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国内42年文献源抗糖尿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探讨我国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有关特点 ,为临床用药提供资料。方法 :对个人呈报的ADR报告 ,参照国家卫生部ADR监测中心指定的原则列入分析文献源 ,ADR按世界卫生组织 (WHO)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的药物ADR分类方法分类 ,我们收集了国内 4 2a文献源抗糖尿病药物的ADR资料 ,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 :抗糖尿病药物ADR的发生男性、女性数量相当 ;从年龄结构来看 ,ADR发生集中于 4 5~ 74a年龄段。抗糖尿病药物的ADR是以代谢和营养障碍、神经系统损害、精神紊乱、胃肠系统损害为主 ,其中除胃肠系统损害主要由阿卡波糖引起外 ,其余以磺酰脲类抗糖尿病药物占绝大多数 ;抗糖尿病药物的ADR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但亦有相当数量的ADR留有后遗症甚至死亡 ,其中以格列本脲和苯乙双胍引起的ADR预后较差。结论 :抗糖尿病药物ADR涉及系统广泛 ,有些后果严重 ,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消渴丸是由葛根地黄等7味中药及西药格列本脲制成.成功为滋肾养阴,益气生津.用于治疗糖尿病.格列本脲是降糖的主要有效成分.且格列本脲有许多不良反应 ,所以笔者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消渴丸中格列本脲的方法,以控制格列本脲的含量,保证药品质量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甲苯磺丁脲在临床上常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服用这种药物致严重过敏反应的病例较少见,我院1999年12月发现1例糖尿病病人服用甲苯磺丁脲后出现严重的大疱性固位性药疹,现将其诊断及护理情况总结如下。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65岁。1997年底在我院门诊诊断为糖尿病,予苯乙双胍(降糖灵)和消渴丸治疗,病情稳定后于1999年1月自行停药。1999年11月出现视力下降,又重服苯乙双胍和消渴丸,无明显效果,于12月10日来我院治疗。既往对青霉素、氨苄  相似文献   

4.
广州中药一厂生产的中一牌消渴丸,其使用说明书注意事项中写有“服用本品时严禁加服降血糖化学类药物”,笔者认为欠妥。因为消渴丸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磺酰脲类药物——格列苯脲即优降糖,每10丸含量为2.5mg),对于服用磺酰脲类药物治疗有效但未能较好控制血糖的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还可合用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或α-糖苷酶  相似文献   

5.
张军 《医药导报》1992,11(1):23-24
随着降糖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本文将最近国内有关资料简报于下。 1.内分泌及代谢系统 1.1.低血糖症:低血糖症是以糖代谢障碍为主的一种病理现象。一般指血糖浓度下降到50mg%以下。由于血糖浓度的下降,脑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可引起脑功能活动障碍等一系列症状。近年来降血糖药物引起低血糖症的报道较多,此类药物包括格列本脲、苯乙双胍、胰岛素、甲苯丁脲、心得安、消渴丸等。所致的低血糖并发症有脑血管意外、昏迷、暂时性偏瘫等。分析其原因:剂量过大和/或未按时适量进食,或体力活动过多,或同时加服其它降糖药或其它药物(如甲苯磺丁脲并用磺胺苯吡啶;胰岛素合用普萘洛尔:格列本脲同时服新诺明  相似文献   

6.
降糖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盐酸苯乙双胍和格列本脲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检测降糖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化学成分盐酸苯乙双胍和格列本脲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LC/MS/MS联用技术进行定性鉴别,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盐酸苯乙双胍和格列本脲的含量.结果:在抽取的9种市售样品中,有3种检出了盐酸苯乙双胍和格列本脲,1#~3#阳性样品中添加的盐酸苯乙双胍和格列本脲分别为8.54、6.51、10.53 mg/g和6.01、4.04、2.70 mg/g.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可靠,可用于有效监测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的盐酸苯乙双胍和格列本脲.  相似文献   

