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韩丽军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0):1471-1473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近10余年来在传统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成像技术。与传统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不同的是,功能磁共振成像得到的是人脑在执行某项任务或受到某种刺激时的功能映射图.而不是人脑的解剖图像。它能够确定人脑在执行某项任务或受到某种刺激时大脑的哪些区域被激活。目前,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应用领域涉及到脑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如认知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药物滥用以及临床应用等。国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2.
邓国军  李东海 《江西医药》2010,45(2):165-169
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oxyge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R imaging,BOLD—fMRI)能够无创伤地对神经元活动进行较准确的定位.在脑机能活动的同时。获得解剖学、生理学及病理学信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目前惟一能在活体中显示神经纤维束的走行、方向、排列、髓鞘等信息,能够无创地研究脑白质纤维束形态结构的技术.目前这两者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神经外科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现代脑成像技术在成瘾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现代脑成像技术在成瘾研究中的应用杨征韦丰(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307医院,北京,100039)65-69脑成像技术及脑功能检测并非新概念,本世纪初X线摄影技术及脑电图技术就已应用于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虽然这些方法的分辨率低,特异性不强,但到目前为止,并...  相似文献   

4.
赵玲 《中国实用医药》2013,(35):229-230
本文从介绍脑胶质瘤的疾病概况人手,重点探讨目前临床几种常见的无创核磁共振波谱诊断技术,详细介绍了每种技术的特点和临床研究进展,使读者对脑胶质瘤的临床核磁共振诊断技术和研究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文中主要介绍了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核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扩散张量纤维示踪成像(DT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几种技术。  相似文献   

5.
<正>脑功能成像是一种日渐成熟的新兴技术,也是目前为止人类所掌握的唯一无侵入、无创伤、可以精确定位的人脑高级功能动态研究手段[1],它可以实时地反映出针刺过程中人脑功能的变化。针刺疗法作为祖国医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明确。因此,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在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将近年来脑功能成像在针刺作用机制上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1不同针刺穴位的脑功能成像变化  相似文献   

6.
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的成像技术,为乳腺检查提供了新的检查方法。这项技术目前在乳腺疾病诊断中可以提高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近年来发展迅速,临床应用前景广阔跚。本研究采用RTE对乳腺肿块患者进行检查,以评价其在乳腺良、恶性肿块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区域性动脉自旋标记(territori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tASL)是近年来逐步发展与推广应用的一种新型磁共振脑灌注成像技术,与全脑灌注影像学成像方法区别在于tASL可选择性标记单支或多支供血动脉,显示脑实质区域范围内的血流灌注信息,可用于判定责任供血动脉、评估脑侧支循环的建立状态以及用于围术期的疗效评价等。本文就tASL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脑泡状棘球蚴病对人脑的破坏性极强,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尽管血清学及各种影像成像技术在脑泡状棘球蚴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得到了多数研究者的认同,但随着MR设备及新技术的不断进展和成熟,各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已达到了生物代谢及分子成像水平,对该病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目前脑泡状棘球蚴病的fMRI成像进展予以综述,以期对脑泡状棘球蚴病的诊断进行有益提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多普勒检查(TCD)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在脑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脑动脉狭窄患者178例,通过颅多普勒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所有患者的大脑前、中、后动脉进行探测,观察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动脉血流向、动脉指数及收缩期血流速度,对比两组仪器检测的效果。结果通过多普勒检查(TCD)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捡查结果的一致性达到84.25%。结论多普勒检查(TCD)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在脑动脉狭窄的检查中有很好的相符性,如果联合两种检查方法,可以明显提高脑动脉狭窄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乳腺癌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了女性的健康,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eal-time tissue elastography,RTE)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的成像技术,为乳腺检查提供了新的检查方法。这项技术目前在乳腺疾病诊断中可以提高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近年来发展迅速,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本研究采用RTE、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2种检查方法,以期评价RTE和CEUS的联合应用在  相似文献   

11.
