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CT影像与核医学影像的综合对临床核医学的发展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如今融合显像主要有SPECT/CT、PET/MR、SPECT/MR和PET/CT等。核医学设备多用于机体脏器功能检查,在探明脏器功能代谢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病灶处的精确定位,临床诊断的可靠性得以保障。我们对SPECT融合CT影像技术在核医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阐述了融合显像在临床疾病诊治中的作用和融合显像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研究核医学SPECT/CT成像的质量控制的措施。方法以德国西门子Symbia T6型SPECT/CT为例,从SPECT图像的质量控制、CT图像的质量控制、图像融合测试3个方面分析SPECT/CT的图像质量控制。结果质量控制的指标是否合格决定图像的可信度、准确性。结论做到定期的SPECT/CT的质量控制,可延长仪器的寿命,提高图像的可信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PECT/CT图像融合技术对儿童急性骨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2例经临床证实小儿急性骨髓炎患者分别于发病后2~10d行X线平片、核素骨扫描、SPECT/CT检查。结果:X线平片3例可见软组织肿胀,病变处周围肌肉影增宽,肌间隙消失,皮下组织线粗糙、模糊,1例出现轻度骨膜增生。核素三相骨显像11例有不同程度核素异常浓聚,SPECT/CT融合图像对骨显像示核素浓聚灶可准确定位。结论:SPECT/CT图像融合技术对小儿急性骨髓炎早期诊断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检测联合SPECT/CT融合影像技术在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TC)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65例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全切术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1311治疗前检查血清Tg,治疗一周后进行全身扫描,SPECT/CT融合显像检查.通过结合淋巴结穿刺活检实验以及临床随访来最终确定颈部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结果 确诊有80例患者发生淋巴转移.SPECT/CT影像检查的灵敏度高于血清Tg(x2=17.32,P<0.05),二者联合联合诊断,可提高敏感度并显著高于单独SPECT/CT检测(x2=5.71,P<0.05).结论 在DTC患者术后淋巴转移中,SPECT/CT检测与血清Tg结合,有助于提高DTC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灵敏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
包仕尧 《华夏医药》2005,9(4):285-288
随着影像技术及计算机的迅速发展,神经影像学得到了飞跃式发展,无论从传统的二维平面成像到三维的立体成像,还是从解剖成像到功能成像,神经影像学尤其缺血性卒中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近年来,CT、MRI、DSA、SPECT、PET、超声等成像技术不断改进或涌现出新的成像方法,以及各种医学成像的联合应用,或将同种或不同种图像经过图像融合,从比较中获取更多信息。这些影像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对缺血性卒中(IS)病理过程的了解,及其治疗方案的制定,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8F-FDG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在原发灶不明转移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1例行^18F-FDG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同时获得SPECT、CT及两者的融合图像,至少由2名核医学科主治以上医师对图像进行双盲阅片诊断,结果与病理或随访结论相比较。结果^18F-FDG SPECT/CT融合显像、单独SPECT显像及单独CT显像对原发灶的检出率分别为43.13%(22/51)、31.37%(16/51)、21.57%(11/5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灵敏度为88.00%,特异性为84.62%,准确度为86.27%,阳性预测值为84.62%,阴性预测值为88.00%。经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检查后32例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的临床治疗方案得以确定或调整,其中10例临床分期得以提高。结论^18F-FDG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原发不明转移癌的诊断、再分期和治疗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在乳腺癌骨病灶的鉴别诊断中使用单子电发射断层成像/CT同机图像融合显像的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68例乳腺癌患者(共136个病灶),对其进行局部单子电发射断层成像/CT同机图像融合显像,观察其诊断价值。结果根据最终临床诊断标准,良性病灶89个,占65.4%;恶性病灶47个,占34.6%。通过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显像检查,良性病灶81个,占59.6%;恶性病灶55个,占40.4%。另外,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显像诊断的准确率为90.8%,诊断灵敏度为92.4%,特异度为91.3%。结论单子电发射断层成像(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显像在乳腺癌骨病灶的诊断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尤其是针对单独全身骨显像难以确诊的乳腺癌患者,其确诊率较高,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PET/CT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PET/CT是将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两种先进的影像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影像设备。PET能从分子水平上反映人体组织的生理、病理、生化、代谢改变;多排螺旋CT则可显示机体精细的解剖结构。PET/CT实现了PET图像和CT图像的同机融合,形成两种技术的优势互补,具有极高的诊断性能和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着重介绍PET/CT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PET/CT是将PET(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和CT(Computed Tomography)两种先进的影像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影像设备。PET能从分子水平上反映人体组织的生理、病理、生化、代谢改变;多排螺旋CT则可显示机体精细的解剖结构。PET/CT实现了PET图像和CT图像的同机融合,形成两种技术的优势互补。PET通过与CT结合,提高病灶定位的准确性,同时缩短检查时间;CT与PET结合,则提高对病灶的  相似文献   

10.
