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创伤性非断离轴突损伤(nondisruptive axonal injury,NDAI)继发断离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价值.方法 将16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亚低温组(32℃,持续6 h)和对照组(37.5℃)各8只,液压冲击致大鼠脑弥散性损伤,非磷酸化神经丝蛋白(NF68)免疫组化显示肿胀轴突及轴突球,比较两组伤后24 h、72 h胼胝体区、间脑中脑区、桥脑延脑区和小脑区肿胀轴突及轴突球最大密度变化.结果 伤后24 h,亚低温组各计数区肿胀轴突及轴突球明显减少(P<0.05),间脑中脑区、桥脑延脑区、小脑区尤为显著(P<0.01);而伤后72 h,亚低温组仅在距冲击部位较远的桥脑延脑区、小脑区减少(P<0.05,P<0.01),距冲击部位较近的胼胝体区、间脑中脑区不明显(P>0.05).结论 亚低温早期无论对损伤轻或重的NDAI均可延滞其继发断离的进程,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效应逐渐减弱,仅对损伤较轻的NDAI有效,亚低温可能阻断部分损伤较轻的NDAI的继发断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单核吞噬细胞在创伤性非断离轴索损伤(NDAI)继发断离的作用,探讨NDAI继发断离的机制。方法 液压冲击脑损伤SD大鼠55只,采用全鼠脑连续矢状冰冻切片去磷酸化神经丝蛋白轻链(NF68)和单核吞噬细胞标记抗原(ED1)组化双标及NF68组化电镜染色,光镜电镜观察,计数肿胀轴索及轴索球。结果 伴有血管损伤的冲击区皮质及部分胼胝体主要是断离性轴索损伤,轴索碎片呈NF68杂染,早期即有ED1阳性细胞浸润;远离冲击区的基底节区、脑干、小脑无血管损伤,主要是NDAI,伤后3~12h出现NF68阳性反应的肿胀轴索和轴索球,7~14d毛细血管周边出现ED1阳性细胞,21~28d除肿胀轴索和轴索球外,部分神经元NF68阳性反应,ED阳性细胞广泛浸润。结论 延迟的NDAI继发断离与中枢吞噬细胞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鼠头颅侧向旋转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大鼠12只,随机均分为损伤后30min、2h、24h及对照组,制作头颅侧向旋转脑DAI模型。脑矢状切片经用小鼠抗神经纤维丝(NF)蛋白NF68亚单位的血清、免疫组经ABC法与DAB+H2O2显色技术等处理。选延髓部分,薄片间包埋,光镜定位,阳性区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 伤后30技术等处理。选延髓部分,薄片间包埋,光镜定位,阳性区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 伤后30min光镜下延髓轴索迂曲肿胀;电镜下髓鞘轻度分离,轴浆NF结构紊乱。伤后2-24h ,轴索破坏随时间渐重,光镜下轴索明显肿胀、断裂并形成轴缩球;电镜下髓鞘显著分离,局部断裂,线粒体空泡变并移向周边,部分胞浆溶解。和正常对照比,伤后轴浆NF68染色也明显增强;伴随轴索结构的变化,NF68阳性轴索染色强度和数量逐步递增。结论 大鼠头颅侧向旋转后脑神经轴索内NF蛋白的NF68亚单位免疫活性显著增强,引起NF结构紊乱,终致轴索肿胀、断裂并形成轴缩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早期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按组织学改进的Marmarou等的自由落体法建立弥漫性脑轴索损伤模型,将SD大鼠21只分为损伤组和对照组,损伤组大鼠于伤后不同时间点灌注、取材,随后行常规HE染色法观察神经细胞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检测β淀粉样前体蛋白在神经元的表达。对照组仅行头皮切开。结果大鼠伤后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呼吸抑制和抽搐。损伤大鼠脑组织大体病理学检查见皮层、胼胝体、脑干等部位的脑挫伤灶。在DAI后半小时始,脑组织内各结构逐渐出现β-APP阳性表达,在伤后24h达高峰,伤后24h轴索断裂征象最为常见。结论成功复制了自由落体致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DAI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轴索损伤常见部位在脑干、胼胝体和大脑皮层。β-APP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即有增加,增加趋势呈波动性,β-APP作为反应蛋白有望用于检测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的神经轴索形态改变与病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将大鼠制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模型和Mamarou自由落体致伤模型.对DAI鼠脑行小鼠抗神经纤维丝(NF)蛋白NF68亚单位和HSP70免疫组化检测,延髓部分行电镜观察;对落体致伤鼠脑左顶叶皮层行HE和HSP70检测.结果发现,DAI大鼠伤后30min延髓轴索纡曲肿胀,髓鞘轻度分离,轴浆NF结构紊乱;伤后2h~24h,轴索破坏渐重并形成轴缩球;髓鞘局部断裂,线粒体空泡变,部分胞浆溶解,NF68染色强度也渐增强.两组的HSP70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在伤后3h开始表达,24h达高峰,72h下降.该结果说明DAI可引起NF结构破坏,缺血和缺氧等因素诱发了HSP产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头颅侧向旋转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形态学改变。方法大鼠12只,随机均分为损伤后30min、2h、24h及对照组,制作头颅侧向旋转脑DAI模型。脑矢状切片经用小鼠抗神经纤维丝(NF)蛋白NF68亚单位的血清、免疫组化ABC法与DAB+H2O2显色技术等处理。选延髓部分,薄片间包埋,光镜定位,阳性区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伤后30min光镜下延髓轴索迂曲肿胀;电镜下髓鞘轻度分离,轴浆NF结构紊乱。伤后2~24h,轴索破坏随时间渐重,光镜下轴索明显肿胀、断裂并形成轴缩球;电镜下髓鞘显著分离,局部断裂,线粒体空泡变并移向周边,部分胞浆溶解。和正常对照比,伤后轴索轴浆NF68染色也明显增强;伴随轴索结构的变化,NF68阳性轴索染色强度和数量逐步递增。结论大鼠头颅侧向旋转后脑神经轴索内NF蛋白的NF68亚单位免疫活性显著增强,引起NF结构紊乱,终致轴索肿胀、断裂并形成轴缩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不同时间Fos蛋白在脑皮质、脑干的表达,进一步阐明脑损伤后弥漫轴索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45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5只)和损伤组(40只)。