩袖损伤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40例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的军人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肩肘外科(ASES)评分、模拟疼痛评分表(VAS)评分、肩关节评分量表(CM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评分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肩关节疼痛及功能评分。结果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ASES评分、VAS评分、CMS评分、UCLA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军事训练伤致肩袖损伤,具有较为显著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MRI影像指标中与肩袖损伤患者经关节腔注射药物保守治疗短期疗效相关的因素。方法:纳入采取保守治疗的148例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48例患者均行MRI检查。治疗前评估的因素包括关节囊积液程度、冈上肌(SSP)肌腱回缩距离、肩胛下肌(SSC)肌腱撕裂程度、冈下肌(ISP)肌腱撕裂程度以及采用Goutallier分类方法评估的SSC、SSP和ISP肌肉脂肪浸润程度分级。于保守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上肢功能障碍(DASH)量表对患者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108例(72.97%,改善组)患者肩关节功能和疼痛改善,40例(27.03%,未改善组)患者未改善。两组治疗前DAS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改善组与未改善组的关节囊积液分级、SSP回缩距离、SSC肌腱撕裂程度、ISP肌腱撕裂程度和SSC Goutallier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SC肌腱撕裂与治疗后未改善显著相关(P值<0.05)。结论:SSC肌腱撕裂是肩袖损伤患者保守治疗后疼痛和肩关节功能未改善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冲击波疗法对训练伤所致冈上肌肌腱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警特色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236例训练伤冈上肌肌腱炎的病例,其中非钙化冈上肌肌腱炎158例(非钙化组),钙化冈上肌肌腱炎78例(钙化组),均行同样参数冲击波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肩关节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6、12个月,两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肩关节Constant评分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6、12个月,钙化组与非钙化组比较,VAS评分更低、Constant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冲击波疗法能够明显缓解训练伤冈上肌肌腱炎的疼痛症状,提高患侧肩关节功能;且对钙化性冈上肌肌腱炎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在肩袖钙化性肌腱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临床手术证实为钙化性肌腱炎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及X线检查。结果 1)21例X线片显示明确钙盐沉积的病例中,MRI对钙盐沉积的的显示率为86%,于T_1WI及PDWI-FS图像17例钙盐沉积呈低信号,1例呈高低混杂信号,钙盐沉积所累及肌腱相邻区域损伤;2)在钙盐沉积部位中,12例为冈上肌肌腱,3例为冈下肌肌腱,4例同时累及冈上、冈下肌肌腱,1例为肩胛下肌肌腱,1例同时累及冈上、肩胛下肌肌腱;3)21例均合并肩袖损伤,累及冈上肌肌腱者为20例,部分撕裂者为9例;累及肩胛下肌腱者为8例;累及冈下肌腱者为4列;4例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结论 MRI在显示细小钙化方面不如X线,单一MRI检查对于钙化性肌腱炎的诊断是不充分的,但MRI对于肌腱炎及钙化物沉积位置的显示要优于X线检查,对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利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联合临床常用指标建立列线图预测胆道闭锁(BA)患儿葛西手术(KPE)后的自体肝生存率(NLS)。方法:共纳入BA患儿102例,记录基线资料以及术后3个月时的并发症、血清学指标及肝脏弹性测量(LSM)值作为潜在预测指标并开展3年随访。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配得到训练队列68例与验证队列34例。在训练队列中利用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BA患儿预后的独立因素;并以此建立列线图来估计BA患儿1、2、3年的NLS。列线图在训练队列中进行内部验证,在验证队列中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日龄、METAVIR评分、LSM值、出现胆管炎以及黄疸未消退均与NLS缩短相关(P值均<0.05)。基于上述因子建立了可以预测BA患儿KPE后3年内NLS的列线图,其在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中均具有良好的区分度(训练队列:AUC= 0.861、0.841、0.836;验证队列:AUC=0.815、0.780、0.786)和校准度(训练队列:1年NLS:χ2=6.438,P=0.598,2年NLS:χ2=8.170,P=0.417,3年NLS:χ2=11.213,P=0.190;验证队列:1年NLS:χ2=5.344,P=0.876,2年NLS:χ2=7.860,P=0.672,3年NLS:χ2=9.881,P=0.231)。结论:临床常用指标联合SWE建立的列线图可以准确预测BA患儿KPE后3年内的NLS,有助于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包磊  姚伟武  杨世埙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46-1249
目的:探讨MR化学位移成像技术在定量测量肩袖损伤后冈上肌脂肪性退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8例临床上疑有肩袖损伤或肩峰撞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行MR间接关节造影后,进行常规序列和化学位移序列MRI扫描。根据MR间接关节造影检查结果,肩袖损伤后冈上肌肌腱病理改变可分为4组:正常组、肌腱炎组、部分撕裂组和完全撕裂组。通过测定冈上肌的信号强度,然后分别计算出信号强度抑制率和信号指数值作为反映脂肪变性程度的指标,对比分析正常组和肩袖损伤各组的冈上肌脂肪变性程度。统计学方法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正常组、肌腱炎组、部分撕裂组和完全撕裂组冈上肌信号强度抑制率中位数分别是-5.51%(-7.85%~3.50%)、-14.78%(-29.31%~-5.63%)、-31.74%(-45.54%~-13.63%)和-44.50%(-57.32%~-26.27%),信号强度指数中位数依次为3.91%(-4.37%~13.83%)、12.75%(5.73%~27.38%)、25.17%(14.32%~34.13%)和38.26%(27.66%~53.94%)。