核医学是利用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进行临床诊断治疗疾病以及生物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已成为举世公认的独立学科。核医学成像技术与超声成像技术、X线CT(X-CT)技术、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当今医学诊断的四大影像技术,在临床诊疗中均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超声、X-CT、MRI所获得的影像基本为解剖结构成像,图像清晰。而核医学成像是以核素示踪技术为基础,以组织吸收功能的差异为诊断依据,以放射性浓度为重建变量,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分子探针和显像剂、示踪剂引入机体后,探测并记录引入体内靶组织或靶器官的放射性示踪剂发射的γ射线,并以影像的方式显示出来。不仅可以显示脏器或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等解剖学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同时提供有关脏器和病变的血流、功能、代谢和受体密度的信息,甚至是分子水平的化学信息,因此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这也是核医学成像最有特色之处。近年来,由于同时反映功能代谢和解剖形态的新型核医学显像仪器的问世,将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和正电子反射型断层仪(PET)即SPECT/CT,PET/CT,改写了传统的核医学影像由于引入放射性及仪器分辨率的限制不能提供病变细微结构的历史,这是核医学功能代谢显像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CT/MRI 融合技术在鼻咽癌调强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和MRI融合技术在鼻咽癌调强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行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1例,由5名高年资放射治疗科医师在单一CT图像状态和CT/MRI融合状态下分别勾画鼻咽肿瘤靶区(分别以GTVCT和GTVfusion表示),比较单一CT图像状态和CT/MRI融合状态下不同医生间鼻咽肿瘤靶区勾画的差异性,研究影像融合技术对靶区勾画的影响.结果 GTVfusion比GTVCT大,单一CT图像状态下的肿瘤靶区(GTV)在不同医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而CT/MRI融合能显著缩小不同医师间靶区勾画的差异性,从而提高靶区勾画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结论 MRI和CT融合图像提供了互补的信息,有助于医师确定肿瘤边界,勾画出更精确的靶区,为精确放疗的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PECT和CT估算甲状腺体积的准确性,为甲亢131I治疗剂量计算提供依据。方法用SPECT/CT仪对实测体积为8.5、12、17、20、24、33、42及66cm^3的8个仿真甲状腺模型行断层显像及图像融合处理,观察甲状腺模型SPECT和CT断层图像的对应关系以及SPECT最高计数阈值法估算体积的变化,并与CT估算体积及模型实测体积作配对资料t检验和相关关系分析。结果SPECT最高计数阈值法估算的模型体积随阈值增大而逐渐减小,反之,阈值减小,则体积增大,变化趋于线性,最佳阈值为49%;配对资料t检验,甲状腺模型实测体积、SPECT最高计数(49%)阈值法估算体积及CT估算体积相互无统计学差异(t=-0.6605,0.6088,0.2780;P=-0.5619,0.5301;0.7890)且高度正相关(r=-0.996,0.998,0.998)。结论SPECT最高计数(49%)阈值法和CT均可较准确地估算甲状腺体积,而前者为功能显像,有利于更好的指导甲亢131I治疗剂量的计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PECT骨断层显像对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早期股骨头坏死的CT及SPE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0例患者共累计72个病变股骨头。SPECT阳性率87.5%,>CT阳性率63.9%;SPECT漏诊率为13%,CT漏诊率为36%。结论SPECT骨断层显像对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有重要价值,并有助于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14.
