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对发生场地变更的皮内注射用卡介苗产品进行关键质量要素对比和分析,确认变更后产品质量与变更前一致。方法  对新老车间卡介苗产品关键质量指标进行分析,同时对卡介苗成品稳定性、卡介菌结构特异性、卡介苗成品动物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新老车间卡介苗产品的关键质量指标均符合相关规定要求,其中新车间卡介苗半成品沉降率在4.55%~10.00%,半成品活菌数在(1.82~2.32)×107 菌落形成单位/mg,成品活菌数在(3.34~4.97)×106 菌落形成单位/mg,均在老车间历史数据警戒限范围以内。新老车间生产的卡介苗成品的稳定性、卡介菌结构特异性和产品安全性等实验结果均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结论  卡介苗生产场地变更未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川芎嗪(TMPZ)联用亚剂量环孢素A(CsA)对同种异体小鼠皮肤移植的抗排斥反应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作为供体,C57BL/6小鼠作为受体,行背-背皮肤移植术。随机分为模型组、TMPZ组(50 mg·kg-1)、CsA组(10 mg·kg-1)、TMPZ+亚剂量CsA组(TMPZ 50 mg·kg-1+CsA 5 mg·kg-1)、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给药10 d。观察受体鼠移植皮片的存活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白介素-2(IL-2)、IL-4、IL-10、γ-干扰素(IFN-γ)含量,流式细胞术分析脾脏CD4+、CD25+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结果:各给药组小鼠移植皮片的存活天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TMPZ+CsA组的移植皮片存活天数比TMPZ组或CsA组均有显著延长(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TMPZ+CsA组以及TMPZ单用组均可明显减少血浆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的表达(P<0.01),明显增高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的表达(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均可明显增高脾脏CD4+ CD25+T淋巴细胞的比例(P<0.05或P<0.01)。结论:TMPZ具有抑制同种异体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效果,与CsA联合应用可能具有协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Th1/Th2细胞因子、刺激CD4+、CD25+T淋巴细胞的表达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羟考酮联合氟比洛芬酯用于乳腺癌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应激、免疫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某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全麻手术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10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患者术前按照随机数字表分配随机方案,设置A组(50例)为羟考酮联合氟比洛芬酯,B组(50例)为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所有患者均采用镇痛泵自行控制术后疼痛(PCIA)。所有患者均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出血量等一般情况。记录患者术后12,24,48 h的疼痛VAS评分。采集同期的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2,IL-8,IL-10浓度。记录患者按压次数及镇痛药物追加使用例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出血量等一般情况无差异。与B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的VAS评分在12,24,48 h均出现了显著降低(P<0.05)。与术前相比,2组术后12 h及术后24 h的CD3+、CD4+、CD4+/CD8+及NK细胞明显降低(P<0.05);A组术后12 h及术后24 h的CD3+、CD4+、CD4+/CD8+及NK细胞均高于B组,术后12 h的CD8+低于B组(P<0.05);术后48 h的CD3+、CD4+、CD4+/CD8+、CD8+及NK细胞2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组术后12 h及术后24 h相比术前的IL-2及IL-8浓度降低明显(P<0.05);IL-10浓度升高明显(P<0.05)。A组术后12 h及24 h的IL-2及IL-8浓度均高于B组,IL-10浓度均低于B组(P<0.05);术后48 h的IL-2、IL-8及IL-10浓度2组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组相比,术后48 h内总的按压镇痛泵的次数更少,且总的泵消耗量也较小(P<0.05)。而A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术仅4例,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例数11例,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羟考酮联合氟比洛芬酯应用于乳腺癌术后患者的自控镇痛安全有效,降低了术后疼痛感,还可以减少术后镇痛药用量,降低了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且调节了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和IL-2,IL-8及IL-10浓度,值得临床麻醉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优化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方法,提高其在重组天坛株痘苗病毒艾滋病疫苗细胞免疫评价中的灵敏度。方法  将疫苗或对照痘苗病毒皮内免疫BALB/c小鼠,50 μl/只,6周后无菌采集小鼠脾脏。用ELISPOT对分泌IFN-γ的脾淋巴细胞〔斑点形成细胞(spot-forming cell,SFC)〕进行检测。比较不同脾淋巴细胞密度(2×105、1×106、2×106个/孔)和不同刺激肽质量浓度(2、4 μg/ml)对SFC的影响。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多组间和两组间数据比较。结果  3个细胞密度组(F=0.023,P>0.05)和2个刺激肽浓度组(t=-1.762~-0.110,P值均>0.05)间的SFC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当细胞密度为2×105个/孔、刺激肽质量浓度为4 μg/ml时,疫苗组的SFC数达到(107.00±42.01)个/106细胞,高于原实验条件(细胞密度为1×106个/孔、刺激肽质量浓度为2 μg/ml)的SFC数〔(76.55±64.45)个/106细胞〕,但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2,P>0.05)。前者的SFC阳性率达到100%,而后者仅为50%。