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时机不同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根据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时机不同,将接受PCI的351例STEMI患者分为早期组(229例,行直接PCI术前即使用)和晚期组(122例,行直接PCI术后至出院前使用)。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既往史、发病到再灌注时间、Killip分级、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肌酸激酶(CK)峰值、手术暴露时间、入院时的心率、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PCI情况等。平均随访时间1.5年,记录患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结果早期组患者的手术暴露时间明显短于晚期组[(58.6±20.3)min vs.(64.8±22.8)min,t=2.609,P<0.05]。早期组患者再住院率(19.7%vs.29.5%,χ2=4.357,P<0.05)、病死率(1.7%vs.5.7%,χ2=4.176,P<0.05)显著低于晚期组。吸烟、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严重、发病到再灌注时间>12 h、入院时心率>90次/min是STEMI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OR s>1);Killip分级<Ⅱ级有利于STEM I患者的存活(OR<1)。结论早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降低行直接PCI术STEM I患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ThrombusterⅡ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直接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15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用ThrombusterⅡ血栓抽吸导管反复抽吸血栓后,经抽吸导管注入替罗非班至梗死相关血管(IRA),后行支架植入;B组直接行PCI治疗.比较两组心肌再灌注和临床预后.结果 A组术后2hST段回落(STR)70%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B组(76.9% vs.35.9%)(P<0.01),IRA远端血流分级高于B组(2.8±0.6 vs.2.1±0.4)(P<0.05),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低于B组(2.6%vs.12.8%)(P<0.01);A组术后30 d LVEF明显高于B组(0.56±0.12 vs.0.46±0.10)(P<0.05);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栓抽吸联合经冠脉内替罗非班能促进STEMI急诊PCI术后STR,改善TIMI血流和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的TG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科连续收治的行急诊PCI术的STEMI患者936例的病例资料,检测患者术后口服阿托伐他汀钙后4周及3、6、12个月的TC、TG、LDL-C、HDL-C,其中624例患者在4次血脂检验中LDL-C均<1.81 mmol/L.根据TG水平分为TG< 1.70 mmol/L组(259例)和TG≥1.70 mmol/L组(365例),研究TG与1年内发生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再发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冠状动脉二次血运重建手术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关系.结果 TG< 1.70 mmol/L组和TG≥1.70 mmol/L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1年内共发生MACCE事件59例(9.5%),TG<1.70 mmol/L组(9例,3.5%)明显低于TG≥1.70 mmol/L组(50例,13.7%)(P=0.01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非HDL-C(非HDL-C)和其他协变量后TG≥1.70 mmol/L是发生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0.99,95%置信区间为0.84~ 1.31;P =0.037).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接受直接PCI手术患者,LDL-C达标后TG≥1.70 mmol/L是1年内发生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方法:初发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拟行直接PCI术病人131例,A组(n=32,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罗非班),B组(n=99,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全部病人即刻嚼服阿司匹林300 mg,后100 mg·d~(-1);口服氯吡格雷300 mg,后75 nag·d~(-1)。A组再给予替罗非班注射液10μg·kg~(-1)负荷剂量,推注3 min,而后0.15μg·kg~(-1)·min~(-1)持续静脉滴注48 h。入选后即刻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活化状态及心电图,24 h和72 h复查。结果:入选24 h后,A组血小板聚集率及活化状态较B组明显下降(P<0.05),ST段完全回落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与B组相比,A组梗死相关动脉(IRA)狭窄程度较轻[(69±s 11)%vs (87±8)%,P=0.03]。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3级A组高于B组(97%vs 82%, P=0.045),TIMI血流灌注分级(TMPG),3级A组高于B组(63%vs 42%,P=0.048)。治疗期间轻度血小板减少和出血A组高于B组(9%vs 1%,P=0.045)。随访30 d,2组死亡率无差异,但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A组低于B组(6%vs 27%,P=0.013),进一步分析A组严重心绞痛(6%vs 21%,P<0.05)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6%vs 25%,P=0.021)较B组显著降低。结论: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进一步抑制血小板功能,减少STEMI再灌注后无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及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5.
