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由新生儿溶血症、败血症、婴儿肝炎综合征等所致的血清胆红素>205μmol/L,并出现反应差或嗜睡、拒乳等临床综合征。血清胆红素可因脂溶性胆红素过多,使大脑基底节、下丘脑及第4脑室底部脑细胞受损、变性而出现核黄疸,易导致智力低下等后遗症。为了预防核黄疸的发生,除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外,蓝光照射治疗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但蓝光照射治疗(以下简称光疗)易出现烦躁、嗜睡、高热、皮疹、恶心、呕吐、拒食、腹泻及脱水等并发症。因此,做好光疗时的护理特别重要。我院儿科自1996年以来收治新生儿病…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疾病之一。根据黄疸出现、持续、消褪时间,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临床上也将病理性黄疸称高胆红素血症。过高的胆红素若超过了婴儿代谢范围,可能产生神经毒性,对新生儿神经系统造成损伤。虽然早期干预措施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是慢性胆红素脑病及神经功能障碍仍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关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远期神经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应早期干预,预防核黄疸的发生,降低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方法对60例母乳性黄疸儿分为门诊随访未治疗组和住院治疗组,并且进行远期跟踪随访、评分、对照。结果治疗组较未治疗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缩短,但是远期观察均未发现体格、神经发育异常及智能低下等。结论新生儿母乳性黄疸高峰期胆红素过高,有潜在性的神经系统损害甚至核黄疸发生的可能,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母乳性黄疸的干预标准需要在临床上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病,其原因复杂,一般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病理性黄疸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病死率极高,即使幸存,也多伴有神经系统的严重后遗症。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主要是蓝光照射和换血治疗。本文结合新生儿科研人员及临床一线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近年来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并其护理方法的手段及发展进行归纳综述,以期能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脐血胆红素测定对早期诊断新生儿ABO溶血症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兴惠  黄婷  段淼 《贵州医药》2006,30(10):938-939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较为常见的疾病,有潜在的神经毒性。其中尤其以新生儿ABO溶血症为重,如不及早治疗,极易导致核黄疸而危及新生儿生命。为了探讨脐血胆红素程度与新生儿ABO溶血症发生率的关系,便于早期诊断,我院对产科200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儿脐血及24小时内微量血胆  相似文献   

6.
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可导致胆红素脑病并发后遗症,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可换去游离的红细胞和血清中免疫性抗体,终止红细胞的溶血,及换去游离的胆红素,使其降低到安全水平,防止核黄疸的发生[1].我院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20例,现将换血疗法的方法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对经皮黄疸仪检测值分组对诊治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00例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及婴儿,依据经皮黄疸胆仪检测值的高低进行分组,经皮胆红素测定值任意部位﹥13mg/dl为A组125例,﹥10~12.9mg/dl为B组468例,7~9.9mg/dl为C组421例,5~6.9mg/dl为D组186例,根据分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和干预措施,A组采用光疗及综合治疗,B组采用口服茵栀黄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治疗,C组口服妈咪爱治疗,D组未给予药物治疗仅进行日光浴和口服葡萄糖水处理。结果4组经治疗﹥12d后内经皮胆红素测定值降至﹤5mg/dl患者比例均﹥90%。结论经皮胆红素测定(经皮黄疸仪)值分组对诊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分生理性、病理性两种。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可引起核黄疸而造成神经系统的后退症。以往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最常用药物疗法。近年我科在药疗同时,采用蓝光照射辅助疗法,可明显缩短病程,退黄效果显,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满  李硕  秦辉  贾爽  李晓环  张妙 《河北医药》2012,34(14):2239-2239
60%的新生儿可出现黄疸,大部分新生儿黄疸均较轻微,但由于胆红素毒性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疸[1],为减少严重胆红素血症及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疸的发生,本文通过300 例健康新生儿应用胎毒清、游泳、抚触,观察新生儿的黄疸发生率,旨在研究胎毒清、游泳抚触对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两种断脐法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振喜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307-2308
目的:探讨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及预防核黄疸的方法。方法:快速断脐组和慢速断脐组,对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黄疸发生时间及血清总胆红素值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快速组的新生儿肉眼黄疸发生率明显低于慢速组,新生儿黄疸发生时间也明显晚于慢速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较慢速组低。结论:快速断脐法明显优于传统的慢速断脐法,它可明显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使黄疸程度减轻,对预防新生儿核黄疸,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经皮胆红素动态监测新生儿胆红素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检测新生儿经皮胆红素,适时干预治疗生理性黄疸,减少病理性黄疸发生。方法:将180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用JH20-IA型经皮黄疸仪测新生儿前额、前胸及大腿内侧部胆红素,并与血清胆红素进行比较。