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银羽 《中国实用医药》2013,8(4):149-150
目的比较馥感啉口服液与抗生素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4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馥感啉口服液组120例)和对照组(抗生素组12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P〈0.01),治疗组未见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馥感啉口服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显著缩短病程及缓解症状,优于抗生素,小儿服药依从性高,且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药实践》2016,(3):179-181
目的:探讨馥感林口服液联合匹多莫德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012年8月—2014年2月儿科门诊就诊的RRTI患儿1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A,对照B,对照C三组,每组各42例。对照A组给予馥感啉口服液,对照B组给予匹多莫德口服液,对照C组常规抗感染对症治疗,观察组给予馥感林口服液联合匹多莫德治疗。对各组患儿发热时间、临床症状进行比较并随访观察1年,对服药后1年内呼吸道感染发作次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热退、症状改善时间较对照B组及对照C组明显缩短(P<0.05)。停药后1年内呼吸道感染次数,观察组较对照A组及对照C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馥感啉口服液联合匹多莫德口服液治疗及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儿芪楂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平行对照设计、分层区组随机、双盲试验、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方法,将240例厌食症脾胃气虚证患儿按照1∶1比例分为2组,治疗组口服小儿芪楂口服液,对照组口服健儿消食口服液,2组均治疗28 d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单项证候指标、实验室指标(体质量、血红蛋白、尿D-木糖排泄率、血锌含量)的改善情况,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7%,治疗组为97.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劣效性检验提示,治疗组疗效不低于对照组。2组的证候疗效、中医证候单项指标、血红蛋白以及血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中,未发现小儿芪楂口服液的不良反应。结论小儿芪楂口服液与健儿消食口服液在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证方面疗效相当,且试验中未发现小儿芪楂口服液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银翘白虎汤加减治疗小儿感冒风热证的临床效果并评价用药的安全性。方法80例小儿感冒风热证患儿,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参照组使用蓝芩口服液治疗,实验组使用银翘白虎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疗效、退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参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5)。实验组退热时间(18.85±1.78)h短于参照组的(45.87±3.79)h,中医证候积分(3.87±1.68)分低于参照组的(9.39±2.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813、12.795,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银翘白虎汤加减用于治疗小儿感冒风热证效果显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有利于小儿快速退热,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王兰君  靳隽  李国兴 《中国药房》2012,(27):2576-2578
目的:观察克感利咽口服液治疗外感风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口服克感利咽口服液,对照组口服双黄连口服液,2组均每次20mL,每天3次,连续3d评价中医证候疗效、疾病综合疗效与药品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指标总有效率分别为93.39%、85.9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疾病综合疗效指标痊愈分别为43.98%、23.6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克感利咽口服液治疗外感风热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馥感啉口服液联合脾氨肽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3月在郑州市第三人民院治疗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49例)。对照组口服脾氨肽口服冻干粉,2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馥感啉口服液,10 mL/次,1~3岁患儿3次/d,4~6岁4次/d,7~12岁5次/d。两组患儿均经过3个月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血清学指标、白细胞分类和白三烯D4(LTD4)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1.63%,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5.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发热、咳嗽和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胰岛素1号增长因子(IGF-1)、干扰素-γ(IFN-γ)和25-OH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均显著升高,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述血清学指标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鼻咽分泌物中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LTD4水平均显著降低,单核巨噬细胞显著升高,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后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馥感啉口服液联合脾氨肽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肠炎宁颗粒治疗小儿急性水样便腹泻(湿热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双盲、阳性药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方法。从7个研究中心共入选急性水样便腹泻患儿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84例。两组均治疗5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单项症状消失率、止泻时间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33%、74.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轮状病毒性肠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64.