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我院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用药处方的合理性。方法:选取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附属陈村医院2016年8-10月儿科门诊明确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的1 039例患儿,对其用药类别、给药途径、药品费用、炎症指标及复诊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 039例患儿处方中,中成药处方使用最多为780例次,抗病毒药物处方672例次,解热镇痛药物处方633例,抗菌药物处方129 例次;抗病毒药物使用金额比例最高,占35.70%,中成药占27.69%;口服给药处方929例,静脉给药处方110例,静脉给药与口服给药患儿抗菌药物使用比例相近,但静脉给药患儿复诊比例高。结论:我院儿科门诊上呼吸道感染处方用药基本合理,但存在部分中成药重复用药使用和抗菌药物用药起点高、糖皮质激素静脉用药指征不明确等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儿童用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上报的100例儿童发生用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儿的性别、年龄、用药种类、给药途径、临床反应等,对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规律及特点进行总结。结果在全部患儿中,共有55例男性患儿及45例女性患儿,其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概率最高的年龄阶段为1~3岁;静脉滴注给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较多;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概率较高。为所有患儿出现不良反应之后进行对症治疗,患儿的不良反应均全部消失。结论在儿童发生不良反应的过程中,主要和给药途径、年龄及药物种类等因素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临床中为患儿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要对适应证进行明确,根据药物说明书治疗,并且为患儿选择合适给药途径,避免患儿出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抗感染药学》2017,(5):961-964
目的:探索小儿急性骨髓炎抗感染治疗的方案和药学监护方法。方法:介绍药师参与1例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致儿童急性骨髓炎抗感染治疗过程,从抗感染药物的选用、给药剂量和方法、给药疗程以及不良反应的监测等方面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同时进行药学监护。结果与结论:药师利用专业知识,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用药期间出现的问题,药师参与医师、护士团队协作治疗,促进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确保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房》2015,(32):4497-4500
目的:为儿童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我院近5年内有使用记录的化学药品与治疗用生物制品处方药说明书580份,对说明书儿童专用药品儿童信息、专科药物儿童信息,以及用法用量、临床试验、药动学等项目中儿童信息的标注情况,采用比率分析及顺位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处方药儿童专用药品少、剂型以注射剂为主,专科药物儿童信息少,用法用量依据单一,药动学参数不完整、儿童临床试验参考数据少。结论:我国儿童在用药品的说明书标注情况不容乐观,规范说明书、补充完善儿童用药信息势在必行,以确保儿童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倪虹 《医药导报》2007,26(5):508-509
目的 了解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特点,为提高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对80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重点考察药物剂型、给药途径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 抗感染药物是引起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药物,静脉给药是所有给药途径中最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儿童药物不良反应以皮肤反应最常见。结论 应对儿童用药加强监管,加强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同时积极预防和治疗儿童药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为对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进行分析,探讨临床合理用药方式,作者对临床实际用药情况的研究资料进行大量查阅,对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等抗菌药物在临床最佳给药时间及给药间隔时间进行综合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药物特性进行观察,对给药方案进行优化,适当调整用药时间及给药间隔以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从而提高用药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旨在为临床治疗机及护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某院2008-2010年激素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的用药调查,评估其用药合理性,并提出合理用药的可行性建议。方法:利用该院计算机管理软件检索并提取2008-2010年儿科肾病综合征患者住院病案号,调阅患者的住院病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方案及出院用药指导等信息,并进行归纳统计。结果:初诊患者各类不合理用药共7例,包括首剂量给药不足4例,维持治疗时间过短2例以及给药方案不当1例;复诊患者不合理用药共27例,包括给药方案不当15例,调整给药剂量不准确1例,服药时间告知不全面11例;出院指导未告知全程服药方案占77.5%。结论:激素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住院给药和出院用药指导方面尚需重视和规范。  相似文献   

8.
浅谈儿童合理用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儿童身体各部组织处于发育成熟阶段,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谢与成人相比有明显差别,再者儿童个体差异大,对药物的反应各有不同,因此,做到合理用药对儿科而言尤为重要,关系到儿童用药的安全、有效。1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特点1 1药物的吸收: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机体情况和给药途径。新生儿早期胃酸pH较成人低,口服给药时,某些弱酸性药物服用后药浓度高于成人。新生儿胃排空一般比成人慢,且受哺乳方式、食物及某些疾病等因素的影响。经皮肤给药时,由于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薄,体表面积大,药物较成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2年4月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330份儿科病历的资料,统计儿童抗生素使用情况,后分析和总结儿童抗生素的使用率、使用种类及抗生素联合应用情况。结果医院儿童抗生素的使用率为97.58%,其中口服给药途径者占44.24%、静脉给药途径者占51.52%、肌内注射给药途径者占1.81%、口服与静脉同时给药者占2.42%;临床中应用较多的抗生素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使用率为16.67%。结论对儿童给予抗生素治疗时,要严格掌握抗生素的用法用量、使用范围、不良反应、联合用药的指征及药物间的配伍禁忌等,做到药物的合理应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抗过敏药物在我院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通过对我院2015 年 6 月至 2016 年 5 月儿科门诊抗过敏药物使用金额占比、用药频度进行排序,利用儿童药物利用指数(CDUI)对抗过敏药使用合理性进行分析,并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点评。 结果:我院抗过敏药物中部分药物CDUI>1,存在超剂量使用现象,氯雷他定等药物使用较合理,抗过敏药物的联合应用及重复给药可能造成CDUI 偏高。 随机抽查 100 张处方,其中有 31 张处方不合理,占比 31.0% 。 对超说明 书用药处方进行分析,不合理原因主要为超适应证用药( 35.48% )、超剂量使用(16.13% )、超给药频次(12.9% )及超适宜人群用药(35.48% )。 结论:我院部分抗过敏药物使用剂量偏大,存在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警示临床应安全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癫痫患者的药学监护方法及临床药师参与抗癫痫治疗的实践模式。