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盛晓阳  夏国兵 《河北医药》2002,24(12):963-964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 ( 2DUS)及彩色多普勒超声 (CDUS)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运用 2DUS和CDUS对 92例乳腺肿块进行检查 ,依病理类型不同 ,将 92例乳腺肿块分为良性、恶性 2组 ,对其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良性肿块超声诊断符合率为 82 .7% ( 4 2 5 1) ,恶性肿块超声诊断符合率 75 .7% ( 3 1 41) ,CDUS检查对良恶性肿块的血流信号检出率分别为 2 1.8% ( 11 5 1)和 92 .8%( 3 8 41) ,两者差别显著 ,用脉冲多普勒 (PD)测定肿块动脉血流参数 ,良恶性肿块收缩期峰值 (Vmax)分别为 ( 2 2± 12 )cm s和 ( 2 5± 15 )cm s ,阻力指数 (RI)分别为 ( 0 .65± 0 .0 9)和 ( 0 .76± 0 .0 8) ,两者的RI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2DUS对乳腺肿块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而CDUS对肿块性质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乳腺实质性肿块患者采用HDI-50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12MHz,观察肿块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缘、内部回声和钙化、后方回声改变与周围组织关系,然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期峰值流速(Vmin)、阻力指数(RI)。结果良性肿块均匀低回声为主,边界清,形态较规则,后方回声不变或稍增强,纵横径比<1.0;Vmax(8.5±1.2)cm/s、Vmin(3.4±0.4)cm/s、RI 0.63~0.71;0级血流53例、Ⅰ级血流8例、Ⅱ级1例。恶性肿块呈低回声,无包膜,形态不规则,境界欠清,边缘呈多角形或蟹足样,肿块后方出现声衰,纵横径比≥1,肿块内出现钙化灶,Vmax(19.6±4.2)cm/s、Vmin(8.5±1.6)cm/s、RI 0.77~0.84;0级血流0例、Ⅰ级血流3例、Ⅱ级9例、Ⅲ血流19例。结论超声声像图表现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有助于提高乳腺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彩色超声在乳腺小肿块中的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120例乳腺小肿块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良性75例和恶性45例,比较术前彩色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统计彩色超声对良恶性肿块诊断的准确率。对比良恶性乳腺小肿块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血流信号分布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20例患者,术前彩色超声对良恶性小肿块诊断的正确率为81.67%,其中22例误诊的患者有18例属于直径<1cm的小肿块。血流信号比较,75例良性小肿块属于0~Ⅰ的占82.67%,属于Ⅱ~Ⅲ的17.33%,45例恶性小肿块属于0~Ⅰ的26.67%,属于Ⅱ~Ⅲ的占73.33%,良恶性肿块的血流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流动力学比较,恶性肿块的收缩期血流速峰值及阻力指数均高于良性肿块,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超声对乳腺小肿块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直径<1cm的微小肿块的诊断价值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与CT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超声造影及增强CT技术,对38例可疑肝细胞癌患者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敏感性。结果 38例中,采用超声造影测得病灶直径为(5.1±1.9)cm,增强CT测得病灶直径为(5.0±1.8)cm,病理标本测得病灶直径为(4.9±1.9)cm,将超声、CT方法测得肿瘤大小分别与病理标本测得结果进行比较,病灶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46、0.2 4,P>0.0 5)。超声造影与增强C T扫描两种方法 对肝细胞癌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9 7.4%(3 7/3 8)、7 8.9%(3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P<0.05)。结论 超声造影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准确性,且安全无放射性损伤,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芦金飞  陈建国 《中国基层医药》2009,17(10):1642-1643,后插二
目的 研究出血性卵巢囊肿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 对113例超声检查怀疑出血性卵巢囊肿的患者进行每隔1~2周的超声复查,直至肿块消失,对随访3个月后肿块未见缩小者行手术治疗.结果 104例肿块因在随访过程中自然消失而诊断为出血性卵巢囊肿,囊肿平均最大直径(5.12±1.33)cm,平均消退时间(3.5±2.4)周.9例因随访过程中肿块未见消失而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赘生性卵巢囊肿.出血性卵巢囊肿的超声声像图有4种类型:Ⅰ型(团状强叫声型)21例(20.2%);Ⅱ型(混合型)25例(24.0%);Ⅲ型(海绵状回声型)30例(28.8%);Ⅳ型(囊性回声型)28例(27.0%),彩色多普勒显示41例(39.4%)肿块周围出现高速低阻的环状血流,肿块实质回声末见血流.结论 出血性卵巢囊肿具有特征性的超声和临床表现,有助于与卵巢肿瘤相鉴别,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6.
