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闫卫东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533-534
目的探究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给予早期患者Lasso环形标测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术,给予后期患者Carto三维标测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结果 2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10±40)min,平均曝光时间为(45±12)min,术后未发送并发症,7d后出院,术后导管消融即可效果成功率为100%。20例患者术后无呼吸困难、咳血、心累、颈静脉怒张、心包摩擦音等不适。5例患者术后48h出现胸部不适,1例出现少量心包积液。随访6个月,复发1例。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较高,且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较低,普遍被部分房颤患者和临床医师所认可,这种术式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应用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或上腔静脉治疗房颤是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大量文献表明是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房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我们于2003年3月至2005年1月采用导管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术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20例,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EnSite NavX标测系统和Lasso指导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 阵发性房颤14例和持续性房颤3例,采用EnSite NavX标测系统和Lasso进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结果 17例均达消融终点,手术时间(226.1±36.2)min、X线曝光时间(41.3±12.8)min、放电时间(61.9±15.4)m.in.术后60 d有2例复发,1例再次消融成功.随访4~30个月,14例(82.3%)无房颤发作,3例(17.7%)复发.但发作次数及时间均较术前明显减少,用胺碘酮(术前治疗无效)可控制.术中及随访期无任何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EnSite NavX标测系统和Lasso指导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治疗房颤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4.
陈明龙  陈红武 《江西医药》2012,47(5):438-442
外科迷宫术治疗房颤的成功给电生理医师带来了曙光,但经过了多年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经历了最初的困惑和迷茫后,在1998年由法国著名电生理学家Haissaguerre等[1]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创性发现的基础上(肺静脉触发阵发性房颤),房颤的射频消融才真正拉开了序幕.自此,消融治疗房颤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其治疗理念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治疗模式也渐趋成熟,从最初的点状消融,到节段性肺静脉隔离,以至主流术式之一的肺静脉前庭隔离;其术式渐趋稳定,成功率也越来越高.然而,2004年Nademanee等[2]另辟蹊径,提出针对房颤基质-碎裂电位(CFAEs)的射频消融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像融合系统指导下导管消融伴双下肺静脉共同开口的心房颤动(房颤)的解剖学、电生理学和治疗学特点。方法1381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在消融前接受磁共振血管造影或多排CT扫描,影像融合技术(CartoMerge^TM software)重建左心房和肺静脉。阵发性房颤者进行了触发灶的电生理标测。基本消融策略是在影像融合系统指导下“三环法”肺静脉隔离:两个环分别围绕两个上肺静脉,另一个环围绕双下肺静脉共同开口。结果影像融合系统成功重建1381例左心房和肺静脉并发现有12例(0.8%)为左、右下肺静脉共同开口,这种变异可分为两种形态:没有短共干的Ⅰ型双下肺静脉共同开口和有短共干的Ⅱ型双下肺静脉共同开口。多数阵发性房颤在共同开口内有触发灶。“三环法”肺静脉隔离术成功率83%。结论双下肺静脉共同开口可按有无短共干分为两型。共同开口内可能是阵发性房颤的重要病灶。在影像融合技术指导下进行“三环法”肺静脉隔离的消融策略可能是伴该种肺静脉变异的房颤患者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心脏外科手术中采用肺静脉隔离术及左心房减容术在慢性房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手术的 21例合并慢性房颤的心脏病患者,在采取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同时,予以肺静脉隔离术及左心房减容术,并对全部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进行 1年以上的随访.结果 全部患者心脏复跳后 17例窦性心律,4例结性心律;其中术后房颤复发率为14.3%(3/21).术后心电图复查,18例窦性心律,1例结性心律,2例房颤节律,全部患者在出院后随访 1~3年发现,维持窦性心律 16例,仍为房颤节律 5例.结论 心脏外科手术中联合肺静脉隔离术及左心房减容术在治疗慢性房颤,能有效的降低了心房肌及窦房结损伤几率,从而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手术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ATP)联合异丙肾上腺素在环肺静脉消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将30例与2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作为本研究的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单行环肺静脉消融术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ATP与异丙肾上腺素的联合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121根隔离肺静脉中有27根(22.3%)出现肺静脉电位恢复,这些病例均再次隔离后重新开始试验, ATP诱发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发生在11例患者中,占总例数的36.7%;随访1~2年,试验组仅有5例(16.7%)患者出现中远期复发,而对照组共有7例(30.4%)患者出现远期复发,组间比较房颤的远期复发率试验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7,P<0.05)。