刘波  郭靖涛  丁彦  周江  张树良 《中国医药》2012,7(9):1064-1065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患者同时给予氯吡格雷和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的不良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07年10月在我院行PCI治疗后的249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组(n=192)口服氯吡格雷片75mg/d,氯吡格雷联合奥美拉唑组(n=57)口服氯吡格雷片75 mg/d,奥美拉唑胶囊40 mg/d,2组疗程均为30 d.观察首要指标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次要指标包括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栓塞.结果 在3年随访期内,氯吡格雷组患者MACE发生率为17.2% (33/192),氯吡格雷联合奥美拉唑组患者MACE发生率为26.3%( 15/57),2组MACE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病死率、靶病变血运重建及靶血管再栓塞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PPI应用于PCI术后患者具有较高的MACE风险,PPI可能会减弱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凝聚的优势,仍需要前瞻性随机研究提供两种药物相互作用的确切证据.  相似文献   

6.
顾丽亚  惠杰  罗刚 《江苏医药》2013,39(9):1095-1096
目的 探讨急性心梗患者入院前胸痛持续时间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205例按胸痛持续时间分为A组(>12 h,54例)和B组(≤12h,151例),采集其年龄、入院24h内血糖、心率及血压、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多支血管受累、Killip分级、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和急诊PCI术)及白细胞升高等情况作为基线资料,记录发病后30 d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A组再灌注治疗率低于B组(83% vs.94%) (P<0.05),A组KillipⅡ-Ⅳ级发生率高于B组(35% vs.17%)(P<0.05),A组30 d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B组(22% vs.10%)(P<0.05).结论 胸痛持续时间是影响STEMI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静脉应用阿替普酶溶栓及急诊PCI不同再灌注策略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NT-pro BNP水平影响。方法选择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分为直接PCI组(n=38),溶栓组(n=32)和对照组(n=18),抽血查入院即刻、24 h、入院后7 d、l4 d及28 d血浆NT-pro BNP浓度。观察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以死亡为终点。结果入院时3组患者血浆NT-pro 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组入院后各时间点NT-pro BNP浓度均明显低于溶栓组(P<0.01),PCI组总心血管事件和死亡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或0.01),溶栓组和PCI组心血管事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此2组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种再灌注治疗均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 BNP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其中以直接PCI疗效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蔡运昌  吴强  张陈匀 《贵州医药》2012,36(12):1143-1146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29%~47%,其严重程度在ACS的几种临床谱中仅次于猝死[1].对在急诊再灌注时间窗内的STEMI患者采用溶栓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能显著减少梗塞面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目前的指南倡导对症状发作12h内的STEMI患者作积极的再灌注治疗[2-4],最近的GRACE(急性冠脉事件全球注册)分析也表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首选的策略[5].本文综述对STEMI患者实施现代再灌注治疗策略及药物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观察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早期再灌注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与心脏事件的变化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将151例发病3h内开始再灌注治疗的STEMI患者分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组52例(PCI组)和阿替普酶溶栓组99例(溶栓组),记录并比较2组发病4d内WBC与心脏事件变化。结果 PCI组治疗后2d、4d的WBC及心脏事件均低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d的WBC与心脏事件呈正相关(r=0.226,P<0.05)。结论 急诊PCI术后的WBC与心脏事件明显降低,STEMI后WBC升高程度与近期心脏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行PCI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应用替格瑞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STEMI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54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79例,氯吡格雷组75例,比较分析2组治疗1,6,12个月时全因死亡率、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出血事件及呼吸困难等指标。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2组患者治疗5 d时血小板抑制率和抵抗率。结果:替格瑞洛组1,6,12个月时全因病死率、MACE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较氯吡格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左室射血分数优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但症状轻微,无需特殊治疗;2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时替格瑞洛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氯吡格雷组(69.22±12.34)% vs (46.87±22.1)%(P<0.05),血小板抵抗率低于氯吡格雷组(2.53% vs 22.67%)(P<0.05)。结论:在行PCI治疗的STEMI合并DM患者中应用替格瑞洛可改善预后,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心肌灌注和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发病12h内120例成功接受PCI的STEMI患者进行hs-CRP检测,根据hs-CRP水平分为正常组和升高组.随访6个月,记录各组心血管事件.