芦金飞  陈建国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1642-1643,后插二
目的 研究出血性卵巢囊肿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 对113例超声检查怀疑出血性卵巢囊肿的患者进行每隔1~2周的超声复查,直至肿块消失,对随访3个月后肿块未见缩小者行手术治疗.结果 104例肿块因在随访过程中自然消失而诊断为出血性卵巢囊肿,囊肿平均最大直径(5.12±1.33)cm,平均消退时间(3.5±2.4)周.9例因随访过程中肿块未见消失而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赘生性卵巢囊肿.出血性卵巢囊肿的超声声像图有4种类型:Ⅰ型(团状强叫声型)21例(20.2%);Ⅱ型(混合型)25例(24.0%);Ⅲ型(海绵状回声型)30例(28.8%);Ⅳ型(囊性回声型)28例(27.0%),彩色多普勒显示41例(39.4%)肿块周围出现高速低阻的环状血流,肿块实质回声末见血流.结论 出血性卵巢囊肿具有特征性的超声和临床表现,有助于与卵巢肿瘤相鉴别,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女性乳腺肿块患者120例,观察肿块数目、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记录血流分级、最高流速(Vs)、最低流速(Vd)和阻力指数(RI),并将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20例中超声发现肿块145例,大小为0.2cm×0.4cm~4.5cm×3.3cm不等,肿瘤边缘不整,无包膜,边缘呈"毛刺状"或"蟹足状"改变;0~I级多为良性肿块血流分级,I~Ⅲ级多为乳腺恶性肿块内血流分级,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肿块的Vs,Vd及RI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性影像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乳腺肿块的二维声像图特征和血流特征,对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乳腺癌超声表现与病理分型的临床关系进行探讨与研究。方法抽取我院在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0例,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进行诊断,总结超声表现,并对照病例分型,对患者的超声图像特征以及病理学诊断符合率进行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共发现78个肿块,从声像图的表现出发分成结节型、团块型、导管型、囊肿型以及弥漫型等5个型,其中8个为结节型,超声探查为6个(75%)恶性;58个为团块型,超声探查56个(96.6%)为恶性;4例为导管型,超声探查1例(25%)为恶性;3例为囊肿型,超声探查2个(66.7%)为恶性;2个为弥漫型,超声探查1个(50%)为恶性。其余2个经超声探查未见局灶性肿块。在诊断符合率上,超声各型和病理诊断差异显著(P<0.05),符合率最高的为团块型。另外,有38个(48.7%)超声显示钙化,在钙化率上,两种病理类型差异显著(P<0.05)。结论乳腺癌超声表现密切关系着病理分型,通过超声形态特征(肿块)能够帮助对组织学类型进行判断,而在诊断乳腺导管癌上,微小钙化灶可以作为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并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诊断乳腺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发现有乳腺肿块患者63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影像学资料,比较患者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乳腺癌临床诊断准确率及不同大小包块类型临床诊断准确率。结果本组发现有乳腺肿块患者63例中经临床病理确诊为乳腺癌54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40例,浸润性小叶癌7例、导管内乳头状癌4例、黏液癌1例,髓样癌2例;良性肿瘤9例,其中乳腺纤维腺瘤7例,乳腺增生结节2例。全部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定乳腺癌50例,其中误诊2例,漏诊4例,临床诊断准确率为88.9%;全部患者CT检查判定乳腺癌53例,其中误诊1例,漏诊1例,临床诊断准确率为88.9%;CT检查患者乳腺癌临床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CT检查患者小于1cm及1~5cm包块临床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是对于>5cm包块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相比较,CT检查诊断乳腺癌临床准确率高,同时对于不同大小乳腺肿块判定结果亦有优势,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栗翠英  林红军  胡建群  敬雷  胡彧 《江苏医药》2012,38(13):1554-1556
目的比较非哺乳期乳腺炎(NLM)的超声和病理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超声表现,并与手术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NLM声像图表现为Ⅰ型(囊性肿块型)者5例(11.9%),Ⅱ型(与导管关系密切的囊、实性团块回声)者14例(33.3%),Ⅲ型(周边有弱回声带的稍高或不均匀回声包块)5例(11.9%),Ⅳ型(部分或者完全液化的脓肿样回声,部分伴有瘘管形成)者18例(45.19%)。超声诊断炎性包块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8.6%。病理结果肉芽肿性乳腺炎11例,超声表现为Ⅳ型;纤维囊性乳腺病、导管扩张伴炎症5例,超声表现为Ⅰ型;导管扩张症(浆细胞性乳腺炎)26例,超声表现为Ⅱ型或Ⅲ型、Ⅳ型。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超声表现不一,仅靠超声图像容易误诊;结合临床病史、体征能提高诊断准确率;急性、亚急性者较容易诊断,慢性者较难诊断。  相似文献   

11.
