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鼠尾草酸(carnosic acid, CA)是迷迭香与鼠尾草等植物中主要的酚二萜类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但目前未见CA抗流感病毒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病毒滴度测定方法评价了迷迭香中主要活性成分迷迭香酸、CA和熊果酸的抗流感病毒活性,发现CA在A549细胞中显著抑制流感病毒H5N1增殖,进一步通过间接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CA的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进行了系统评价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CA在A549和MDCK细胞中可显著抑制流感病毒H5N1复制,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4.30和3.64μmol·L-1。同时, CA也抑制流感病毒2009panH1N1(EC50:10.1μmol·L-1)和H3N2(EC50:12.8μmol·L-1)在A549细胞中的复制。机制研究发现, CA对H5N1复制的抑制作用与其诱导A549细胞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并减少H5N1感染细胞中活性氧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硫酸化魔芋葡甘低聚糖的抗乙肝病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体外观察硫酸化魔芋葡甘低聚糖(HOGS)抗乙肝病毒(HBV)的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ELISA法,研究HOGS对HepG2-2.2.15细胞细胞毒性作用及其分泌HBsAg、HBeAg的影响。采用荧光探针定量PCR检测HOGS对HepG2-2.2.15细胞HBV-DNA复制的影响。结果HOGS在0.125~1mg/mL浓度范围对HepG2-2.2.15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细胞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为1.4753mg/mL;并且可明显抑制HepG2-2.2.15细胞HBsAg的分泌,其半数有效浓度(IC50)为0.0268mg/mL,治疗指数达5.52;对HBV-DNA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HOGS具有一定的体外抗HBV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冠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由新型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已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沉重负担。由于突变体的不断出现,疫苗和单克隆抗体仅对SARS-CoV-2部分毒株导致的感染有效,因此寻找广谱高效的小分子药物以应对SARS-CoV-2感染及未来可能暴发的疫情依然具有重要意义。组织蛋白酶L (cathepsin L,CatL)切割SARS-CoV-2刺突蛋白(spike glycoprotein,S),在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CatL是广谱抗冠状病毒药物开发的理想靶标之一。在本研究中,以荧光标记的底物建立CatL酶抑制剂筛选模型,通过高通量筛选获得两个具有CatL抑制活性的化合物IMB 6290和IMB 8014,其半数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11.53±0.68和1.56±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虎杖解毒颗粒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方法以“虎杖”“抗病毒”“冠状病毒机制”等为关键词,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虎杖解毒颗粒抗病毒的药效物质、抗冠状病毒的药效物质、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药效物质,并运用Cytoscape3.7.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虎杖解毒颗粒抗病毒的药效物质包括板蓝根多糖、大黄素、野鸢尾苷元等53个成分,抗冠状病毒的药效物质包括白藜芦醇、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等89个成分,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药效物质包括白藜芦醇、青蒿素、大黄素等19个成分。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作用机制包括促进Ⅰ型干扰素抗病毒、抑制NF-κB、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虎杖解毒颗粒中的多种成分具有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和抗冠状病毒的机制可能与促进Ⅰ型干扰素抗病毒,以及抑制NF-κB,ERK/MAPK,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但需通过相关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5.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是造成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季节性大爆发的蚊媒病原体,可导致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因此亟需研发DENV疫苗和药物。本研究发现从石栗枝叶中分离的罗汉松型二萜(3α,5β,10α)-13-methoxypodocarpa-8,11,13-triene-3,12-diol(MPTD)具有很强的体外抗DENV作用。噬斑抑制实验检测MPTD对4种不同血清型DENV的抑制作用;MTT实验检测其对Vero和Huh7两种细胞的毒性;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分别在RNA和蛋白水平检测其抗DENV的活性。