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导致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致病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耐青霉素类的细菌由最初的3/5440株发展到1965年的16.6%,1970年超过80%以上。随耐药性的增强,抗生素用量日益增高,苄青霉素MIC最初为0.02μg/ml,1951年增大为25μg/ml,现已分离得到MIC为2000μg/ml的菌株。许多学者认为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水解β-内酰胺抗生素,导致耐药性的形成。为此。各国药物工作者进行新抗生素的筛选或化学结构改造,以寻找新广谱抗生素,既耐酶的水解作用,又具强的抗菌活性。此外,针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理寻找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研制开发更好的外用抗感染制剂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检测了6种186株常见临床感染茵对左氟沙星、氯霉素、红霉素的敏感性。结果 左氟沙星、氯霉素、红霉素对6种临床分离细菌MIC范围为0.0625—8.0μg/ml。0.125—128μg/ml,0.125—256μg/ml;MIC50为0.52μg/ml,26μg/ml,98μg/ml,MIC90为5.6μg/ml,108μg/ml,208μg/ml。结论左氟沙星的体外抗菌活性较氯霉素、红霉素强,氯霉素的体外抗菌活性较红霉素强。  相似文献   

3.
E试验监测重症监护病房中400株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我院监护病房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状况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发生率,了解四年来革兰氏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方法 用E试验法测定400株革兰氏阴性杆菌对11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用头孢他啶/头孢他啶 克拉维酸E试验酶试条检阅细菌产ESBL的情况。结果 亚胺培南对所有受试菌保持最高抗菌活性,细菌耐药率仅为7.5%;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仍有较高抗菌活性,耐药率分别为16.0%、20.0%、22.5%、23%和26.8%;其它抗生素耐药率在42.8%—46.8%之间。用头孢他啶/头孢他啶 克拉维酸筛选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ESBLs产生菌27株,检出率分别为40.9%和27.3%。体外抗菌活性最强的是亚胺培南,所有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ESBLs菌株都对之敏感。含酶抑制剂抗生素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产ESBLs株保持较高体外抗菌活性,但2001年分离菌耐药率有所增加。四年资料相比,所测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由1998—2000年的11%—14%增加至2001年的26%,大肠埃希氏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由1998—1999年的45.2%上升至2000—2001年的79.6%,细菌对其它抗菌药物耐药率变化不大。结论 亚胺培南抑菌率最高,对ESBLs产生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而抗菌药物(尤其是加酶抑制剂抗生素和喹诺酮类药物)的滥用,已造成细菌对其耐药率升高,且对付产酶耐药株感染逐渐失去优势。  相似文献   

4.
CP—45899是一种青霉烷酸砜,结构式如图。它是一种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及厌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CP—45899对金葡菌或表皮葡萄球菌等大部份革兰氏阳性球菌及大多数肠杆菌科和绿脓杆菌抗菌活力很低。但对淋病双球菌和脑膜炎奈瑟氏菌0.1—6.2μg/ml 有效。对从临床分离的283个菌株活力试验,CP—45899与氨苄青霉素联用,对含β-内酰胺酶菌株66%有完全协同作用(即两种药物 MIC 值减少四倍)和25%有部份  相似文献   

