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磷酸钙骨水泥(CPC)/脱钙骨基质颗粒(DBM)/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复合材料在体内的影像学征象和组织学特征,评价该材料的降解性能。方法预制兔DBM,将其与rhBMP-2充分混匀,真空下形成rhBMP-2/DBM复合物,后者与CPC按DBM∶CPC质量比2∶8的比例制作CPC/DBM/rhBMP-2复合材料,其中含rhBMP-2的量约1.2mg/cm3。将复合材料(A组,n=12)、CPC(B组,n=12)分别植入兔股骨髁部骨缺损和股后肌肉内,于植入后6、12、24周每组各处死4只实验动物,进行X线摄片和组织学观察。结果X线摄片观察显示:A组术后6周植入髁部缺损的材料边缘变得不规则;第12周材料失去原有外形,轮廓变小;第24周材料大部分被吸收,髓腔部分再通。术后6-24周,A组植入肌肉内的复合材料轮廓逐渐变小,密度逐渐减低,B组植入髁部缺损和肌肉内的CPC轮廓、密度均无明显变化。组织学观察显示:A组术后第6周可见编织骨样结构长入植入髁部的复合材料内部;第12周材料内部产生新骨;第24周骨缺损已修复,材料残留少部分未被吸收,大部分被新骨替代。A组术后6-12周可见纤维组织长入植入肌肉内的复合材料内部,第24周仅少部分材料残留未被吸收。B组植入髁部缺损和肌肉内的CPC材料于术后6-12周未见新骨和纤维组织长入,第24周骨缺损部位仍为CPC填充,材料内部未见新骨和纤维组织出现。结论与CPC比较,优化配方的复合材料在体内易降解并容易被自体骨替代。  相似文献   

2.
嗅鞘细胞促使脊髓挫裂伤后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在脊髓挫裂损伤后不同时期植入能是否帮助轴突再生、穿过瘢痕和神经功能恢复。方法:用NYU打击器制造Log Evans Hooded大鼠的脊髓挫裂损伤模型,在伤后即刻和二周后植入嗅鞘细胞,采用BBB方法做行为学观察三个月,经运动皮层注入神经示踪剂(BDA)后行组织化学研究。结果:部分大鼠鞘细胞植入后比对照组的神经功能恢复好,组织学发现这些神经功能恢复好(BBB分数>10)的大鼠,再生神经轴突能穿过损伤瘢痕区到达损伤下段。结论:嗅鞘细胞在脊髓挫裂损伤后即刻和二周后植入均能帮助轴突再生、穿过瘢痕和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种植术后放疗的可行性以及适当的放疗时机。方法:将纯钛种植体植入兔双腿胫骨干骺端,术后2周,4周放疗,对标本进行X线检查,组织学,扫描电镜及X线能谱分析,结果:种植术后2周放疗组,种植体的直接骨性结合率(Direction contact length firaction,DCLF)仅为对照组的60%,种植术后4周放疗组的65%,新生骨的成熟明显推延;种植术后4周放疗组,其DCLF及钙磷比值(Ca/P)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照射可抑制骨组织的再生和矿化,但对已初步完成骨结合的种植体的DCLF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凝胶对同种异体跟腱重建兔前交叉韧带(ACL)后腱一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24只兔行双侧ACL重建;一侧膝关节移植物予自体PRP凝胶预处理(实验组),另一侧膝关节移植物不予处理(对照组).于术后2,6和12周行组织学、免疫组化和生物力学评价.结果 2周和6周时Burak评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12周时对照组腱-骨界面为成熟瘢痕组织,而实验组显示该界面为成熟纤维软骨带.免疫组化显示实验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阳性表达在早期较对照组高,TGF-β1的表达持续高于对照组.生物力学分析显示2周及6周时实验组极限负荷[(15.3±2.9)N、(33.2±6.9)N]明显高于对照组((7.9±1.4)N、(23.7±4.9)N](P<0.05).结论 PRP凝胶可促进同种异体移植肌腱早期腱-骨愈合.  相似文献   

5.