结果表明,MPTD处理可显著降低DENV感染Vero细胞的病毒滴度,其对4种DENV(1~4)的半数有效浓度(50%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值分别为2.72±0.39、10.99±5.18、18.72±0.21和0.48±0.28μmol·L-1。MPTD显著抑制DENV RNA的合成和E蛋白的表达,其可能抑制DENV复制的前期阶段而发挥抗病毒活性。进一步的研究显示,MPTD对DENV感染的抑制作用不是靶向病毒进入细胞阶段。MPTD对DENV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是一种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抗DENV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谱效分析探讨雷公藤药材提取物高效液相色谱图中免疫抑制活性及肾毒性相关色谱峰,为确定雷公藤免疫抑制活性及毒性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对8个产地雷公藤药材分别进行提取纯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各产地雷公藤提取物的指纹图谱。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新鲜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给予凝集素(PHA)和脂多糖(LPS)共刺激造模,分为空白组、模型组(PHA+LPS)、雷公藤处理组。给予雷公藤处理48 h后检测上清中IFN-γ和IL-2的含量,并计算IC50值。以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NM-SV40)为模型利用CCK 8法考察雷公藤的肾毒性,计算IC50值。将各产地雷公藤的指纹图谱信息及免疫抑制药效、细胞毒性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谱效关系分析。结果:免疫抑制药效试验中,雷公藤提取物可显著抑制PHA和LPS诱导PBMC免疫细胞因子IFN-γ和IL-2的分泌(P<0.05),不同产地雷公藤免疫抑制药效差异较大,其中以福建、湖南和云南产雷公藤药效最强。体外肾毒性研究结果显示,福建、湖南和云南产雷公藤毒性较大,但其IC50值要远远高于免疫抑制IC50值(90倍以上)。根据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谱效分析结果显示,以IFN-γ IC50值为毒性指标时,1,8,5,3,2号峰为主要贡献峰(回归系数绝对值>0.3);当以IL-2 IC50值为毒性指标时,1,8,3,5号峰为主要贡献峰(回归系数绝对值>0.3),16~29号峰为次要贡献峰(回归系数绝对值<0.3);当以体外肾毒性GNM-SV40细胞IC50值为毒性指标时,1,8,3号峰为主要贡献峰(回归系数绝对值>0.3),15~29号峰为次要贡献峰(回归系数绝对值<0.3)。结论:1,3,8号峰既是主要的药效峰又是主要的毒性峰,2和5号峰为主要药效无毒峰,15~29号峰对药效和毒性都有一定的贡献,但都较小。  相似文献   

7.
苦瓜提取液体外抗柯萨奇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苦瓜提取液体外抗柯萨奇病毒(CVB3)的作用及抗病毒作用的机制,从而为柯萨奇病毒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方法:根据病毒复制周期,设计2个药物抗病毒作用靶点,观察苦瓜提取液在不同靶点对柯萨奇病毒的作用。在H ep-2单层细胞上,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四甲基偶氮唑蓝(M TT)法检测细胞活性、病毒抑制率测定,以确定苦瓜提取液体外抗病毒活性。结果:苦瓜提取液对H ep-2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为1004.8μg.mL-1;苦瓜提取液抑制病毒组对柯萨奇病毒的抑制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5.4μg.mL-1,T I为7.82。苦瓜提取液直接灭活病毒组,各浓度组均出现典型CVB3所致的细胞病变,与病毒对照孔无显著区别。结论:苦瓜提取液可通过抑制病毒增殖发挥抗柯萨奇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家蝇抗菌肽17(AMP-17)和家蝇天蚕素18(C18)抗菌肽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将人白血病细胞(K562、Hel)、人结肠癌细胞(DLD-1、Caco2)、人肝癌细胞(HepG2)、人喉癌细胞(HEP-2)、人肺癌细胞(A549)分为正常组(只加完全培养基)、阳性对照组(9.38,18.75,37.50,75.00和150.00μg·mL-1盐酸阿霉素)、AMP-17实验组(60,80,100,120和140μg·mL-1 AMP-17)和C18实验组(10,20,40,60和80μg·mL-1 C18)。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测定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计算半抑制浓度(IC50);用CCK-8法检测AMP-17和C18对人正常单核细胞(THP-1)的细胞毒性;用微量分光光度法测定AMP-17和C18对小鼠红细胞的半数溶血值(HC50)。结果 AMP-17、C18均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AMP-17对肿瘤细胞K562、Hel、DLD-1、C...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紫杉醇通过上调miR-7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并促进其凋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CCK-8、Annexin-FITC/PI双染色法对紫杉醇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细胞株A549、H460细胞周期作用进行检测,并选择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法对经紫杉醇处理、未经紫杉醇处理(空白对照组)后A549、H460细胞中不同miRNA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紫杉醇可对A549、H460细胞增殖进行明显抑制,且随着应用剂量增加,A549、H460细胞的活性不断降低,显示出时间依赖性;经紫杉醇刺激培养后,A549、H460细胞凋亡水平呈明显升高;A549、H460细胞经紫杉醇刺激后,miR-7相关表达水平明显上调; miR-7过表达后Bcl-2相关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减少;且miR-7过表达后Bcl-2表达水平明显减少;miR-7 inhibitor可对miR-7表达进行抑制。