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多发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多发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嗜铬细胞瘤9例,其中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Von Hippel-Lindau病1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膀胱嗜铬细胞瘤1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平扫、动脉期(30s)和门脉期(70~80s)扫描。对比剂采用欧乃派克或优维显,注射流率3ml/s。仔细复习CT扫描结果并与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9例嗜铬细胞瘤共18个病灶中,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并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和肾细胞肾癌1例(Von Hippel-Lindau病),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良性病灶13个,恶性病灶5个。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15个,不规则形3个。直径3.2~13.7cm,平均5.6cm。病灶直径<5.0cm3个,5.0~10.0cm13个,>10cm2个。肿瘤实质成分平扫CT值为34.2~53.0HU,平均42.7HU;动脉期CT值63.7~91.5HU,平均80.7HU;门脉期CT值75.1~126.4HU,平均98.1HU。8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6个病灶中,6例两侧病灶大小、形态、密度、动态增强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相仿,2例两侧大小不同,坏死、囊变不同,但动态增强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相仿。结论:多发嗜铬细胞瘤包括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脏器嗜铬细胞瘤,多位于双侧肾上腺,CT表现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相仿,同一病例不同肿瘤的大小、形态、坏死囊变、动态增强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相仿,少数肿瘤大小不同,坏死囊变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15例,12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对比剂分别采用欧乃派克和优维显,注射流率3 ml/s.3例经MR SE-T1WI,FSE-T2WI,GRE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马根优维显,注射流率1.5~2ml/s.仔细复习CT和MR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5例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中,副神经节瘤1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2例.良性12例,恶性3例.病灶分别位于腹膜后(1 3例)和肾内(2例).肿瘤直径4.3~12.0 cm,其中病灶直径<5.0 cm 2个,5.0~10.0 cm 12个,>10 cm1个;肿瘤境界清楚.肿瘤实质成分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CT值分别为32.6~55.1 HU(平均43.8 HU)、57.8~87.9 HU(平均77.3 HU)和72.4~115.6 HU (平均93.7 HU).MR T1WI为低信号,T2WI为显著高信号,MR动态增强强化方式与CT动态增强类似.肿瘤囊变、坏死和钙化常见.结论: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包括副神经节瘤和异位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可位于肾内.肿瘤中等大小,囊变、坏死和钙化较常见,囊变的识别对诊断有很大帮助.MR T2WI为显著高信号,动态增强为进行性延迟强化.强化不典型者与腹膜后其他肿瘤难以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较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MRI及DSA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较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均行MR平扫及腹主动脉、肾上腺动脉造影检查。结果:6例MR表现均为长T1长T2信号,2例见囊变和坏死信号。5例主要波及肝右叶和肾上极,1例主要波及胰头并包绕下腔静脉。6例中,4例颖诊嗜铬细胞瘤,2例诊断为巨块型肝癌。DSA显示瘤体由肾上腺动脉供血,肿瘤血管丰富,染色浓密,诊断为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4.
螺旋CT双期扫描诊断嗜铬细胞瘤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SCT)双期扫描诊断嗜铬细胞瘤的影像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19 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SCT平扫、双期扫描影像资料.结果 18/19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为单侧发病,发生肾上腺15例,肾上腺外4例.肿块较大,瘤界较清晰,16例出现坏死和囊变,1例出现钙化.增强双期扫描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结论 SCT双期扫描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S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2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14~70岁,平均31岁。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部分病例行MPR、MIP等后处理,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本组32例共34个病灶,其中单发30例,多发2例;CT扫描显示,肿瘤呈较大的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平均直径4.8cm),边界清楚,平扫密度多不均匀,其中26例均伴有出血、坏死和囊变,增强扫描肿瘤多为不均匀明显强化,动静脉期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低密度坏死囊变区始终未见强化。MPR及MIP等后处理能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部位、形态、血供、内部情况及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MS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MPR、MIP等后处理、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患者70例共72个病灶的资料,包括醛固酮腺瘤23个、皮质醇腺瘤18个、嗜铬细胞瘤17个及转移瘤14个.结果 醛固酮腺瘤平扫CT均值≤20 HU,21个呈轻度均匀强化.皮质醇腺瘤平扫CT均值≤25 HU,12个呈中度均匀强化;15个嗜铬细胞瘤呈重度不均强化;12个转移瘤呈中度不均强化.动脉期强化率:醛固酮腺瘤>嗜铬细胞瘤>皮质醇腺瘤>转移瘤;静脉期强化率:醛固酮腺瘤>皮质醇腺瘤>转移瘤,嗜铬细胞瘤>转移瘤;相对造影剂清除率:醛固酮腺瘤>皮质醇腺瘤>嗜铬细胞瘤>转移瘤.结论 肾上腺4种常见肿瘤的MSCT平扫、增强密度特征及其强化率、清除率存在差异,可作为这些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闾长安  李国良  万红燕  陈宏伟  鲍健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109-1112
目的:探讨肺癌伴发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癌伴发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6例肺部肿块均为周围型肺癌,3例合并有其他肺部慢性病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6例均为单侧发生,1例有与嗜铬细胞瘤相关的内分泌症状,5例为无功能性肿瘤。肿瘤CT表现:类圆形肿块6个,呈分叶状2个;5例坏死、囊变;2例见液-液平;肿瘤长径2.5~14.0cm,平均约8.3cm;3例富血供,3例中等程度血供。结论:肺癌伴发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多为无功能性肿瘤,其较为特征性的CT表现是富血供、液-液平面及坏死囊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并发症。方法:收集6例疑诊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病人行腹主动脉及选择性肾上腺动脉造影检查及数字电影摄影。结果:瘤体均由右肾上腺动脉供血。血管造影显示动脉期肿瘤血管增多、增粗、纡曲。2例见静脉早显。实质期染色浓密、不均匀。静脉期仍可见瘤体较长时间染色。2例出现高血压危象,经对症处理,血压趋于稳定。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由肾上腺动脉供血,其富血管性及延长显影的血管造影特点,有助于区别其它腹腔及腹膜后肿块。术中应密切监测血压,出现危象应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9.