7.
174例苯乙双胍致乳酸性酸中毒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苯乙双胍所致乳酸性酸中毒反应发生的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苯乙双胍所致的174例乳酸性酸中毒文献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1.4:1,≥60岁病例占已知年龄病例的76.8%,合并用药的构成占较高比例,75.3%的病例每日用量超过75m g,70.3%的病例用药时间超过半年,92.0%的病例存在诱发因素,63.2%病例治愈或好转,死亡64例(36.8%)。结论苯乙双胍可致乳酸性酸中毒反应,严重者可致脏器衰竭,甚至可致死亡,使用时须慎重考虑年龄、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相关因素,做到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消渴丸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励  刘清红 《医药导报》2006,25(5):483-484
消渴丸是在中医古方的基础上加入格列本脲制成的复方制剂,临床治疗糖尿病疗效显著,但也可引起低血糖、过敏性休克、脱发等不良反应,其中以低血糖最为常见,临床用药时应对消渴丸的不良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统计分析常用糖尿病类药物使用后的不良反应。方法 128例糖尿病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对患者的住院天数、药物名称以及用药不良反应等进行录入、汇总、统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统计128例病历资料发现,患者使用糖尿病类药物后,出现消化道反应最多,有76例(59.38%);其次是发生低血糖反应32例(25.00%)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27例(21.09%),发生皮肤过敏16例(12.50%)和肝肾功能损伤21例(16.41%)较少。所有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 56例患者仅出现一种不良反应, 72例患者出现合并不良反应,其中41例出现两种不良反应表现,其余31例患者出现三种及三种以上不良反应表现。使用降糖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最多的是磺酰脲类占36.72%,其中格列本脲类占14.06%,格列吡嗪类占12.50%,格列齐特类占10.16%。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1%,使用双胍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其他降糖药物使用后的不良反应较少。结论糖尿病类药物使用后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低血糖反应和心血管系统影响。其中磺酰脲类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毛细管区带电泳色谱(CZE)测定复方降糖制剂中苯乙双胍、格列本脲、阿卡波糖的方法。方法:以含50mmol.L-1磷酸-硼酸盐溶液(pH7.6)为运行缓冲液,毛细管柱(60cm×75μm,有效长度为55cm),以磺胺甲叶恶唑为内标物,分离电压20kV(运行电流100~110μA)。在214nm波长处测定。结果:上述条件3种组分在10min内得到很好的分离,苯乙双胍、格列本脲、阿卡波糖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1%,98.9%,98.6%;RSD分别为2.34%,1.10%,2.74%。结论:本法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复方降糖制剂中苯乙双胍、格列本脲、阿卡波糖的分离鉴定及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1.
杨一帆  王美霞 《中国药房》2012,(11):1036-1038
目的:研究4种常用中西药复方制剂(消渴丸、维C银翘片、珍菊降压片和重感灵)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方法:收集1994-2010年国内文献报道的81例中西药复方制剂致不良反应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种中西药复方制剂不良反应发生年龄<60岁的占48%,>60岁的占52%;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消渴丸4.5%,维C银翘片36.8%,珍菊降压片36.8%,重感灵42.9%)、低血糖(消渴丸93.2%)及休克(消渴丸2.3%,维C银翘片9.1%,珍菊降压片5.3%);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集中在1997-1999年、2004年和2006-2010年,且2006-2010年报道的例数占63%。结论:临床应加强对中西药复方制剂的合理应用,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促肝细胞生长素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归类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文献。对促肝细胞生长素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病例进行分析,包括病例基本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与预后、临床表现及用药关联性评价等方面。结果:促肝细胞生长素不良反应中出现低血糖反应的患者21例,占34.4%;主要发生于输液前30分钟内(30例。49.2%);大部分经过积极处理后恢复正常,无后遗症和并发症。结论:促肝细胞生长素对受损的胰岛口细胞具有修复和促分泌作用,在用于肝病治疗时,应关注其引起的低血糖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消渴丸致低血糖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消渴丸所致低血糖反应发生的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消渴丸所致的207例低血糖反应文献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1.3:1,76.3%的病例为老年人,50.2%的病例不规范用药,17.9%单独用药,54.1%联合用药,临床类型以低血糖昏迷为主(80.2%),89.9%病例治愈,21例(11.1%)病例转归不良(死亡17例)。结论:消渴丸可引起较为严重的低血糖反应,甚至可致死亡,使用时须慎重考虑年龄、用法用量等相关因素,做到合理用药,减少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应用该类药物。方法:检索2001—200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报道的181例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降糖药的不良反应表现很多,机制复杂。最常见的是低血糖,其次是胃肠道反应。结论:临床应重视降糖药的不良反应,针对不同病人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我院35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规律,并分析原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上报的ADR报告分别就患者性别、年龄、不良反应类型、药品种类、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359例ADR中,女性患者发生概率较大(191例,占53.20%);0~10a(66例,占18.38%)婴幼儿及51~60a(65例,占18.11%)中老年人发生居多;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179例,占40.50%)和口服给药(173例,占39.14%)为主;用药方式多为单一用药(336例,93.60%);抗感染类药物所占比例较多,占50.45%;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引起ADR例数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精制破伤风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注射用磷酸克林霉素;ADR严重程度分级多为一般,结果多为治愈或好转。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加强对患者用药过程观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合理,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我院23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年度收集上报的235例ADR报告,就ADR上报来源、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既往过敏史、引发ADR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及抗微生物药物分布、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严重程度分类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5例ADR报告中,0~12a所占比例较高(31.49%),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82.13%)。抗微生物药物引发的ADR所占比例最高,有170例,占72.34%;其中,以喹诺酮类(35.88%)和头孢菌素类(32.94%)为主。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系统损害为主(41.18%),其次是全身性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新的严重的ADR有27例。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加强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  相似文献   