结论紫杉醇能经诱导细胞凋亡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进行抑制,而经紫杉醇处理后A549、H460细胞系miR-7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且miR-7过表达可使紫杉醇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相关抗增殖作用、促凋亡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长柱重楼总皂苷(PCT3)体外抗肿瘤活性及毒性。方法用改良二甲基四氮唑盐法检测PCT3、顺铂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和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增殖抑制作用。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52,74,105,150mg·kg-1PCT3,检测PCT3的半数致死量(LD50),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切片的变化,用比色法测定PCT3的溶血作用。结果 PCT3对A-549和HEPG-2细胞增殖抑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1.71和2.36μg·mL-1,顺铂对A-549和HEPG-2细胞增殖抑制的IC50分别为6.31和5.33μg·mL-1.PCT3对小鼠的LD50为92.40 mg·kg-,其对动物的整体健康状态有一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肝毒性。PCT3的溶血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溶血的半数有效量为4.31μg·mL-1。结论 PCT3对人癌细胞株A-549和HEPG-2细胞的增殖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A-549细胞。同时,PCT3有一定的肝毒性和溶血活性,其溶血活性与细胞毒活性有较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测定马齿苋水煎液在细胞培养条件下抗单纯疱疹病毒Ⅰ(HSV-Ⅰ)的作用.方法 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系统中,采用对病毒所致细胞病变的抑制实验,观察马齿苋水煎液抗HSV-I的药效,加入细胞培养板内观察病毒致细胞病变作用,以能抑制最大病毒感染量的药物浓度为判断结果的标准.结果 马齿苋水煎液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98 μg/ml;最小有效浓度(MIC)为1.95 μg/ml;治疗指数(TI)为128.结论 马齿苋水煎液有较显著的抗HSV-I作用,且对细胞毒性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氮网球花定碱盐酸盐(NMHC)抑制活化T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Ficoll法提取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免疫磁珠法纯化出PBMC中的T细胞,抗人CD3/CD28抗体活化纯化后的静息T细胞。NMHC 0.125,0.5,2和8μmol·L-1与静息T细胞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毒性(96 h)、活化T细胞增殖(96 h)、T细胞表面活化标志CD25表达(24 h)和活化T细胞细胞周期(72 h)。NMHC 0.125,0.5,2和8 pmol·L-1与活化T细胞作用24或48 h,用ELISA测定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IL-6、IL-17A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NMHC 0.125,0.5,2和8μmol·L-1抑制抗CD3/CD28抗体活化的T细胞增殖,IC50为(0.28±0.04)μmol·L-1,且与静息T细胞作用96 h无显著细胞毒性。NMHC显著抑制CD25表达,具有浓度效应关系(r=-0.980,P<0.05)。NMHC 2和8μmol·L-1作用72 h可调节细胞周期,G0/G1期细胞增加(P<0.05),S期细胞减少(P<0.05),具有浓度-效应关系(r=0.920,P<0.05);细胞上清液中IL-2,IL-6,IL-17A和IFN-γ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NMHC可抑制T细胞活化标志分子CD25的表达和IL-2的分泌,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同时抑制炎性细胞因子IL-6,IL-17A和IFN-γ的分泌,这可能是其抑制T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卵叶槲寄生化学成分体外抗HIV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卵叶槲寄生化学成分的体外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活性。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细胞病变法检测化合物对HIV急性感染的抑制活性;HIV-1 p24抗原ELISA方法检测化合物对慢性感染细胞中HIV复制的影响。计算化合物的抑制率和半数抑制浓度(EC50)。结果:多种卵叶槲寄生的化学成分具有体外抑制HIV复制的作用,特别是3,5,7,4′-四羟基-3′-甲氧基黄烷酮和圣草酚。3,5,7,4′-四羟基-3′-甲氧基黄烷酮在2~3 μg?mL-1的浓度范围内对HIV-1和HIV-2复制的抑制率均≥50%,而对C8166细胞的半数细胞毒性浓度(CC50)>200 μg?mL-1。圣草酚在低浓度(1.5~2.5 μg?mL-1)时,对HIV-1和HIV-2复制的抑制率达50%,其对C8166细胞的CC50为43.40 μg?mL-1。