结论  通过优化ELISPOT方法中的细胞密度和刺激肽浓度,进一步提升了该法在重组痘苗病毒艾滋病疫苗细胞免疫评价中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和柳氮磺胺吡啶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致Balb/c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效果和对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给予3.5% DSS水溶液自由饮用7 d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通过测定小鼠DAI指数、脏器指数、血清IL-4、结肠组织匀浆液IL-8的表达水平和小鼠体内CD4+细胞、CD8+细胞、CD4+CD25+细胞的变化,来评价两种药物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结果:给药治疗后,美沙拉嗪组和柳氮磺胺吡啶组的DAI评分和CMDI评分均降低(P<0.01或者P<0.05),小鼠症状缓解。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减轻,且两种药物均能\\有效抑制病灶部位炎细胞的浸润。与模型组相比,美沙拉嗪组和SASP组CD3+细胞数增加,CD8+细胞数明显上升,CD4+CD25+细胞占CD4+细胞比例增加,血清中IL-4含量显著上升(P<0.01),组织中IL-8含量显著下降(P<0.01);而美沙拉嗪组CD4+细胞数目略有增加,SASP组CD4+细胞数增加比较明显。结论:美沙拉嗪和柳氮磺胺吡啶可减轻DSS诱导的UC小鼠稀便、血便症状;两种药物对UC疾病的治疗可能与提高CD4+细胞水平和IL-4含量及上调CD8+细胞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必净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左氧氟沙星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患者免疫功能、凝血功能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某院收治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98例依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2组均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在此之上,对照组予以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治疗。对比分析2组免疫功能、凝血功能、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SCAP患者CD4+、CD4+/CD8+水平均与治疗前比显著升高(P<0.05),而CD8+与治疗前比显著降低,且观察组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APTT、TT、DD水平显著高于其治疗前及观察组(P<0.05),而FIB水平显著低于其治疗前及观察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APTT、TT、FIB、DD水平与治疗前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780,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及CPI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病死率及病原学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细菌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122,P=0.727)。结论:血必净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左氧氟沙星是治疗SCAP患者的有效方案,该方案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及凝血功能,同时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其临床症状,细菌清除率高,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疫苗生产中使用的消毒剂酸性苯酚和碱性苯酚对MRC-5细胞生长的影响。 方法   将酸性苯酚(0.37%)和碱性苯酚(0.74%)分别加入MRC-5细胞培养瓶中,观察细胞生长形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细胞贴壁率。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对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加入酸性和碱性苯酚后,第7天的细胞数分别为6.65×105和7.12×105,与对照组(6.93×10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6,P=0.654;t=0.334,P=0.752);第8小时的细胞贴壁率分别为88.3%和96.0%,与对照组(90.3%)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0.765,P=0.659;x2=0.376,P=0.585)。 结论  微量酸性和碱性苯酚对MRC-5细胞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国产皮内注射用卡介苗(卡介苗)的稳定性。方法 取26批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公司)2007-2018年生产的卡介苗,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卡介苗注册标准和中国药典的要求进行各项检定:在0个月进行热稳定性试验,在0和24个月进行鉴别试验、外观、装量差异、渗透压摩尔浓度(2015年12月以后的制品)、水分、纯菌检查、效力测定、无有毒分枝杆菌试验。在0、12、24个月进行活菌数测定。同时对新、老车间生产的各3批疫苗进行加速稳定性与长期稳定性试验,重点考察水分和活菌数。结果 卡介苗在有效期内各项指标检定结果均符合注册标准和药典要求。新、老车间生产的疫苗质量相似。疫苗水分都不高于3.0%。活菌计数均在1.0×106~8.0×106 菌落形成单位/mg。结论 上海公司生产卡介苗的质量是安全、有效、稳定、均一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不同公司生产的无血清培养基对病毒性疫苗生产用Vero细胞培养效果,及基因工程胰蛋白酶的细胞消化效果,以判断是否适用。方法 实验组用VirusPro Vero-A培养基进行Vero细胞的培养,用Trpzyme消化细胞。对照组用VP-SFM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用TrypLE Select消化细胞。两组Vero细胞以相同密度接种在T175培养瓶中,以相同的培养条件和传代方法在T175瓶和细胞工厂中各培养3代。培养期间观察细胞的上清液、形态以及汇合度,消化后检测细胞活率并计算细胞收获量。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消化液的pH值、总消化时长、37 ℃消化孵育时长、细胞活率以及细胞收获量。结果 两组细胞生长状态均良好。配对t检验显示,实验组消化液的pH值(6.99)、总消化时长(17.28 min)和37 ℃消化孵育时长(6.93 min)均值均大于对照组消化液的(分别为6.75、12.34 min、3.30 min),细胞活率(94.79%)及细胞收获量(T175瓶:3.91×107个;细胞工厂:1.90×109个)均值均高于对照组的(分别为90.20%、3.33×107个、1.26×109个),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17、3.46、2.98、2.31和4.38,P值均<0.05)。