李玥  方海明  胡祥鹏  唐敏  章礼久 《安徽医药》2017,21(8):1399-1401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临床病理特征,以期指导SIST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普外科及术后病理确诊的SIST病人的一般资料、影像学特征、术后病理等临床资料,依据胃肠间质瘤(GIST)恶性潜能分级标准(改良的NIH标准)进行危险度分级.采用 χ2 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高度危险组与中低度危险组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共28例SIST入选,男性占60.7%(17/28),女性占39.3%(11/28),平均年龄(50.8±14.9)岁,SIST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首发症状有:体检发现腹部包块7例,消化道出血7例,慢性腹痛9例,急性腹痛5例,以空肠、十二指肠、回肠多见.16例高度危险性(57.1%),12例中低度危险性(42.9%),高危组急性腹痛比例明显高于中低危组(P<0.05),中低度危险组出现消化道出血比例明显高于高度危险组(P<0.05),两组年龄、性别、慢性腹痛、腹部包块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超检查对SIST的检出率不高,CT检出率高于B超.高危组CT检出率明显高于中低危组.结论 SIST首发症状以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慢性腹痛多见,高度危险性多见,不同恶性程度SIST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存在差异.CT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B超,SIST首选手术切除,疑诊SIST应及早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物切除术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经后腹腔镜治疗的25例肾上腺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CT或MRI及术后病理确诊。其中皮质腺瘤18例,无功能腺瘤4例,皮质醇增多症2例,嗜铬细胞瘤1例。肿瘤直径<6 cm。结果:23例手术成功,手术时间60~150 min,平均(95.0±26.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30.7±51.4)mL。术中3例出现腹膜损伤,2例出现皮下气肿,2例术中出血中转开放,1例术后出现肾上腺危象。患者术前症状于术后3个月内缓解。结论:完善的围术期处理及熟练的腹腔镜技术是手术成功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在阑尾周围脓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经CT检查确诊的39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将术前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较,观察阑尾周围脓肿的CT影像学特征。结果本组39例患者术后经病理结果证实均为阑尾周围脓肿, CT诊断正确率为100%。肿块直径为2.7~9.6 cm, CT值为17~34 HU,所有患者右下腹部的局限性肿块影,密度为混合型。结论CT诊断阑尾周围脓肿的正确率较高,且对于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在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前对不明原因胆总管扩张的诊断价值。方法 60 例不明原因胆总管扩张患者, 经腹部超声(TUS)、 CT 和(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提示胆总管扩张、 可疑胆胰病变但原因不明, ERCP 术前行 EUS 检查诊断, 并以 ERCP、 手术病理及随访确诊的结果为最终诊断。结果经 ERCP 确诊为胆总管下端结石者 39 例, EUS 诊断 38 例, 另 1 例 EUS 诊为胆总管下端肿瘤。ERCP 及手术病理确诊为胆总管下端肿瘤 10 例、 胆管内乳头状瘤 2 例、 壶腹部肿瘤 2 例; EUS 诊断结果分别为 11 例、 0 例及 3 例, 其中 1 例确诊为胆总管下端结石者 EUS 提示为胆总管下端肿瘤, 2 例确诊为胆管内乳头状瘤患者 EUS 将其中 1 例诊断为炎性狭窄, 另 1 例诊断为壶腹部肿瘤。术后随访确诊为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 7 例, EUS 诊断结果为 8 例, 其中 1 例术后随访并经 ERCP 病理确诊为胆管内乳头状瘤。诊断正确率 95% (57/60)。结论 EUS 对不明原因胆总管扩张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特别是能提高胆总管下端结石确诊率, 高于 MRCP 检查, 并能指导选择性地进行 ERCP,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人胃腺癌组织中c-MET、EGFR和HER-2表达状况,并分析其与胃腺癌组织病理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于绵阳市中心医院行胃癌根治术患者200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c-MET、EGFR和HER-2染色和检测,同时与病理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200例胃腺癌组织中,c-MET表达率为44.00%(88/200),其中神经受累、肿瘤浸润深度深及弥漫型Lauren分型组织中c-MET表达阳性率更高(P<0.05)。EGFR表达率为11.00%(22/200),其中病理组织检测可见血管癌栓阳性率较无血管侵犯者高(P<0.05)。HER-2表达率为34.00%(68/200),其中病理组织检测提示远处转移和Lauren分型(肠型)、中高分化者阳性率更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人胃腺癌组织中c-MET、EGFR和HER-2高表达与肿瘤组织中Ki-67高增殖指数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检测人胃腺癌组织中c-MET、EGFR和HER-2表达情况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状况,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下动脉(IMA)结扎方案差异对行微创直肠癌根治术病人疗效的影响及第3站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行微创直肠癌根治术病人共190例,其中89例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行IMA低位结扎设为观察组,101例术中不保留左结肠动脉行IMA高位结扎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水平、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病理学指标及随访无病生存率,同时对第3