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通过检测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前列腺素E2(PGE2)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RA-IL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RA-ILD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100例RA(包括50例RA-ILD)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HGF、PGE2的表达水平.结果 RA-ILD组中HGF、PGE2的含量均低于非肺间质病变RA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GF与PGE2呈正相关关系,二者均与疾病活动性指标DAS28评分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HGF和PGE2参与RA ILD的发生发展过程;HGF和PGE2可作为判断RA-ILD活动期的指标,也可作为筛查RA-ILD指标之一,同时为RA-ILD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小燕  邵体红  陈曦  徐亮 《安徽医药》2013,34(2):127-130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的322例RA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治疗转归。按有无间质性肺病分为RA无ILD组283例,RA-ILD组39例。对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322例RA患者合并ILD的患病率为12%,且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85%);RA-ILD组中男性患者的比例较RA无IL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RA-ILD组的发病年龄显著高于RA无I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RA-ILD组RF滴度较RA无ILD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间病程、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免疫球蛋白G(IgG)、血小板(BPC)、补体(C3、C4)、抗核抗体(ANA)阳性率、抗SSA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病情反复发作,其中男性2例(17%),女性10例(83%)。结论老年、男性、RF滴度高可能是RA并发ILD的危险因素;女性患者病情易反复,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并发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特点、特异性标记物与肺间质病变的关系,为尽早发现和诊断RA-ILD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信息。方法选择同期RA患者92例,将其中合并ILD的患者46例作为RA-ILD组,未合并ILD的RA患者46例作为单纯RA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病程、晨僵时间;实验室指标,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血清类风湿因子(RF)、抗核抗体(ANA)、抗坏瓜氨酸肽抗体(CCP)、抗角蛋白抗体(AKA)、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常规拍胸片和肺部高分辨率CT(HRCT)。结果 RA-ILD患者多数以咳嗽为首发症状,全部患者影像学检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ILD表现。RA-ILD组患者病程、晨僵时间长于单纯R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大于单纯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ILD组患者ESR、CRP、RF水平均高于单纯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PLT、HB水平,以及ANA、CCP、AKA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ILD的发生与疾病的活动性及严重性相关,肺HRCT能较早提示ILD,对RA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价值,RA年龄、炎性指标、RF与ILD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樊宗成  陈东 《安徽医药》2013,17(12):2119-2120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病例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总结1例来该院治疗的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患者,结合该例患者在该院的诊治经历并参考相关文献,总结与分析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类患者临床特征(发病年龄、发病人群、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特点等).结果 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患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6.1±9.8)岁;男性发病居多;临床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治疗预后特点为患者平均年龄越大,在相同的医疗水平和条件下,患者治疗预后效果越差.结论 系统的阐述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患者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后效果,需要更多的病例报道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顾永群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7):1637-163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AMI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t检验和χ2检验筛选与AMI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影响AMI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有:年龄,发病时伴有胸痛症状,下壁心肌梗死、多部位心肌梗死,患有糖尿病、脑卒中,有吸烟史,心肌梗死后并发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未应用抗血小板、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P均<0.05).结论 多种因素影响AMI预后,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危险因素的控制,改善患者生活和治疗方式,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RA-IL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50例符合RA-ILD病例随机分为环磷酰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应用来氟米特(爱若华)加一种非甾体消炎药治疗原发病,对照组应用柳氮磺吡啶作为治疗类风湿的联合用药.治疗组应用环磷酰胺800mg每月静脉应用6月,后改为800mg/每两月维持治疗,并与治疗后6月、12月分别评估肺间质病变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环磷酰胺治疗组患者治疗后6月、12月肺高分辨CT(HRCT)均有明显好转,病变面积减少,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功能则以弥散功能及肺总量变化明显P值均小于0.01,且治疗12月疗效更明显.对照组仅弥散功能改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每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RA-ILD具有较为肯定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PG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首发症状以腹痛、反酸嗳气及体重减轻为主,肿瘤好发于胃窦及胃体,胃镜活检准确率46.7%.