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内型隐睾精原细胞瘤的MSCT表现特征,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6年2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腹腔内型隐睾精原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CT指标包括肿瘤大小,界限、密度,强化方式和供血血管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腹痛或腹部肿块,阴囊内单侧睾丸缺如。肿块均位于腹腔或盆腔内,最大直径约6.4~14.5cm;病灶境界清楚,密度不均呈囊实性改变,实性成份位于肿块边缘。增强后均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实性成分轻度强化,CT值增加约12~25HU;3例可见增粗扭曲的睾丸动脉供血。结论腹腔内型隐睾精原细胞瘤罕见,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同时紧密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腹内未降睾丸巨大纯精原细胞瘤六例CT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腹内未降睾丸巨大纯精原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巨大的腹内未降睾丸纯精原细胞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 6例肿块长轴与同侧肾下极和腹股沟内环的连线一致.供血动脉均为同侧睾丸动脉,5例显示睾丸静脉引流.同侧睾丸及精索未显示,2例肿块尾端见未退化的睾丸引带.同侧肾脏受压上移.肿块呈囊实混合型,内侧坏死明显,其内可见条状纤维血管分隔,实性部分轻度均匀强化.所有肿块内未见钙化或脂肪.结论 螺旋CT是腹内巨大精原细胞瘤术前定位定性诊断的一种有用的影像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部隐睾合并肿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腹部隐睾肿瘤患者的MSCT表现及血供特征。结果 7例中5例肿块位于右侧腹膜后,2例位于盆腔腹膜外。CT示肿瘤有完整或不完整包膜,密度多不均匀,1例内部较多"条网"状钙化;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4例瘤体内可见"索条"状纤维血管分隔;多平面重组(MPR)或容积再现(VR)重组示肿块长轴多与睾丸下行途径一致,1例毗邻腹股沟管内口肿块可见"指"状突起;血管成像可显示肿瘤供血动脉为同侧睾丸动脉,2例显示睾丸静脉引流;同侧精索结构均未见显示。结论腹部隐睾肿瘤有一定影像学特征,MSCT与后处理技术联合使用是术前定位定性诊断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腹部隐睾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对腹部隐睾肿瘤血管的显示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腹部隐睾精原细胞瘤及其肿瘤血管的MSCT表现。结果 (1)5例肿瘤供血动脉均为同侧睾丸动脉,该动脉迂曲、增粗,于肿瘤后外方进入并终止于肿瘤。(2)肿瘤体积均较大,有完整包膜者2例,包膜不完整者3例,3例肿瘤密度不均匀,有坏死,肿瘤血供较丰富而肿瘤实体部分强化约14~25HU。结论 MSCT血管成像很好地显示了肿瘤供血动脉及瘤内血管分布情况,根据肿瘤由睾丸动脉供血可以作出腹部隐睾肿瘤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睾丸精原细胞瘤的MSCT诊断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睾丸精原细胞瘤的MS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CT平扫及增强资料、经病理证实的9例睾丸精原细胞瘤的MSCT表现。结果:9例中5例为腹部隐睾肿瘤、4例为阴囊上方肿瘤。主要CT表现为:肿瘤有完整或不完整包膜,增强后有8例呈轻~中度分隔样强化,腹部5例腹股沟管内精索缺失,4例阴囊上方肿瘤,精索伴行血管增粗,血管成像显示5例腹部及3例阴囊内肿瘤显示为同侧睾丸动脉供血。伴同侧肾脏、精索及精囊腺缺如1例,伴两侧输尿管下端囊肿1例,伴子宫样结构(假二性体)1例,睾丸下降固定术后两年恶变1例。结论:睾丸精原细胞瘤有一定影像学特征性,结合MSCT血管成像所示睾丸动脉供血及伴随泌尿生殖系其它发育异常可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隐睾合并精原细胞瘤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隐睾合并精原细胞瘤的CT特点,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隐睾合并精原细胞瘤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隐睾合并精原细胞瘤中,2例位于后腹膜,3例位于盆腔腹膜外,2例位于腹股沟管.其CT征象有肿块以实质性为主;肿块可有完整包膜,如边缘不清则提示有局部侵犯;肿块长轴多与睾丸下行路径一致;腹股沟管内口附近肿块可见伪足状突起.结论:隐睾合并精原细胞瘤的CT征象有相对特征性,对于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未降睾丸并精原细胞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未降睾丸并精原细胞瘤的MRI特点,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 3例经病理证实的未降睾丸精原细胞瘤,采用Shimadzu50X/H型磁共振仪,0.5T,超导,术前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3例均为单侧腹腔内精原细胞瘤,直径分别为8cm、9cm及2cm,其MRI特点包括:⑴阴囊内单侧或双侧睾丸缺如并腹内肿块;⑵肿块常较大;⑶信号强度不均,常有出血、钙化及坏死;⑷恶变的未降睾丸可有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MS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胸部SFT的MSCT影像及临床资料,分析其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增强类型、供血血管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3例胸部SFT位于左胸4例,右胸6例,纵膈3例。