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加压钢板(PCCP)与动力髋螺钉(DHS)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反应、疗效,便于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选择创伤小、疗效好的手术方式。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年龄〉60岁并进行PCCP或DHS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67例,对比分析PCCP和DHS两种术式治疗的相关情况。结果 67例中,PCCP手术30例,DHS手术37例,术后随访6~30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致伤原因、诊断分型、手术时间、术后输血量、血红蛋白与白蛋白下降程度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CCP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DHS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明显较DHS组少;PCCP组住院天数、术后下床时间早晚、治疗结果也明显优于DHS组。结论 PCCP较DHS的手术创伤减少,是更好的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微创钉板系统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男性15例,女性46例;年龄63~98岁,平均73.3岁。骨折按照AO分型:31-A1型19例和31-A2型42例。合并内科疾病61例。19例采用经皮加压钢板(PCCP组)固定,42例采用小切口动力髋螺钉(DHS组)固定,术后常规护理并行早期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率。结果 PCCP组和DHS组手术时间平均为45.5min和60min,术中出血PCCP组100~150m L,DHS组150~300m 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6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X线片评估均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术后3个月骨痂生长良好,未出现内置物异常等并发症。根据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结论 PCCP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固定方式之一,而在无法实施PCCP治疗时,小切口置入DHS仍是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PFNA)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8例,排除非手术治疗患者4例,选取54例,分别采用DHS(DHS组,n=20)以及PFNA(PFNA组,n=34)治疗并随访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比较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患髋功能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及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等数据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要优于DHS组,而手术切口长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髋功能评分:DHS组优良率为85%,PFNA组优良率为91.2%。结论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量少、创伤小及愈合时间短的优点,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特别对骨质疏松的高龄粗隆间骨折、不稳定型骨折和并发症较多的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观察防旋股骨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探讨内固定选择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总结本院自2008年6月~2011年2月分别采用PFNA及DHS内固定方法治疗10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使用PFNA治疗46例、DHS治疗62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活动度、行走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内固定方法的优缺点。结果 10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两组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PFNA组优于DHS组。结论 PFNA较DHS设计更合理、操作微创,固定牢固,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F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9年1月22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分别采用DHS(113例)、PFN(112例)进行治疗,比较两者疗效。结果与DHS相比,PFN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长度短、术中出血量少、Barthel生活指数高、住院费用高(P〈0.01),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髋关节功能Parker评分优良率高(P〈0.05);但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以及稳定型骨折Parker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PFN疗效优于DHS;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更适合。  相似文献   

6.
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比较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的疗效.方法:对9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别行动力髋螺钉(DHS,A组).Gamma钉(B组)、股骨近端钉(PFN.C组)手术内固定治疗,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引流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功能恢复程度、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各组结果.结果:B、C组较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A、C组较B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低,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内固定方法相比,PFN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群体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PFNA-Ⅱ或Inter TAN治疗后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失败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1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对患者进行6~18个月随访,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手术结果。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对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失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15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58例(50. 43%),手术失败14例(12. 17%)。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贫血、术前合并症、术后功能锻炼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P <0. 05)。骨折稳定性、骨质疏松程度、抗骨质疏松治疗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手术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P <0. 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术后并发症与患者年龄、BMI、贫血、术前合并症、术后功能锻炼有关;手术失败与患者骨折稳定性、骨质疏松程度、抗骨质疏松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微创植入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PFNA微创植入治疗67例70岁以上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总结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出血60~100 ml,无输血及死亡病例.67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骨折均愈合.结论 对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选用PFNA微创植入,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掌握微创技巧、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是预防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髋动力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骨折切开复位髋动力锁定钢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60例。结果 60例手术均取得成功,随访6~24个月,优48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6.6%。结论髋动力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适应证广,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固定牢,近远期效果好等优点,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侧卧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9月—2015年10月3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采用侧卧位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其手术时间、出血量、老年患者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本组31例患者手术时间50~80min,平均60min,出血量50~150ml,平均80ml.所有患者术后骨折3~5月一期愈合.术后恢复良好,按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21例,良3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90.3%,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侧卧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方便、创伤小、恢复快,符合生物学固定原理,是有效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方法之一,特别适合在没有牵引床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采用经皮加压钢板(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e,PCCP)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2008年1月-2009年1月间行PCCP固定治疗的5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分析,评价其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骨折均于术后11~15周内愈合.术后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血肿形成、内固定失败和骨折端塌陷.手术切口均为2个约2 cm皮肤切口.术后无一例患者输血.术后髋关节评分优良率达93%.结论 PCCP微创固定手术能获得与经典的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手术类似的疗效,同时在损伤程度、固定理念等方面优于DHS.PCCP是目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第一选择.  相似文献   

12.