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服用中药粉末致治疗失败的儿童癫痫患者的治疗过程,采用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的方法测定中药粉末中含有的化学药成分、分析治疗失败原因、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并对患儿长期用药进行指导。结果:TDM示中药粉末中含有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三种化学药成分,且三种成分均未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这是癫痫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结合儿童用药特点,制定了以拉莫三嗪逐渐替换中药粉末的治疗方案,对出院后长期用药进行宣教,随访效果良好。结论:TDM为儿童癫痫临床治疗及个体化给药提供了有效的证据,是临床药师参与抗癫痫治疗及药学监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医院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广东地区2006年25家医院285份出院病历的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85份病历中,除1家医院的3例患者未应用抗菌药物外,其余患者分别或同时存在用药指征、选药针对性、用药疗程、用药时机、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联合用药等不合理用药问题,其中以无指征用药、无针对性选药、用药时间过长最为严重。结论:25家医院不同程度、普遍存在围术期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亟待干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儿童人口及儿科门诊人数的不断增加,儿童用药安全性与特殊性引起广泛关注。儿童用药需依据儿童生理特点及用药特征有针对性地设计给药系统,研发重点是新剂型、新品种的设计。直肠给药系统(rectal drug delivery systems,RDDS)凭借其顺应性强、安全性高、适用药物范围广等特点,成为儿童给药的一种理想途径。近年来,儿童用直肠制剂发展迅速,临床需求大,成为广大药学研究者设计研发儿童药物制剂的热点。本文就儿童用药特点及我国儿童用直肠制剂现状进行阐述,对儿童直肠药物的剂型设计、药物吸收、药械一体化及辅料安全性等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我国儿童直肠制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对我国儿童直肠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治疗性蛋白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好,给药频率较低,在儿童用药中具有优势。剂量选择是儿童新药研发的关键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成人到儿科人群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数据的外推。治疗性蛋白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和免疫原性特点,使其儿科人群中剂量选择更为复杂。本文主要从治疗性蛋白药物研发中首次儿童用药剂量的选择和说明书中儿童用药剂量的选择两个方面,介绍现有用于儿童用药剂量选择的异速生长法、建模模拟、分层剂量、基于药效调整剂量等方法及案例,为治疗性蛋白药物在儿童用药研发中剂量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抗菌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国内文献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抗菌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病例报告,分析引起该类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1979~2008年有关抗菌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病例报告39例,对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用药种类、给药途径、给药次数、联合用药及锥体外系反应的临床表现、处理、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9例病例.其中18岁以下儿童15例,占38.4%;从抗菌药物的种类看.氟喹诺酮类药18例,占46.2%,硝基咪唑类10例,占25.6%;静脉给药29例,占74.4%;无联合用药23例,占59%;发现不良反应后均采取停药,镇静、抗胆碱等对症治疗,症状缓解率100%.结论:患者的年龄、病生理状况、药物的脂溶性、给药途径和给药速度等都是抗菌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姜攀 《儿科药学杂志》2012,18(11):32-34
目的:了解国家基本药物致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情况,促进儿科合理用药.方法:对百色市ADR监测中心2011年406例儿童ADR报告中涉及国家基本药物所致的237例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报告类型、基本药物类别、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岁以下儿童ADR发生率最高,占44.73%;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占80.89%;以抗微生物药引发ADR最多,占66.67%;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8.56%.结论:应重视基本药物致儿童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障患儿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药品儿童用药信息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儿童用药政策提供相关建议。方法:收集最新版本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药品说明书,提取儿童用药信息,采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按展开剂型计算:37.08%有儿童用法用量,3.37%有新生儿用法用量,1.61%有早产儿用法用量,7.38%涉及儿童的药动学数据,10.59%禁用于各年龄段儿童。无儿童用法用量的药品按品种名称通过Micromedex数据库检索,37.73%的药品涵盖的全部给药途径均有儿童用法用量,4.19%的药品涵盖全部给药途径均有新生儿用法用量,3.59%有早产儿用法用量,19.76%涉及儿童药动学数据。结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儿童用药信息仍较缺乏,儿童药动学数据很少。建议我国进一步完善儿童用药政策。  相似文献   

18.
66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咨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杰  李浩  陈渝军  林晶 《医药导报》2007,26(11):1386-1387
目的 了解儿童用药情况及其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2004年7月~2006年6月收集到的66例药物不良反应药物咨询分别从临床表现、药物种类和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6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中,主要与抗菌药物、中成药、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使用有关,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表现为消化系统反应。结论 根据儿童用药特点合理使用药物,认识教育患者的重要性,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赵慧  张威  甄健存 《中国药师》2013,16(5):748-750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为化疗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患儿进行药学监护的作用.方法:结合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对用药方案进行探讨和分析.结果:临床药师重点对儿童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给药方法及停药时机进行监护,协助医师调整升白细胞、血小板治疗方案.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对患儿实施药学监护,协同医师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鼻饲给药的合理性及影响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基层医院鼻饲给药的合理化和规范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抽查2017—2018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住院患者鼻饲给药情况,利用HIS系统和Excel软件对鼻饲给药病例数、剂型分布、联合用药及不合理用药等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和分析。结果:共抽查鼻饲用药患者1268例,涉及303个药物品种,应用频次达23920例次;同时混合给药的药物品种数最高达15种;存在药物不利相互作用131例次;鼻饲给药剂型选择不合理共3689例次,不合理用药率为15.42%(3689/23920)。结论:基层医院鼻饲给药存在不合理应用情况,临床药师应发挥专业特长实行事前干预,提高鼻饲用药合理性和规范性,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