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为观察白细胞介素-10(IL-10)和地塞米松(Dex)对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及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释放的影响,采用分离培养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为正常对照组、脂多糖(LPS)刺激组、IL-10 和Dex 干预组。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EMSA)检测PBMC核提取物中NF-κB的活性,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TNFα的含量。结果发现,LPS刺激后1h NF-κB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TNFα的释放显著增加(P< 0.01);IL-10、Dex 显著抑制NF-κB活性(P< 0.01) ,也显著抑制TNFα的释放。提示抑制NF-κB激活和TNFα的产生可能是IL-10 和Dex 发挥抗炎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翼状胬肉是眼科较常见的眼病之一,其病理学改变主要为大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并由其导致相应的病变。有研究表明,翼状胬肉组织中有异常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表达[1];翼状胬肉组织的培养上清中也能检测到TNF-α和PDGF活性[2]。因此,我们研究TNF-α,PDGF、α一干扰素(IF-α)和γ-干扰素(IFN-γ)对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它们在翼状胬肉形成中的作用,希望能为临床防治翼状胬肉提供一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材料RPMI1640培养基,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休克后重要器官内几种主要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产生机制及其作用.方法:采用RT-PCR、ELISA等方法观察失血性休克时肝、肺、肾、肠组织内TNFα、IL-1β、IL-6mRNA表达,TNFα释放,器官功能损害及内毒素组织移位等变化.结果:(1)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后,组织内TNFα、IL-1β、IL-6mRNA可相继表达增加,以TNFα表达最早,IL-6虽表达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2)休克及复苏后,肝、肺、肾组织及循环内TNFα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组织内TNFα水平在数量和持续时间上大于循环内TNFα水平;(3)失血性休克时肝、肺、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损;(4)休克后肝、肺、肾组织内毒素水平先后明显升高,且与休克后组织内细胞因子基因表达、TNFα释放有一定内在联系.结论:休克后组织内细胞因子表达、释放在局部器官损害中起一定作用,其产生与休克后内毒素的组织移位有关.  相似文献   

4.
山莨菪碱对创伤性肺损伤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654-2)对创伤性急性肺损伤(ALI)的防止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观察654-2对创伤性ALI兔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8(IL-8)含量的影响,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的光镜和电镜检查,并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肺和其他脏器组织中TNF-α和IL-8的mRNA表达。结果致伤前、后给予654-2,可使创伤性ALI兔血浆及BALF中的TNF-α、IL-8明显减少、肺组织损伤程度减轻;TNF-αmRNA和IL-8mRNA的基因表达主要定位在内脏组织中的M、PMN和血管内皮细胞(VEC)内,表达数量明显减少。。结论654-2可降低血浆及BALF中TNF-α、IL-8的含量,使TNFαmRNA和IL-8mRNA的基因表达下调,从而减轻或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创伤性ALI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早期肠道喂养(EEF)对恶性烧伤大鼠肝功能的保护及其作用机制,采用W istar大鼠30%体表烫伤模型,动态观察了EEF对伤后胃粘膜内pH(pHi),门脉静内毒素水平,肝组织含水量,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丙氨酸转氨酶(AT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含量,汉及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烧伤对照组相比,EEF对严重烧伤大  相似文献   

6.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动态检测了43例伤寒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和铜Zn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SOD-1)的活性。结果:伤寒患者病程初期TNF活性明显升高,SOD-1活性明显降低;极期TNF和SOD-1活性变化达到高峰。TNF和SOD-1活性变化与患者病期密切相关。提示:TNF和氧自由基共同参与了伤寒患者的发病过程,是引起患者病理损伤的重要原因,这对于观察病情变化和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早期肠道喂养(EEF)对严重烧伤大鼠肝功能的保护及其作用机制,采用Wistar大鼠30%体表烫伤模型,动态观察了EEF对伤后胃粘膜内pH(pHi),门静脉内毒素水平,肝组织含水量,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含量,以及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烧伤对照组相比,EEF对严重烧伤大鼠肝功能损害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内脏血流量、减少肠源性内毒素吸收及炎性介质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8.