最大径线2.2~13.6cm(平均5.4cm)。8例边缘清楚,5例边缘不清,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CT平扫等密度4例,混杂密度9例,部分可见钙化及坏死。11例增强后,2例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静脉期呈轻度强化;4例动脉期呈中度以上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降低;5例动脉期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程度更高。重组图像可以显示胸廓内动脉、支气管动脉及腹腔干等供血动脉。结论:胸部SFT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多呈边界清楚、血供丰富、进行性不均匀强化的软组织肿块,CT可以清楚显示病变及供血血管,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隐睾依据其部位,可分为腹内型和腹股沟型。腹内隐睾精原细胞瘤位于肠系膜、腹膜等处,位置深在,不易被发现,发现后肿块均已较大,并且可能已经出现周围浸润或淋巴结转移,术前较难正确诊断。CT检查对于发现该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EGIST患者的CT表现(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边缘、增强特点、邻近脏器受侵、转移等征象),25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其中8例又行CTA检查.结果 25例EGIST中,高度危险17例,中度危险5例,低度危险3例,其中5例发生远处转移.单发23例,位于肠系膜10例、网膜6例、后腹膜5例、盆腔2例;多发2例,起自后腹膜及肠系膜.肿瘤直径平均13.2 cm.肿块呈分叶状8例,不规则状4例,类圆形或椭圆形13例.其中1例可见钙化,23例病灶内见囊变及坏死.根据肿瘤的强化方式,分两种类型:Ⅰ型,动脉期大致轻度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略高于动脉期.Ⅱ型,动脉期为中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进行性强化,强化高于动脉期;囊变、坏死无明显强化;其中15例在动脉期病灶实性成分内可见条状强化的血管影;CTA可清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论 E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在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判断其生物学行为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癌(HCC)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方法 对54例肝癌患者分别行MSCT和DSA检查,比较病灶、合并症的显示情况和肿瘤的供血来源,MSCT观察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应用三维容积再现(VRT)、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或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其中,12例进行了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 54例肝癌患者MSCT发现病灶225个,门静脉瘤栓10例,动静脉瘘14例;DSA发现病灶216个,门静脉瘤栓形成8例,动静脉瘘18例;MSCT和DSA二者比较,MSCT对肿瘤的数目的显示率略高于DS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能够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结构,优于后前位DSA,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DSA更方便;MSCT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5例,与DSA完全符合。结论 MSCT对于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指导意义,选择最佳延迟扫描时间是显示病灶和血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及CTA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和CTA的影像资料,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1例共12个肿块,平扫肿块密度与肌肉相类似,CT值35~48HU,其中5例内见小灶状液化坏死区,动脉期图像显示所有病变明显强化,CT值高达200HU以上,延迟扫描病变密度明显降低,其中3个病灶强化均匀,6个病灶强化不均匀。12例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水平。8例颈部CTA均可清晰显示肿块与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关系,并可见肿块侧的颈动脉分叉呈杯口状扩大。结论:多层螺旋CT颈部平扫和增强以及CTA可以替代DSA作为确诊颈动脉体瘤的最佳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细胞癌(HCC)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表现特点及其介入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45例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前同期分别行MSCT和DSA2种检查。MSCT应用三维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或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观察腹腔动脉的解剖及走行分支,比较CT与DSA对病灶、合并症的显示情况及肿瘤的血供情况等。