5.
CP-45899是一个化学合成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其体内外抗菌协同作用国外已有报道。1981年我所合成了CP-45899,本文介绍它与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在体外对耐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的革兰氏阳性、阴性菌的协同抗菌作用。 实验用菌株均为1979年至1982年在四川地区收集的临床致病菌共106株。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是用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菌接种量约为10~6个/ml。做MIC时肉眼未见生长管,吸0.1ml作平皿培养,37℃培养24小时,无菌落生长为MBC。β-内酰胺酶由四川制药厂提供的腊样芽孢杆菌63503菌株所产生,每毫升约80万单位。CP-45899与酶作用时间以及加入青霉素的时间各为30分钟,金黄色葡萄球菌209P为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蝎镇痛抗肿瘤缬精甘肽(analgesic-antitumor peptide,AGAP)中2个氨基酸残基对其镇痛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已构建成功的2个突变体W38G和R58D,采用金属离子螯合亲和层析和阳离子交换层析方法对突变体蛋白进行纯化。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测定两个突变体的镇痛活性。结果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实现了可溶性表达。采用金属离子螯合层析和阳离子交换层析方法获得了电泳纯样品。突变体W38G镇痛活性与未突变重组蛋白(recombinant analgesic-antitumor peptide from Buthus martensii Karschr,BmK AGAP)相同,突变体R58D镇痛活性降低。结论突变体与rBmK AGAP相比镇痛活性发生变化,说明所选取的突变位点对蝎镇痛抗肿瘤缬精甘肽的镇痛活性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哌拉西林/舒巴坦对临床分离功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研究哌拉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与舒巴坦不同比例联合及阿莫西林/舒巴坦(21),对临床分离309株需氧菌和30株厌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哌拉西林/舒巴坦(21)对金葡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的杀菌曲线).方法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及肉汤稀释法测定MIC值,Nitrocefin纸片法测定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时间杀菌曲线采用肉汤10倍稀释法.结果对临床分离的339株需氧菌及厌氧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哌拉西林及其与舒巴坦联合时,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及厌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MIC5o为1~4μg/ml,MIC90多数低于128μg/ml,优于革兰氏阴性杆菌,其MIC50为1~128μg/ml,MIC90多数高于128μg/ml;单用舒巴坦对各种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极差,多数菌的MICso及MIC90分别为64及256μg/ml.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及厌氧菌,哌拉西林与舒巴坦联合时体外抗菌活性明显优于单用哌拉西林;对于革兰氏阳性球菌,哌拉西林联合舒巴坦后体外抗菌活性改善不如革兰氏阴性杆菌及厌氧菌.哌拉西林对产酶株的MIC高于非产酶株,联合舒巴坦后,产酶株MIC降低而非产酶株MIC变化不明显.不同比例联合的体外抗菌活性比较发现,以哌拉西林/舒巴坦21联合时效果较好.哌拉西林与舒巴坦21联合时,对多数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与阿莫西林/舒巴坦(21)的体外抗菌活性相当.本研究中,I临床分离细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以假单胞菌属最高,达61.5%,其次是肠杆菌属细菌及大肠埃希氏菌,分别为50.8%、50.0%.哌拉西林联合舒巴坦后,所有细菌的耐药率明显下降.体外杀菌效果研究表明,当哌拉西林联合舒巴坦21时,4×MIC浓度作用于金葡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后,细菌数均随时间延长而呈指数级减少,在作用于8h细菌均被杀灭.1×MIC及2×MIC作用于以上细菌后,杀菌效果不及4×MIC.各种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主要受培养基pH值及接种菌量的影响,几乎不受小牛血清白蛋白浓度的影响.结论哌拉西林/舒巴坦对β-内酰胺酶产生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优于哌拉西林,以21联合效果最好,杀菌效果以4×MIC浓度最好,体外抗菌活性受培养基pH值及接种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阳离子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阳离子抗菌肽是一类具抗微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按结构特征可分为α-螺旋肽和β-折叠肽,不同来源或同一抗菌肽的不同结构形式生物活性差别较大,部分抗菌肽之间或抗菌肽与抗生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特别是最近发现一些抗菌肽具有抗内毒素活性。阳离子抗菌肽的结构特征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α-螺旋肽通过其两亲性的α-螺旋上的正电茶与细菌细胞膜磷脂分子的负电荷之间的静电吸引而结合在细菌膜上,并借助于疏水段分子中连接结构的柔性插入到细胞膜中,最终通过膜内分子间的相互位移使抗菌肽分子相互聚集在一起形成离子通道,使细菌失去膜势,不能保持正常的渗透压而死亡。一般认为β-折叠肽也是和细胞膜结合后,结构发生变化而发挥作用。抗菌肽和细胞膜结合及形成离子通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阳离子抗菌肽的结构、浓度,环境 pH、温度,介质的离子强度。阳离子抗菌肽杀菌力强,抗菌谱广,不良反应少,因此在食品、农业,特别是在医药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极可能发展成为一类全新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利福平(甲哌力复霉素)是1965年问世近年盛行而且评价较高的一种新药,其特点是口服吸收快,血浓度高,作用较持久,对革兰氏阳性菌(MIC0.001—0.5μg/ml,ED_(50)0.1-2mg/kg)、革兰氏阴性菌(MIC1—10μg/ml)和分枝杆菌(MIC0.005-1μg/ml)尤其是分枝结核杆菌(MIC<0.25μg/ml)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其抗菌活性不受血清蛋白和 pH 变  相似文献   

10.
建立酪蛋白酶解产生抗菌肽的最适条件,对酶解产物进行分离。建立抗菌肽活性测定方法,并对酪蛋白源抗菌肽的理化特性予以评价。本实验采用胰蛋白酶在不同时间条件下水解酪蛋白,经凝胶过滤和RP-HPLC分离纯化制备抗菌肽,酶解液及其分离物质对不同菌株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3h胰蛋白酶的酪蛋白水解液均具有抗菌活性,且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酪蛋白和胰蛋白酶本身无抗菌活性。2h水解液对大肠杆菌ATCC25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26801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分别是1.20mg/ml和0.34mg/ml。2h水解液经SephadexG-15分离收集的5^#组分有抗菌活性,RP-HPLC检测有较单一肽吸收峰。说明酪蛋白经酶水解可以产生抗菌活性肽。  相似文献   

