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来源于西沙群岛的珊瑚真菌Aspergillus sp. OUCMDZ-3658的活性天然产物。方法 利用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质谱、核磁共振、圆二色谱和比旋光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药敏纸片法和α-糖苷酶抑制评价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 从珊瑚真菌OUCMDZ-3658的发酵产物中分离获得了13个生物碱(1-13)和1个fusidane型三萜(14),其结构依次鉴定为fumiquinazolines A (1)和C (2)、fumiquinazolines D (3)和F (4)、chaetominine (5)、pseurotins A1 (6)和A2 (7)、fumitremorgin C (8)、cyclouyprostatin A (9)、12β-hydroxy-13α-methoxyverruculogen TR-2 (10)、9H-pyrido[3,4-b] indole-3-carboxylic acid (11)、(–)-cyclopenol (12)、pyripyropene A (13)以及烟曲霉酸helvolic acid (14)。化合物8和9对产气杆菌、化合物10对白色念珠菌有弱抑制活性,MIC值分别为33.0、30.4和56.4 μmol/L;化合物3和4对α-糖苷酶有抑制作用,活性与阳性药阿卡波糖相当,IC50值分别为0.87、1.14和 1.11 mmol/L)。结论 本文首次报道了fumiquinazolines D (3)和F (4)的α-糖苷酶抑制活性,为α-糖苷酶抑制剂的发现提供了新的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寻找海洋放线菌来源的十字孢碱产生菌,筛选获得目标菌株,分离鉴定其具有吲哚咔唑母核的产物。方法 以十字孢碱在λmax290 nm附近尖锐的特征紫外吸收为标准,利用HPLC-UV对不同来源的海洋放线菌的发酵提取物进行定向筛选,筛选出十字孢碱产生菌,利用16S rRNA序列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种属鉴定。通过比较各产生菌的十字孢碱类产物的丰度,选择能够产生更多该类化合物的菌株进行规模化发酵,并采用硅胶柱层析、Toyopearl HW-40F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其发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质谱(MS)、核磁共振(NMR)等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CK-8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 结果 从42株放线菌中筛选出12株十字孢碱的产生菌,其中Streptomyces sp. OUCMDZ-5380的产物最为丰富,从该菌株发酵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吲哚咔唑类化合物,分别为K252c (1)、十字孢碱 (2)和4"-O-去甲基十字孢碱 (3)。细胞毒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3对12株肿瘤细胞株的IC50值达到纳摩尔、介于0.0003–0.623 μM之间。 结论 筛选得到12株主产十字孢碱的海洋放线菌,从OUCMDZ-5380的发酵产物中鉴定了3个吲哚咔唑类化合物,化合物3具有广谱的肿瘤细胞毒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0003–0.623 μM.)和对内部串联复制突变的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MV4-11的选择性(相对于人正常细胞株L-02和其它人肿瘤细胞株的选择指数分别为1120和50–2080)。  相似文献   

3.
赛庚啶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辛洪波  张宝恒 《药学学报》1993,28(3):161-165
赛庚啶(Cyp)对Fenton反应生成的·OH有较强的直接清除作用(EC50为54μmol/L),并明显抑制·OH的生成速率(IC50为22 μmol/L),且作用明显比·OH特异性清除剂甘露醇强(其EC50和IC50分别为22.7 mmol/L和10.7mmol/L)。Cyp对大鼠腹腔多形核白细胞(PMNs)产生的O2也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其IC50为179 μmol/L。提示Cyp的抗心肌损伤作用可能至少部分与其清除氧自由基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中国南海海绵Iotrochota sp.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等多种色谱手段,对海绵Iotrochota sp.的二氯甲烷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结合文献报道对其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6个化合物进行人高转移肝癌细胞(LM3)和人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 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包括4个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1-4)及2个酚类化合物(5、6),分别鉴定为:1H-indole-3-carbaldehyde(1)、5-bromo-1H-indole-3-carbaldehyde(2)、1H-indole-3-hydroxyacetyl(3)、5-bromo-3-(hydroxylacetyl)-indole(4)、4-hydroxy-benzeneethanol(5)、3-hydroxy- benzeneethanol(6)。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海绵Iotrochota sp.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4为C-5溴代吲哚生物碱,本文首次对其NMR数据进行了报道。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3对LM3及HepG2细胞株显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29.3及46.3 μM;其他化合物不显示抑制作用(IC50>50 μM)。  相似文献   