结果 (1)急诊PCI后升高组患者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0~1级所占比例高于正常组(36.0%比11.8%,P<0.05),TMPG达3级所占比例低于正常组(58.1%比82.4%,P<0.05);(2)随访6个月时升高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30.2%比14.7%,P<0.05).结论 STEMI患者PCI后hs-CRP升高提示心肌灌注差;PCI后hs-CRP早期监测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PCI后临床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远期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收治的100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出院后的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的例数分别为80例(80.00%)与20例(20.00%);经单因素筛选及多元回归分析后,年龄( OR=2.010,95CI=1.100~3.673)、糖尿病史(OR=2.131,95CI=1.192~3.810)、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OR=0.692,95CI=0.461~0.812)以及低T3综合征(OR=1.811,95CI=1.252~2.620)等是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远期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远期死亡率较高,与患者年龄、糖尿病史以及低T3综合征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不存在禁忌证患者,应及时实施急诊PCI,以降低远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人(PCI)序贯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对人选的116例STEMI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序贯PCI组58例和58例,传统PCI组按PCI常规进行,序贯PCI组在传统PCI术前尽量吸量冠状动脉内血栓,然后再按PCI常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在PCI治疗即刻和之后2周时左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并采用Log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PCI临床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序贯PCI组与传统PCI组比较,局部最大收缩末容积(RESVmax)、局部最小收缩末容积(RESVmin)、局部最大射血分数(REFmax)、局部最大舒张末期容积(RED-Vmax)、E/A比值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尸〈0.05);以序贯PCI为变量,对REFmax恢复到50%的影响进行两项Logstic回归分析,序贯PCI治疗方法的OR值为3.47,95%CI为1.39~9.75,P=0.04;影响心肌功能恢复的其它因素还有:发病到血流开始再通的时间(OR=4.59,P=0.01)、梗死面积导联数(OR=4.22,P=0.01)、人院时心功能Killip级别(OR=3.99,P=0.02)和年龄(OR=2.75,P=0.04)等。结论PCI序贯治疗可促使心功能的恢复,临床效果优于传统PCI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回旋支与右冠状动脉闭塞导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不同特点,观察30 d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抢救中心住院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共62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梗死相关动脉情况分为2组,右冠状动脉组515例,回旋支组106例.比较2组临床特征及PCI术中特点,分析2组患者预后.结果 右冠状动脉组与回旋支组年龄、男性比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舒张压、发病至就诊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右冠状动脉组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比例、ST段抬高总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回旋支组[29.3% (151/515)比4.7% (5/106),(11.0±2.8) mm比(9.8±3.3) mm,(57±12)%比(55±10)%],入院时收缩压、肌钙蛋白Ⅰ峰值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30 d病死率则明显低于回旋支组[(119±29)mm Hg(1 mm Hg=0.133 kPa)比(126±31)mm Hg,(47±30) μg/L比(55±33)μg/L,(160±71)U/L(176±73)U/L,3.9%(20/515)比8.5%(9/106)],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0级血流率、多支血管病变比例、手术操作时间、就诊距血管再通时间、术后TIMI 3级血流率、术中应用主动脉内气囊泵支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64.5% (332/515)比57.5%(61/106),51,7%(266/515)比49.1% (52/106),(50±22) min比(55±27) min,(77±13) min比(79±12)m in,93.4%(481/515)比92.5%(98/106),8.2% (42/515)比7.5% (8/106),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回旋支闭塞是30 d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67,95% CI:0.992~1.963,P=0.033).结论 回旋支闭塞导致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不典型,30 d病死率较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应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STEMI和NSTEMI并行PCI术患者300例,随机分为术前用药组(术前早期给予替罗非班)和术后用药组(术后即刻给予替罗非班)。结果STEMI及NSTEMI术前用药组患者术前的TIMI血流分级明显高于术后用药组,且STEMI术前用药组患者术后的TIMI血流分级明显高于术后用药组(P<0.05);STEMI及NSTEMI术前用药组患者PCI术后1 h内的ST段回落值均明显高于术后用药组(P<0.05);STEMI及NSTEMI术前用药组与术后用药组患者出院前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PCI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与术后随访1个月内、半年内和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STEMI和NSTEMI患者,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较PCI术后应用,更能显著增强心肌血流灌注与改善心肌细胞微循环,且术前与术后用药的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血清TNF-α及hs-CRP对判断预后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玮  崔博  孙根义  王伟 《天津医药》2011,39(12):1112-111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成功接受PCI的初发AMI患者152例,PCI后12 h 内取血进行TNF-α及h s-CRP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评价PCI后血TNF-α及hs-CRP水平与患者30 d和1年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TNF-α及hs-CRP水平的患者30 d 和1年的生存率。