11.
Meropenem(SM—7338)是一个研究中的碳青霉稀类抗生素,对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较Imipenem强,对肾脱氢肽酶比较稳定。在本研究中我们试图评价Me—ropenem、lmipenem及另外几种β—内酰胺、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对一组抗生素耐药菌及罕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抗菌活性。本研究以临床分离的病原菌作为实验菌株,因为它们显示对几种β—内酰胺(例如,若干肠杆菌科菌和绿脓杆菌)、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的耐药性,或者因为它们代表医院内虚弱病人感染的一类常见的需氧革兰氏阴性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配比头孢呋辛/三唑巴坦(cefuroxime/tazobactam,1:1、2:1、4:1)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为新药研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MIC值,nitrocefin纸片法测定产酶株,双纸片法筛选ESBLs菌株。结果对本次研究收集的2004年1月~2006年1月共482株致病菌进行MIC测定,其中84.85%的菌株产β-内酰胺酶,36.31%产生ESBLs。不同配比的头孢呋辛/三唑巴坦联合制剂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作用较强,尤其对大肠埃希菌与克雷伯菌属,头孢呋辛/三唑巴坦(1:1)的MIC90值分别从〉256和〉256μg/ml下降至32和64μg/ml,部分细菌,尤其是产ESBLs菌株的耐药率明显下降。头孢呋辛/三唑巴坦3个配比中以1:1配比的抗菌作用最强。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对革兰阴性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结论头孢呋辛/三唑巴坦(1:1)为一强效广谱杀菌药物,对产ESBLs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本次研究中孢呋辛/三唑巴坦1:1配比的MIC50与MIC90值都低于2:1和4:1两个配比,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3.
重症监护病房中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我院重症监护病房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状况,了解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发生率。方法:用E试验法测定100株革兰氏阴性杆菌对12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亚胺培南、ertapenem(MK-0826)和阿米卡星对所有受试菌保持较高抗菌活性,细菌耐药率分别为4%、15%和17%;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33%、25%和26%,其他抗生素耐药率在44%-51%。与2001年我院调查水平相比,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增加15%,其他抗生素耐药率变化不大。用头孢噻肟/头孢噻肟+克拉维酸和头孢他啶/头孢他啶+克拉维酸分别筛选出ESBLs产生菌13株和11株,其中大肠埃希氏菌产酶率最高,分别为21.7%(5/23)和34.8%(8/23),肺炎克雷伯氏菌其次,分别为23.8%(5/21)和9.5%(2/21)。抗菌活性最强的是亚胺培南,对所有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ESBLs菌株都敏感。而临床常用的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并未体现酶抑制剂优越性,耐药菌株多。结论:亚胺培南抑菌率最高,对ESBLs产生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而加酶抑制剂抗生素的滥用,已造成细菌对其耐药率升高,且对付产酶耐药株感染逐渐失去优势。  相似文献   

14.
作者于1993年3月开始在印度尼西亚泗水市进行抗生素耐药性研究,参加这次检查的有383名妓女,其中92人(24%)的宫颈内分泌物标本淋病奈瑟球菌培养阳性.分离出的纯菌株—70℃冷冻运往亚特兰大,解冻后86份分离菌株复活.对这些菌株做了13种抗生素的MIC.根据青霉素和四环素的MIC和β-内酰胺酶的分析结果,把它们分成四类:(1)产生青霉素酶淋病奈瑟球菌(PPNG),其β-内酰胺阳性,四环素的MIC<16μg/ml;(2)质粒介导四环素抗性淋病奈瑟球菌(TRNG),β-内酰胺酶阴性,四环素的MIC≥16μg/ml;(3)PPNG/TRNG.β-内酰胺酶阳性,四环素的MIC≥16μg/mI;(4)敏感型,青霉素的MIC≤0.06μg/ml,四环素MIC≤0.25μg/ml.在全部分离菌株中仅有1%是敏感型,84 %的菌株为PPNG/TRNG,14%为TRNG,1%为PPNG.全部菌株中,89%的菌株耐青霉素(MIC≥ 2.0μg/ml),98%的菌株耐四环素(MIC≥2.0μg/ml).在PPNG/TRNG类菌株中,79.2%的菌株对青霉素有高度耐药性(MIC≥16.0μg/ml),100%的菌株对四环素有高度耐药性(MIC≥16.0μg/ml).在TRNG类菌株中,100%对四环素有高度耐药性(MIC≥16.0μg/ml).所有菌株对其它抗生素的敏感性分别为;红霉素MlC≤0.5μg/ml.庆大霉素MIC≤8.0μg/ml.头孢曲松MIC≤0.25μg/ml,头孢西丁 MIC≤2.0μg/ml,头孢克肟MIC≤0.25μg/m  相似文献   