结论ATP联合异丙肾上腺素在环肺静脉消融术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值得心血管临床给予其更高程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冷冻消融和射频消融两种术式治疗房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纳入在我院就诊及行手术治疗的房颤患者128例,其中阵发性房颤组64例(冷冻消融亚组32例,射频消融亚组32例),持续性房颤组64例(冷冻消融亚组32例,射频消融亚组32例)。比较阵发性房颤组中两个亚组和持续性房颤组两个亚组的手术时间、射线时间、手术曝光量、术后即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阵发性房颤组中,冷冻消融亚组和射频消融亚组的射线时间、手术曝光量、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冻消融亚组的手术时间少于射频消融亚组(P<0.05);两组间术后即刻成功率均为100%。持续性房颤组中,冷冻消融亚组手术时间少于射频消融亚组,手术曝光量高于射频消融亚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亚组的射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方面比较,冷冻消融亚组为9.3%,射频消融亚组为18.7%,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无房颤/房扑/房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2)。持续性房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方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10例在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标测)指导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结果和体会。方法 8例阵发性和2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Carto标测构建左心房三维电解剖图,行肺静脉造影了解其形态,围绕左侧和右侧肺静脉口线性消融,对肺静脉进行隔离。结果 10例患者均完成预定的环肺静脉前庭隔离线性消融(CPVA)。1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术后l~2 d有心房颤动复发并自行转复。术后无一例并发症出现。随访6~12个月,平均(8±4)个月,10例患者未发生有症状的心房颤动。结论环肺静脉线性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和复发可能性,仍需积累更多病例和做更长时间的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Carto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0例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Carto系统指导下建造左心房电解剖图,行双侧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环状标测电极验证肺静脉达到电隔离效果。结果 15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98例只需完成双侧环肺静脉线性消融,52例需要继续行左房顶部线、二尖瓣峡部线或三尖瓣峡部线的消融。随访3~24个月,10例复发房颤,6例复发房性心动过速,所有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89%。结论 Carto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治疗房颤效果确切,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内房性心律失常与房颤远期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首次环肺静脉电隔离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共48例。根据术后随访结果,将其分为对照组(晚期房颤未复发)和观察组(晚期房颤复发)。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内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房性心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低,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率不断降低,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较高。结论虽不能证实房颤早期复发与晚期复发存在必然联系,早期复发也不能说明消融失败,但射频消融术后频繁出现早期房性心律失常,将会大大增加房颤晚期复发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程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35例长程持续性房颤采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中完成环肺静脉前庭消融、左房顶部线、二尖瓣峡部消融和三尖瓣峡部消融,如未恢复窦性心律,采用直流同步电复律转复窦性心律,然后验证并实现双侧肺静脉电隔离及消融线阻滞。观察即刻消融效果及随访期间房颤复发情况。结果 2例患者消融中转复窦性心律,其余患者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所有患者均实现双侧肺静脉电隔离,起搏下验证左房顶部线、二尖瓣峡部线和三尖瓣峡部线取得阻滞的比例分别为100%、88.6%和91.4%。随访期间6(17.1%)例复发。结论采用环肺静脉消融辅以线性消融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能够较有效地预防房颤复发,减少消融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外科肺静脉隔离术治疗慢性房颤的疗效.方法:32例患者在进行心脏手术的同时,行肺静脉隔离术及左心房减容术.监测各项围手术期指标,远期随访内容包括:心功能分级、心脏节律、房颤复发情况、是否安装永久起搏器等.结果:心脏复跳后窦性节律27例(84.4%),结性心律5例(15.6%).5例(15.6%)术后应用临时起搏器.共有4例出现房颤复发.复查心电图,窦性节律28例(87.5%),结性节律1例(3.1%),房颤节律3例(9.4%).出院后共有26例患者接受随访,19例(73.1%)仍维持窦性节律,7例(26.9%)为房颤.结论:外科实施肺静脉隔离术应用于慢性房颤的治疗,手术操作技术更为简单,心房肌及窦房结动脉损伤机会减少,减少了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减少患者经济负担,更加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治疗目前仍以药物为基础,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从肺静脉口点消融、节段性消融、环肺静脉口的电隔离到心房基质改良的应用,以及外科改良迷宫术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已大大提高了心房房颤治疗的成功率并显著减少了并发症。