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运用血清代谢组学方法对吡柔比星注射剂的累积毒性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建立了大鼠血清的代谢指纹谱,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比较吡柔比星注射剂和正常组的代谢物谱差异。通过变量重要性指标和t检验选取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结合标准品对照和数据库检索对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吡柔比星注射剂2次给药后,在体内产生的次级代谢物阿霉素酮会通过活性氧机制产生心肌毒性;同时,它还会引发体内的脂肪酸、磷脂代谢发生紊乱,进而加速心肌损伤。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筛选与吡柔比星累积毒性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邓春  裴伦 《儿科药学》2001,7(4):17-18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65例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病人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23例,在其它治疗措施相同的情况下,实验组给予静脉用FDP,疗程5-7d,检测患儿治疗过程中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谱CK-MB的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恢复情况,以评价该药疗效。结果:实验组在改善病人的症状体征,促进机体的恢复以及心电图,心肌酶谱CK-MB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用FDP治疗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效果良好,可作为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的一种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3.
顾强  许建良  许激扬  卞筱泓 《河北医药》2011,33(22):3477-3479
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ADM)是在阿霉素的4’-O-位上引入四氢吡喃基的半合成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吡柔比星对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头颈癌、尿路上皮癌、乳腺癌、卵巢癌、子宫癌、胃癌等有显著疗。吡柔比星的心肌毒性、骨髓抑制作用、脱发、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比同类抗生素小,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吡柔比星、丝裂霉素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5例浅表性膀胱癌按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完全随机分为吡柔比星组75例和丝裂霉素组70例,分别用吡柔比星、丝裂霉素作为膀胱灌注治疗药物.观察2组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3~36个月,平均19.5个月;吡柔比星组有效率89.3%,复发率10.7%,丝裂霉素组有效率78.6%,复发率21.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丝裂霉素耐受性较好,吡柔比星疗效优于丝裂霉素,对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满意,可作为临床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5.
李冠琼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7):2641-2642
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合并心肌损害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流行性出血热合并心肌损害患者实施综合的护理评估与护理措施.结果:25例流行性出血热合并心肌损害患者治愈出院24例,好转出院1例.结论:对流行性出血热合并心肌损害患者落实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做好发热、疼痛、防出血、肾脏损害、心肌损害等对症护理、加强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措施,能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发性肌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多发性肌炎共87例,合并心肌损害44例,无心肌损害43例,两组患者均行血清学、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所有资料均经SPSS13.0处理。结果多发性肌炎合并心肌损害组IgG和γ球蛋白异常率以及ANA阳性率较无心肌损害组高,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为70.5%,心脏彩超异常的发生率为61.4%。心肌损害组1年和5年生存率低于无心肌损害组,年龄>65岁是多发性肌炎合并心肌损害死亡的高危因素。结论多发性肌炎合并心肌损害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严重影响预后,高龄(>65岁)是多发性肌炎合并心肌损害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心电图和心脏彩超可以作为检测多发性肌炎合并心肌损害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7.
王丽英 《首都医药》2008,15(20):20-21
目的 探讨腹泻息儿轮状病毒感染与肠外脏器损害的关系.方法 对327例住院腹泻患儿用金标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做心肌酶及肝功检测.结果 观察组(粪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与对照组(粪便轮状病毒检测阴性)心肌损害及肝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中,小年龄组较大年龄组心肌损害及肝功损害发生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腹泻轻重程度与心肌损害及肝损害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常合并心肌损害及肝损害,且年龄小者受损害的几率较大.临床医生对腹泻患儿应注意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及心肌酶、肝功的检测,并给予及时有针对性的冶疗.  相似文献   

8.
白乐平  刘艺飞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63-2264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心肌损害的情况。方法:对75例新生儿窒息患儿进行心肌酶谱、心电图等项目检查,以评价其心肌损害程度。结果:75例中并发心肌损害51例,心肌酶谱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心电图异常44例。结论:血清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可作为早期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正>窒息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危及重症,是引发新生儿伤残及死亡的重要因素,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是各种病因引起气体交换障碍,新生儿出生后无法自主呼吸,心肌损害是新生儿窒息常见并发症之一[1]。据临床数据显示,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害的概率高达25%以上,但该疾病具有可逆性,可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得以纠正。果糖二磷酸钠作为一种新型代谢复活药被广泛应用到新生儿窒息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水痘并发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00例水痘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健康儿童100例作为对照组。常规检查2组心电图及心肌酶情况。结果观察组心肌损害发生率为32.0%,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痘可引起心肌损害,需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 1,6-二磷酸果糖(FDP)对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65例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病人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23例,在其它治疗措施相同的情况下,实验组给予静脉用FDP,疗程5~7 d,检测患儿治疗过程中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谱CK-MB的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恢复情况,以评价该药疗效。结果:实验组在改善病人的症状体征、促进机体的恢复以及心电图、心肌酶谱CK-MB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用FDP治疗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效果良好,可作为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的一种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出现心肌损害的特点.方法 选择106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按照有无心肌损害分为正常组与异常组,对两组患儿的病程、脱水程度等临床表现与心肌损害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心肌损害与轮状病毒性肠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出现心肌损害的异常组中/重度脱水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其住院时间亦较后者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轮状病毒肠炎除了引起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外,对患儿的心肌也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这种损害可能与患儿的感染状态及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应该引起儿科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周丽 《黑龙江医药》2011,24(5):851-852
目的:探讨蝮蛇咬伤致重型心肌损害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方法.方法:对近两年我院收治的42例蝮蛇咬伤致重型心肌损害患者积极治疗,护士配合医生,认真做好护理工作.结果:42例蝮蛇咬伤致重型心肌损害患者均好转,治愈率90.5%.结论:早期对蝮蛇咬伤致重型心肌损害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疗效确切、安全,精心的护理对治疗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14.