15.
氨噻羧单胺菌素(SQ26,776)是一种新的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已有报道证明它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好气性和兼性的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的活性。本文作者研究了氨噻羧单胺菌素对各种临床分离菌株包括某些常用药的耐药菌株的体外抗菌活力,并与其他β—内酰胺抗生素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了比较,测定了氨噻羧单胺菌素与克拉维酸合用时对某些菌类的  相似文献   

16.
AZTREONAM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Aztreonam对503株致病菌(包括81株多重耐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其它7种抗生素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Aztreonam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均不敏感,但对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强大抗菌活性。对肠杆菌科的各种细菌(除枸橼酸杆菌外),MIC_(90) 均≤1μg/ml,抑菌率均在90%以上。本品的抗菌作用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和Imipenem接近或略优,而明显优于Moxalactam、哌拉西林和庆大霉素。本品对枸橼酸杆菌中度敏感;对绿脓杆菌作用良好,仅次于Ceftazidine和Imipenem。在浓度为8μg/ml时,可抑制77.8%的绿脓杆菌。不动杆菌仅对Imipenem敏感。大多数菌株的MIC与MBC无显著差别。同时还测定了Aztreonam对81株多重耐药菌的抗菌作用,其中只有13株菌的MIC大于8μg/ml,总抑菌率为84.0%。本研究为Aztreonam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寻找新的广谱、高效、低毒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本文设计合成了9个7-(7-甲基氨甲基-5-氮杂螺2,4庚烷-5-基)-1-环丙基-6-氟-1,4-二氢-4-氧代-1,8-萘啶-3-羧酸及其类似物,其结构均经1H-NMR、MS所确证,并测定了它们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9个目标物均具有广谱活性,其中化合物23、26、27对10株革兰氏阳性菌的MIC值为0.01~0.12μg/ml,其活性远优于对照药加替沙星(MIC值为0.12~1μg/ml)和环丙沙星(MIC值为0.25~4μg/ml)。对10株革兰氏阴性菌的MIC值为0.01~2μg/ml,其活性基本与对照药相当或更优。  相似文献   

18.
膜活性多肽(MAPs)是一类具有较好抗菌活性的抗菌肽。作为先天宿主防御分子,广泛的分布于细菌、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膜活性多肽具有抗菌肽的结构特征,肽链通常较短,带正电荷,具有两亲性的α-螺旋或β-折叠结构,通过破坏膜的通透性杀死细菌、真菌和部分肿瘤细胞。膜活性多肽在细胞膜或细胞内部存在特定的分子靶点,并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而成为一种新型的肽类抗生素。本文主要对膜活性多肽的抗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产生β-内酰胺酶是致病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最主要原因。虽然丝氨酸β-内酰胺酶抑制剂已经广泛用于临床,但是针对金属β-内酰胺酶目前尚无有效药物通过临床试验。因此新型MBLs抑制剂的研发成为了热点。鉴于抗菌肽在自然界发挥的快速有效的抗菌活性及其不易导致耐药性的特点,结合不断被报道的卡托普利与青霉素的结构特征,本研究设计了一系列含有半胱氨酸的小分子肽,并测定了其对NDM-1的抑制活性,发现FCf对NDM-1的抑制活性最好,IC50为26.59μmol/L,能够使头孢呋辛对NDM-1重组菌的MIC降低4倍。Cys和N端Phe构型的改变都会使三肽分子的活性降低,C端引入Pro也会导致活性下降。本研究可为合理设计新型MBLs抑制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P18(KWKLFKKIPKFLHLAKKF-NH2)是从一个具有强抗菌活性、但对人红血球无溶血作用的杀菌肽A-爪蟾抗菌肽2杂合体出发而设计的一段抗菌肽。P18对致病真菌白色假丝酵母、白吉利丝孢酵母、黄曲霉和尖孢镰孢有杀灭活性(MIC:12.5~25mm)。中心的Pro9残基和P18的全序列对其杀真菌活性是必需的。圆二色性分析表明,这类肽段中a-螺旋含量的提高与杀真菌活性的增强并无关联。合成抗菌肽P18及其截短肽的结构和杀真菌活性@龚家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