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8例。结果 18例患者均获随访,手术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强调早期手术,术前要完善各项检查,才能保证手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颈椎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高危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高危颈椎病的诊断及其颈椎后.前路手术治疗高危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42例符合拟定的高危颈椎病患者行后-前路颈椎手术治疗,2例轻微外伤后不全瘫的高危颈椎病患者均行Ⅰ期后.前路联合手术,余40例患者中分期行后.前路颈椎手术10例,Ⅰ期手术30例。后路采用“双开门”椎管成形减压术,前方植骨均为自体三面皮质髂骨,均加颈椎前自锁钛板固定。以手术前后的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月,无伤口感染,未见颈椎内固定及植骨块松脱,术后4月X线复查示前方植骨块与椎体融合。依照JOA评分法,42例患者平均J2.5分。手术前平均评分、神经功能均改善,优11例,良18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手术有效率为92%(39/42),优良率为61%(29/42)。结论 颈椎病的MRI矢状面可见节段性的脊髓前后受压,脊髓的形状变成月牙形甚至线形;横截面脊髓面积减少50%以上的影像学特征加病史、临床症状、体征中任一项即可以确诊为高危颈椎病。颈椎后前路手术治疗高危颈椎病使颈脊髓得到直接的较充分的减压,降低了前方手术操作引起脊髓损伤的风险,为脊髓形状的复原、血供的改善及其功能的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颈椎前路手术是目前颈椎病外科治疗的常用术式。[1]由于颈椎前路手术的解剖比较复杂,涉及诸多重要结构,术中、术后各种并发症常会出现。本文回顾分析了1996年1月至2007年1月我院开展的颈椎前路手术258例,对其出现的早期并发症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58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前路手术进行治疗,其中男178例,女85例;年龄18~76岁,平均(50.0±10.6)岁。258例患者中,全瘫两例(0.8%),不全瘫122例(47.3%),无瘫痪症状134例(51.9%)。单节段154例(59.7%);双节段95例(36.8%);三节段9例(2.5%)。1.2方法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在颈椎结核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颈椎结核并不全瘫痪患者在效抗结核治疗下,行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及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平均随15个月,所有病例的宰经症状均完全改善,病变椎板及植骨在融合,无复发表现,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应用于颈椎结核手术患者,增加植骨块及融合节段的稳定性,提高病灶及植骨块的融合率等。利用病灶恢复,症实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分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的疗效.方法 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2例,均一期行颈椎后路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术,术后3~5个月,影像学提示前方脊髓压迫表现,二期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骨化灶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一期后路手术9例患者脊髓压迫症状缓解,2例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经保守治疗症状消失.二期前路手术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经对症治疗后治愈.分期后、前路联合术后,脊髓压迫症状改善明显,12例患者随访8~15个月,JOA评分增加3~7分.结论 对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经后路椎管扩大术后,原有症状不能完全缓解且影像学提示前方脊髓压迫,二期前路手术可进一步解除压迫,改善脊髓受压症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与分析颈椎前路手术结合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并于术后进行6~36个月的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及患者康复情况.结果 该组患者均取得骨性愈合,骨融合时间为15~20周,平均17周,植骨融合率达100%.根据JOA评分,其优良率高达84.00%.结论 采用颈椎前路手术结合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突出,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并发症,提高了植骨融合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全麻)下颅骨牵引复位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3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在全麻下颅骨牵引复位后行颈前路减压、复位、植骨及带锁钢板固定手术治疗。结果37例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32例完全复位,5例复位90%以上;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植物并发症,28例脊髓不全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获改善,3例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级B级、2例ASIA评级C级及2例A级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无恢复,2例E级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无加重。结论全麻下颅骨牵引复位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疗效满意,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伴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的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3年2月对23例伴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患者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钛板内固定或后路单开门侧块螺钉悬吊术。按照VAS.NDI评分及融合节段的影像资料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尤其是交感神经症状的改变进行疗效评判。结果 16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0个月。术中均未出现椎动脉损伤、神经根损伤及硬膜破裂的情况,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达到骨性愈合,术前症状均明显消失或改善,其中1例螺钉松动,但无任何症状,嘱患者继续观察,如有异常马上就诊。终末随访时,VAS.NDI和融合节段曲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钛板内固定及颈椎后路单开门、侧块螺钉悬吊术,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治疗后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部分患者症状基本消失,颈椎活动无明显受限。术后平均改善率为73.4%,其中优14例占53.8%,良7例占26.9%,中4例占15.4%,差1例占3.8%。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椎间高度恢复良好,椎体间均发生融合。结论颈椎前路减压、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直接解除脊髓受压、重建颈椎稳定性,获得较高的融合率,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治疗后观察其疗效.结果 全部患者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部分患者症状基本消失,颈椎活动无明显受限.术后平均改善率为73.4%,其中优14例占53.8%,良7例占26.9%,中4例占15.4%,差1例占3.8%.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椎间高度恢复良好,椎体间均发生融合.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直接解除脊髓受压、重建颈椎稳定性,获得较高的融合率,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颈椎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例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内固定术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同时进行。