断层融合技术在膝关节外伤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断层融合(Digital Tomosynthesis,简称DTS)技术在膝关节外伤病人的影像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膝关节外伤病人进行断层融合扫描及重建处理,获得扫描范围内连续断层图像。常规冠、矢状位扫描20例,加斜位扫描4例。结果重建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膝关节骨质结构,确诊骨折17例,其中1例为陈旧性骨折,其余3例经X线平片可疑骨折而后经断层融合检查为正常病例。结论断层融合技术是诊断膝关节骨折及为临床提供手术方案对提供重要价值,是X线平片及CT、MRI检查的重要延伸和补充。  相似文献   

15.
《临床医药实践》2015,(7):487-489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及CT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8例确诊为乳腺癌骨转移且未行放化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方便与CT结合分析,以其216个脊柱骨转移病灶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评估SPECT,CT及SPECT+CT在其诊断中的价值,并比较三者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SPECT,CT及SPECT+CT在乳腺癌脊柱骨转移诊断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94个(89.81%),178个(82.40%)和201个(93.05%),三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乳腺癌脊柱骨转移的诊断中,SPECT+CT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优于SPECT和CT,SPECT优于CT。  相似文献   

16.
柳勇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9):2935-2936
CT医学三维重建(three dimensions reconstructure,3D)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通过计算机对人体组织结构影像的连续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三维图像并能进行定量测量的一项技术与方法。随着螺旋CT(spiralCT,SCT)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扫描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99Tcm-TRODAT-1多巴胺转运蛋白SPECT/CT同机融合脑显像在早期诊断帕金森病(P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早期PD患者24例Hoehn&Yahr(H—Y)Ⅰ级16例、Ⅱ级8例]、中晚期PD患者6例(Ⅲ~Ⅳ级)和正常对照者9例进行^99Tcm-TRODAT-1 SPECT/CT脑断层融合显像。结果:对照组SPECT显像显示双侧纹状体多巴胺转运蛋白(DAT)结果正常,即双侧纹状体显像左右基本对称,形如八字。H—YI级的PD患者SPECT显像显示纹状体形态基本完整,示踪剂分布稀疏。H—YⅡ级的PD患者SPECT显像显示纹状体形态不完整,示踪剂分布明显稀疏甚至缺损。结论:^99Tcm-TRODAT-1 SPECT脑显像有助于PD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技术(SPECT)脑静态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23例脑恶性肿瘤患者,对其展开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技术脑静态显像,并对影像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患者中,有1例由于个人原因放弃治疗,因此被剔除。剩余的22例患者均完成相应的治疗,在接受放射治疗(放疗)前均经SPECT结合螺旋CT增强扫描进行检查,共计有34个病灶得到确诊,螺旋CT技术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的病灶达到30个,阳性率为88%,SPECT阳性病灶33个,阳性率为97%。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技术脑静态显像对脑肿瘤的诊断效果十分理想,临床价值较高,值得关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9.
单光子发射的计算机断层显象(SPECT)是把同位素应用于CT的一种新的诊断技术,通过脑血流断层显象,可以观察脑功能障碍及脑组织损害,对癫痫病灶的定位有一定帮助。我们对50例癫痫患者进行SPECT检查,并与CT和EEG比较。一、资料与方法临床诊断癫痫病人50例,全部行SPECT检查。男性3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24.8岁。6例处于发作期,44例处于发作间期。其中36例描记EEG,26例进行CT检查。仪器为法国Sophy Camera系统,HMPAO和ECD配体分别由上海医科大学和江苏原子研究所提供。检查时静脉注入~(99m)Tc-(d、L)HMPAO 110~1480 MBq(30~40ma)左右或  相似文献   

20.
<正>CT的发明与广泛应用,实现了神经科疾病的体层影像检查,为颅脑病变提供了一种客观明确的诊断依据,拓宽了神经科疾病的诊治范围,提高了诊治的效果。MRI、DSA、SPECT及PET等医学影像设备的研制与应用,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范围越来越广泛,愈来愈精细。由于四大影像(CT、MRI、DSA、SPECT及PET)各自的机制、特点以及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优势有差异,有时不能相互替代,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