单侧肺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单侧肺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9例单侧肺动脉异常起地主动脉患者的临床表现、X线征象、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资料,所有病人均做了X线平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9例X线平片均有肺血增多,心脏增大。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6例漏诊,3例术前确诊。9例心血管造影均清楚显示该症的解剖畸形。结论心血管造影是诊断单侧肺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最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总结相关的经验体会。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4月,我院共收治并行PFNA-Ⅱ固定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21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72h内在全麻下完成手术;手术在骨科牵引床上进行,患者取平卧位,C型臂X线机透视下,患髋内收内旋屈曲30°牵引,骨折解剖复位后,自转子尖打入合适规格的PFNA-Ⅱ固定。统计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常规预防感染及预防深静脉血栓(DVT)治疗,并对内科疾病进行对症治疗,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结果本组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透视及术后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固定好。手术时间28~51min,平均35min;出血量30~110ml,平均50ml;愈合时间平均9周。根据Harris功能评分:优1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5.2%。结论 PFNA-Ⅱ是PF-NA的亚洲型,更适合国人股骨近端的解剖特点,在手术操作、固定的稳定性方面优于PFNA-Ⅰ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位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70例行PFNA内固定的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体位将其分为两组:A组采用侧卧位(40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B组采用仰卧位(30例),男性26例,女性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术中X线透视次数等。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和术中X射线透视次数均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显著高于B组。A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13.9±3.1)周,B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14.9±2.1)周,两组差异性对比,P0.05;两组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与仰卧位相比,PFNA术中保持侧卧位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和术后下床时间短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以前柱重建钢板配合后柱顺行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5月~2014年1月本科收治的复杂型髋臼骨折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27~74岁,平均39岁。骨折类型:横行骨折2例,前柱加后半横4例,双柱骨折3例,伴中心脱位1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5例,坠落伤2例,压砸伤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单一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以前柱钢板结合后柱顺行拉力螺钉复位固定骨折,统计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对术后骨折复位依据X线表现按Matta标准评估,临床疗效按照改良后的Merled'Aubigne和Postel髋关节评分标准。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00min(150~255min);平均失血量为730ml(300~1250ml);术后随访9~30个月,平均15.9个月。Matta评分结果达解剖复位者6例,满意2例,可1例;髋关节评分结果,优5例,良2例,可2例。所有患者3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无感染、异位骨化及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采用单一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可为部分复杂髋臼骨折提供充足手术空间,尤其对方形区的显露和后柱拉力螺钉置入存在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6.
椎管内硬膜外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椎管内硬膜外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作者分析了 4 2例椎管内硬膜外神经鞘瘤的X线片、MRI和CT的诊断特点 ,观察了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手术前后患者脊髓或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输血等。结果显示 ,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明显的恢复 ,MRI结合X线和CT检查显示对病变性质和部位诊断有重要意义。所有患者均行肿瘤切除 ,其中 12例患者在切除肿瘤的同时 ,进行了脊柱植骨内固定 ,防止继发性脊柱不稳定 ,随访示脊柱神经鞘瘤治愈率高。研究表明 ,影像学对神经鞘瘤有较高的诊断率 ,最后确诊依靠病理诊断 ;椎管内神经鞘瘤治愈率高 ,可以根据不同部位和脊柱稳定性情况选择适当内固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观察、分析及对比随访5年的60例拇外翻患者临床表现、术前及术后患足X片,以期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重度拇趾外翻患者,根据其年龄、全身情况、临床表现及术前患足负重位正斜位X片检查结果,行相应的截骨术、内固定术,并结合拇收肌切断术进行治疗.结果 本组术后3、6个月及术后1、3、5年复查,患足正斜位X片显示拇外翻角得到有效纠正,拇外翻角均控制在20°以内.随访5年仅2例发现拇外翻角纠正丢失,其余病例纠正的拇外翻角均无明显丢失,未见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结论 截骨内固定术结合拇收肌切断术是治疗重度拇外翻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胫骨下端爆裂性关节内骨折的CT三维影像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CT影像重建在评估胫骨下端爆裂性关节内(Pilon)骨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自1994年10月~1996年10月间的Pilon骨折患者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摄片、CT扫描和CT三维影像重建检查。根据以上3种影像学检查的显示,评估骨折的形态、骨折的碎裂程度及移位情况,对Pilon骨折进行分类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结果采用AO系统对骨折分类:C1型2例,C2型3例,C3型5例。4例在X线平片上显示关节面较完整,仅有轻度移位,但在三维CT影像和CT平扫中可见骨关节面不平整,有明显移位。6例患者在CT影像上可见骨折碎片数目多于平片,并有碎骨块的嵌插。根据三维CT重建对Pilon骨折不同方位的立体显示,结合X线征和CT扫描对10例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取得良好疗效。结论三维CT重建能多角度立体显示复杂的涉及关节面的Pi-lon骨折,弥补了X线平片和CT扫描等二维影像在这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在显示关节面碎裂和移位的程度、碎骨块的嵌插及主要骨折线形态上,更是体现了三维影像和CT扫描的优点,是提高复杂关节内骨折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