结果 20例患者均在3~4h内完成联合手术,3周后即可在护理人员的陪同下下床慢走,术后3~6个月内重症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能自主行走。结论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椎管扩大与椎间盘摘除联合手术,能够明显扩大颈椎管的容积,解除颈脊髓所受的压力,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研究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推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完全复位31例,复位90%以上8例。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9个月,平均随访15个月,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并发症。7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者功能均获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可使损伤节段获早期稳定,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为早期行颈椎前路手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颈脊髓损伤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贵民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6):1000-1000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在颈脊髓损伤治疗中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06年5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加带锁钛钢板固定治疗急性颈椎颈髓损伤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0例元术中并发症及意外损伤,术后当日症状均有不同改善;切口均Ⅰ期愈合;元钢板螺钉松动、脱出及断裂;椎体高度元明显丢失,生理屈度均得以恢复;植骨块融合率100%,脊髓损伤ASIA分级明显改善。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适用于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治疗,临床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结核患者行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术后实行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1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的患者,术后采取临床护理路径。评价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 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按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治愈8例,好转3例,无一例复发,所有患者的局部症状消失,活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有效减少颈椎结核患者行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术后的并发症,提高了治愈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经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5例行围术期康复护理,观察其护理效果。结果经全面的围术期护理后,8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手术并发症或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围术期全面的康复护理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正>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DF)是目前治疗颈椎退变性疾患、颈椎创伤等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可能是一个多因素导致的不可避免的术后并发症。鉴于此,本研究对我院2011年10月至2016年9月,采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32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目的在于探讨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1资料与方法1.1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神经根型、脊髓型或混合型颈椎病采用ADF者;②手术均采用Vectra颈椎前路钛合金钢板内固定材料(厚度2.5 mm,AO Synthes公司,美国);③  相似文献   

17.
冯定祥  吴峰 《中国基层医药》2014,(17):2665-2666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接受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观察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颈椎的稳定性等。结果37例患者术后1周下床活动,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周、6周、3个月、6个月常规拍颈椎正侧位X线片,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得到改善;骨性融合率97.3%;随访6个月至3年,患者恢复状况为:优37.9%,良56.7%,优良率94.6%。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路减压术式不仅脊髓减压直接、充分有效,有利于恢复颈椎生理曲度、融合可靠,而且创伤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首选术式。但必须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中精细操作,才能保证这一技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来上蔡县人民医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101例患者,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术治疗,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122.94±22.51)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5.36±49.32)ml。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为3年,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均恢复。JOA评分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加,与术前、术后1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术治疗效果较明显,手术创伤低、脊髓干扰少,神经功能恢复明显,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椎撑开器加AO(Arbeitsgemeinschaft fur Osteosynthesefragen)研制的自锁钢板(以下简称AO自锁钢板)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颈椎撑开器使用下行颈前路开槽式扩大减压,AO自锁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进行6—24个月的随防。结果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恢复者占92.5%(37/40)。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钢板和螺丝钉松动及断裂。结论应用颈椎撑开器加AO自锁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在直视下手术并发症少,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减压彻底,植骨牢靠,术后颈椎稳定,无需行石膏外固定,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51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资料:术前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和颅骨牵引快速复位;术中行前路减压复位、Cage植骨、钛网植骨及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术后观察疗效。结果5l例患者屈曲位牵引后,40例均完全复位,11例在术中复位,牵引成功率80.39%。所有患者实施颈前路手术无一例死亡,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脊髓功能Frankel评分:51例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提高1~2级;其中B级恢复20例,C级恢复25例,D级恢复6例。结论早期前路减压手术是一种对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实用外科治疗方法,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