5.
岳天立  麦凯 《药学学报》1987,22(11):807-811
本文研究了654-2对Ach及NE引起的兔虹膜释放PGE2及6-keto-PGF1α作用的影响。Ach及NE使虹膜释放PGs增加,654-2对Ach释放PGs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当654-2浓度为3×10-5mol/L时,Ach(5x10-5mol/L)引起的PGE2及6-keto-PGF1α的释放量分别降低31%及30%。654-2浓度高于6x10-5mol/L时显著抑制NE(5x10-5mol/L)释放虹膜PGs的作用,当654-2浓度为3x10-4mol/L时,使NE增加虹膜释放PGE:及6-keto-PGF1α的量分别从62%及34%降至7.5%及4%(p<0.01)。654-2抑制PGs释放对其抗感染性休克等作用可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 对狼毒大戟中松香烷型二萜内酯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将得到的单体化合物与6种不同的人肿瘤细胞株相互作用探讨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通过硅胶、ODS等柱色谱与1D、2D-NMR波谱学测试技术结合,从狼毒大戟中分离并确定4个松香烷型二萜内酯类化合物:jolkinolide A (1)、jolkinolide B (2)、17 hydroxyjolkinolide A (3)、17-hydroxyjolkinolide B (4)。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分别测定其与6种人肿瘤细胞株:肝癌HepG-2、乳腺癌MCF-7、胃癌SGC 7901、胃癌BGC-823、胃癌MGC-803、宫颈癌Hela相互作用结果,并计算抑制率与半抑制率(IC50)。结果: 化合物2对肝癌HepG-2、乳腺癌MCF-7、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有显著得抑制作用IC50均<25 μmol·L-1,化合物4对乳腺癌MCF 7细胞的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IC50<30 μmol·L-1。结论: 狼毒大戟中松香烷型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7.
6-取代二氢哒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要芬梅  孙常晟 《药学学报》1993,28(7):548-552
In order to develop more potent and less toxic, antithrombotic agents, ten 6-(4-substituted piperazinyl acetyl aminophenyi)-4, 5-dihydro-3(2H)-pyridazinones were synthesized. The title compounds were tested in vitro for platelet aggregation inhibitory activity with ADP-induced rat platelets and PAF-induced rabbit platelets. Preliminary tests showed that all of the pyridazinones could inhibit ADP-induced rat platelet aggregation. Ⅰ7, Ⅰ8, Ⅰ9 were more potent than the control compound CI 930. Ⅰ9 was the most potent compound with IC50 of 0.99 μmol/L. Pertaining to PAF-induced rabbit platelet aggregation. Ⅰ9 was the most potent inhibitor with IC50 of 3.7 μmol/L.  相似文献   

8.
周芳  杨扬  郭举 《安徽医药》2019,23(8):1505-1508
目的 设计并合成以槲皮素为母核,研究3′-位羟基引入芳香丙烯基槲皮素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槲皮素为原料,用不同取代的芳香丙烯酸与其3′-位羟基缩合成酯,得目标槲皮素衍生物,并通过核磁共振波谱仪(1H-NMR)进行结构表征,同时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通过抗肿瘤活性测试显示,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人结肠癌细胞和乳腺癌细胞表现出了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均达到了微摩尔级,其中化合物5C1和5C6对乳腺癌肿瘤细胞的细胞毒达到了10微摩尔级,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0.59 μmol/L和10.31 μmol/L。结论 该系列槲皮素衍生物的合成为后续槲皮素衍生物的合成研究和获得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的先导化合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李润沼  籍秀娟 《药学学报》1993,28(5):326-331
研究表明,毛茛甙对KB细胞、Bel7402细胞的IC50分别为0.21和0.35 μmol/L;对细胞大分子物质的生物合成以抑制DNA合成最强(IC50=0.35μmol/L)。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至少有两种机制参与毛茛甙的体外细胞毒作用:抑制DNA聚合酶作用下的DNA合成;促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采自中国黄海的威海海域的柄海鞘来源放线菌Streptomyces coelicoflavus(HQA809) 和史氏菊海鞘来源放线菌Nocardiopsis dassonvillei(HQA404) 中分离、鉴定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HPLC等方法分离化合物,运用核磁、质谱等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对化合物进行抗菌、卤虫致死、α-糖苷酶抑制活性和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 从 Streptomyces coelicoflavus(HQA809) 中分离鉴定了2个吡喃酮类化合物 (1,2),从 Nocardiopsis dassonvillei(HQA404) 中分离鉴定了1个吩嗪类化合物 (3) 和1个苯酚类化合物 (4);化合物3对鳗弧菌 (Vibrio anguillarum) 和副溶血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显示出较强的抑菌活性,其MIC值分别为50 μmol/L和25 μmol/L。结论 海鞘来源放线菌可以作为发现新颖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在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