嗜铬细胞瘤的MS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小平  赵余祥  陈奕奕   《放射学实践》2010,25(5):537-539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CT表现,并与肾上腺腺瘤、肾上腺腺癌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嗜铬细胞瘤多单侧发病,瘤体常较大,边界清楚,瘤体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坏死和囊变;增强扫描后瘤体实质部分或囊壁持续明显强化。恶性嗜铬细胞瘤CT表现为瘤体较大,边缘呈分叶状,常包埋临近大血管,浸润临近器官,局部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结论: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虽与某些肿瘤有一定重叠,但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CT纹理分析鉴别肾上腺乏脂腺瘤、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转移瘤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肾上腺乏脂腺瘤、98例嗜铬细胞瘤和101例肾上腺转移瘤CT图像.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与肾上腺增强扫描.应用TexRAD软件分析CT图像的纹理特征并比较3种肾上腺病变之间各纹理参数间的差异.结果 平扫CT图像上,3种病变的平均灰度值(Mean)和峰度(Kurtosis)在所有过滤值(SSF)纹理图像上(SSF 0~6)均有显著差异(P<0.05),标准差(SD)在精细和粗糙纹理上(SSF 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乏脂腺瘤和转移瘤的熵(Entropy)(SSF 0~3,5~6)和正像素的平均值(MPP)(SSF 0~2,4~6)均明显低于嗜铬细胞瘤(P<0.05).3种病变的偏度(Skewness)(SSF 0~3)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嗜铬细胞瘤最低而转移瘤最高.增强CT图像上,3种病变的Mean、SD、Entropy和MPP在所有等级纹理图像上(SSF 0~6)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4种纹理参数均在嗜铬细胞瘤上最高、在转移瘤上最低.肾上腺转移瘤的Skewness(SSF 0)和Kurtosis(SSF 0, 2)明显低于乏脂腺瘤和嗜铬细胞瘤(P<0.05).结论 肾上腺乏脂腺瘤、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转移瘤的CT纹理分析参数有显著性差异,CT纹理分析具有鉴别以上3种病变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肾上腺肿瘤的MRI信号特征与病理类型间的关系。方法:搜集1994年9月~2004年5月经临床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30例,均行MRI平扫,其中23例行增强扫描。结果:功能性肾上腺肿瘤13例,其中醛固酮腺瘤5例,皮质醇腺瘤2例,嗜铬细胞瘤6例。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19例,其中无功能腺瘤11例,神经节瘤1例,皮质腺癌2例,转移瘤3例。结论:MRI是诊断肾上腺肿瘤的较好方法,其化学位移反相位成像技术对鉴别腺瘤、嗜铬细胞瘤与恶性肿瘤具有更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肾上腺转移瘤与非功能性肿瘤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上腺转移瘤与非功能性肿瘤的CT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46例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肾上腺非功能性肿瘤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转移瘤26例37个瘤灶中肺癌占17例(65%),28个瘤灶(76%)直径>3 cm,多呈不规则或分叶状,可有出血、坏死、压迫或侵犯周围结构,31个瘤灶(84%)平扫CT值及强化程度>20 HU.非功能性腺瘤12例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8例直径<3 cm,5例瘤侧残存正常肾上腺,9例平扫及强化程度<20 HU,其中4例出现负CT值.5例肾上腺皮质癌平均直径6.8 cm,边界不清,密度改变与转移瘤相似.3例嗜铬细胞瘤大小、形态、密度及边缘情况与转移瘤极为相似.结论转移瘤与非功能性腺瘤平扫密度、强化程度及是否瘤侧残存腺体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较易鉴别;与无功能性皮质腺癌、嗜铬细胞瘤鉴别较困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混合型生殖细胞瘤(mixed germ cell tumor,MGCT)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7例纵隔MGCT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7例患者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5例同时行PET/CT检查。