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头皮定位法在颅内浅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前行磁共振头皮定位,确定颅内浅表肿瘤在头皮最近投影点并标记。手术时根据投影点切开头皮开颅,切除肿瘤。结果20例病例病灶所在部位无定位失误.手术时间平均为(65.3±5.7)min.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术后复查MRI病灶均已切除,无术后感染。结论通过磁共振头皮定位法可在术前确定颅内浅表肿瘤在头皮最近投影点,设计手术路线。明确肿瘤与脑组织关系,有利于降低手术难度及术中可能对脑重要功能区或大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注射针头标记CT定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应用注射针头颅表定位标记CT定位技术对5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微创脑内血肿清除(微创组),与40例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进行临床疗效、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作对比分析。结果微创组在临床疗效、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开颅组(P〈0.05)。结论应用注射针头颅表定位标记CT定位技术进行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脑内血肿清除方法简单、靶点准确、直观、疗效好、安全性高.适合在基层医院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颅内血肿微创双X定位法在脑出血微创治疗中的手术意义、疗效。方法将符合脑出血微创治疗适应证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颅内血肿微创双X定位法组(n=20)和CT下金属标志物定位法组(n=20)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手术24h内CT片上穿刺针实际穿刺点和理想穿刺点的距离,并进行比较。结果颅内血肿微创双X定位法组穿刺针穿刺点16例在理想穿刺点3mm范围内,CT下金属标志物定位法组仅5例在理想穿刺点3mm范围内内,颅内血肿微创双X定位法在脑出血微创定位方面优于CT下金属标志物定位法。结论颅内血肿微创双X定位法直观、准确、简单、经济、省时,是颅内血肿微创治疗的精确定位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应用CT定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各种颅内血肿的经验。方法:对本院应用CT定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各种颅内血肿共13例进行总结。结果:全组病例无死亡,致残率也明显降低。结论:应用CT定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脑出血简易快速定位法——MARK标记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一种简便、快捷、准确、经济、易掌握的颅内血肿立体定位方法。方法先根据CT片,在头皮表面贴3个MARK标记点,行CT扫描,确定YL-1万特福穿刺针定位穿刺点。结果对89例脑出血患者的颅内血肿和3例颅内病灶活检进行MARK标记CT定位立体定向穿刺,术中复查CT,均快速、准确地到达了靶点,准确率100%。结论利用MARK标记CT定位的简易颅内血肿立体定向法进行穿刺,操作简便、快捷、准确、经济、易掌握,尤其适用于急性脑出血定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有框架立体定向及计算机手术计划系统对颅内深部病灶、小病灶的定位、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总结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5年11月对24例颅内病灶采用CT或MRI引导有框架立体定向辅助下手术切除的效果。结果 病灶全切除或大部切除,术后症状较术前都有明显改善或完全恢复.无手术并发症出现,治愈和好转率达100%。结论 有框架立体定向辅助开颅手术可以准确定位,且在显微镜下切除病变,手术创伤很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神经导航技术精准定位引导下微侵袭显微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术前对34例颅内海绵血管瘤的病人进行MRI增强2mm薄层扫描,数据导入美国美敦力公司神经导航系统后建立肿瘤三维模型,设计手术入路行直/弧形小切口小骨窗微侵袭手术治疗,结合术中实时精准导航全切肿瘤。结果病灶全部定位准确(误差〈2mm),34例病人病灶全切率100%,术后病人症状均得到改善恢复良好,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病人。结论在神经导航精准实时引导下,微侵袭显微手术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定位精准、创伤小、效率高等特点,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病灶的切除率及降低损伤和手术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侵袭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穿刺点三种定位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简称微创术)成功的关键之一是穿刺点的准确定位.我院自1998年5月开展此项技术以来,为准确定位穿刺点,利用三种不同的定位方法对同一脑出血患者进行定位,选择了50例患者进行测量对比,结果表明三种定位方法的定位点基本一致,误差只在0~10mm,但方法的测量有易有难,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住院的 50例脑出血患者,男 39例,女 11例,年龄24~75岁,血肿中心部位;基底节20例,顶叶10例,颞叶5例,额叶10例,枕叶5例,出血量<10ml5例, 20—30…  相似文献   

9.
