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子胃镜、24 h食管pH值监测及胃食管反流病(GERD)Q评分三种方法在GERD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于2011年4月—2012年6月因烧心、反酸等症状就诊于消化科门诊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胃镜组、24 h食管pH值监测组及GERD Q评分组,每组40例,分别接受电子胃镜、24 h食管pH值监测及GERD Q问卷评分,比较分析各种方法对GERD的检出情况。结果:24 h食管pH值监测组40例患者中病理性反流者19例,生理性反流者5例,GERD阳性率显著高于胃镜组及GERD Q评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组与GERD Q评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食道pH值监测可以对食管内反流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为GERD的临床诊断及不同类型的反流治疗方案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分型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群珊  朱惠明  黄勋 《河北医药》2002,24(12):938-940
目的:应用24h食管内胆红素与pH监测(食管内双监测)以及食管内镜检查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进行临床分型研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按食管胆红素与pH双监测和食管内镜检查的情况结合病人症状对GERD进行临床分型,观察病人在各型的分布。结果:食管内24h胆红素与ph监测结果显示I、Ⅱ型病人的胆红素吸收值≥0.14及pH<4总时间百分比、酸反流次数和胆汁反流次数较对照组和Ⅲ型明显增加(P<0.05),而型和Ⅱ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型病人分别为23.3%、65.9%、10.8%。结论:病理性酸反和胆汁反流的破坏作用是导致GERD的重要原因。临床分型对GERD治疗中药物选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4 h食道动态pH测定在微量射频治疗(Stretta)胃食管反流病中(GERD)的应用,并评价该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住院确诊的GRED患者33例,行24 h食道pH监测,进行内镜下Stretta治疗术,术后再次复查食道pH值。结果 33例中Stretta治疗前DeMeester记分均〉51,治疗后DeMeester记分均〈14.72。结论 24 h食道pH监测对GERD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研究数据表明Stretta治疗GERD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动态24h食管pH值监测在小儿胃食管反流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24h食管pH值监测在小儿胃食管反流(GER)诊治中的作用,研究小儿病理性GER的特点。方法对80例经钡餐造影确诊为GER的患儿进行动态24h食管pH值监测,其中以反复呕吐症状为主者58例,以反复呼吸道症状或哮喘发作为主者22例。并对其中62例诊断为病理性GER患儿经治疗后进行复查。以35例无消化道症状并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和肺支气管疾病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 GER组中62例为病理性GER(占77.5%),另外18例为生理性GER。GER组各项返流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病理性GER以卧位时明显。复查的62例患儿治疗前后返流指标变化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24h食管pH值监测来判定反流类型,不仅提高了病理性GER的诊断率,而且为不同临床类型的反流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动态24h食管pH值监测可用于小儿GER的诊断、分析和疗效评定。  相似文献   

5.
24h食管pH值监测,可了解胃食管返流的次数、程度、时间、返流与症状间的关系。其方法一般是应用便携式pH监测记录仪,由病人根据记录仪上的标记如进餐、睡眠及时按键,由于记录仪非常敏感,极易因错误按键导致结果失真,为此,笔者设计了一种简单易行,适合各层次病人填写的表格,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谭素涛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2):1763-1764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食管外表现的诊治方法.方法:采用胃镜、24h食管pH监测,喉镜检查明确诊断,36例患者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和胃肠动力药治疗,分析治疗前后症状及检查结果的变化情况.结果:36例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为94.44%,无效2例.结论:胃镜、24h食管pH监测、喉镜检查有助于确诊胃食管反流病(GERD),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和胃肠动力药治疗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胃食管反流病(GERD)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06例GER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GERD以新生儿和婴幼儿发病较多,小于3岁的占75.4%(80/106)。临床表现除有呕吐、溢乳等反流征状外,81.8%具有呼吸道症状表现。部会患儿仅表现呼吸道症状,反流症状反而不明显。91例监测24h食管pH,89例异常,检出率97.8%。卧位时各项反流指标均大于立位时。28例行食管钡剂造影阳性23例,诊断阳性率82.1%。10例食管内镜检查3例有食管炎,其中1例食管溃疡伴Barrett食管。结论小儿胃食管反流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24h食管pH监测是目前首选的诊断方法,不仅可以发现反流,还可以了解反流的程度,食管X线检查仍可作力小儿GER常用的诊断方法;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病理检查有助于尽早发现食管病变,增加食管炎的查出率,凡诊断为GER的患儿,特别是有合并症或影响生长发育者必须及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GerdQ量表在矿区人群胃食管反流病(GER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因烧心等反流症状就诊的矿区GERD患者122例,均完成内镜检查、24h食管pH值监测及GerdQ量表,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GERD组(88例)和非GERD组(34例),糜烂性食管炎(RE)组(65例)和非糜烂性GERD(NERD)组(23例),酸暴露组(79例)和非酸暴露组(43例),观察GerdQ评分和酸暴露之间的相关性.