超声(Ultrasonography,US)为最普及和广泛接受的断层成像技术之一。目前的超声已具备彩色血流双功能系统,它将传统的实时显像和多普勒显像相结合,可定量测量血流,并能以色彩描述血流运动的方式、方向和速度(色彩的不同及其强度分别代表血流的方向和流速的大小)。随着声学理论和电子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医学超声影像学的新技术层出不穷(诸如三维超声成像、谐波成像、超声生物显微镜、血管内超声等),大火拓展了超声影像学的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媛  陈曦  韦建瑞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16):I0016-I0019
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血管病变的早期特征,也是引发和促进其发生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与临床相关疾病及其并发症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早期检测血管功能受损程度在疾病的防治中具有重大意义。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cho—Tracking,ET)是一项用于早期检测血管功能改变的新技术,目前已有较多临床实验研究,本文就ET技术的原理、测量方法和临床应用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核医学是利用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进行临床诊断治疗疾病以及生物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已成为举世公认的独立学科。核医学成像技术与超声成像技术、X线CT(X-CT)技术、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当今医学诊断的四大影像技术,在临床诊疗中均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超声、X-CT、MRI所获得的影像基本为解剖结构成像,图像清晰。而核医学成像是以核素示踪技术为基础,以组织吸收功能的差异为诊断依据,以放射性浓度为重建变量,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分子探针和显像剂、示踪剂引入机体后,探测并记录引入体内靶组织或靶器官的放射性示踪剂发射的γ射线,并以影像的方式显示出来。不仅可以显示脏器或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等解剖学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同时提供有关脏器和病变的血流、功能、代谢和受体密度的信息,甚至是分子水平的化学信息,因此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这也是核医学成像最有特色之处。近年来,由于同时反映功能代谢和解剖形态的新型核医学显像仪器的问世,将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和正电子反射型断层仪(PET)即SPECT/CT,PET/CT,改写了传统的核医学影像由于引入放射性及仪器分辨率的限制不能提供病变细微结构的历史,这是核医学功能代谢显像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MSCT)进行脑灌注成像(CTP)诊断超早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SENSATION4型多层螺旋cT进行脑灌注成像,对50例发病6h以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扫描观察时间.密度曲线,测定梗死区和对侧正常对照区的局部脑血流量(CBF),局部脑血流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所有病洌至少在发病1周后复查1次普通CT。结果5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脑梗死侧CBF和CBV较对侧显著降低,MTT比对侧显著延长(P〈0.05),有45例患者1周后复查CT发现其最终梗死面积比6h内脑灌注的面积有缩小(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可以在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超早期明确梗死灶部位及范围,及发现缺血坏死灶周围是否存在缺血性半暗带。为超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15.
李明国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0):3109-3110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技术,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到医学领域并用于人体成像.30多年的时间里,MRI得到迅速发展,硬件设备和成像技术不断更新.主磁场、梯度系统、射频系统功能的改进,多通道、多采集单元、并行采集等技术的应用,使MRI设备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成像速度明显加快.近几年,超高场MRI在脑功能成像、频谱成像、白质纤维束成像、心脏检查、冠心病诊断、腹部等脏器的检查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和脉冲多普勒技术在评估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高血压病患者58例作为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及脉冲多普勒(PWD)技术检测2组二尖瓣环舒张期运动速度(Ve、Va)及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及E/A(舒张晚期血流速度)比值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及Ve/Va(舒张晚期峰值速度)比较,高血压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高度成正相关,对照组与高血压组r值分别为0.81和0.74。结论高血压患者在发生左心室肥厚前已有心室舒张功能异常;DTI技术与PWD技术结合,可以为评估左室舒张功能提供更客观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缺血性脑卒早期诊断中16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发病在24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颅CT平扫及脑灌注成像(CTPI)检查,测定异常灌注区域及对侧正常对照区的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积(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和最大峰值时间(time—to—peak,1TrP)。所有患者一周内均行CT复查。