基于肿瘤坏死因子(TNF)在体内外可以特异性地对多种肿瘤细胞产生杀伤作用[1],但因其在治疗剂量下毒副作用大而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2],我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了一种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的新型TNF衍生物[3,4],经药效学、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等一系列动物实验研究证明,该TNF衍生物(rhTNFαD11a)与原型重组人TNFα(rhTNFα)相比,生物学活性大大提高,毒副作用显著降低,故很有可能成为临床治疗肿瘤的一种新型基因工程药物。为了给rhTNFαD11a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打基础,我们对它的…  相似文献   

9.
刘朝晖  徐军 《武警医学》1998,9(5):255-257
为进一步探索肿瘤坏死因子-Alpha(TNF-α)与内皮素-1(Endothelint-1)之间的关系,用TNF-α刺激离体培养的气道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测定其分泌ET-1的变化。结果发现气道上皮细胞本身可分泌ET-1,在TNF-α的刺激下FT-1的分泌释放量增加;气道平滑肌细胞无分泌(或分泌微量)ET-1,在TNF-α刺激*后可分泌释放Et-1。此方法可能对气道高反应的形成和气道重建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烫伤大鼠肿瘤坏死因子与脂多糖结合蛋白的关系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大鼠35%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探讨严重烫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脂多糖结合蛋白(LBP)的关系及其意义。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烫伤组。分别检测血浆TNF-α含量、组织TNF-α及脂多糖结合蛋白(LBP)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烫作后务浆TNF-α水平迅速升高,2h达高峰,8h下降,组织TNF-α与LBPmRNA表达量较伤前显著升高,8h达高峰,24h下降。相关分析显示: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对肝脏的损伤作用及其拮抗剂WEB2170的预防保护作用。方法体内实验,45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PAF损伤组和WEB2170预处理组,测定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和肝组织丙二醛(MDA)水平,组化染色积分光密度法测定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体外实验,应用DPH探针测定培养肝细胞膜流动性的变化,观察用PAF刺激培养的Kupffer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和MDA的情况。结果体内实验:PAF可致大鼠血清AST、ALT、LDH及组织MDA升高(P〈0.05~0.01),SDH酶染色积分光密度值(Dλ)降低,WEB2170预处理可减轻上述改变(P〈0.05~0.01);体外实验,PAF可使肝细胞膜流动性降低(P〈0.01),而WEB2170(50ng/ml)可减轻PAF所导致膜的流动性降低(P〈0.05);PAF可刺激Kupffer细胞产生TNF、MDA(P〈0.01),呈剂量依赖性,可被WEB2170显著抑制(P〈0.01)。结论PAF对肝脏有损害作用,其拮抗剂WEB2170对PAF所致肝脏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低剂量照射(6cGy)的骨髓细胞悬液,离心后得到的上层相(简称条件液)对正常或辐射损伤细胞能否产生刺激性辐射旁效应,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条件液与受0、2或5 Gy照射的骨髓细胞悬液进行混合培养,使用MTT比色法观察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同时采用细胞色素C还原法测定培养介质中O-2的浓度,以及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内c-fos的蛋白表达。结果 受大剂量照射的细胞与条件液共培养后,其增殖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伴随着O-2浓度升高和c-fos蛋白表达的上调(P<0.05)。结论 低剂量辐射可对辐射损伤细胞产生促进其增殖的刺激性辐射旁效应,发生机制可能O-2浓度的提高与c-fos蛋白表达的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使用不同可注射性凝胶支架体外进行新生大鼠肝细胞立体培养,为后期体内植入筛选相容性较好的支架材料。方法使用胰酶冷消化法分离新生大鼠肝细胞。将肝细胞分别与纤维蛋白胶、壳聚糖凝胶、鼠尾胶原、透明质酸钠支架材料复合,形成工程化肝组织凝胶,接种于培养板中,并通过定期光镜来观察大鼠肝细胞,四唑盐(MTT)比色法评价细胞活性。溴甲酚绿法测上清白蛋白含量,脲酶比色法测定上清尿素含量。结果四组均可形成三维生长的工程化类肝样组织。培养第4天,生物蛋白胶及壳聚糖组的培养上清液中尿素含量达到高峰,分别为培养第1天的1.31倍和1.28倍,随后含量缓慢下降。培养第7天,新生大鼠肝细胞在纤维蛋白凝胶及壳聚糖凝胶中密集生长,同时MTT显示细胞活性及白蛋白分泌达到高峰,OD值分别为培养初期的1.11倍和1.17倍,上清白蛋白含量分别是初期的1.13倍和1.15倍。而在透明质酸钠及鼠尾胶原凝胶中则细胞生长缓慢,白蛋白及尿素含量持续下降。结论 4种可注射性支架中,壳聚糖和生物蛋白胶对于新生大鼠肝细胞生物相容性较好,透明质酸和鼠尾胶原较差,前两者更适合用于工程化肝组织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黄蜀葵花黄酮成分F-6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四氯化碳模型组、联苯双酯阳性对照组、F-6低、中、高剂量组。