结论:卵叶槲寄生化学成分3,5,7,4′-四羟基-3′-甲氧基黄烷酮和圣草酚对HIV-1和HIV-2的体外复制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探讨四氢异喹啉类新化合物SYT-1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采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JC-1探针法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DCFH-DA(2',7'-dichlorodihydrofluorescein diacetate)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Annexin V-FITC/PI(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propidium)复染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实验结果表明,SYT-1对6种人源癌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中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5.87μmol·L-1,优于顺铂(IC50为8.92μmol·L-1)。进一步研究表明,SYT-1可剂量依赖性抑制MCF-7细胞的单克隆形成能力,并能引起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活性氧水平升高。此外,SYT-1可以显著抑制PI3K-Akt(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se B)信号通路的激活并诱导MCF-7细胞的凋亡。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一种新型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SYT-1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人中黄不同提取物的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IVA-H1N1)作用,为人中黄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MTT法,观察样品对MDCK细胞的毒性和样品抑制IVA-H1N1的致病变作用。结果:人中黄水提取部位(R3)、正丁醇提取部位(R2)的细胞毒性均较低,乙酸乙酯部位(R1)对MDCK细胞有一定毒性。初步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在抗病毒生物合成组给药方式下R3有较强抗IVA-H1N1的活性,在直接作用于病毒组给药方式下,只有R2具有抗IVA-H1N1的活性,而在抗病毒吸附组给药方式下均无抗IVA-H1N1活性。结论:人中黄水提取部位和正丁醇提取部位均具有抗IVA-H1N1的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球藻提取物(CE)对糖尿病小鼠皮肤创面的愈合作用。方法细胞毒性实验设置空白对照组(CON组),CE低(1 mg/L)、中(10 mg/L)和高(100 mg/L)剂量组;抗氧化实验分组增加了H2O2(100μmol/L)组,各实验组增加了100μmol/L H2O2;抗炎实验分组增加了脂多糖(1 mg/L),各实验组增加了1 mg/L脂多糖干预。采用MTT法检测CE的细胞毒性;荧光探针法检测CE的抗氧化作用;荧光定量PCR检测CE的抗炎作用。设置空白CON组、CE低(0.5 g/L)、中(5 g/L)和高(50 g/L)剂量组,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CE的抗菌能力。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法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ON组、CE低(0.5 g/L)、中(5 g/L)和高(50 g/L)剂量组,每组12只。在小鼠脊柱两侧对称性各做一个直径6 mm的圆形创面进行给药处理,每日1次,连续14 d。分别进行拍照并取材,记录创面愈合情况并对皮肤组织进行组织学(7 d和14 d)及免疫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探讨酯蟾毒配基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采用MTT比色法测定酯蟾毒配基对4种肝癌细胞的体外生长抑制作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用来评估酯蟾毒配基对MHCC-97H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经不同浓度酯蟾毒配基处理后, MHCC-97H细胞内迁移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酯蟾毒配基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其对MHCC-97H、HepG2、SK-Hep-1、Huh-7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值分别为0.55±0.06、2.83±0.24、5.25±0.49、14.89±2.28μmol·L-1;酯蟾毒配基还能显著抑制MHCC-97H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且具有显著的浓度依赖性。MHCC-97H细胞中的整合素α2 (integrin α2)、整合素α6 (integrin α6)、整合素β1 (integrin β1)、N-钙黏蛋白(N-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2 (mat...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苦瓜素I (momordicin I,MMI)对人乳腺癌耐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 MCF-7/DOX细胞耐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MTT比色法检测MMI对MCF-7/DOX细胞的毒性,考察MMI对MCF-7/DOX细胞多柔比星敏感性的影响;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OX单独以及MMI与DOX联用后,MCF-7/DOX细胞中MDR1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变化;进一步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DOX单独以及MMI与DOX联用后,MCF-7/DOX细胞中与甘油磷脂代谢相关的AGPAT2、CEPT1、CHKA、DGKA、PCYT1A、PLA2G15等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MMI (12.5,25,50 μg·mL-1,)可明显抑制MCF-7/DOX细胞的增殖,MMI对MCF-7/DOX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为6.25 μg·mL-1。