现就心房颤动的治疗学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行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 16例房颤患者,术中采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结合肺静脉造影重塑左心房和肺静脉模型,定位肺静脉前庭开口及其周围出现呈现出双电位或复合电位的靶位点,在环状电极标测下,分别沿肺静脉前庭开口进行环状消融,并消融其周围双电位及复合高频电位处,直至双侧肺静脉内电位完全隔离。结果 16例患者术后达到完全肺静脉内电位隔离,所有患者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但有2例术后复发。结论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肺静脉前庭环状消融治疗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琼  王静 《江西医药》2010,45(1):86-86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是目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近年来心脏电生理技术的重大突破.此术可以明显减少PAf患者病死率.降低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RFCA原理是把一种特殊导管经股静脉运送到左心房.然后通过导管尖端发放一定功率的射频能量或其他能源.对房颤病灶的所在部位.即肺静脉的开口周围组织进行消融.破坏左心房与肺静脉之间所有的电学联系来治疗房颤。现将我科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4例房颤患者的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一次性根管对外伤性冠折露髓牙的疗效情况。方法 73例外伤性冠折露髓牙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49颗牙)采用多次根管治疗及观察组(37例,51颗牙)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成功率为98.04%,术后反应发生率为5.88%;对照组治疗成功率为95.92%,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4%,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根管治疗与多次根管治疗的疗效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但一次性根管治疗疗程更短、患者就诊次数更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隔离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选取402例房颤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策略分为消融组(n=143)和药物组(n=259),其中阵发性房颤344例,持续性房颤58例.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对其定期进行随访,以房颤复发为主要研究终点,采用Kaplan-Meier方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2组房颤复发在随访期内的累积复发率.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房颤复发的因素.结果:消融组维持窦性心律者82例(57.3%),总有效率为83.2%.药物组维持窦性心律者63例(24.3%),总有效率为50.2%.生存分析显示:消融组对窦律维持率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消融治疗是影响房颤复发的保护因素(OR=0.395,P<0.001).房颤病程长、左房内径大是影响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024、1.048,P<0.05).结论:环肺静脉隔离可显著减少房颤复发,使更多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治疗房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心房颤动微创肺静脉隔离术后患者心律失常复发的电生理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入选8例接受微创肺静脉隔离术后复发心律失常的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3例,持续性心房颤动5例。患者均在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进行导管消融,观察微创术后心律失常复发患者的电生理特性。结果8例复发心律失常患者中,心房颤动4例,房性心动过速1例,心房扑动3例。Carto三维标测提示3例心房颤动患者的“裂隙”存在于肺静脉隔离线的顶端或底端,第4例复发心房颤动的患者“裂隙”在肺静脉隔离线上。1例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源于残余左心耳基底部的微折返。3例心房扑动患者中,2例围绕二尖瓣瓣环,1例在左心房顶部。导管消融术后随访3~11个月,8例患者均为窦性心率,且无需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结论肺静脉隔离线的两端是心房颤动微创肺静脉隔离术后复发常见的位置,心房扑动是微创肺静脉隔离术后常见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0.
沈正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8):2847-2848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阵发性房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28例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64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临睡前口服,持续18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6个月、18个月测定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同时比较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左房内径和射血分数;随访18个月,观察阵发性房颤再发率、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发生率,同时观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CRP、血脂水平、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 <0.05).研究组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心衰加重再次住院的发生率分别为4.69%、7.8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50%、23.43%(χ2--5.133、5.926,均P<0.05).结论 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CRP水平,改善血脂水平,减少房颤的复发和进展,减少远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