结论 实验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效果较好,基因工程胰蛋白酶细胞消化液温和、细胞损伤小,均适用于Vero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奇霉素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以某院于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10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其中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联合使用复方甘草酸苷与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对比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1)治疗前,2组患者T细胞亚群水平、血清抗炎因子水平、肺功能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4+/CD8+、IL-2、肺功能指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D8+、IL-10、IL-4、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退热时间、咳嗽憋喘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54% vs 60.42%,P<0.05);(4)2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且自行恢复。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炎性水平并改善其肺功能,症状改善明显,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在不同原发病所致血小板减低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某院2013年至2016年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血小板减低原因将患者分为血液病组、重症感染组、肝移植组。记录用药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血制品输注量等各项指标。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方法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评价各组间的疗效。结果: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各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用药前(P<0.05),各组间血小板增值比较显示重症感染组与肝移植组血小板增值无显著差异(P>0.05),而血液病组血小板计数升高明显低于重症感染组和肝移植组(P<0.05);用药后血液病组PLT计数<50×109/L持续时间明显高于重症感染组和肝移植组;各组疗效比较血液病组优效比例明显低于重症感染组和肝移植组(P<0.05)。3组血小板输注量比较,重症感染组和肝移植组显著低于血液病组(P<0.05)。结论:皮下注射常规剂量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使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恢复加快,血小板输注量明显减少,对重症感染和肝移植患者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ICU危重症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后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情况,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为临床的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甲医院ICU病房2013年1月-2014年12月使用利奈唑胺注射剂或片剂的成人患者病例,调查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情况,并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通过统一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病例共57例,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为28.07%,并发血小板减少组与未并发组相比,血小板基线值较低[(174.06±53.21)×109/L:(228.93±81.86)×109/L,P=0.019],APACHEⅡ评分较高[(22.12±8.66):(16.20±4.77),P=0.039],血清肌酐清除率(Ccr)较低[(中位数41.86,四分位数间距26.26):(中位数71.84,四分位数间距56.40),P=0.003];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显示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血小板基线值(OR 5.02,95%CI 1.01~17.95,P=0.043),CCr(OR 5.16,95%CI 1.21~22.03,P=0.027)和APACHEⅡ评分(OR 3.92,95%CI 1.08~14.14,P=0.037)。结论:危重症患者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过程中应警惕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尤其是血小板基线值<200×109/L、肾功能不全(Ccr<50 mL·min-1)和APACHE Ⅱ≥20分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80例术后乳腺癌患者按照治疗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n=37)与观察组(n=43),对照组单纯采用化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临床缓解率、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治疗前后血象指标及细胞因子水平、治疗前后外周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1)对照组临床缓解率(RR)为45.95%,显著低于观察组(74.42%)(P< 0.05);(2)对照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IgG、IgA、IgM)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但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 0.05);(3)2组治疗后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标准(KP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 0.05);(4)观察组治疗后WBC、PLT及IL-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 0.05),观察组治疗后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 0.05);(5)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及CD69)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 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提高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及CD69)水平,应将此方法加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