正常组与部分撕裂组、正常组与完全撕裂组、肌腱炎组与完全撕裂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与肌腱炎组、肌腱炎组与部分撕裂组、部分撕裂组与完全撕裂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化学位移成像技术是定量测定冈上肌脂肪性退变程度的-种有I临床应用价值的手段,有助于对肌腱病变进行分级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盐酸伐昔洛韦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患有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肌肉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制剂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89.29%)低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2.86%,但两组间差异不显著(χ2=0.4392,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1年内复发率(39.29%)高于治疗组患者的1年内复发率(17.86%),两组间差异显著(χ2=6.3,P〈0.05);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一年内复发次数均显著下降(t=6.0124,P〈0.01;t=9.1368,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一年内复发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一年内复发次数(t=6.9781,P〈0.01),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伐昔洛韦治疗生殖器疱疹能够有效抑制病毒,提高患者免疫能力,从而控制病情,减少疾病的复发,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于术前预测单发临床颈部淋巴结转移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存在对侧中央淋巴结转移(CLNM)的风险。方法:选择297例单发cN0 PT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训练队列205例,验证队列92例,训练队列患者根据术后对侧中央淋巴结病理结果进行分组。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剪切波弹性(SWE)结果与对侧CLNM的关系,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对侧CLNM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各个独立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以预测对侧CLNM的风险,并通过内部和外部验证评价列线图的应用价值。结果:训练队列中,年龄、肿瘤大小、与包膜的距离、存在钙化、杨氏模量(YM)值是单发cN0 PTC患者对侧CLNM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基于以上影响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在内部验证中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曲线下面积(AUC)=0.934]及校准度(χ2=5.263,P=0.729),其在基于验证队列的外部验证中亦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AUC=0.824)及校准度(χ2=7.252,P=0.384)。结论:基于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磁共振成像(MRI)组合序列及扫描方位对肩袖损伤诊断分级及脂肪浸润评分的影响。 方法:选择蚌埠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经临床诊断为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不同MRI组合序列及扫描方位,进行肩袖损伤的诊断和肩袖损伤脂肪浸润程度评分。 结果:斜冠状位MRI对肩胛袖损伤的检出率最高,斜冠状位SITR序列在肩关节检查中对肩袖损伤显示最佳(χ2=19.425,P<0.001);斜冠状位SITR序列对肩胛袖损伤中冈上肌肌腱(51例)、冈下肌肌腱(34例)、肩胛下肌肌腱(15例)检出例数均明显高于斜冠状T1WI检出序列数(12、28、6例)和T2WI的检出例数(37、19、9例)。斜冠状术前MRI肩袖脂肪浸润程度评分较术中明显升高[(2.58±0.23)分vs.(1.72±0.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20,P=0.002)。 结论:斜冠状位SITR序列在肩袖损伤的诊断分级及脂肪浸润程度评分均优其他序列,对肩袖损伤的诊断率较高,更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桡侧腕短伸肌腱(ECRB)止点清理术和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对慢性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慢性肱骨外上髁炎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关节镜下ERCB止点清理手术组(25例)和冲击波组(25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臂、肩、手障碍(DASH)评分,梅奥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重返工作时间评估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治疗后功能评分与患者基本资料的相关性。结果:功能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DASH评分及VAS评分显著下降,MEPS评分显著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3个月时,冲击波组和手术组两组间DASH评分无显著性差异(46±12 vs 49±11;P=0.39),冲击波组MEPS评分显著高于手术组(87±7 vs 80±7;P=0.002),而冲击波组VAS评分显著低于手术组(2±1 vs 3±1;P=0.002)。在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两组间在DASH评分、MEPS评分及VAS评分方面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影像组学联合血液炎症指标的综合列线图评估肝细胞癌(HCC)根治术后辅助肝动脉化疗栓塞(PA-TACE)早期复发的效能。方法 从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选择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外科手术后1个月接受PA-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30例,按7∶3随机分成训练组92例和验证组38例。收集、评估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CT影像组学数据、病理学资料、PA-TACE术前1周内血液学指标。评估PA-TACE术后早期复发和未早期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R语言进行数据分析、影像组学特征筛选、LASSO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列线图建立及DCA曲线绘制。结果 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CT影像组学预测PA-TACE术后早期复发的AUC分别为0.79(95%CI:0.70~0.89)、0.78(95%CI:0.62~0.94)。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GLR(P<0.01)是与PA-TACE早期复发相关的血液学指标。训练组中,临床模型、综合列线图模型预测PA-TACE早期复发的AUC分别为0.68(95%CI:0.56~0.79)和0.80(95%CI:0.71~0.89)...  相似文献   

18.