17.
28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临床科室上报的286例ADR报表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发生频率、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分类及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6例ADR中,男性ADR发生率略高于女性;ADR发生率,0~10a婴幼儿(29.72%)和60a以上老年人(22.72%)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89.16%)和口服给药(9.09%)为主;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频率高。头孢菌素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及青霉素类药物的ADR发生频率占抗感染药物前3位;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以及全身性损害为主;引发ADR例数前3位的药物为头孢曲松、五水头孢唑啉、头孢替安;新的及严重的ADR占8.04%。结论:应重视与加强ADR监测与报告工作,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上报的953例ADR报告从ADR发生的年龄与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及ADR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53例ADR报告中,男性458例(48.06%),女性495例(51.94%);ADR在各年龄段均有分布,51-60岁者ADR发生率最高,有192例,占20.15%;引起ADR药品以抗感染药物居多,且主要为头孢菌素类,其次为抗肿瘤药物;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71.14%;ADR最常累及系统/器官为消化系统,占40.20%;一般ADR占98.22%,大多好转或治愈;新的ADR 2例;严重ADR 15例,其中11例留有后遗症,拉莫三嗪片引起死亡1例。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重复发生,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提示I临床医师关注ADR,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9年5月-2012年6月我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86例ADR报告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6例ADR报告中,一般的ADR共81例,占94.19%,远高于严重的ADR;男性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4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为81.40%(70/86),远高于年轻患者;静脉给药致ADR发生率为60.46%(52/86),高于肌内给药和口服给药;单一用药ADR发生率为77.91%(67/86),高于联合用药;引起ADR的相关药物以病毒性肝炎治疗药物为主,共47例(占54.65%),药品种类数为34种,占所有药品种类数的64.15%。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6-2009年各科室上报的ADR报告中随机抽取222份进行归类、分析。结果:ADR的男女比例为1.37∶1,高发年龄段在21~40岁之间(46.84%);由抗微生物药所引起的ADR最为常见,共127例(占52.70%);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2.09%)、神经系统损害(21.94%)、消化系统损害(15.11%)等。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及相关知识宣传的力度,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