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观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吴逢波  徐珽  陈泽莲  唐尧 《中国药房》2008,19(14):1093-1094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给药方法和国际标准比值(INR)的关系。方法:对123例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术后使用华法林抗凝,出院后定期复查随访。记录年龄、性别、华法林剂量和INR值等,观察出血、栓塞、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无死亡病例,出院发生股静脉血栓1例,牙龈出血11例,泌尿系出血3例。出院随访因抗凝出现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国外文献报道相近。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5d根据INR给予个体化剂量,控制INR值在1.5~2.0之间可以达到一定的抗凝效果,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状况,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抗凝治疗,减少抗凝治疗中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方法收集2017年6-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用药情况,监测患者住院期间INR值。采用CHA2DS2-VASc评分对所有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随访2年,观察患者因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再入院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662例,其中144例使用华法林。在CHA2DS2-VASc评分分层中,中、高危卒中风险患者服用华法林组的INR处于1.5~2.5区间的比例高于无服用组(P<0.05)。在140例服用华法林且INR数据完整患者中,63例(45.0%)INR处于1.0~1.5区间,仅29例(20.7%)INR处于2.0~3.0区间;高危卒中风险患者INR在1.5~2.0组发生血栓栓塞、出血事件再次住院的比例低于INR非1.5~2.0组(P<0.05)。结论临床上华法林使用率低,抗凝强度低。对于中、高危卒中风险患者来说,正确服用华法林有助于将INR控制在1.5~2.5区间。当高危卒中患者的INR处于1.5~2.0区间时可减少血栓栓塞、出血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低强度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于笔者所在医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37例,随机分为低强度组及对照组。低强度组66例,对照组71例,所有患者均服用抗凝药华法林,低强度组使其INR值控制在1.5~2.0之间,对照组使其INR值控制在2.0~3.0之间。随访1年,观察用药期间脑栓塞及全身出血情况。结果低强度组治疗期间脑栓塞发生率为7.6%,对照组发生率为4.2%,略低于低强度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两组相近,分别为4.5%和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强度华法林和标准强度华法林对于非瓣膜性房颤的治疗差异不显著,对于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治疗要注重其个体差异性,理想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值是要为每一例患者制定个性化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适合国人的抗凝强度标准。方法 随机选取80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病人,采用低强度的抗凝标准,动态监测国际凝血酶原标准化比值(INR)、血浆凝血酶原浓度、口服华法林情况及临床并发症情况,比较出血组和对照组间各种监测指标的差异。结果 本组发生出血性并发症4例,无栓塞性并发症。出血病人与未出血者的分组各项指标比较显示:对照组在口服华法林剂量与出血组之间无差异(P〉0.05),对照组国际标准比值明显低于出血组(P〈0.01),对照组血浆凝血酶原浓度明显高于出血组(P〈0.01)。结论 在病人中采用低强度抗凝标准能有效地预防血栓发生,同时还能减少与抗凝有关的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心脏瓣膜萱换术后抗凝依从性的影响。方法121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术后按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n=62)和对照组(n=59),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结果观察组抗凝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抗凝依从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刘状  葛圣林  张成鑫 《安徽医药》2014,(7):1340-1344
目的探讨安徽地区汉族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应用于患者的安全性,为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给予最佳的华法林抗凝剂量及最佳的INR控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509例安徽省地区汉族人群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给予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随访期间,记录其PT、INR值及华法林剂量。统计出血及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失访及数据不完整的有40例,数据较完整的有469例,随访1~37个月,平均(18.13±6.02)月,总随访1 960.8人年。男211例,女258例,平均年龄(40.52±13.38)岁,其中行MVR 268例,AVR 115例,DVR 86例。所换瓣膜均为双叶机械瓣膜,其中153枚St.Jude Regent瓣膜,291枚CarboMedics瓣膜,111枚国产GKS瓣膜。结果平均INR为2.11±0.56,平均华法林剂量为(3.124±2.4)mg。共有47例抗凝相关并发症,其中出血事件37例(发生率为1.89%pt-y),血栓、栓塞事件有10例(发生率为0.51%pt-y)。另外,5例死亡,与抗凝相关有3例。术前患者共有316例合并房颤,43例合并左房血栓。结论安徽省人群瓣膜置换术后患者INR控制在1.8~2.2是合适的,可以有效控制血栓、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合并房颤患者及行DVR的患者的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此类患者应加大复查频次,及时调整华法林剂量。  相似文献   

7.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回顾分析(附21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回顾分析(附213例报告)山西省人民医院(030012)郑晓红高奇英杨灵波韩锐霖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是关系到病人长期预后的关键之一。随着换瓣手术日益广泛开展,抗凝治疗的并发症亦有所增加〔1〕。如何安全有效地进行监控...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广东地区人工机械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行低强度抗凝的可行性及安全强度。方法 对120例主动脉机械瓣膜置换的患者,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进行抗凝监测,其范围控制在1.5~1.8。并对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术后抗凝并发症明显低于文献报道,无栓塞病例,少许轻微出血事件亦无需特殊处理,临床效果良好。结论 主动脉瓣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在我国南方地区行较低强度抗凝治疗(INR=1.5~1.8),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心脏瓣膜术后华法林初始抗凝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心脏瓣膜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术后口服胺碘酮为研究组,未服用者为对照组,分别记录患者基本信息、手术名称、术后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及患者住院期间抗凝治疗情况。结果:研究组28例(24.35%),对照组87例(75.65%)。研究组INR首次达标时间(5.19±2.51)d,较对照组(6.49±2.52)d明显缩短(P=0.04),且INR达标维持时间(5.24±2.42)d,亦较对照组(6.90±5.37)d明显缩短(P=0.02)。两组患者华法林剂量、INR达标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未见明显不同(P>0.05)。结论:胺碘酮可缩短华法林初始抗凝达标时间,但未能提高抗凝总体达标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华法林抗凝治疗强度治疗冠心病并非瓣膜性房颤(NVAF)的效果。方法238例冠心病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9例)、低强度组(58例)、标准强度组(65例)、高强度组(56例)。