用组织工程方法修复山羊胫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制备组织工程用山羊胫骨骨缺损模型,研究用组织工程的方法修复山羊胫骨骨缺损的可行性。27只中国山羊制备单侧胫肌中段20mm 的骨膜与骨缺损,7孔钢板内固定,随机分3组:空白组不进行植入处理;对照组(CHAP组)单纯植入羟基磷灰石(CHAP);实验组(CHAP/BMSc组)植入CHAP 与骨髓基质细胞(BMSc)的复合物。术的4、8、12周放射学检查X线片光密度指数比值、组织学方法评价各组骨缺损修复情况,12周CHAP/BMSc组与CHAP组做压应变与三点弯曲试验,评价骨缺损修复后的生物力学性质。结果显示,术后4、8、12周X线片光密度指数比值空白组无明显变化,CHAP组低于CHAP/BMSc组(P<0.05);组织学切片显示CHAP/BMSc组成骨较CHAP组早、多;12周三点弯曲实验载荷、弯曲应力CHAP/BMSc组高于C组(P<0.05)。提示山羊胫骨20mm骨与骨膜缺损不能自行修复,可满足骨组织工程大动物实验需要;CHAP与BMSc复合物修复骨缺损在成骨时间、成骨量与质量上均优于单纯CHA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温度敏感的水凝胶与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大鼠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部分损伤的愈合是否有促进作用。方法:按照既往文献报道的方法制备PRP,将其与温度敏感的水凝胶——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乙醇酸嵌段共聚物(m PEG-PLGA)在特定条件下混合,制备成复合体。共采用110只12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右侧膝关节,其中10只作为完整对照组(n=10,ACL无损伤),其余100只随机分为2组:损伤对照组(n=60,ACL部分损伤后用生理盐水处理损伤部位)、实验组(n=40,ACL部分损伤后将m PEG-PLGA-PRP复合体注射于损伤部位)。共观察三个时间点:手术后即刻、术后2周和术后6周。观察并比较组间与组内的组织学与生物力学变化。结果:组织学结果表明,实验组术后6周组织学观察可见ACL损伤已出现部分愈合,炎性细胞减少,出现新生纤维组织,但走行与正常ACL组织仍有差异,可见新生血管形成。韧带成熟度评分,实验组显著高于损伤对照组(20.6±4.9 vs 4.7±1.0,P<0.01)。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表明,术后6周拉断强度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52.7±11.2 vs 30.3±8.8,P<0.05)。结论:在大鼠模型下采用m PEG-PLGA-PRP复合体治疗ACL部分损伤,术后6周在组织学与生物力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改善,但是尚未恢复到损伤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自体MSCs/Chondro-Gide工程化软骨修复技术用于软骨再生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12只山羊随机分为实验组、自体基质诱导软骨再生(autologous matrix-induced chondrogenesis,AMIC)治疗组及空白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自体MSCs/Chondro-Gide工程化软骨修复技术修复软骨缺损;AMIC治疗组采用AMIC技术,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8周行大体观察、关节镜检查、影像学检测、组织学检测、改良Wakitani法评分,评价其对关节软骨缺损的再生修复效果。结果 8周大体观察实验组软骨缺损的修复及整合良好;MRI及关节镜提示软骨缺损修复表面光滑,弹性可;组织学检测修复区域有较多幼稚软骨细胞;AMIC组可见修复区为纤维组织修复;空白组为少量纤维组织覆盖缺损底面。8周及16周改良Wakitani评分示:实验组修复效果优于AMIC组及空白对照组。结论自体MSCs/Chondro-Gide工程化软骨修复技术创伤小,操作简便,能显著促进关节软骨缺损的再生修复,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及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电场对神经在自体肌移植体中再生的作用,方法:在体自冻融骨骼肌移植体桥接免坐骨神经1.0cm缺损时应用全置入式音频电刺激器,分别在4,8,12周观察移植体外形及表面血管情况,神经组织学,神经电生理,神经免疫组织化学和透射电镜等指标。结果:持续性的音频电刺激早期即可促进神经轴突长入移植物(4周),神经再生面积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并使移植物血管化加快,8周后则移植体及受区附近瘢痕形成增多,但12周时实验组移植体中轴突髓鞘化程度明显,图像分析神经再生面积大于对照组,结论:脉音频电场可促进神经在自体冻融肌移植体中的再生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注射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与PRP对纤维环修复作用的潜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中医医学部骨伤科2018年10月-2019年2月经皮脊柱内镜下减压结合PRP注射治疗LDH病例30例(观察组)与同时期单纯内镜下减压病例30例(对照组)。