MMI 6.25 μg·mL-1与DOX联用后,DOX对MCF-7/DOX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下降,MMI使得MCF-7/DOX细胞对DOX的敏感性提高了13.88倍。与DOX 50 μg·mL-1单独组相比,MMI 6.25 μg·mL-1与DOX 50 μg·mL-1联用后,MCF-7/DOX细胞中的MDR1 mRNA显著下调(P<0.05),MDR1蛋白表达有下降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MMI 6.25 μg·mL-1与DOX 50 μg·mL-1联用可协同下调MCF-7/DOX细胞甘油磷脂代谢相关基因AGPAT2、CEPT1、CHKA、DGKA、PCYT1A、PLA2G15等表达。结论:MMI可增强乳腺癌MCF-7/DOX细胞多柔比星敏感性,抑制MDR1表达,逆转耐药,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甘油磷脂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K2抑制剂-醌茜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抗肿瘤作用,探讨蛋白激酶CK2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新靶点的可能。方法:使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研究醌茜素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H460细胞增殖的影响,探究醌茜素作用于A549、H460增殖的可能途径。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醌茜素作用于A549、H460后,细胞的凋亡以及周期的变化。使用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探究醌茜素对A549、H460迁移的影响。结果:醌茜素能够抑制A549、H460细胞的增殖,并且该抑制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及浓度依赖性(P<0.01,P<0.01)。在25 μmol·L-1及50 μmol·L-1浓度下,醌茜素能够促进细胞A549、H460凋亡(P<0.01,P<0.01;P<0.01,P<0.01)。在实验条件下,醌茜素对A549的周期影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醌茜素在50 μmol·L-1浓度下对H460具有周期阻滞作用,G2/M期的比例明显增加(P<0.01)。醌茜素能够显著抑制A549、H460细胞的迁移活动。结论:蛋白激酶CK2抑制剂-醌茜素能够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H460增殖、迁移,促进其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有可能成为一种具有潜力的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20.
陆巍  王飞  梁柳芬 《安徽医药》2021,25(3):441-445
目的 探讨黏蛋白1(MUC1)基因小干扰RNA(siRNA)联合丙泊酚对肺癌H460细胞生长的抑制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siRNA干扰人肺癌H460细胞株MUC1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转染效果;以不同浓度的丙泊酚干预H460细胞,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丙泊酚对H460细胞活力的影响,筛选丙泊酚作用浓度;实验分为转染对照(si-NC)组、转染MUC1 siRNA(si-MUC1)组、丙泊酚干预(Propofol)组和转染MUC1 siRNA联合丙泊酚干预(si-MUC1+Propofol)组;采用CCK-8检测H460细胞增殖情况,克隆形成实验分析H460细胞克隆形成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H460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和磷酸化Akt(p-Akt)的表达水平.结果 si-NC组和si-MUC1组细胞中MUC1 mRNA的表达分别为:(1.00±0.10)、(0.18±0.02),MUC1蛋白表达分别为:(0.56±0.06)、(0.21±0.02),转染MUC1 siRNA的H460细胞中MUC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24.122,P<0.001,t=16.602,P<0.001);不同浓度的丙泊酚对H460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筛选出半数致死浓度55.96μmol/L的丙泊酚用于后续实验;si-NC组、si-MUC1组、Propofol组和si-MUC1+Propofol组细胞克隆形成数分别为:(163.36±8.22)个、(101.26±7.69)个、(92.64±6.88)个、(52.09±6.14)个,si-MUC1组和Propofol组细胞活力、克隆形成能力、PCNA、cyclin D1和p-Akt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si-NC组(P<0.05),高于si-MUC1+Propofol组(P<0.05).结论 敲低MUC1基因和丙泊酚均能抑制肺癌H460细胞生长,两者联合对H460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更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kt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