站淋巴结转移风险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51.83±26.20)min显著多于对照组的(137.17±22.93)min(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71.80±5.32)h,显著短于对照组的(76.36±6.49)h(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预防性造瘘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血管损伤和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5.6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81%(P<0.05);两组术后病理学指标和随访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证实,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及病理学分型是影响第3站淋巴结转移因素(P<0.05);经多因素分析证实,肿瘤直径>5 cm和病理学分型为非管状腺癌是影响第3站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IMA低位结扎方案用于行微创直肠癌根治术病人可获得与高位结扎相近淋巴结清扫效果和无病生存收益,能够有效预防术后吻合口瘘发生,且未增加第3站淋巴结转移风险;同时肿瘤直径>5 cm和病理学分型为非管状腺癌病人术后第3站淋巴结转移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分析原发性胆囊癌的分型及CT表现,以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原发性胆囊癌,总结其术前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讨论胆囊癌的CT分型、病理学分型。结果根据肿瘤的形态及CT表现将胆囊癌分为三型:①肿块型:13例,占52%;②结节型:8例,占32%;③浸润型:4例,占16%。手术病理腺癌21例、鳞癌4例。9例合并慢性胆囊炎;11例合并胆囊结石;肝脏直接受侵犯16例;侵及胰腺和十二指肠7例;肝脏及淋巴结转移8例;肝内、外胆管扩张13例。结论CT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可清楚显示胆囊癌的病变部位及程度,为肿瘤分期及能否手术根治提供了准确的依据。胆囊癌的三个类型是胆囊癌病变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性表现,结节型及浸润型是胆囊癌的早期表现,肿块型为胆囊癌的中晚期表现并已直接侵犯肝脏及淋巴结转移,侵犯周围组织等。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应注重胆囊形态的改变、胆囊壁厚度的改变,可行多体位CT扫描,并且重视患者的病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33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男19例,女14例;年龄38~72岁,并将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3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胃间质瘤17例占48.5%(腔内型6例,腔外型4例,混合型7例);小肠间质瘤10例占25%(十二指肠3例,空肠5例,回肠2例);直肠4例占9.1%;腹膜后2例占11%。CT图像与病理恶性潜能相关。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定位和肿瘤分级的判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良性、原位癌(AIS)、微浸润腺癌(MIA)及浸润性腺癌(IAC)]肺结节的多排CT(MD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有确切术后病理结果的肺结节MDCT影像资料,把病灶分为良性组22例、早癌组(AIS+ MIA)17例和IAC组48例,对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肺结节直径、类型、结节形态、结节与肺的交界面、结节的边缘特征、结节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节与支气管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三组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男性患者居多(68.18%),AIS+ MIA及IAC组均以女性患者占优势(分别为70.59%及56.25%).结节直径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AC组>AIS+ MIA组[(1.88±0.45) cm比(1.31 ±0.45) cm,P<0.001],MIA结节直径> AIS[(1.52 ±0.45) cm比(1.01 ±0.25) cm,P<0.05].结节类型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良性组及IAC组以实性肺结节(SPN)居多(95.45%及75.00%),AIS+ MIA组则以纯磨玻璃结节(pGGN)及混合密度的磨玻璃结节(mGGN)为主(分别为47.06%及41.18%).结节与肺的交界面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良性组以清楚光整为主(68.18%),AIS+ MIA及IAC组以清楚毛糙为主(82.35%及77.08%).结节的边缘特征(毛刺征)、结节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结节与支气管的关系(细支气管充气征及支气管截断征)三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随结节恶性度的增加,上述恶性征象的出现率总体有增加趋势.结论 通过对肺结节直径的测量及对其CT征象的全面细致分析,可有效提高肺结节术前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李彩英  陈京莲  韩帅  耿左军  冯平勇 《河北医药》2009,31(24):3345-3347
目的采用16层螺旋CT重新评价传统直肠癌CT分期,进一步制定合理的T分级。方法6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前瞻性行术前多层螺旋CT(MSCT)盆腔平扫及增强扫描,男39例,女28例;平均年龄56.6岁。统计病变大小、肠壁厚度及周围浸润情况,并与术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按照Fleming分期标准对CT资料进行将T三级分级标准,与术后病理T分级对照,一致性较好(Kappa值=0.53);按照Patrick分期标准进行T分级,与病理分期对照,一致性较好(Kappa值=0.56);本研究结合三期增强扫描制定新的T分级标准,与术后病理T分级对照,有更好的一致性(Kappa值=0.67)。结论新的T分级标准与病理T分级对照一致性更好,通过直肠癌的CT征象分析,对术前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及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