应用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y Score,VAS)、腰椎疾患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和Oswestry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Questionnaire,ODI)进行疗效评价,术后腰椎MRI检查,观察纤维环修复状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3~6天观察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优良率967%,对照组优良率933%。术后3个月复查MRI显示观察组纤维环裂痕修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皮脊柱内镜联合PRP注射治疗与单纯内镜下减压治疗LDH均显示临床疗效满意,联合PRP注射治疗可减轻术后短期内疼痛,并对促进纤维环修复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磷酸钙骨水泥(CPC)/脱钙骨基质颗粒(DBM)/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复合材料在骨内的超微结构和组织学特征,评价该材料的成骨性能。方法预制兔DBM,按0.2的DBM质量比制作CPC/DBM/rhBMP-2复合材料。将复合材料(A组,n=12)、CPC(B组,n=10)、医用骨水泥(C组,n=7)分别植入兔股骨髁部骨缺损,在植入后第6、12、24周取材进行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术后第6周,A组中复合材料-骨界面模糊,宿骨发出纤维连续通过界面,编织骨样结构开始向材料内部长入。第12周,A组中血管和成骨细胞在复合材料内部生长,产生新骨。第24周,A组中骨缺损已修复,形成骨性连接,材料大部分被新骨替代。B组术后第6周CPC-骨界限清晰,未见新骨向材料内部长入,第24周骨缺损部位仍为CPC填充,材料内部未见新骨出现。C组材料直至第24周尚未与宿骨形成任何连接。A组材料在成骨细胞活性、血管化程度和新骨生长速度方面均优于B组。结论将DBM质量比为0.2的复合材料植入骨缺损内可以促进细胞、血管、新骨的长入,且易降解及被自体骨替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在骨缺损部位骨组织修复面的作用。方法在新西兰大耳白兔进行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备,同时制造骨组织缺损创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以骨组织缺损部位所加入移植材料的不同分组,A组(实验组):PRP+牛凝血酶+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HA);B组(对照组):全血+牛凝血酶+HA;C组(空白组)骨缺损部位不作任何处理,直接原位周围软组织缝合。分别在术后第2、4、8 w观察局部骨组织修复情况。结果术后第2 w,3组骨缺损区未见明显成骨;术后第4 w,A组和B组少量成骨,A组优于B组,C组仅见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术后第8 w,A组和B组骨缺损基本修复,C组骨缺损骨修复欠佳,A组成骨较B组成熟。结论在促进骨组织缺损修复方面,PRP能在HA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速局部新骨形成、分化成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在骨缺损部位骨组织修复过程中局部血管化方面的作用。方法对新西兰大耳白兔进行自体PRP的制备,同时在双侧下颌角处制造骨组织缺损创伤模型,以骨组织缺损部位所加入移植材料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A组(实验组):PRP+牛凝血酶+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HA);B组(对照组):全血+牛凝血酶+HA;C组(空白组)骨缺损部位不作任何处理,直接原位周围软组织缝合。分别在术后第2、4、8 w观察局部新生血管化情况。结果术后第2 w,A组和B组可见有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其中A组可见较多新生血管,C组可见少量新生纤维结缔组织,但未见明显新生毛细血管;术后第4 w,A组和B组可见大量新生血管,但A组优于B组,C组仅见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术后第8 w,A组和B组骨缺损基本修复,A组血管数量较B组少。结论在促进骨组织缺损修复方面,PRP具有进一步加速局部血管化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研究复合仿生骨中各组分的最佳配比 ,探索使植入材料降解与新骨形成相匹配的新途径。方法 采用快速成型工艺 (RapidPrototypingManufacturing ,RPM)制备不同成分及配比的聚酯和磷酸三钙 ,分别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 (bBMP)后植入兔桡骨缺损 ;于 8、1 2、2 4周进行骨缺损部位X线摄片并取材 ,作大体和组织学观察 ,以Lane SandhuX线和组织学评分标准记分 ,计算机图像分析计算材料降解率。