结果:PCI后MACE组与无MACE组比较,前壁心肌梗死所占比例、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左心室射血分数、TNF-α及hs-CRP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MI患者PCI术后TNF-α30 d 和1年的OR值分别为1.43 (P=0.006)和1.62 (P=0.002),hs-CRP30 d 和1年的OR值分别为1.14(P=0.004)和1.22(P=0.005)。PCI后高TNF-α组的患者30 d和1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低TNF-α组。高hs-CRP组与低hs-CRP组的患者相比30 d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累积生存率明显减低。高TNF-α组1年的再发心肌梗死率、30d和1年的再次血运重建率均高于TNF-α组。高hs-CRP组PCI术后30 d和1年的再发心肌梗死率、再次血运重建率均明显高于低hs-CRP组。结论: TNF-α及hs-CRP升高与初发AMI患者成功PCI后近期和远期MACE事件发生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血浆B型钠尿肽检测对ACS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浆B型钠尿肽(BNP)快速床旁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ACS患者67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27例、非STEMI(NSTEMI)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20例,入院24h内行床旁BNP快速测定,随访并对比分析30、9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 ACS患者血浆BNP(559.59±535.16)(pg/ml)明显高于SA患者的(23.28±11.69)(pg/ml)(P<0.05);其中,STEMI组(1050.59±932.31)(pg/ml),明显高于NSTEMI组的(357.65±263.48)(pg/ml)和UA组的(98.69±96.99)(pg/ml)(P<0.05);冠脉3支病变组(972.54±224.05)(pg/ml),明显高于1支病变组的(249.29±192.10)(pg/ml)(P<0.01);BNP对30d内病死率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5%CI为0.81~0.97)(P<0.05);当BNP>100pg/ml时其敏感性75%,特异性97%,准确性81%;3个月MACE预测的AUC为0.79(95%CI为0.67~0.90)(P<0.05),当BNP>100pg/ml时其敏感性84%,特异性69%,准确性64%.结论 ACS患者床旁快速检测BNP水平有助于ACS的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8.
《临床医药实践》2017,(1):25-29
目的:了解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不同性别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整理1991年—2011年在上海市同济医院病房连续住院的2 314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女性STEMI患者住院病死率(21.2%)明显高于男性患者(12.8%)(P<0.05);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可明显降低男性STEMI患者住院病死率(P<0.05),女性的住院病死率较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急诊PCI可明显降低STEMI患者总体住院病死率(P<0.05),但男性、女性STEMI患者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住院病死率高于男性,与其平均年龄大、全身并发症多(如糖尿病、高血压、房颤)、行PCI及重症加强护理(CCU)比例低及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治疗不充分等因素有关,性别不是STE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STE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高于男性患者,行PCI术可明显降低STE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性别不是STE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再发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对患者1年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从2005年5月-2008年4月韩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KAMIR)研究中入选10 384例急性心肌梗死(MI)患者,根据病史分为初次MI组(n=9450)和再发MI组(n=934).记录年龄、性别、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家族史、合并症、入院时生命体征、体质量指数(BMI)、心功能(KILLIP's分级)、血常规、血脂、心肌酶、肾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检查指标,基础用药及入院后治疗情况.记录患者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的术后12个月时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再发MI患者年龄偏大,男性所占比例较高,具备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所占比例高,同时合并外周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疾病者居多(均P<0.05),患者入院时心功能较差(LVEF:0.4719±0.1167 vs0.512 1±0.1074;KILLIP'sⅢ~Ⅳ级比例:17.77%vs10.28%;均P<0.05).再发MI患者1年内总体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初次MI患者(12.63%vs8.78%,P<0.05),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比率均高于初次MI组(P<0.01).与初次MI相比,再发MI者发生MACE的OR为1.481(95%CI1.222~1.796,P<0.05),经校正年龄、性别、KILLIP's分级、糖尿病、PCI成功等因素后,OR为1.409(95% CI 1.114~1.782,P<0.05).结论:再发MI患者基础病情更加严重,且不容易得到充分再血管化治疗,1年内总体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初次梗死患者,是一项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接受常规治疗(152例),溶栓治疗(246例),急诊PCI(378例)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平均住院时间急诊PCI组和溶栓治疗组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P<0.05);血管再通率常规治疗组明显低于溶栓和急诊PCI组(P<0.05),而急诊PCI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溶栓治疗组(P<0.05);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急诊PCI组显著低于溶栓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P<0.05);再梗死发生率急诊PCI组显著低于溶栓组(P<0.05);急诊PCI后,中度以上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以及30d病死率都显著降低(P<0.05)。皮肤黏膜出血和消化道出血溶栓治疗组显著高于急诊PCI组和常规治疗组(P<0.05),严重颅内出血溶栓组显著高于常规治疗和急诊PCI组(P<0.05)。结论 AMI行急诊PCI治疗优于溶栓和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