大剂量维生素C、丹参治疗156例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顺华 《贵州医药》2005,29(8):726-727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期常见病,由低氧血症和酸中毒所致的多器官功能损害逐渐引起人们重视,窒息后心肌损害也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改善心肌代谢,清除氧自由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我院收治的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患儿联合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丹参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儿童支原体肺炎急性期血清心肌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凯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2):1665-1666
目的 研究儿童支原体肺炎急性期血清心肌酶改变,了解支原体感染对心肌的损害.方法 测定6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支原体肺炎组)和60例非支原体感染的肺炎患儿(非支原体肺炎组)急性期血清心肌酶水平,主要包括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谷草转氨酶(AST),并作对照.结果 支原体肺炎组血清心肌酶CK-MB(35.36±7.35)IU/L.、LDH(421.34±98.53)IU/L、AST(37.18±6.15)IU/L均明显高于非支原体肺炎组的(10.42±2.63)IU/L、(291.73±78.19)IU/L、(26.15±7.63)IU/L(t=25.5、7.98、8.70,均P〈0.01),以CK-MB差异最为显著.结论 支原体肺炎急性期心肌损害发生率较非支原体感染的肺炎重,血清CK-MB作为支原体肺炎心肌损害的生化指标特异性强,治疗支原体肺炎时应注意心肌损害,给予保护心肌治疗.  相似文献   

16.
脓毒血症发病率逐年升高,心肌损害导致的脓毒症患者病死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内外关于脓毒血症造成的心肌损害的机制尚未完成阐明,从分子细胞水平来看,钙离子失衡相关蛋白(FKBP12.6、RyR2蛋白)、炎性相关因子(TNF-α、IL-1β1、HMGB)、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基因、p53基因等)、氧化应激等参与了心肌损害的发病过程.心肌标志物在脓毒血症心肌损害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起着一定作用,不同的心肌标志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BNP、cTnI对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心肌损害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MPO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早于心肌损伤,能够早期预测心肌损伤;VCAM-1、CD14、PCT、Prx4的预测价值目前尚未有大规模的研究,临床上要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7.
吕晓娟  陈书平 《安徽医药》2021,25(8):1647-1650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线粒体偶联因子-6(CF-6)表达及其与炎症反应的关系和对心肌损害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病儿94例,根据新生儿危重症评分结果分非危重组(39例)、危重组(26例)、极危重组(29例).对比三组血清HMGB1、CF-6、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肌损害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I(cTnI)、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HMGB1、CF-6与炎性因子、心肌损害标志物相关性,ROC曲线分析血清HMGB1、CF-6对心肌损害预测价值.结果 随病情加重,血清HMGB1、CF-6、CRP、TNF-α、cTnI、H-FABP水平呈升高趋势.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新生儿败血症病儿血清HMGB1、CF-6表达与CRP、TNF-α、cTnI、H-FABP呈正相关(P<0.05).血清HMGB1、CF-6对心肌损害的预测价值较高,其中CF-6指标敏感度最高(0.922),HMGB1的特异度最高(0.869).血清HMGB1、CF-6联合检测对心肌损害的预测价值更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44和0.925.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病儿存在血清HMGB1、CF-6表达异常升高情况,且与病儿炎症反应、心肌损害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可作为心肌损害的预测因子,对指导临床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郑旭新  陈丹  张建芳  陈静 《医药世界》2009,11(7):321-322
目的:了解婴幼儿轮状病毒(RV)肠炎心肌损害的情况,探讨心肌损害的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采集2007-10/2008-10大便检测RV抗原阳性的住院婴幼儿6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上述两组心肌酶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观察组心肌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观察组可导致心肌损害,原因可能与轮状病毒感染有关。在补液时要注意速度及心肌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窒息新生儿心肌酶谱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窒息新生儿54例(其中轻度窒息38例,重度窒息16例)作为窒息组,另选正常新生儿1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2组血清心肌酶活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出生后24h内,窒息组新生儿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重度窒息新生儿上述生化指标水平要高于轻度窒息新生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新生儿窒息后可致心肌损害,心肌酶活性增高可作为判断窒息严重程度及有无心肌损害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麻疹94例心肌酶谱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麻疹病毒对心肌酶的影响。方法对94例麻疹患者心肌酶的检测进行分析。结果94例麻疹病人,心肌酶异常占麻疹病例的98.9%,并发心肌损害普遍,病情重者发生心肌损害的程度也严重。结论心脏作为麻疹重要的病变部位之一,心肌酶谱应列为麻疹的常规检测项目和临床治疗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