结果7例病灶均表现为分叶状或类圆形囊实性肿块,病灶最大径9.0~20.1cm,中位数15.7cm;增强动脉期瘤内均见强化迂曲血管影,静脉期血管影增多,瘤灶实性部分强化较动脉期明显,不均匀渐进性强化。5例PET/CT检查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范围约5.0~8.3,平均6.7±1.5。结论青少年男性、增强动静脉两期血管影逐渐增多、瘤灶实质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瘤灶血供丰富却不同程度囊变及坏死、18F-FDG高代谢的前纵隔囊实性肿块,有助于提示MGCT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肾上腺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肾上腺肿瘤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 9例肾上腺肿瘤患者(9个病灶),其中肾上腺转移癌5例,肾上腺嗜咯细胞瘤1例,肾上腺非功能性腺瘤3例。肿瘤直径2.0~4.5cm。治疗时在超声引导下将水冷式微波天线置入肿瘤内,肿瘤直径<2cm者使用一根微波天线,肿瘤直径>2cm者使用2根微波天线。邻近肠道的肾上腺肿瘤,在微波辐射时瘤周测温,保持治疗温度<54℃,同时辅以瘤周无水乙醇注射(5~8ml)以增强疗效。微波消融后3d内行超声造影观察有无残存肿瘤,造影无肿瘤残存者于治疗后第1、3个月,随后每3~4个月行增强CT/MR评价肿瘤的治疗效果。结果 8例病灶在1次消融后完全坏死,1例病灶在2次消融后完全坏死,微波消融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随访期内未发生肿瘤局部复发。结论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肾上腺肿瘤安全有效、副作用小,是治疗局限性肾上腺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肾上腺疾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肾上腺疾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1993年1月-1999年9月经MRI检查的151例疑继发性高血压病人中有完整住院资料的46例临床,MRI,CT,B超及实验室结果,按病因分为肾上腺腺病(11例),嗜铬细胞瘤(11例),皮质腺癌(7例),肾上腺增生(17例)共4组,结果:(1)大小:腺瘤体积小(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小于3cm,柯兴综合征小于5cm),嗜铬细胞瘤大于3cm,增生0.6-3.5cm.(2)质地:腺瘤和增生质地均匀,呈等T1,等T2信号,CT值15-25H嗜铬细胞瘤和腺癌易出血坏死液化。(3)实验室检查,原醛通常高钠低钾血症,嗜铬细胞瘤和腺癌患者尿中VMA可呈阳性,(4)肾上腺增生大小,形态及生化结果多种多样。结论:影像检查有利于明上腺疾病的检出,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可提高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上腺肿瘤的CT误诊原因.方法: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CT误诊病例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及强化等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例误诊病例中,7例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46.67%),3例为肾上腺无功能性腺瘤(20%),2例为肾上腺黏液性囊腺瘤(13.33%),1例为肾上腺癌(6.67%),1例为肾上腺转移瘤(6.67%),1例为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6.67%),均出现定位诊断错误.结论:肾上腺肿瘤CT误诊原因主要是定位困难.加强对肾上腺肿瘤CT征象的认识,结合临床资料可减少误诊率,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CT导向下经皮细针穿刺化学消融术治疗肾上腺肿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CT导向下经皮细针穿刺化学消融术治疗肾上腺肿瘤的价值。方法CT导向下经皮细针穿刺化学消融术治疗37例肾上腺肿瘤,其中无功能性腺瘤11例、皮质醇腺瘤5例、醛固酮腺瘤7例、转移瘤14例(20个病灶)。病灶瘤径小于3cm者注射无水乙醇治疗,大于3cm者注射50%冰醋酸治疗。结果10个瘤径小于3cm的良性肿瘤治疗后仅残留少许纤维影;16个大于3cm的良性肿瘤均有进行性缩小;8个转移瘤灶缩小1/3以上,5个转移瘤灶治疗后瘤径无变化但瘤体内存在大面积低密度坏死区,7个转移瘤灶有增大并合并其他部位多发转移。全部功能性肾上腺肿瘤治疗后血液中激素水平恢复到正常范围。结论CT导向下经皮细针穿刺化学消融术治疗肾上腺肿瘤是1种效果显著、创伤性小、操作简便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