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抗凝治疗,低强度组采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2.0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标准强度组采取INR2.01~2.50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高强度组采取INR2.51~3.00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观察比较四组患者随访期间栓塞、严重出血、总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发生栓塞共16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6例,肠系膜动脉栓塞6例,肺栓塞4例;低强度组发生栓塞共7例,其中5例缺血性脑卒中,2例肠系膜动脉栓塞;标准强度组发生栓塞共7例,均为缺血性脑卒中;高强度组发生栓塞1例,为缺血性脑卒中。对照组栓塞发生率27.12%均高于低强度组的12.07%、标准强度组的10.77%以及高强度组的1.79%,且高强度组均低于低强度组、标准强度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强度组发生严重出血7例,其中脑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6例;标准强度组发生严重出血2例,其中1例脑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低强度组发生严重出血1例,为消化道出血。高强度组严重出血发生率12.50%高于标准强度组的3.08%、低强度组的1.72%和对照组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低强度组、标准强度组、高强度组总出血发生率分别为5.08%、10.34%、12.31%、12.50%。结论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冠心病并非瓣膜性房颤具有明显效果,可有效预防栓塞,INR强度越高对栓塞预防效果越佳,但高强度容易导致严重出血风险,INR 1.5~2.5具有明显效果,且安全性高,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1.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临床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给药方法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方法:对11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记录年龄、性别、华法林剂量和INR值等,观察出血、栓塞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维持剂量及达标时间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性别、体重无关。华法林维持剂量范围1~6mg·d~(-1),71.1%的患者维持剂量为2.0~4.5mg·d~(-1),INR稳定达标时间为10~21d。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个体差异大,应在严密监测INR值条件下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基因组学个体化给药对心脏瓣膜术后华法林初始抗凝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15例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03例)和对照组(212例),试验组患者按基因组学个体化给予华法林治疗,对照组患者按体质量给予华法林治疗。记录所有患者CYP2C9*3和VKORC1-1639G/A基因检测结果;观察两组患者在华法林抗凝治疗7 d内每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INR总达标率、INR首次达标时间、华法林累积剂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YP2C9*3和VKORC1-1639G/A基因类型的频率与等位基因的频率、两组患者华法林累积剂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INR总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INR首次达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基因组学个体化给药可提高抗凝初期INR达标率,缩短INR首次达标时间,提高初始抗凝疗效。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北地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我国西北地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低强度抗凝的可行性及合理的抗凝强度。方法将本地区50例患者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随机分为3组并于术后定时分别测其凝血酶原时间(PT)及相应的INR、D-二聚体浓度、抗凝血酶Ⅲ活度(AT-Ⅲ:C),并监测其术后出血及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机械瓣膜置换术后,INR控制于1.3~1.7范围内即可保持D-二聚体浓度、AT-Ⅲ:C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术后并未出现血栓形成。结论西北地区风湿性心脏瓣膜患者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低强度抗凝是可行的,术后采取INR控制于1.3~1.7的低强度抗凝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药物华法林的应用、监测指标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2007年7月,356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华法林首次负荷量3.75~5 mg。随访6月~6年,平均随访2年9个月,随访INR(1.96±0.48),华法林维持剂量(3.02±0.66)。11例有出血症状出现,1例因脑出血死亡;8例发生血栓栓塞,1例有偏瘫及失语。结论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正确的抗凝治疗,控制INR在1.8~2.5范围,可以减少抗凝治疗的并发症,获得满意的预防血栓栓塞和出血的效果,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药学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学监护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48例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监测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监测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在教育培训前、后抗凝知识评分分别为(4.78±0.52)和(10.23±0.41)分,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分别为(4.15±1.25)和(10.55±0.20)分(P〈0.05),出血事件13例,年龄、肝硬化与出血事件显著相关(P=0.046和P=0.016);血栓栓塞事件2例。结论:对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进行药学监护能提高使用华法林的依从性,降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规范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用药监护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10月298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随访患者,记录其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分析华法林应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全组术后出现皮肤紫癜1例,死亡2例。随访期间皮肤紫癜1例,妊娠早期流产1例,月经期月经量过多导致贫血4例,拔牙后出血2例,脑梗死1例,出血12例,均治愈或好转。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正确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并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用药监护,可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抗凝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同强度抗凝的治疗效果。方法把我院2005年1月到2011年10月有效随访的236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分成四组,第一组61例,采用阿司匹林(100mg/d)抗凝治疗;第二组54例,采用华法林(INR1.5-2.0)抗凝治疗;第三组63例,采用华法林(INR2.01-2.5)抗凝治疗;第四组58例,采用华法林(INR2.51-3.0)抗凝治疗。最后对四组患者在随访期内的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进行比较。结果第一组患者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3.1%,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四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7%,低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四组严重血事件发生率10.3%,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第一组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低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在总出血发生率上四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华法林预防栓塞疗效优于阿司匹林,随INR强度上升栓塞事件发生降低,但严重出血风险升高,INR1.5-2.5时有效且安全,推荐国人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