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主要病理类型.本组60例患者中,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9.2%、77.2%和72.7%.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LDH)、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国际预后指数(IPI)及治疗方式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及治疗方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PGL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漏诊率和误诊率较高;病理分级及治疗方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外科手术治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血清肿瘤标志与临床病理、近期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4年5月—2012年1月收治的128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NSCLC患者脑转移发生情况,并观察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及病理资料、相关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近期疗效和预后情况.研究NSCLC脑转移患者相关血清肿瘤标志物与临床病理、近期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并通过Cox回归模型研究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脑转移NSCLC患者的癌胚抗原(CEA)水平和腺癌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未发生脑转移NSCLC患者(P<0.05).临床治疗有效患者的CE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治疗进展者则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腺癌患者的CEA水平明显高于鳞癌和其他患者(P<0.05).NSCLC脑转移患者随着肿瘤分期的增加CEA水平也逐渐上升(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健康状态评分、脑转移病灶数目、CEA水平以及放疗均为影响NSCLC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EA与NSCLC脑转移患者的病理特征和近期疗效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为影响NSCLC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刚  刘跃建  杨勇 《世界临床药物》2010,31(5):318-320,I0001,I0002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气道慢性炎症,临床有众多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可选用,但目前药物治疗尚无法彻底予以根治.正确认识并合理选择和使用药物可有效缓解哮喘患者症状,减少急性发作频数,改善预后.本文综述哮喘治疗药物相关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微创钻颅置管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近期疗效,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了微创钻颅置管血肿清除术.观察患者近期临床疗效,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患者有效率为92).11%,优良率为82.89%,CT复查显示血肿完全消失时间为3~6 d,血肿清除率为88%~95%,并发症发生率为6.58%.患者预后相关因素有年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发病至手术时间、血肿量、术后再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等6个方面.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迅速清除血肿,降低颅神经刺激和颅内高压,近期疗效值得肯定.上述6个相关预后因素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的预后情况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Baricitinib is a JAK inhibitor that blocks intracellular signalling pathways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recommended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patients not responding to initial treatment. Among RA extrareticular features, interstitial lung involvement is primarly characterized by fibrotic evolution.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nalyse the effects of baricitinib in a population of RA and RA-ILD patients in a real-life setting, describing any changes in lung function parameters, serum inflammatory biomarkers and fibrotic biomarkers after 6 months of treatment.Materials and methods15 patients (median (IQR) 65 (5566); 13% males and 74% smokers) treated with baricitinib were enrolled. 4 patients (27%) were classified as RA-ILD before baricitinib therapy. Our study is the first to evaluate adipokine levels in RA patients (including a small population with RA-ILD) after six months of baricitinib treatment with a novel multiplex method.ResultsThe modulatory effects of baricitinib on lipid mediators were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and functional improvement, demonstrated by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DLco and KCO percentages after six months of treatment. Baricitinib decreased the systemic inflammation by lowering expression of IL-6 and CRP and reducing ESR and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adiponectin.