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研究谷胱甘肽对缺氧缺血脑损伤引起的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 ,利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 ,通过检测新生大鼠脑细胞内游离钙、脑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丙二醛 ( MDA)探讨谷胱甘肽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 ,谷胱甘肽(还原性 )预防可显著减少脑神经细胞内游离钙 ,但对脑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丙二醛 ( MDA)影响不大。提示谷胱甘肽可有效抑制缺氧缺血损伤引起的脑细胞内游离钙聚积 ,但不能影响 SOD和 MDA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风康对实验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风康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观察中风康对脑含水量、脑指数及脑组织内一氧化氮合酶(N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影响。结果中风康可降低MCAO大鼠脑含水量、脑指数,脑组织内NOS与MDA的含量,明显提高SOD活力,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中风康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自由基和抗神经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脑脉通注射液对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观察脑脉通对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脑含水量、脑梗死体积、脑生化指标和脑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脑脉通注射液能改善MCAO大鼠神经行为,降低脑含水量,减少脑梗死体积比,提高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改善脑组织神经细胞缺血后病理改变.结论:脑脉通注射液可对抗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丹参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组织SOD、MDA的影响及探讨丹参素的脑损伤保护作用机理.方法 7日龄SD新生大鼠78只,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n =6);缺氧缺血模型组(n =18);丹参素低剂量组(n =18);丹参素中剂量组(n =18);丹参素高剂量组(n =18).通过结扎左颈总动脉和吸入8%低氧混合气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不进行缺氧缺血处理.丹参素各治疗组按低、中、高剂量分别于造模后0、24 h两个时点按15 mg/kg、30 mg/kg、60 mg/kg腹腔注射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5 ml的丹参素注射液.缺氧缺血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于相应时点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 ml.假手术组于缺氧缺血后6 h,HIBD组与各丹参素组于缺氧缺血后6 h、24 h、48 h断头取脑,测定脑组织匀浆SOD、MDA.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缺氧缺血模型组新生大鼠大脑中MDA水平升高,SOD活性降低;应用丹参素治疗后MDA水平回降,SOD活性回升,且呈剂量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素有减轻新生大鼠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引起的氧化损伤作用,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方道硕  彭明勇 《中国药房》2013,(47):4436-4438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联合牛磺酸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复制大鼠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等容生理盐水)组、假手术(等容生理盐水)组、模型(等容生理盐水)组、尼莫地平(40mg/kg)组、三七总皂苷(240mg/kg)组、牛磺酸(60mg/kg)组与联合用药高、中、低剂量(三七总皂苷480、240、120mg/kg+牛磺酸120、60、30mg/kg)组。术前1h及再灌注开始1h后分别灌胃给药1次。测定大鼠神经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观察大鼠脑组织形态学。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缺损评分显著增加,脑梗死面积显著增加,SOD活性显著减弱,MDA含量显著增加,大鼠大脑形态严重受损。与模型组比较,三七总皂苷组、牛磺酸组与联合用药高、中剂量组大鼠脑梗死面积显著减少,SOD活性显著增强,MDA含量显著减少,大鼠大脑形态学有一定改善,且联合用药高、中剂量组以上指标均好于三七总皂苷组、牛磺酸组。结论:三七总皂苷与牛磺酸联合用药可在一定程度缓解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神经缺损评分、改善大脑形态学与调节生化指标有关。  相似文献   

6.
王小引  李晓娟  李东亮  郭学鹏 《天津医药》2011,39(2):162-164,193
目的: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孕酮对其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孕酮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星形胶质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24只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均分成3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和药物预防组动物,建立缺氧缺血脑病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不结扎,亦不做缺氧处理。药物预防组动物于建立模型前30min按8mg/kg腹腔注射0.5g/L的孕酮溶液,24h后动物被全部处死,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各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中都有GFAP表达,缺氧缺血组的GFAP阳性细胞数和GFAP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药物预防组的GFAP阳性细胞数和GFAP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缺氧缺血组(均P<0.01)。结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可引起新生鼠脑组织GFAP大量表达,孕酮可抑制缺氧缺血后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过度表达,发挥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在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TERT及Bcl-2表达的影响,探讨E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单侧颈总动脉结扎后给予低浓度氧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动物模型.Wistar新生大鼠90只,随机选取对30只仔鼠作为对照组,剩余60只制作HIBD模型,随机分为HIBD组和EPO组.其中EPO组大鼠在缺氧缺血后立即腹腔内注射EPO5000u/kg,HIBD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对造模后即刻、6h、12h、24h、72h各组大鼠每组选6只取脑组织检测TERT及Bcl-2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可见各时间点脑组织中Bcl-2有极少量的表达;HI BD组在脑组织中TERT于造模后6h开始增加,12h升高明显,24高峰,72h开始下降,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EPO组中TERT蛋白的表达规律与HIBD组相似,在12h和24h时表达量高于HIBD组(P<0.05).HIBD组大鼠缺氧缺血后6h Bcl-2表达开始增多,12h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少,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 EPO组Bcl-2表达规律与HIBD组相似,在24h时表达量高于HIBD组(P<0.05).结论:E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组织有保护性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其调节TERT及Bcl-2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选用7日龄Wistar大鼠54只,分成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及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置于24h、48h、72h处死。检测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盐水对照组MDA水平高、细胞凋亡指数高,同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MDA水平低、细胞凋亡指数低,同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抑制丙二醛水平增加及神经细胞凋亡,这可能是其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芍药苷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脑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芍药苷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中脑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脑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7日龄SD大鼠,随机均分成假手术组、缺氧缺血模型组、芍药苷低、中、高剂量治疗组.通过结扎左颈总动脉和吸入8%低氧混合气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不进行缺氧缺血处理,各组新生鼠均于缺氧缺血后48 h处死,取大脑皮层及海马区组织进行HE染色及TUNEL法凋亡细胞检测.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的大脑皮层及海马区组织、细胞形态正常;缺氧缺血模型组的大脑皮层及海马区组织水肿,细胞周围间隙增宽,胞体肿胀变圆、变大、胞浆染色变浅;各芍药苷组的神经元细胞胞体肿胀及组织水肿情况较缺氧缺血模型组明显好转.假手术组的大脑皮层及海马CA1区未见凋亡细胞;缺氧缺血模型组的可见较多凋亡细胞;各芍药苷组的凋亡细胞较相应时点缺氧缺血模型组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芍药苷能减轻新生大鼠HIBD时的脑病理损伤,抑制大鼠HIBD时的脑细胞凋亡,对新生大鼠HIBD脑损伤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水蛭多肽对局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水蛭多肽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 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测定脑含水量、缺血面积、脑、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结果水蛭多肽能显著降低组脑组织含水量,缩小脑梗死面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结论水蛭多肽对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