立体定位微创颅内置软管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2003年以来用简易立体定位、微创颅内置软管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6例,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CT引导的立体定向下显微或直视手术在脑内或功能区小病灶切除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T-脑立体定向靶点定位和导向技术,以及微创开颅技术,完成30例脑内小病灶手术,分析其临床诊疗效果。结果本组30例,病变部位:额叶8例,顶叶13例(其中运动语言功能区14例),颞叶7例,枕叶2例。所有病灶均定位准确病灶一次切除,术后症状改善明显,无遗留神经功能障碍,无手术并发症。结论CT引导的立体定向技术能对脑内小病灶进行精确的定位和导向,结合显微外科手术可以实现对脑内或功能区小病灶手术的微创化,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神经功能损伤。立体定向手术是一种定位准确、安全且疗效满意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2003~2007年我院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相关用药情况。方法:利用药历管理软件,对我院2003~2007年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使用药品的数量与金额进行统计,并计算DDDS、DDC和B/A。结果: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药物治疗集中于对症治疗,药品价格不断降低。结论:我院在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治疗过程中,药品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均行MRI平扫,其中17例行GD-DTPA增强扫描,18例行MRA检查.结果 本组海绵状血管瘤均为单发,7例在T2WI呈高信号,5例在T2WI呈低信号,17例病灶周围呈低信号环,且病灶占位效应轻微.结论 MRI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好方法,T2WI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优选序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少见的核磁共振(MRI)阴性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NMOSD)1例。方法:对1例MRI阴性的NMOS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女患者于2012年9月曾因视神经炎口服强的松后好转。2013年1月因顽固性呃逆、呕吐住我院,查血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呈强阳性,头颅及脊髓MRI检查均阴性,消化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结合“视神经炎”病史,诊断为NMOSD,予甲强龙冲击治疗后呕吐呃逆消失。结论:顽固性呃逆、呕吐是NMOSD的特异性症状,为脑干背侧呕吐中枢受累所致,但有时头颅MRI未必在相应部位有所发现,此时仍应警惕NMOSD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纪涛  林恒州  何毅 《安徽医药》2011,15(7):861-862
目的探讨神经内窥镜治疗梗阻性脑积水及颅内囊性占位病灶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5年2月~2008年2月应用神经内窥镜技术治疗颅内病变患者48例临床资料,其中梗阻性脑积水26例,蛛网膜囊肿12例,透明隔囊肿6例,鞍上巨大囊肿3例,鞍上囊性颅咽管瘤1例。术后随访24个月,观察患者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结果并发症:发热3例,硬膜下积液2例,脑室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仅12.5%;疗效:42例有效,有效率高达87.5%,6例无效(脑积水5例,鞍上巨大囊肿1例)。结论神经内窥镜治疗颅内病变具有创伤小、直观、并发症少、有效率高等优点,但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谱勒超声和宫腔镜应用于子宫内膜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占位性病变患者120例,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宫腔镜检查,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其诊断准确率。结果 120例子宫内膜占位性病变患者中,经病理结果验证可知,子宫内膜息肉42例,占总病变的35.00%;子宫内膜增生25例,占总病变的20.83%;子宫黏膜下肌瘤16例,占总病变的13.33%;子宫胚胎残留15例,占总病变的12.50%;子宫内膜癌10例,占总病变的8.33%;正常内膜12例,占10.00%。彩色多普勒检查符合76例,诊断符合率为63.3%;而宫腔镜检查诊断符合98例,诊断符合率81.67%,两种诊断方法对比可知,诊断符合率间有显著差异(χ2=10.1139,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子宫内膜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宫腔镜检查各有优缺点,二者联合使用能有效的提高子宫内膜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和临床疗效,提高手术的治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颅内脂肪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颅内脂肪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和MRI诊断的17例颅内脂肪瘤的影像表现。结果颅内脂肪瘤CT表现为脂肪密度影,CT值约为-20~-120HU,平均为-56.3HU,MRI表现为T1WI和T2WI图像上均呈高信号,与皮下脂肪类似。脂肪瘤主要分布在中线及附近,其中11例位于胼胝体区;6例合并有其他颅脑发育异常,其中4例为胼胝体发育异常。结论颅内脂肪瘤好发于中线及附近,CT和MRI表现典型,多可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肺部占位性病灶的临床诊断方法,明确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肺部占位性病灶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所有患者与诊断相关的临床资料,如患者的痰涂片、支气管镜、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手术探查等,了解肺部占位性病灶的临床诊断方法,从而明确诊断。结果100例肺部占位性病灶患者中,82例患者得到确诊,诊断准确率达82.0%,22例患者经无创检查得到确诊,诊断准确率达22.0%;29例患者经支气管镜检查得到确诊,诊断准确率达29.0%;30例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得到确诊,诊断准确率达30.0%;18例患者通过手术探查得到确诊,诊断准确率达18.0%。最终18例患者未得到未明确诊断,占18.0%。82例确诊的患者中包括40例肺癌,16例肺结核,14例炎性假瘤,5例平滑肌瘤,5例脂肪瘤、2例纤维瘤。结论临床上诊断病因不明确的肺部占位性病灶,诊断方法由简到难,可依次选择痰涂片、支气管镜、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手术探查等,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梯度回波T2*加权(GRE-T2*WI)序列在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收治并经临床确诊为颅内血管性病变的102例患者进行MRI扫描,并在常规MR序列(T2WI、T1WI、FLAIR)的基础上,行GRE-T2*WI序列扫描,比较诊断结果。结果经CTA诊断,102例患者有133处病灶,MR的GRE-T2*WI序列扫描均有显示,病灶检出率为100.0%,MR常规序列共诊出71例95个病灶(占71.4%),GRE-T2*WI序列诊断结果显著优于常规序列(P〈0.05)。31例(共38个病灶)MR常规序列未检出病灶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期11例(15个病灶),高血压性脑微出血12例(14个病灶)以及梗死继发性出血8例(9个病灶)。结论 GRE-T2*WI对各种出血性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其颅内血管性病变总检出率优于MR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对肝占位性病变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 49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对患者分别进行CT、磁共振动态增强以及磁共振弥散加强成像检查,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表现,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结果。结果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干细胞肝癌、肝转移瘤均为稍高信号,肝海绵状血管瘤为高信号,肝囊肿为低信号。将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肝细胞肝癌、肝转移瘤、肝囊肿、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00%、66.67%、100.00%、90.00%,均高于CT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的60.00%、20.00%、78.95%、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占位性病变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可以提升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有价值信息,值得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20.
Out of 186 patients aged over 59 referred to a neurosurgical department after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143 underwent cerebral angiography; only 28 (15%) of the patients had surgery, of whom 16 were independent one year later. The doubtful benefit of surgery and the small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ery have economic and ethical implications; in particular, neurosurgical beds and neuroradiological facilities should not be occupied by such patients if this delays the admission of younger patients and those requiring investigation of intracranial space-occupying and spinal le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