结果CT平扫显示脑缺血性改变为18例,其中责任病灶15例,未见异常8例,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为57.7%(15/26),特异性为73%(8/11)。CTPI显示灌注异常25例,均为责任病灶,灌注正常1例(CT随访证实为小脑梗死)。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为96%(25/26),特异性为100%(1/1)。20例脑梗死患者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区rCBF、rCBV、TTP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TTP(健侧/患侧)有统计学意义(P〈0.05),rCBF、rCBV无明显差异。结论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能够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定量分析梗死区面积与判断缺血半暗带,为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介于正常衰老与痴呆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主要表现为超出相应年龄和教育文化水平范围的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的轻度损伤,但尚未达到痴呆诊断标准。MCI临床转归多发展为痴呆,因此,早期识别和干预MCI对延缓老年痴呆的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MCI作为痴呆前期阶段近年来备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研究发现MCI的异常脑区大都出现在内侧前额叶、海马、顶下小叶、后扣带回以及颞上回等相关的脑区,且上述脑区多与认知情景记忆等功能相关,临床上,这些脑区的异常特征为MCI的诊断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影像学检查包括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磁共振成像(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等被有力地应用于MCI的临床评估和诊断等工作中。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是在磁共振影像学技术上发展而来的影像学方法,是目前脑影像领域较常用的一种非损伤性的活体脑功能检测技术,主要通过对大脑区域中血氧水平变化的检测来反应大脑皮层在不同实验状态下的激活情况,进而解释MCI患者的记忆和执行功能减退的神经学机制。由于f MRI的时空分辨率高、可重复性高、无创伤性、无放射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脑神经科学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对神经、精神性等疾病的认识和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特别是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 MRI)受到了认知神经科学等的关注,较之于传统的特定刺激或任务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被试者不需要完成特定的认知任务,在保持清醒的休息状态下进行磁共振扫描,完全放松,闭眼、平静呼吸、固定头部静止不动,避免做系统性的思维活动,非常适合临床上的研究和应用。目前rs-f MRI主要有反应功能分化的局部脑区活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低频振荡振幅(ALFF)和局部一致性(Re Ho)、反应功能整合的区域间相关性的主要有功能连接(FC)和有效连接(EC)及功能性脑网络等。功能影像学分析能弥补结构影像学以及神经心理学量表的主观性较强的不足具有相对客观的诊断价值,同时rs-f MRI技术的不同分析方法能为轻度认知功能诊断提供多维度的信息,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介绍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不同分析方法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应用进展,旨在为其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包仕尧 《华夏医药》2005,9(4):285-288
随着影像技术及计算机的迅速发展,神经影像学得到了飞跃式发展,无论从传统的二维平面成像到三维的立体成像,还是从解剖成像到功能成像,神经影像学尤其缺血性卒中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近年来,CT、MRI、DSA、SPECT、PET、超声等成像技术不断改进或涌现出新的成像方法,以及各种医学成像的联合应用,或将同种或不同种图像经过图像融合,从比较中获取更多信息。这些影像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对缺血性卒中(IS)病理过程的了解,及其治疗方案的制定,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蒙家兴 《华夏医药》2008,3(3):172-178
香港发展微创结肠手术已有十六年的历史经验,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手术,成绩最为显注。最近陆续有大型的、权威性的研究报告指出,腹腔镜手术跟传统手术相比:康复较快、胃肠功能恢复较早、住院时间较短、并发症较少。随访数据亦显示微创手术的复发机会较低、长期存活率较高。经肛内窥镜显微手术(TEM),是另一最新发展项目。是对直肠的早期癌症及绒毛腺性瘤的微创手术,手术于直肠内进行,完全没有表面伤口。除了日本外,香港是东南亚唯一的研究中心。最近文献发表了TEM加辅助放化疗在治疗T2及T3直肠癌的成效,相当令人鼓舞。因此,“保直肠疗法”的概念,亦即类似乳癌治疗的“保乳手术”,应运而生。一方面,我们考虑扩大手术适应证,治疗比较后期的T2及T3直肠癌;另一方面,具备了无切口和低并发率的优势,在治疗早期直肠癌Tis、T0及T1方面,TEM将会挑战目前的金标准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另外内镜成像技术亦发迅速,新技术有:染色内镜(chromocndoscopy),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imaging(NBI))和自体荧光成像技术(autofluores-cence(AFI)imaging)。而直肠超声(TRUS)和超声内镜(EUS)在癌病分期分面则越来越准确。微创手术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结合内镜(Endoscopy)、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及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开创了(Endo-Minimally Invasive Therapy)EndoMIT综合治疗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