结果 不同时间点作上述检查 ,均见骨缺损部位有不同程度的材料降解及新骨形成 ;所得相关结果分别用SPSS1 0 .0作组间t检验分析 ,以P <0 .0 1为有显著性差异 ;聚去消旋乳酸 (PDLLA) /磷酸三钙 (TCP) (5 :5 )组分别与PDLLA/TCP((7:3)组和PDLLA/TCP(6 :4 )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聚丙交酯 乙酯共聚物 (PLGA) /TCP(5 :5 )组分别与PLGA/TCP(7:3)组和PLGA/TCP(6 :4 )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DLLA/TCP(5 :5 )组与PLGA/TCP(5 :5 )组之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复合材料PLGA/TCP(5 :5 )组和PDLLA/TCP(5 :5 )组骨缺损修复效果良好 ,其成分及配比的选择可作为筛选和构建复合仿生骨支架材料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 CT(MSCT)容积成像技术探讨牙周骨质丢失(PBL)与颈动脉钙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可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部的 MSCT 检查,将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建后进行颅外颈部动脉全程钙化积分的测量,根据平均积分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颈动脉钙化积分<100分者为轻度钙化组;颈动脉钙化积分≥100分者为重度钙化组;颈部动脉无钙化者为对照组。应用 EBW4.5工作站对原始图像进行容积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后处理方法,观察记录各组口内存牙数及牙周骨质丢失情况。结果MSCT 容积成像技术可以在定量测量颈部动脉钙化程度的同时准确显示牙齿数目及牙周骨质丢失情况;颈动脉钙化者牙周骨质丢失牙位数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1),且牙周骨质丢失牙位数与颈动脉钙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牙周骨质丢失与颈动脉钙化密切相关。MSCT 容积成像是定量评估颈动脉硬化与牙周炎严重程度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对牵拉成骨矿化过程的影响。方法将2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PRP组和对照组(n=10)。兔左侧胫骨胫腓关节下方截骨1cm短缩后以单臂外固定架进行延长(术后第7天开始,1mm/d,共延长1cm),PRP组在术后第17天和第27天各局部注射PRP500μl,对照组无处理。术后第37天处死动物取材。于手术当天及术后第12、17、27、37天用C形臂动态观察新生骨的矿化过程,取材后拍X线片并行Micro-CT扫描评价新生骨的骨矿物质含量及密度。结果PRP组新生骨的生成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X线结果显示在PRP组的牵张间隙内可见明显连续高密度影,骨痂量明显多于对照组。Micro-CT三维重建图像示PRP组新生骨生长及塑形良好,对照组只有少量皮质连续。PRP组骨矿物质含量(310.8±44.2mg)及骨矿物质密度(228.8±22.3mg/cm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5.8±25.1mg、86.4±23.8mg/cm3,P<0.05)。结论在兔胫骨缺损延长动物模型中,PRP局部注射可显著促进牵拉成骨矿化过程中新生骨的矿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膜片与胶原膜构建的“三明治”样结构植入体内后牙周膜的再生情况。方法制备BMSC细胞膜片,与胶原膜构建夹层结构复合于牙根表面,植入原位生长,分别于4和12周取材,利用X片、HE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牙周膜的再生情况。结果相比单纯胶原膜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在牙根与牙槽骨间形成了清晰的软组织间隙,且有类Sharpey纤维存在,即形成了功能性牙周膜。结论细胞膜片-胶原膜-细胞膜片的“三明治”样夹层结构可较好地促进牙周膜再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为基础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 在3只犬双侧下颌前磨牙区各植入2颗种植体,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颗种值体;在种植体远中制备骨缺损,对照组每侧骨缺损区随机植入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和实验组成骨诱导培养BMSCs复合PRP。分别于移植后1、3个月取材,行大体、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1个月后,实验组可见较多的骨基质,较少的胶原纤维。实验组骨密度值大于对照组(101±8.99)vs(93±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实验组可见较多的哈弗系统,实验组与对照组骨密度值变化不大(100.75±12.05)vs(105±1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BMSCs为基础的组织工程骨能在种植体周围较好地成骨。  相似文献   

18.