损伤组复制Marmarou DAI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伤后不同时间脑皮质、脑干神经元Fos蛋白表达。结果外伤后0.5 h Fos蛋白表达开始增加,1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12 d后基本消失。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损伤组伤后0.5、1、4、12 h、1、4 d Fos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增多(P<0.01)。结论DAI的形成和发展与伤后的时间存在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探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一氧化氮 (NO)在继发性脑损害中的生理及病理作用。 方法 在使用Marmarou法创建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 ,于伤后不同时间取大鼠脑组织 ,采用Griess反应法观测NO在外伤后脑组织内表达的时程变化 ,并采用选择性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的抑制剂氨基胍对其神经保护作用进行初步的探讨。 结果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 ,NO水平即刻升高 (P <0 .0 1 ) ,于伤后 1 2h有所下降 ,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2 4 ,4 8h和 7d再次升高 ,与 1 2h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外伤对照组神经轴索断裂数目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也高于氨基胍实验组 (P <0 .0 5 )。 结论  (1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脑组织内NO表达水平出现两个高峰 ,中晚期 (2 4 ,4 8h和 7d)NO出现二次升高。 (2 )NO可能参与了脑损伤后轴索损伤的继发过程 ;(3)氨基胍对外伤后神经轴索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原因,探讨降低死亡率的可行措施。方法选取14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对其脑水肿、脑肿胀、颅内高压等致死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46例患者中,入院后24 h 内死亡36例(24.65%),24 h后死亡11例(7.53%),死亡率达32.2%。死亡原因主要有:合并伤伴休克(17.0%)、弥漫性轴索损伤(12.8%)、多发脑挫裂伤伴脑肿胀(48.9%)、原发性脑干损伤继发颅内损伤(21.3%)。结论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患者颅内高压、血肿及脑肿胀等并发症;对患者及时进行诊断,并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是早期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镁离子对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镁离子(Mg^2 )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脑干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350~450g,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每组为12只。采用改良Marmarou模型制作DAI模型,伤后30min分别给予MgSO4 250μmol/kg、等渗盐水0.2ml,伤后24h处死。用透射电镜分别检测脑干超微结构,并行综合组织损伤评分。结果伤后24h,对照组髓鞘分离,线粒体嵴明显肿胀;实验组未见髓鞘分离,线粒体轻度肿胀。实验组脑干综合组织损伤程度评分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Mg^2 可在超微结构水平阻止DAI轴索的继发性损害,对DAI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突损伤(DAI)早期脑内各部位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表达的变化。方法 应用瞬间旋转致伤装置使16只SD大鼠发生DAI,并于伤后3h、6h分批处死(每时间点8只),另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在24h后处死。取各组大鼠脑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检查损伤后早期不同时间皮质下白质、海马、胼胝体、脑干区域的病理学改变。各部位(胼胝体、海马、脑干)的切片在显微镜下(200倍)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损伤后3h,大脑皮质下白质、胼胝体和脑干β-APP呈弱阳性表达;损伤后6h,轴突局部免疫反应阳性较前明显增强,范围增大,半定量分析显示,胼胝体、海马、脑干的免疫反应均强于3h组。结论 β-APP在DAI早期(伤后3h)即有明确表达,并呈逐渐增强趋势,可作为DAI早期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大鼠轴索损伤后血清IL-1β的表达规律,以及环孢素A(CsA)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CsA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7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5只、单纯视神经牵拉伤组(B组)35只、CsA处理组(C组)35只,B、C组又分为牵拉伤后或CsA治疗后1,3,6,12 h、1,3,7 d共7个观察时相点,不同时相点各5只大鼠.光镜下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和轴索形态学变化,并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平衡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的含量.结果 (1)B组大鼠右侧视神经牵拉伤后3 d,RGCs明显稀疏;伤后7 d,神经纤维排列紊乱,分布稀疏.C组相应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2)B组大鼠伤后3,6,12 h、1 d血清中IL-1β浓度明显高于A组,6 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3 d后降至A组水平.C组大鼠血清IL-1β浓度变化规律与B组相似,3,6,12 h、l d血清中IL-1β浓度明显低于B组,但6,12 h、1 d仍高于A组.