治疗组当生理性黄疸超过一定范围时适时给,予干预治疗,对照组则无特殊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生后第5~10天,胆红素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前者明显低于后者。结论:①JH20-IB型经皮黄疸仪是动态监测新生儿胆红素的较好方法;②生理性黄疽较重时也影响新生儿精神状况及喂养情况,应适时治疗,以减少病理性黄疸发生;③能及时发现病理性黄疸的出现,予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母乳性黄疸(BMJ)是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近来随着母乳喂养知识的普及、母乳喂养得以在全院乃至全国全面铺开。但与此同时,我院新生儿住院患儿中高胆红素血症病例也随之增多,为减少母乳性黄疸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本文对母乳性黄疸的早期干预进行探讨。方法:我院于2005~2006年共观察到44例迟发型母乳性黄疸,根据胆红素值的范围不同,采取了继续母乳喂养,暂停母乳喂养给人工喂养,暂停母乳喂养并光疗法。结果:本组病例黄疸全部在3d内消退,但日均胆红素下降值三者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本病确诊后需积极治疗,预防胆红素的神经毒性,减少胆红素中毒性脑病的发生。我们观察惠儿黄疸程度及胆红素水平,并给予不同的方法进行合理治疗,无一核黄胆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病因、程度、临床表现、早期干预及预后等,防止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方法:对19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围产因素66例,母乳性黄疸46例,细菌感染37例,新生儿溶血症14例,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32例,肝炎综合症2例,先天性胆道阻塞l例;黄疸程度与病因有关,不同病因与治疗所需时间有所不同;除死亡2例和放弃治疗6例,其余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该病是新生儿期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疾病,病因复杂,致残率较高,重视预防,加强围产保健,防止感染,尤其对高危儿及早加强监测,实施早期干预,防止核黄疸发生,措施可行,在基层医院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备  马国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6):1515-1518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早期的一种生理现象,也是出生之后多种病理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如不积极治疗,容易引起核黄疸等严重后遗症。药物治疗是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本文从抑制胆红素生成、加速胆红素转运、阻断胆红素肝肠循环、增加胆红素结合及促进胆红素排泄等不同环节,综述了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进展,旨在为新生儿黄疸的防治及相关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刘长玲  王洪珍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394-239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症状,临床上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注意给予充足的水分及葡萄糖,多可自行消退。若血胆红素超过一定指标,则需积极治疗,以免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疽),遗留永久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可能。蓝光照射(简称光疗)对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高胆红索血症治疗不失为一项重要措施,它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积极合理的护理对于患儿病症的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生后一周内.黄疸发生率足月儿可达60%,早产儿可达80%.因此,早期检测新生儿黄疸,早期发现病理性黄疸,及时准确地诊断并尽早治疗,对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所引起的核黄疸十分重要.传统的肉眼观察有其局限性,静脉采血因其创伤性在动态观察中难以实施.作者采用经皮黄疸仪对早期新生儿黄疸进行了前瞻性动态监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培菲康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现象。严重的可引起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并可能留下不同程度后遗症[1]。近年来我院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  相似文献   

18.
<正>新生儿黄疸是临床常见儿科疾病,是由于胆红素出现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明显增加,从而引起皮肤黏膜以及患儿巩膜出现黄疸,其中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以及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自行消失,而病理性黄疸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会消退,甚至会出现黄疸加重的情况,需要对其实施相应的治疗措施,缓解患儿临床症状~([1,2])。临床针对新生儿黄疸主要治疗措施是通过蓝光照射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好,但治疗过程中,患儿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影响治疗效果,这就证明了对其实施护理措施的重要性~([3,4])。本次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之一。一般认为当血清胆红素超过205.2umol/L时,为高胆红素血症,即可进行光疗,当超过342umol/L时,则易致核黄疸。核黄疸预后严重,死亡率高。我科近年来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各种原因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降低血清胆红素,预防核黄疸及退黄效果较为理想。现总结2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林春 《福建医药杂志》2010,32(6):165-166
新生儿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仅为成人的1%~2%,易出现黄疸,病理性黄疸以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最为常见,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可造成新生儿神经系统等损伤。蓝光照射是一种简便、疗效好、见效快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法,其原理是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转变成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部分蓝光照射治疗的患儿可能出现皮疹、腹泻、发热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出现青铜症,因此光疗过程中的护理起着重要的作用。适当的护理措施,可使新生儿安静、舒适地配合光疗,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65例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