连续给药7 d后,用四氯化碳制备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测定肝组织匀浆中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结果 F-6能显著降低四氯化碳所致肝损伤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及肝组织中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F-6能减轻四氯化碳引起小鼠肝、脾肿大程度;F-6治疗组小鼠肝组织受损程度显著减轻。结论 F-6对四氯化碳所致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肝降酶作用显著,其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采用溶剂分级萃取,得到油菜蜂花粉的5个提取组分,通过D-半乳糖胺盐酸盐致大鼠急性肝损伤实验,考察5个提取组分对肝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D-半乳糖胺盐酸盐模型组、花粉提取物A、B、C、D、E组。连续给药10 d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给药组动物腹腔注射10%D-半乳糖胺盐酸盐溶液制备肝损伤模型。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以及肝组织中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花粉提取物A组AST、ALP的活性以及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花粉提取物B、E组ALT、AST、ALP的活性以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花粉提取物A、B、E组能缓解D-半乳糖胺所致的肝损伤,是油菜蜂花粉拮抗D-半乳糖胺盐酸盐所致大鼠肝损伤的活性组分,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炎性介质TNF-α、IL-6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二乙酰单肟(diacetylm onoxim e,DAM)对敌敌畏体内外抑制小鼠小肠羧酸酯酶重活化的作用。方法:用微量对硝基酚戊酸酯法测定DAM 对敌敌畏体内外抑制的小鼠小肠羧酸酯酶的重活化作用。结果与结论:1,0.5,0.1 m m ol/L的DAM 在体外对敌敌畏抑制的小鼠小肠羧酸酯酶有较强的重活化作用(重活化率分别为84.8% ,59.3% 和32.4% ),而对正常小肠羧酸酯酶没有抑制作用,但DAM 经口、肌肉和腹腔给药(均为100 m g/kg 体重)在整体对小鼠敌敌畏经口中毒(100 m g/kg 体重)没有显著的抗毒作用,对小鼠敌敌畏50 m g/kg 体重经口中毒后小肠羧酸酯酶的抑制也没有显著的重活化作用(P> 0.05);而且DAM 经口与腹腔给药后小鼠小肠羧酸酯酶活力显著下降(P< 0.05),但DAM 经肌肉给药后小鼠小肠羧酸酯酶活力没有显著变化,从而提示DAM 经口、肌肉与腹腔给药都不能有效地对抗敌敌畏对小鼠的毒性,其本身经口与腹腔给药后对小肠羧酸酯酶的抑制作用可能与肝肠首过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水芹总酚酸对小鼠CCl4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水芹总酚酸(OJTPA)对四氯化碳(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8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联苯双酯阳性药物组,CCl4模型对照组和OJTPA高、中、低(500、250、125mg·kg^-1)3个剂量组。应用0.1%CCl4腹腔注射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通过测定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以及小鼠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并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对OJTPA的保肝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模型组小鼠肝功能明显异常,肝组织变性、坏死严重;OJTPA组能明显改善CCl4中毒小鼠肝功能,其降酶率(ALT)以高、中、低剂量分别为74.74%、55.87%、7.25%;肝组织切片镜检证实,OJTPA能减轻中毒小鼠肝细胞损伤程度。结论OJTPA对急性肝损伤小鼠有较好的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190对小鼠CCl4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190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8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Cl4模型对照组,联苯双酯阳性药物组和PDC190低、中、高(25、50、100mg.kg^-1)3个剂量组。应用0.12%CCl4腹腔注射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通过测定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以及小鼠肝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并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对PDC190的保肝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模型组小鼠肝功能明显异常,肝组织变性、坏死严重;PDC190组能明显改善C l4中毒小鼠肝功能,其降酶率以低、中、高剂量分别为22.1%、70.2%、78.5%;肝组织切片镜检证实,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190能减轻中毒小鼠肝细胞损伤程度。结论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190对急性肝损伤小鼠有较好的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