结论 IL-1β长时间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轴索损伤后的继发性病理变化;CsA可能通过减轻轴索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对轴索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亚低温对颅脑损伤后脑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颅脑损伤后早期亚低温治疗对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的影响 ,阐明亚低温降低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可能机制。 方法 Wistar大鼠 90只 ,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 (10只 )、常温损伤组 (40只 )和亚低温治疗组 (40只 )。在镧示踪法电镜下分别观察亚低温及常温条件下颅脑损伤后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开放及其程度 ;用干 -湿重法测定常温损伤组及亚低温治疗组伤后不同时相脑组织含水量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常温损伤组伤后 3h紧密连接初步开放 ,2 4~ 4 8h紧密连接开放达高峰 ,72h紧密连接仍大量开放。亚低温治疗组紧密连接仅轻度开放 ;亚低温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较常温损伤组明显减少 ,伤后 3,2 4 ,72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 ) ,伤后 4 8h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亚低温有减轻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开放程度及减轻脑水肿的作用 ,亚低温减轻伤后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是降低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ies,DAI)后不同时期脑皮层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的表达及意义,为临床治疗DAI寻求有效手段.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AI损伤组、bFGF治疗组和治疗对照组;DAI组大鼠按伤后存活时间又分为第6 h、12 h、1 d、3 d、7 d组,每组5只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脑皮层bFGF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变化特点.结果 DAI后6 h出现bFGF表达,12 h表达增加,3 d达高峰,7 d后仍维持较高水平,各不同时间点DAI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HE染色结果显示,脑皮层神经元数量也明显减少.结论 DAI时,bFGF的表达有时空效应,提示bFGF与脑损伤后神经元保护及修复有密切关系,bFGF能有效降低脑组织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早期应用左氧氟沙星壳聚糖微球对兔海水浸泡创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兔软组织海水浸泡伤模型。比较对照组(n=8)、原料药组(n=8)和局部应用左氧氟沙星壳聚糖微球组(n=8)在海水浸泡前和浸泡结束后6、12、24、48、72h创伤局部菌落计数、血浆内毒素、局部组织和血浆TNF-a水平,以及后两组浸泡后72h局部组织和血浆中左氧氟沙星浓度的变化。结果 海水浸泡后6h起微球组和原料药组菌落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浸泡后48h起微球组菌落计数较原料药组更低(P〈0.01)。微球组于海水浸泡后6~72h、原料药组于浸泡后6~48h血浆内毒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微球组在海水浸泡后6~72h、原料药组在浸泡后6~24h局部组织TNF-a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微球组在海水浸泡后12~72h、原料药组在海水浸泡后12~48h血浆TNF-a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微球组局部组织药物浓度升高较原料药组缓慢,并能在72h内维持较高的抗菌药浓度。微球组血浆药物浓度变化也较原料药组平缓。结论 该药物微球如局部应用于海水浸泡伤口,可缓慢释出抗菌药物,发挥抑制局部感染、减少局部组织继发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对急性脑创伤后血脑屏障损伤大鼠MMP-9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损伤的机制.方法 选取40只SD大鼠,采用自由落体打击法制备急性脑创伤模型.造模成功后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动物置于加压舱内,模拟除压力和氧浓度以外的其他实验条件.急性颅脑损伤24 h组:动物颅脑打击后1h,置于加压舱内,模拟除压力和氧浓度以外的其他实验条件,于伤后24 h断头取材.急性颅脑损伤高压氧治疗24h组:动物颅脑打击后1h和12 h,置于高压氧舱内,在0.25 MPa HBO下各停留40 min,于伤后24 h断头取材.急性颅脑损伤常氧高氮治疗24 h组:动物颅脑打击后1h和12 h,置于高压氧舱内,在0.25 MPa常氧高氮环境下各停留40 min,于伤后24 h 6只断头取材行含水量及RT-PCR测定,4只行脑组织伊文蓝(Evans blue,EB)测定.结果 急性颅脑损伤伤侧和非伤侧脑组织含水量为77.39 mg和72.25 mg,与急性颅脑损伤HBO治疗24 h组(70.83 mg、70.27 m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颅脑损伤经0.25 MPa HBO治疗后,脑组织含水量较未治疗组下降(P<0.01),高压氧治疗组半球及海马EB均显著增加(P<0.05,P<0.01).急性颅脑损伤经0.25 MPa HBO治疗后,损伤侧和非损伤侧半球及海马EB较未治疗组下降(P<0.0,1),急性颅脑损伤组及0.25 MPa常氧高氮组损伤侧半球及海马EB多于非损伤侧(P<0.05),0.25 MPa HBO治疗组损伤侧半球及海马EB高于非损伤侧(P<0.05).急性颅脑损伤经0.25 MPa HBO治疗后,损伤侧和非损伤侧半球及海马MMP-9 mRNA较未治疗组下降(P<0.0,1).急性颅脑损伤组、0.25 MPa常氧高氮组及0.25 MPa HBO治疗组损伤侧半球及海马MMP-9mRNA高于非损伤侧(均P<0.05).结论 HBO治疗急性脑创伤可以保护血脑屏障,从而减轻脑水肿,机制之一是HBO治疗减少了MMP-9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7.