以内镜检查、24 h食管pH值监测任一阳性为金标准,根据GerdQ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 GERD组的GerdQ评分[(10.3±2.6)分]高于非GERD组[(4.8±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5,P<0.01).GerdQ评分与24 h食管动态pH值监测有很好的相关性,酸暴露组患者的GerdQ评分[(11.0±3.3)分]亦高于非酸暴露组[(6.7±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102,P <0.01).RE组与NERD组的Gerd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251,P>0.05).以GerdQ评分取诊断临界值为9分时,敏感度为82.3%,特异度为86.0%,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面积的标准误为0.035,P<0.05,95%置信区间为0.836~ 0.973.结论 GerdQ量表为适合矿区人群GERD初步诊断的客观、可行的诊疗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24h食管pH监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胃食管反流病(GERD)诊断标准的43例患者,经内镜检查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Barrettt食管组,随后进行高分辨多通道毛细灌注测压检查及食管pH动态监测,比较各组24h食管pH监测指标。结果三组患者食管pH〈4反流次数(次),反流持续时间≥5 min反流次数(次)、pH〈4总时间, pH〈4百分时间(%), DeMeester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粘膜损伤与食管酸反流无相关性,食管组织化生与食管酸反流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夏春生  何松  沈薇 《中国药业》2006,15(4):47-48
目的 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诊断为GERD Ⅰ~Ⅱ级(胃镜检查)伴HP感染(快速尿素酶测定)的患者36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40mg/d,观察组口服奥美拉唑40mg/d+甲硝唑0.4g(2次/d),克拉霉素0.25g(2次/d),疗程均为14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进行24h食管内pH值监测及HP检测。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了研究。治疗后1个月两组24h食管酸反流的各项参数均有改善,胃灼热和反流的症状评分总分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症状改善更明显,但是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在口服奥美拉唑的基础上根除HP1个月,时GERD患者胃食管反流没有显著优越性,但可更明显地改善一些反流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11.
一项研究显示,对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无应答的可疑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早期实施24h食管pH值监测可有效节省医疗费用。现有数据提示,经过8周PPI试治疗之后仍有症状的患者应当尽早接受24h食管pH值监测。(源自:药品资讯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4h食管pH值监测胃食管反流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3年12月在本科就诊,可疑胃食管反流的患儿507例,给予24 h食管pH值监测,分析监测结果.结果 反复呕吐254例,喘息134例,反复咳嗽117例,重症肺炎72例,胸痛、胸闷11例,其他13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食管反流发生率降低,年龄越小,重度胃食管反流的比例越高.结论 24h食管pH值监测应用广泛,涉及多个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24 h食管pH值的监测,以及对胃pH值的测定,研究分析其在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照组:随机选取40例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新生儿;观察组:随机选取40例未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高危新生儿,然后对两组的新生儿进行24 h食管pH值监测及胃pH值测定,收集结果资料以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的24 h食管总pH值〈4的时间占总检测时间的百分比(即酸反流指数)、pH〈4的次数以及最长反流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pH值则明显低于观察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危新生儿进行24 h食管pH值监测及胃pH值测定,有利于及时的观察新生儿的胃肠功能状态,判断新生儿患胃肠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大小,在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早期诊断中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24小时食管pH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4h食管pH监测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GER)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便携式pH自动记录仪,对30例疑诊为GER的新生儿行24h食管pH监测;以无症状的新生儿1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GER组各项反流指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新生儿病理性GER临床表现以呕吐(溢乳)最常见(95.5%),其次为呼吸暂停(发作青紫)(22.7%)和呛咳(4.5%);除单纯病理性GER及消化道畸形为主要病因外,新生儿窒息及败血症也与其关系密切。结论 GER有多种临床表现,行24h食管pH监测是早期诊断新生儿GER的较好方法。GER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应积极寻找病因,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李映东  牛敏芬 《江西医药》2002,37(4):257-259