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KL-6 levels in RA-ILD patients after six months of baricitinib therapy reflects the stability of interstitial lung involvement in these patients.ConclusionBaricitinib was demonstrated to be a safe immune modulator that reduces the concentrations biomarkers of lung fibrosis and inflammation in RA patients, including a subgroup with interstitial lung involvemen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联合肺康复对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Rheumatoid arthritis-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A-ILD)患者的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筛选RA-ILD患者48例,随机分为A组(常规药物治疗组)、B组(NAC组)、C组(NAC联合肺康复组),每组16例,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均进行6分钟步行距离(6-minute walk distance,6MWD)、圣乔治呼吸问卷调查(SGRQ)评分及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百分肺活量(VC%)、单位肺泡容积的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测定。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前6MWD、SGRQ评分及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6MWD及肺功能指标升高(P<0.05),而SGRQ评分降低(P<0.05),且C组6MWD、SGRQ评分及肺功能指标(FEV1%pred、VC%)优于B组(P<0.05)。结论 NAC联合肺康复治疗对改善RA-ILD患者的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
谷松涛  吴琦 《天津医药》2012,40(2):114-117
目的 探讨B型钠尿肽(BNP)在次大面积肺栓塞的危险分层、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 方法 根据血浆BNP水平将84例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分为两组:A组(n=50),BNP>90pg/ml和B组(n=34),BNP≤90pg/ml。其中A、B组内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的不同,各自再分为溶栓并抗凝组和单纯抗凝组。分析BNP和患者临床特征、心电图表现、动脉血气体分析、超声心动图的关系,以及与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危险分层、治疗方案选择及临床预后的关系。 结果 A组与B组在呼吸困难、胸痛、心率、呼吸频率、紫绀、心包和(或)胸腔积液、S2亢进、心肌酶异常、动脉血PaO2、A-aDO2、氧合指数、心电图严重度、右室和(或)右房扩大、PASP、中度(或重度)三尖瓣反流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在治疗后12个月内出现临床重点事件:PTE复发、合并肺动脉高压或肺心病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内溶栓加抗凝治疗组与单纯抗凝治疗组在△PASP、疗效、合并肺动脉高压、肺心病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内溶栓加抗凝治疗组与单纯抗凝治疗组在临床指标及治疗后12个月内出现临床重点事件的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BNP的检测有利于对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进行高危筛查和预后评估,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3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结果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继发于感染7例,非感染性18例,其中产褥期发病12例;5例病因不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癫痫及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中单纯肝素抗凝治疗23例,肝素联合静脉窦内溶栓治疗7例.本组22例患者痊愈,4例遗留残疾或后遗症,4例死亡.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变异很大且缺乏特异性,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因此关注患者是否存在CVST发生的高危因素,尽早行颅脑CT、MRI、MRV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后应积极地抗凝治疗,必要时联合介入溶栓治疗,并纠正病因、对症治疗,大多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林春生  戴凤英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1638-1639,1641
目的 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PROM)的临床治疗与早产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PPROM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孕周患者的胎膜早破治疗方式与早产儿预后的关系.结果 28~<34孕周的患者保胎治疗能降低新生儿感染、窒息及死亡的发生率(P<0.05);34~<37孕周患者的保胎治疗新生儿窒息、感染及死亡率与未保胎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孕周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能明显改善新生儿的预后,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溶栓治疗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的有效治疗方法 ,但同时有再灌注损伤、症状性颅内出血、血管再闭塞等并发症,且起病至溶栓治疗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年龄、溶栓药物剂量、高血压、糖尿病、抗血小板药物等因素均可能增加溶栓并发症的发生及影响临床预后,在临床应用时应充分考虑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以此指导溶栓治疗。现将临床常见影响溶栓治疗预后的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手术病理分期以及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6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方法、临床分期、手术病理分期及预后回顾性分析。结果 64例患者存活5年以上者49例,死亡15例,总生存率为76.6%。肌层浸润程度、手术病理分期、术后辅助治疗对预后有明显影。结论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估,以提高临床分期的准确性,正确地选择术式及术后治疗,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及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胡丽娜 《淮海医药》2009,27(6):482-483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HFMD)合并脑炎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住院治疗的手足口病二期合并病毒性脑炎22例患者,就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临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早期给予脱水、激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所有患儿均达到临床治愈,未遗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重症HFMD合并脑炎病例,病情进展迅速,早期临床表现较隐匿,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治疗,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卵管癌的临床症状、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术前诊断率,提高疗效。方法对1986年1月至2005年11月收治原发性输卵管癌2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腹痛、阴道排液,盆腔包块三联征出现者少,主要表现绝经后阴道出血、阴道排液、盆腔包块、腹痛,但多不以联合症状出现。予手术、化疗可取得良好疗效。结论提高术前、术中诊断率是减少误诊的关键,彻底减瘤术辅以化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