仿生活性人工骨诱导兔椎板间多节段脊柱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采用先进快速成形(rapidprototyping,RP)制造技术结合骨组织工程方法研制新型仿生活性人工骨,系统研究该人工骨在兔腰椎椎板间多节段脊柱融合的情况。方法首先应用RP技术制备粒度均匀的颗粒型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Poly(DL-lactic-co-glycolicacid)/Tricalciumphosphate,PLGA/TCP]复合人工骨载体材料,进一步将该载体材料与天然提取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vine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BMP)高效复合制备仿生活性人工骨,扫描电镜观察RP制备的载体材料及人工骨超微结构。雄性新西兰兔42只,均于L2~4左侧椎板及椎小关节表面分别植入颗粒型PLGA/TCP人工载体材料(A组)、颗粒型仿生活性人工骨(B组)和自体髂骨颗粒(C组),每组14只,于术后4,8和12周定期拍摄脊柱X线片,并于以上时相点按时取材(每组各取材2,2和10只兔),大体观察、手法检测及组织学方法(HE染色、三色光镜观察及四环素-钙黄绿素荧光检测)系统评价脊柱融合情况。结果先进RP制备的PLGA/TCP复合人工骨载体具有规则的空间网状支架结构、相互贯通的孔隙及材料表面微孔特征,均有利于bBMP的高效均匀复合。术后所有实验动物均存活,A组单纯载体材料植入后逐渐降解,但无骨诱导活性及新骨形成能力。B组仿生活性人工骨植入具有强的诱骨活性及骨性融合能力,不仅成骨早、新骨形成量大,而且在新骨形成及改塑的同时载体材料逐渐降解完全,术后12周可形成较为典型的骨小梁及骨髓结构,成骨代谢活性亦接近正常,所形成融合块较大、强度高。C组自体髂骨移植能达到良好的骨性融合,但至术后12周其所形成的新骨结构与B组相比,尚需进一步塑形及完善,所形成的融合块较小。术后12周,三组多节段(L2,3、L3,4)脊柱融合率分别为0%(0/20)、90%(18/20)和55%(11/20),B组融合率显著高于C组(P<0.05),C组融合率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先进RP技术制备的PLGA/TCP人工载体不仅具有良好的空间超微结构及孔隙特性,而且能高效复合bBMP以正确构建组织工程仿生活性人工骨。该仿生活性人工骨诱导兔椎板间多节段的脊柱融合获得成功,其融合率明显高于自体髂骨移植,从而有望成为脊柱外科所需的新型人工骨移植材料。中、远期疗效的深入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9.
Recently, the use of hamstring tendons i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pair has been increasing. However, tendon-to-bone healing occurs slowly, which can be a problem to an early return to sport activities. The use of growth factors from platelets seems to improve tissue healing. We enrolled 40 patients in a prospective study that were submitted to an anatom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atients were sequentially enrolled into four groups: group A without platelet-rich plasma (PRP); group B with PRP in femoral tunnels at the end of surgery; group C with PRP in femoral tunnels at the end of surgery and intra-articular at 2- and 4 weeks after surgery; group D with PRP activated with thrombin in the femoral tunnel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knee 3 months after surgery to evaluate the signal intensity of the fibrous interzone (FIZ) in the femoral tunnels. We did not find any difference among the groups when comparing the signal intensity of the FIZ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