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轮状病毒性肠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0.83%、8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急性腹泻止泻时间的中位时间均为4 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均为1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 d,治疗组大便性状、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发热、口渴喜饮的消失率均略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5 d,治疗组大便次数、大便性状、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口渴喜饮、小便短黄的消失率均略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肠炎宁颗粒治疗急性水样便腹泻(湿热证)具有较好疗效,可有效改善患儿的急性腹泻的症状体征、缩短病程、改善中医证候,与对照药蒙脱石散作用相当,且安全性好,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治疗小儿急性咽炎(肺胃实热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12家研究中心共入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未超出参考值范围上限的本病证受试者15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04例)、对照组(52例),分别服用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疗程5 d。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咽痛疗效(愈显率)分别为90.29%、78.85%(FAS),咽红肿疗效(愈显率)分别为64.08%、59.62%。前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后者组间差值的95%CI为4.46%(-11.68%、20.60%),提示试验组在非劣界值为-12%时,疗效不劣于对照组。疾病疗效(愈显率)、中医证候疗效(愈显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项症状中大便干消失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发生“尿蛋白阳性”的不良事件1例,经研究者判断,与试验药物无关。结论 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对于小儿急性咽炎(肺胃实热证)的咽痛、大便干、咽红肿症状体征有效,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蒲地蓝口服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1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利巴韦林组73例,采用利巴韦林口服治疗,5mg/(kg·次),每天3次;蒲地蓝组72例,采用蒲地蓝口服液口服治疗,0.3mL/(kg·次),每天3次,疗程均为1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蒲地蓝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利巴韦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蒲地蓝组患儿发热、疱疹、淋巴结肿大、流涎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利巴韦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蒲地蓝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亦低于于利巴韦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蒲地蓝口服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对于临床症状及体征缓解显著,可以显著缩短住院时间,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双黄连口服液(儿童型)治疗儿童感冒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按照分层区组随机的方法 ,对4个中心、2个年龄段的288例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2年龄段分别按1:1的比例安排例数。观察两组患儿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退热疗效试验组、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75.56%、78.63%,总有效率分别为87.41%、90.8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退热起效时间、退热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性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57.04%、61.07%,有效率分别为87.41%、87.7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疗效试验组、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36.30%、30.53%,有效率分别为97.04%、97.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双黄连口服液(儿童型)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风热证),退热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疾病疗效均较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成因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2015年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临床上报的65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5例ADR报告中,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年龄主要集中在50~60岁;无过敏史的患者49例,构成比为75.38%;最易引发ADR的药品为血栓通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骨肽注射液;静脉滴注后1~7 d发生ADR的例数最多;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全身损伤较为多见,所占构成比分别为61.54%、20.00%;59例(90.77%)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结论临床应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以保障合理用药与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了2015-2018年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筛选符合要求的不良反应报告,记录相关信息,结合指南和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符合要求的报告有180例,男女性比例接近,>70岁的老年人最多,构成比为24.44%;发生时间在用药10~30 min的构成比最高,达35.00%;主要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有97例(占53.89%),其次表现为全身性症状,有32例(占17.17%);不良反应发生涉及药品共有32种,引发不良反应排前3名的中药注射剂品种分别为注射用血塞通、舒血宁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结论 应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分析六安市人民医院中药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主要对2014-2017年六安市人民医院收集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的104份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104例,其中男58例,女46例;其中50~59、60~69岁年龄段的ADR例数最多,占比均为23.08%;ADR发生在用药后10~30 min较多,占35.58%;中药注射剂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和全身性症状,其中以皮肤损害比例最高,达57.69%,其次为全身性症状,占18.27%。较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剥脱性皮炎等。造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构成比最高的为生脉注射液,占比为19.23%。结论 临床应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与规律,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使用,及时预防与处理ADR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报告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报告206例,运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6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共涉及28个品种,男性88例,女性118例,年龄>60岁患者最多(62.62%);ADR排名前3的注射剂分别是华蟾素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和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率最高;用药30 min内即发生的ADR最多(23.79%),中药及2种以上中药联用致ADR占35.44%,ADR临床表现以累及皮肤及附件损害为常见(35.83%)。