彭旭兴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7):1135-1136
目的:探讨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治疗中心型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中心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术后肺功能、VA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治疗中心型肺癌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熊星  漆万银 《放射学实践》2021,36(10):1243-1247
【摘要】目的:探讨MR动脉期强化模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MCC)术后早期复发的价值,并基于MR及临床病理资料建立预测IMCC术后早期复发的列线图。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IMC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R资料回顾性分析,据术后1年随访结局将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无复发组。单因素分析各因素对IMCC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性并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最后建立预测IMCC术后早期复发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入组92例IMCC患者中复发组30例、无复发组6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动脉期强化模式、T分期、N分期、分化程度、脉管侵犯以及瘤内坏死与IMCC术后早期复发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动脉期强化模式(OR=4.39,95%CI:1.04~18.62,P=0.045),T分期(OR=5.73,95%CI:1.28~25.77,P=0.023),分化程度(OR=0.021,95%CI:0.05~0.89,P=0.034)、脉管侵犯(OR=4.74,95%CI:1.13~19.87,P=0.034)、瘤内坏死(OR=7.15,95%CI:1.27~40.26,P=0.026)是预测IMCC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分析建立的列线图(Model-whole)对各危险因素赋分结果显示动脉期强化模式(弥漫高强化,0分;环形强化,35分;弥漫低强化,100分)、T分期(T1-2,0分;T3-4,72分)、分化程度(低分化,61分;中高分化,0分)、坏死(不存在,0分;存在,70分);该预测模型的C-index为0.911(95%CI:0.876~0.947)。在不纳入动脉期强化模式建立Model-part时该模型的C-index降低为0.878(95%CI:0.839~0.918);此外,决策曲线分析显示Model-whole与Model-part比较体现出更高的净获益。结论:本研究建立了预测IMCC术后早期复发的列线图模型,MR动脉期强化模式对该模型的预测性能存在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在鉴别单发肝细胞癌(HCC)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表达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来自2个医疗机构共152例单发HCC病人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病人均行上腹部增强CT扫描并记录GPC3表达水平。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106例病人资料作为训练集(GPC3阳性83例、阴性23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46例病人资料作为验证集(GPC3阳性35例、阴性11例)。对所有病人术前1个月内增强CT影像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在训练集中,对所有影像组学特征进行降维并得到最优子集,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比较GPC3阳性组和阴性组间临床资料[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等]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GPC3阳性的独立预测因素。将获得的临床信息及Radscore分别建立临床列线图、影像组学列线图及联合列线图。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列线图对GPC3表达状态的预测能力,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列线图间的诊断效能,并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列线图的临床价值。使用验证集数据对列线图预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 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血清AFP、CA199、Radscore是GPC3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分别为8.503、1.090、13 300.044,均P<0.05]。校准曲线显示联合列线图对GPC3阳性表达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一致性良好。训练集中,联合列线图的AUC(0.918)高于影像组学列线图(0.842)和临床列线图(0.787)(均P<0.05),联合列线图的敏感度最高,而临床列线图的特异度最高;验证集中,联合列线图的AUC(0.896)高于影像组学列线图(0.726)和临床列线图(0.803)(均P<0.05),联合列线图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最高。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当阈值概率处于16%~86%时,联合列线图的临床净获益高于临床列线图和影像组学列线图。结论 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列线图可以术前鉴别单发HCC GPC3阳性和阴性表达,联合列线图进一步提高了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