目的 为了预防食管胃吻合口的并发症,我们自行设计一种新的吻合方法-食管胃粘膜活瓣套叠吻合术,并分析验证此术式防止吻合口瘘、狭窄和反流的效果和原理。方法 采用多指标检测方法,对来院随诊者进行临床观察、食管钡餐造影、胃镜、食管压力测定和24h和食管pH监测。结果 临床观察、食管钡餐造影、胃镜检查证实式术式对防止吻合口瘘、狭窄和反流具有良好的效果;食管压力测定和24h食管pH监测验证了此术式吻合口有一高压带,此压力相近于食管下括约肌的生理性高压带,pH监测参照许国铭标准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无酸碱反流。结论 (1)此术式可预防吻合口瘘和狭窄。(2)此术式吻合形成的高压带类似于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粘膜活瓣类似甚至强于贲门的粘膜“玫瑰花结”功能,验证了此术式有良好的抗反流作用。(3)此术式可改善食管、贲门病变切除术后病人的生命质量,手术不复杂,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孙丽  张其德 《天津医药》2011,39(10):930-932
目的:探讨肥胖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食管体部远端收缩压及酸反流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146例患者进行胃食管反流病(GERD)症状问诊、标准食管测压及24 h食管动态pH监测,分为GERD组和对照组。每组根据体重指数(BMI)又分为非肥胖组(BMI≤27.9 kg/m2)及肥胖组(BMI≥28 kg/m2)。 结果:GERD组中,肥胖者的LESP高于非肥胖者(16.4±4.7 vs. 14.4±3.2 mmHg,P=0.014)。对照组与GERD组两组中的肥胖者的食管体部远端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肥胖者(对照组:107±48 vs. 77±20 mmHg,P=0.04;GERD组:98±44 vs. 79±39 mmHg,P=0.017)。对照组中,肥胖者胡桃夹食管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肥胖者(25% vs. 0,P=0.031)。GERD组中,肥胖者中无效食管运动(IEM)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非肥胖者(7% vs. 20%,P=0.035)。两组中肥胖者pH<4时间百分比均高于非肥胖者(对照组:pH<4总时间百分比3.0%(0.9~5.6) vs. 1.3%(0.3~2.7),P=0.003;GERD组:立位pH<4时间百分比13.2%(5.1~19.2) vs. 10.4%(2.9~18.1),P=0.001)。BMI与pH<4时间百分比(P<0.001)、食管体部远端收缩压(P=0.007)、和LESP(P=0.006)呈正相关。 结论:肥胖者与非肥胖者在食管生理学检查中存在多方面差异,肥胖者的食管动力更强,食管pH<4时间百分比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和胃汤辅助奥关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方法67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前者清晨顿服奥美拉唑20mg,夜间睡前服用和胃汤,对照组清晨顿服奥美拉唑20mg,疗程6周。于治疗后2、4、6周观察胃灼热、反酸、胸骨后痛等症状的缓解情况,并于6周后复查胃镜及24h食管pH值,比较两组的治愈率。结果治疗组治疗2、4、6周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85.71%、94.28%,对照组治疗2、4、6周后总有效率分别为62.50%、68.75%、71.88%,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6周后内镜下A、B、C—D级食管炎治愈率分别达82.35%、73.33%、66.67%,对照组治疗6周后内镜下A、B级食管炎内镜下治愈率分别为46.67%、37.14%,C—D级食管炎治愈率为零,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6周后经24h食管pH值监测,治疗组反流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和胃汤辅助奥关拉唑治疗GERD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奥美拉唑者(P〈0.05)。  相似文献   

18.
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吸系统症状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诊断中的地位。方法分析26例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经过。结果本组26例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者在确诊GERD前治疗效果极差,经胃镜及食道功能检查确诊后,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全胃肠动力药及胃粘膜保护剂治疗随访,不但临床症状消失,且复查胃镜及食管功能检查结果正常。结论咳嗽、喘息、胸痛、胸闷及咽部异物感等呼吸系统症状不是GERD诊断的主要特点,但却是常见的临床表现,因此,对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嗽、哮息、胸痛及咽喉部炎症患者,必须考虑是否存在GERD,24小时食管内PH监测是可靠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下段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瓣膜式吻合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减少和避免食管-胃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返流性食管炎等严重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的吻合方式。方法对5例食管下段癌,25例胃底贲门癌,1例Barretc食管行癌肿切除,食管-胃肌瓣胃腔内瓣膜式吻合术。其中食管下段癌行弓上吻合3例,余28例均行弓下吻合。结果全组无近期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的发生,无进食梗噎、明显返酸、嗳气、烧心、胸痛诸症状的发生。术后8~14 d对20例患者行上消化造影,影像学表现吻合口处极象正常人的贲门管存在,通畅无狭窄;患者倒立位,亦无造影剂返流。术后14 d至1.5年对20例患者行吻合口上5 cm食管、吻合口、吻合口下5 cm的胃腔内测压及食管内24 h pH值的测定并行内镜检查,结果显示食管胃吻合口上方的压力明显高于吻合口下方,24 h食管pH值监测结果表明不存在病理性胃食管返流,胃镜检查20例患者吻合口上方的食管黏膜清亮、光洁,无潮红、充血、糜烂、溃疡等食管炎的征象发生。结论食管-胃肌瓣胃腔内瓣膜式吻合术是减少和避免食管-胃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返流性食管炎等吻合口严重并发症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烧心等症状。其诊断治疗存在很多争议。24h食管pH检测被认为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金标准,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检测也具有较高特异性。内镜检查及食管黏膜活检对诊断食管黏膜破损严重者具有较高的诊断治疗价值。食管的X线表现同样也是安全方便的检测方法,应予以重视,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