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1例13岁儿童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治疗过程,探讨临床药师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儿童应用抗结核药物致DILI的治疗过程,根据抗结核药物治疗药物监测(TDM)结果提出用药建议,调整儿童抗结核药物的治疗方案。结果:临床医师部分采纳药师建议,调整用药方案,患儿病情和肝损伤明显改善。结论:TDM是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的有效技术手段,可保障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对乙酰氨基酚( APAP)致婴儿肝损伤的药学监护及有效治疗方法,初步分析 APAP 引起的肝损伤与相关药物 基因的关系。 方法:临床药师进行药学监护,分析 1 例婴儿使用 APAP 混悬滴剂(泰诺林)治疗后出现急性肝损伤的临床资料, 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 结果:该患儿出现肝损伤后,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保肝、血浆置换解毒,最终患儿的肝损伤症状明显 好转。 经过检测药物相关的 HLA 基因,发现 APAP 导致的肝损伤可能与 HLA鄄B*1502 基因阳性有关。 结论:APAP 导致的肝损 伤是临床常见不良反应,患儿用药后应监测肝功能,必要时给予对症治疗。 同时,对出现肝损伤的婴儿应加强检测药物相关基 因,避免不良发应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及病因,为临床防治提供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童药物性肝损伤患儿服药史、临床表现、服药基础疾病、治疗及转归等。结果:29例患儿中,男21例,女8例,以纳差、恶心呕吐、尿黄、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有48.27%患儿仅以肝功能异常就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20例,混合型5例,胆汁淤积型4例;肝细胞损伤组ALT值最高,胆汁淤积组AST和TB值最高。导致肝损伤的药物类别主要有抗感染药(38.77%)、抗肿瘤药(28.57%)、中药(10.2%)、激素(8.16%)等;服药基础疾病为肿瘤11例、感染性疾病10例、发热3例、腹泻2例、感冒2例、抽动症1例。经治疗19例治愈,8例好转,1例进行肝移植,1例自动出院。结论:儿童药物性肝损伤仅肝功能指标异常者比例较大,需警惕误诊漏诊;引起儿童肝损伤药物以抗肿瘤药和抗感染药为主,其中布洛芬引起后果较严重,需关注其安全性;患者多数转归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布洛芬混悬液对发热患儿的退热疗效,探讨布洛芬混悬液应用于儿童发热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08年12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1~12岁高热患儿1050例,采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不设对照组,疗程结束后所有患儿均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服药0.5h开始退热,有效率达56%,退热效率最显著在服药后第2h、4h,显效率分别达91.7%、96.2%。没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布洛芬混悬液对儿童进行退热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叶桂花  李华敏 《药学研究》2023,42(5):358-360
目的 探讨退热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引起儿童急性荨麻疹的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临床药师全程开展药学服务,分析1例3岁患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退热治疗后均出现急性荨麻疹的临床案例,并进行相关讨论。结果 患儿出现急性荨麻疹后,口服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抗过敏、地塞米松抗炎抗过敏和抗病毒药物治疗,最终患儿症状好转。结论 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同致急性荨麻疹的不良反应报道较为少见但仍存在,患儿用药后需密切观察,出现急性荨麻疹时可予抗过敏治疗。临床药师进行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的评分和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摘要:临床药师利用专业知识参与1例急性脓毒症合并药物性肝损伤患儿的病因分析及药物治疗,运用RUCAM评估量表对可疑药物和肝损伤进行了因果关系分析,并根据患儿的临床指标和相关治疗指南为患儿提供了抗感染、保肝、抗凝药物的药学监护,同时对患儿家属进行了用药教育,患儿病情好转出院。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诊疗有利于诊断水平的提高,可促进合理用药,实现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导致的儿童高敏反应综合征的特征及规律,为抗癫痫药物应用提供参考。方法:筛选和分析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抗癫痫药物在儿童临床治疗中致高敏反应的文献,对患儿抗癫痫药物高敏反应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96例儿童高敏反应综合征病例,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损害、淋巴结肿大,重症病例会损伤其他器官和系统。临床治疗以糖皮质激素抗过敏为主,斯-琼综合征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儿辅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除2例患儿死亡外,其余患儿病情均缓解。结论:抗癫痫药物导致的儿童高敏反应综合征在临床较为常见,不同种类的抗癫痫药物的致敏概率和临床表现存在差异,临床医师、药师应密切关注患儿的体征变化,以确保抗癫痫药物的儿童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何鑫  刘丽华  马红玲  张莉  李昕  张明香 《中国药师》2015,(12):2107-2109
摘 要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开展临床药学监护的方法。方法: 详细介绍临床药师参与3例典型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的治疗过程及分析。结果: 病例1提示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警惕新的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的药物并及时发现并采取合理诊治;病例2提示发生药物性肝损伤时,临床药师可利用TDM判断致肝损害的药物;病例3提示应关注特殊患者的肝功能,对于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肝毒性的药物或选用肝毒性较小的药物。结论:临床药师应多途径、多环节参与药物性肝损伤的药学实践,关注新的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提供TDM监测,为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提供客观依据;关注患者的肝肾功能,为患者提供更佳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儿童药物性肝损伤(DILI)诊治过程中的药学监护。方法:临床药师通过Roussel Uclaf 因果关系(RUCAM)评估量表对1例DILI患儿进行因果关系分析,结合指南及循证证据,调整DILI的治疗方案,控制患儿病情发展。结果:通过药学服务实践,临床药师协助医师优化了治疗方案,患儿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临床药师的参与对儿童DILI的判断、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药师参与临床治疗,为药物性肝损伤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药师参与1例药物性肝损伤患儿的药物治疗方案的调整,综合考虑了患儿的年龄和临床症状,建议临床停用可疑药物,调整给药方案。