大鼠侧向液压脑损伤后脑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后脑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现象及其与外伤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鼠侧向液压冲击脑损伤装置建立急性脑创伤模型,受损伤大鼠分别在伤后12、24、72h和7天处死。对照组动物仅行开颅术,无液压冲击。观察脑内微血栓形成部位及数量,并比较各组间脑内血栓数量的差异。结果冲击伤后大鼠脑血管内有大量微血栓形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大鼠脑内伤后12h即有血栓形成,此后逐渐增多,伤后7天逐渐下降。此外,在脑内血栓相对集中区域还发现大量的变性神经元。结论颅脑外伤引起脑内广泛血栓形成,可能是外伤后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颅脑损伤后脑微循环的改变,以找出影响颅脑损伤与恢复的变化规律.方法 10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自由落体致大鼠脑损伤,伤后30分钟、3小时、24小时、168小时取材,研究脑微血管形态学变化,并用核磁共振波谱法分析颅脑损伤局部脑组织代谢的变化.结果大鼠脑损伤后10分钟~24小时大脑皮层微血管减少,并有“微无血管区”,微血管内可见微血栓形成;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增加,出现脑水肿,颅脑损伤后伤区脑组织乳酸含量于伤后3小时显著增高(P<0.01),伤后24小时仍然明显高于正常值.胆碱于伤后3小时明显升高,24小时达高峰(P<0.01).N-乙酰门冬氨酸含量自伤后3小时明显降低,伤后24~168小时仍然显著低于正常值(P<0.01).谷氨酸自伤后30分钟开始明显降低,3小时降至最低水平(P<0.01).结论实验结果提示,颅脑损伤后微循环障碍是引起早期脑缺氧,产生外伤性脑水肿的重要病理基础,救治重型颅脑损伤要重视防治早期脑微循环障碍,纠正脑缺血、缺氧.  相似文献   

19.
Caspase-3抑制剂 z-DEVD-fmk对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caspase-3抑制剂z—DEVD—fmk对大鼠外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神经细胞凋亡、脑含水量影响。方法分为假手术组、等渗盐水组、抑制剂组,采用改良的Feeney自由落体损伤模型,于损伤前后各30min右侧脑室注射z—DEVD—fmk或等渗盐水,72h后,断头取脑,用HE染色及电镜观察形态学变化,用干湿法测量脑含水量,流式细胞(Annexin—V/PIFCM)及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嘧啶核苷三磷酸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在外伤中心区可见大量神经细胞坏死;损伤周围区神经细胞数量减少,出现细胞凋亡的特征,少量细胞出现坏死,等渗盐水组相对于抑制剂组较为明显;假手术组以正常细胞为主。抑制剂组大鼠损伤周围脑组织凋亡细胞数及脑含水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但较等渗盐水组明显减少。结论大鼠脑损伤后在损伤周围区存在大量神经细胞凋亡;使用z—DEVD—fmk抑制caspase-3活性以后,能减少凋亡、减轻脑水肿,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大鼠脑创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Feeney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对颅脑损伤大鼠用Res(50mg/kg,ip)治疗,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受损脑组织治疗前后TUNEL阳性细胞数、Bcl-2及Bax的表达变化。结果治疗组大鼠脑组织TUNEL及Bax表达阳性细胞数低于创伤组及对照组(P〈0.05),Bcl-2表达伤后持续升高,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和创伤组(P〈0.05),创伤组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白藜芦醇具有抗凋亡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促凋亡因素,促进抑凋亡因素表达来减少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发挥脑保护作用,其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