结论 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联合用药等多种因素相关。沟通、反馈药品ADR发生特点和规律,有利于临床医生重视药品ADR,确保患者合理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西安市中心医院2014—2016年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调取2014—2016年西安市中心医院中药注射剂的用药数据,对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率(DDDs)、日均费用(DDC)等进行统计、排序和分析;对2014—2016年由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整理、分析;并利用PASS系统评价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合理性.结果 2014—2016年中药注射剂用药金额的构成比分别为9.35%、9.02%、8.80%;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金额和DDDs稳居前列,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的DDC偏高;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发热、静脉炎等;中药注射剂使用中存在无适应症用药、用法用量不适宜、溶媒不适宜、联合用药不当、疗程过长等情况.结论 西安市中心医院中药注射剂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临床药师应加强对不合理用药的干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分析、总结不良反应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因使用中药注射剂致ADR 176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布广泛且以老年人居多,女性多于男性,引发ADR例数最多的为注射用血塞通,有32例,构成比为18.18%。由西医师开具医嘱的为118例,占67.05%。已知一般的ADR有101例(57.39%),累及器官或(和)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有82例(41.41%)。用药后11~30 min内发生ADR最为常见,构成比为32.95%。共发现严重不良反应5例,占全部ADR的2.84%。结论 应对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密切观察,做好防范措施,同时应做好不良反应监测,规范医生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咸阳市中心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与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咸阳市中心医院2014—2018年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23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ADR的类型、给药途径、中药注射剂种类、累及器官/系统、临床表现、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3例ADR报告中,男68例,女55例,男性略高于女性;51~60岁组患者最多,占21.14%;ADR涉及的中药注射剂有6类,以理血剂引发的ADR最多,占62.60%;ADR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有72例(36.73%)。结论 中药注射剂所致的ADR不可忽视,应规范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加强用药监测,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筛选符合要求的不良反应报告,记录相关信息,结合指南和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符合要求的报告有204份,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涉及药品共有12种,分为3大类,其中活血化瘀类占比最大(85.5%);有51.5%存在药品联用情况;男性居多(61.8%),高峰年龄段为60~70岁(25.0%);不良反应多在用药第1天(72.1%)出现;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29.6%),其次为神经系统损害(23.5%)和心血管系统损害(13.6%)。结论 应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辽宁省肿瘤医院2015-2017年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以及变化趋势,为制定安全有效的中药注射剂使用规章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7年辽宁省肿瘤医院中药注射剂使用数据,分析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以及药品排序比;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抽取辽宁省肿瘤医院2015-2017年使用金额排名前5的中药注射剂100例,分析其用药合理性。结果 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金额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但占药品销售总金额比例上升幅度不大。康艾注射液的使用量稳居第1位,康莱特注射液的用药金额逐年上升,排名由第5位上升到第3位。康艾注射液的DDDs逐年增加,2017年超过参麦注射液,跃升为第1位。醒脑静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的DDC值偏高,连续3年稳居前4位。大多数中药注射剂的排序比接近于1.00。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存在适应证不适宜、重复用药、溶媒选择不当等情况。结论 2015-2017年辽宁省肿瘤医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总体上比较合理,但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有待继续通过临床药师干预、处方医嘱点评、合理用药宣教等手段规范用药行为,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和经济。  相似文献   

20.
陈浩  冯雷  赵业婷  胡扬  都丽萍 《中国药事》2020,34(3):357-362
目的: 分析北京地区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使用药品,规避用药风险。方法: 整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信息,筛选出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出现的ADR数据,进行统计归类,并对发生人群、ADR严重程度、涉及药品及预后、合并用药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 共收集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756例次(年龄范围为0岁~95岁),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的不良反应共415例次,占54.89%。415例不良反应共涉及中药注射剂36种,其中祛瘀剂占比最高(15种药品;涉及23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比56.15%),其次为清热剂(7种药品;涉及71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比17.11%)。排名前12位的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共353例次,占所有不良反应的85.06%,其中祛瘀剂占比最高(4种药品;涉及210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比59.49%)。415例次不良反应中,严重不良反应13例次,涉及中药注射剂7种。415例次不良反应中,174例(占比41.93%)提及患者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因此,应重视和规范老年患者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药师要发挥专业特长,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