结果45例患者,MSCT发现病灶167个、门静脉癌栓11例、动脉静瘘12例;DSA发现病灶172个、门静脉癌栓8例,动静脉瘘15例。MSCT与DSA比较,DSA对肿瘤的数目显示率略高于MS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CT能够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结构,优于DSA,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DSA更方便;MSCT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4例,与DSA完全符合。结论MSCT对肝细胞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原发性生殖腺外精原细胞瘤的MSCT表现,并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生殖腺外精原细胞瘤5例,总结和分析其临床及MSCT表现。5例均为男性,年龄28~67岁,平均45.8岁。前纵隔2例,腹膜后1例,盆腔1例,鞍区1例,均为单发。结果生殖腺外精原细胞瘤好发于青壮年,临床表现无特异性。2例位于纵隔者,病灶较小者,呈类椭圆形改变,边界清楚,有包膜。病灶较大者,呈分叶状改变,向周围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病灶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坏死区。腹膜后1例,密度不均,其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坏死影,边界不清,包绕腹主动脉,并向周围呈浸润性生长。盆腔1例,呈椭圆形,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其内可见低密度坏死影。位于鞍区者,其内可见多发斑点状及条片状钙化影。MSCT平扫肿瘤实性成分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4例行增强扫描,3例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表现为均匀强化。结论原发性生殖腺外精原细胞瘤极为罕见,MSCT可清楚显示肿瘤形态、大小、强化方式以及向周边组织浸润的程度,但缺乏特异性,结合患者发病年龄、性别、部位等临床特点,可进一步提高对其术前诊断准确率,但确诊仍需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A减影技术对于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行头部或头颈部CTA,回顾性分析21例确诊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CT、CTA表现。结果:减影CTA图像上,21例患者病变显示率约为95%,20例患者显示典型的畸形血管团,表现为迂曲成团状、蜂窝状、巢状、结节状、窦状、网状影;1例小脑半球畸形血管显示不典型,为片状影。20例患者有明确的供血动脉,其中18例为单支供血,2例为双支供血;21例患者病灶中均有明确的引流静脉,引流静脉可直接入静脉窦,也可通过增粗的大脑浅静脉引流到相应的静脉窦。结论:CTA减影技术诊断脑动静脉畸形可行、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咯血患者肺外体循环动脉(ESCA)供血的CT血管成像(CTA)表现及其与胸膜增厚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3例咯血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明确咯血责任血管的来源和数量,分析ESCA的CTA表现及其与胸膜增厚的关系。结果 233例咯血患者中,84例(36.1%)存在ESCA供血,共318支,包括肋间后动脉171支,锁骨下动脉分支56支,胸廓内动脉分支47支,腋动脉分支23支,腹主动脉分支21支;CTA表现为管径增粗、走行纡曲,发出分支至病灶区域参与供血,部分与肺动脉或供血支气管动脉相互吻合形成血管网。84例有ESCA供血患者中,82例(97.62%)伴有靶胸膜增厚;149例无ESCA供血患者,90例(60.40%)伴有靶胸膜增厚;有ESCA供血患者伴靶胸膜增厚率高于无ESCA患者(χ2=36.60,P<0.01),且ESCA来源与靶胸膜增厚部位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结论 ESCA是重要的咯血责任血管,其数目、来源与病灶部位及胸膜增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A case of bilateral iliofemoral vein thrombosis in a young man, secondary to testicular seminoma, is presented. Both the acute and chronic thrombus were detectable on abdominopelvic CT without contrast enhancement, and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differing appearances of the thrombi are discussed. Detection of thrombi in this way may avoid the administration of contrast medium.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9例FNH患者10个病灶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9例中8例为单发病灶,1例多发。平扫9个呈低或稍低密度,1个等密度。平扫3个病灶见中央瘢痕;多期增强扫描7个病灶见中央瘢痕,动脉期及门脉期瘢痕均未见强化,延迟期5个见中央瘢痕强化。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8个FNH病灶明显均匀强化,2个中等均匀强化;门脉期病灶密度下降,但均略高于或等于正常肝实质;延迟期病灶密度等于或略低于肝实质。动脉期4个病灶中心或周边见增粗的供血动脉,其中1个为肝动脉分支直接进入病灶中心,1个的供血动脉自病灶中心沿纤维间隔向周边呈放射状分布,另2个周边见供血动脉。结论:MSCT多期扫描可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学特征,对FNH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