结果患儿病情和肝损伤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药师参与临床治疗,为临床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环丙沙星致肝损害32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环丙沙星致肝损害的规律与特点,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医药数据库,下载病例报告原文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环丙沙星致肝损害病例报告32例,其中男性22例,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23例。肝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恶心、腹痛、转氨酶升高,以肝细胞型为主,胆汁淤积型次之,混合型少见。中老年、男性、药物过敏史、原患肝病、合并肝毒性药物、再次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属高危人群和危险因素。经停药、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大部分可恢复正常,但也可进展为慢性化、肝衰竭,严重者死亡。已有至少3例死亡报告。结论环丙沙星的肝损害严重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特点和临床表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最近3年来国内药物性肝损害的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56例报告中,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最高的是≥60岁的老年患者,共60例,占38.46%;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最常见给药途径是口服给药,共92例,占58.97%;药物性肝损害报告共涉及13类61种药物,排序前3位依次为抗感染药(54/156,34.62%)、心脑血管药物(28/156,17.95%)、中枢神经系统用药(20/156,12.8%)。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由于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及漏诊,在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应加强对相关药物的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肾病综合征合并药物性肝损伤患儿药学监护中的作用。 方法:1 例肾病综合征患儿在治疗中出现 肝功能异常,临床药师分析患儿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排除其他因素后考虑药物引起。 参考美国 LiverTox 数据库、中国 Hepatox 数 据库以及相关指南和文献,临床药师建议医师停用怀疑药物,并提供替代治疗方案,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电话随访。 结果: 临床药师判断卡托普利致患儿肝功能异常可能性大,医师采纳建议并停用卡托普利,选用福辛普利作为替代治疗;此外,临床药 师建议医师将泼尼松调整为甲泼尼龙长期给药、选用复方甘草酸苷进行保肝治疗,调整为上述治疗方案后患儿肝功能逐渐恢复 正常。 结论:临床药师可协助医师查找患儿肝损伤的药物因素、提供治疗方案调整策略,降低患儿发生严重肝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药物性肝损害1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红  魏宏  王俊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76-17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年龄、损肝药物、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结果导致肝损害的药物常见的有利福平(17.3%,28/162)、消渴丸(16.7%,27/162)、非诺贝特(9.9%,16/162)、白癣皮(8.6%,14/162)及环磷酰胺(7.4%,12/162)等;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为纳差、乏力、恶心、呕吐、皮肤黄疸等;治疗后158例治愈,1例好转,3例死亡。结论使用可能损肝的药物时应加强监测,定期复查肝功能。  相似文献   

15.
371例药物性肝损伤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近年来371例药物性肝损伤(DILD)报告予以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371例DILD患者从性别、年龄、用药情况、不良反应表现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共12类57种药品发生DILD,其中前3位均为抗结核药。结论:DILD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毕春山  展玉涛 《药品评价》2007,4(6):410-412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对2003年4月~2007年7月住我院的4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涉及的药物进行总结。结果女性22例,男性18例。潜伏期多为1~8w。临床分型:肝细胞型24例(60.0%),胆汁淤积型5例(12.5%),混合型11例(27.5%),肝细胞型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由西药引发肝损害27例(67.5%),中药9例(22.5%),多种药物(如中药 西药,成分不详的减肥药)4例(10.0%)。临床治愈34例(85.0%),好转4例(10.0%),死亡2例(5.0%)。结论多种药物均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应予以重视,临床上以肝细胞型为主,经积极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王晶  彭芳辰 《中国药师》2016,(12):2318-2320
摘 要 目的:分析1例使用补肺活血胶囊后出现严重肝损害的个案,以提醒临床医师安全使用传统中药(TCM)。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1例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治疗过程,结合《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RUCAM量表及文献对该药物与DIL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该患者很可能为补肺活血胶囊导致的DILI,该药成分之一补骨脂可导致不同程度的ALT、AKP及国际化标准比值(INR)升高,以及肝脏组织病理的改变。结论:临床医师和药师应关注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加大监测力度,同时向公众普及安全用药知识,确保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8.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常见的肝损伤类型,是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细胞死亡是DILI的重要特征,药物可通过诱导内质网应激和激活死亡受体等方式激活凋亡通路,诱导肝细胞凋亡或坏死,诱发肝损伤。除凋亡和坏死外,DILI过程中还伴随着自噬、焦亡和铁死亡。自噬可以清除受损的蛋白质以及细胞器,是肝细胞存活的重要机制,但也可能诱导肝细胞死亡。焦亡和铁死亡是最近发现的细胞死亡方式,其在DILI中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阻断肝细胞死亡通路,是治疗DILI的重要手段。水飞蓟素、柚皮素、人参皂苷等可以抑制肝细胞死亡通路,是DILI的潜在治疗药。针对不同细胞死亡方式的机制和特点,研究改善肝细胞死亡的药物对治疗DILI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DILI中肝细胞死亡的机制,并论述了潜在的药物治疗,旨在为DILI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