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早期诊断川崎病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凤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9):1493-1494
目的 探讨一种早期诊断川崎病的诊断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参照川崎病现行诊断标准,统计分析52例川崎病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 本病早期川崎病患儿发热,唇红和或干裂,皮疹,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分别为100%、92%、88%、86%、73%,肛周皮肤潮红和或脱皮出现在起病6 d内,卡介苗瘢痕周围出现红晕,肿胀(简称卡瘢红)常在起病3 d内出现.结论 发热,皮肤黏膜改变是川崎病患儿主要临床表现,川崎病面容,肛周皮肤潮红和(或)脱皮,卡瘢红,颈部淋巴结肿大>1.5 cm者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心脏彩超检查是早期诊断本病有效而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对不典型病例,指(趾)末端脱皮对诊断也具有重要的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及早期实验室指标变化。方法对已确诊为KD,但临床表现未达诊断标准的35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发热均超过5d,具备KD其它5项临床特征中3项者21例(60%),2项者14例(40%)。发热、指(趾)末端脱皮、眼结膜充血、口唇皲裂、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手足硬性水肿、肛周脱皮发生率依次为100%、94.28%、65.71%、62.85%、51.42%、42.85%、37.14%、28.57%。期中血小板升高、C反应蛋白(CRP)升高,血沉增快、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下降、冠状动脉异常改变发生率依次为100%、97.14%、94.28%、85.71%、37.14%、25.71%。所有患儿确诊或拟诊后均给予阿斯匹林治疗,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29例,均痊愈出院。结论不完全KD容易误诊,症状不典型时可结合实验室指标给予拟诊、尽早应用阿斯匹林及IVIG治疗以减少冠脉损害,白细胞总数、CRP、血沉增快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儿童川崎病的认识。方法对过去我院8年中收治的儿童川崎病21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21例均有高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口腔及咽粘膜充血、指(趾)端和甲床交界处片状脱皮;心电图异常7例;心肌酶谱异常8例;贫血5例;超声心动图异常2例。结论持续发热5天以上,出现皮疹、结膜充血、指(趾)端脱皮、淋巴结肿大应高度怀疑本病,应及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早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和阿斯匹林治疗,防止发生血栓形成及心脏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8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症状和对症治疗效果。结果患儿均有发热症状,白细胞(WBC)、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高于参考范围,其中球结膜充血15例(53.57%)、伴有手足硬肿12例(42.86%)、阴囊红肿10例(35.71%)、杨梅舌9例(32.14%)、冠状动脉扩张8例(28.57%)、皮疹7例(25.00%)、趾/指端脱皮5例(17.86%)、颈淋巴结肿大4例(14.29%)。治疗后患儿均治愈出院,与治疗前比较,患儿治疗后WBC、ESR、CRP均降至参考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典型川崎病易漏诊或误诊,如在发热症状之外出现手足硬肿、阴囊红肿、趾/指端脱皮、球结膜充血、杨梅舌、皮疹、颈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及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考虑可能为不典型川崎病,结合WBC、ESR、CRP、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早期确诊。早期积极对症治疗可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对川崎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些表现不典型或不完全(atypical or incomplete)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病例在国内外的报道越来越多。该问题已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临床问题。1不完全KD的临床特征及诊断典型KD诊断标准为:发热≥5d,并具有以下主要临床表现5项中4项或以上[1]:(1)双侧眼球结膜充血;(2)口唇和口腔改变(口唇红、杨梅舌、弥漫口腔及咽部黏膜充血);(3)多形性皮疹;(4)四肢末端改变(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趾及指趾端红斑、恢复期甲床皮肤移行处膜样脱皮);(5)颈部淋巴结肿大。需注意5项指标不是在一个时间点同时出现,应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住院的4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1-5岁;症状均为发热5d以上,其中出现皮疹39例、结膜充血35例、口唇干裂出血34例、杨梅舌36例、淋巴结肿大27例、手足硬肿35例、手足末梢和肛周脱皮39例、冠状动脉扩张5例。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有效41例。结论:加强对川崎病的认识,尽早进行规范治疗及加强随访是取得比较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儿童常见的免疫相关性血管炎综合征。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冠状动脉瘤和心肌梗死。本病临床症状不典型,社区医院医生往往认识不足,导致误诊,从而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现对1998年1月至2005年1月本院误诊10例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1岁1例,1 ̄3岁5例,4 ̄5岁3例,>5岁1例。1.2临床表现发热10例,皮疹6例,口唇潮红、皲裂6例,杨梅舌2例,球结膜充血4例,淋巴结肿大7例,掌趾皮肤潮红4例,肛周及指趾端脱皮2例,黄疸1例。…  相似文献   

8.
马勇 《安徽医药》2010,14(9):1044-1045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方。方法对52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典型KD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 52例KD中不典型18例占34.62%,发病年龄6月-12岁,平均4.5岁,婴幼儿11例,占61.11%,临床表现顺位依次为发热、皮疹、球结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硬性水肿、指(趾)端膜状脱屑、肛周蜕皮、阴囊潮红蜕皮,实验室检查WBC、BPC、CRP、ESR明显增高,病原学检查阳性9例,占50%,冠状动脉病变10例,占55.56%,与典型K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尤其婴幼儿除发热外,一旦出现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杨梅舌、阴囊红肿等时,应警惕KD可能,积极完善血沉、CRP、外周血白细胞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疾病。其特点为发热伴皮疹,球结膜及口腔黏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及恢复期指(趾)端特异性膜状脱皮。主要累及心血管系统。80%发生在3岁以下的幼儿。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降低冠状动脉损害和心肌梗死的发病率。2012年4月-7月我科收治川崎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川崎病病因不明,诊断缺乏特异性,探讨川崎病临床特点,以便发现其中对早期诊断和确定诊断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3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①32例川崎病患儿中,对早期诊断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有84.4%手足硬性肿胀,71.9%病例肛周红,46.9%卡瘢红;②90%病例均于病程第二周开始指(趾)端脱皮.结论 ①手足硬性肿胀、肛周红及卡瘢红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②持续发热5 d以上的患儿,一旦出现甲床皮肤移行处脱皮,适当放宽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的误诊原因并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21例不完全KD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均有不规则发热,伴皮疹12例(57.1%)口腔黏膜症状9例(42.8%),结膜充血8例(38.1%),肢端肛周脱皮6例(28.6%),淋巴肿大5例(23.8%).查血WBC、ESR、CRP 21例均升高,PLT 20例升高,1例降低.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冠状动脉损伤10例(47.6%).结论 充分认识不完全KD的临床特点,及时行心脏彩超,争取早诊断,早治疗,必要时可试验性治疗,应用IVIG,减少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分析误诊原因,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早期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方法对乐山市中区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9年5月住院的不完全川崎病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院时25例患儿中误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例,急性淋巴结炎3例,支气管肺炎5例,感染性腹泻4例,败血症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例,猩红热2例,急性尿路感染2例。结论不完全川崎病由于缺少主要症状易造成误诊,当出现持续发热,口唇变化,四肢末端改变及结膜充血,尤其伴有肛周脱皮,卡介苗接种处红斑症状时要引起重视,应做出诊断尽早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永久性损害。  相似文献   

13.
刘跃梅 《家庭医药》2005,(11):42-42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以下症状:发热持续7-14天,或更长。眼睛充血。唇和口腔黏膜充血,口唇皲裂。手足出现水肿。肛周皮肤出现发红、脱皮。发病第1周内出现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此时,必须当心川崎病。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川崎病危害大,可能引起心、脑、肝、肺、肾等多脏器损害,甚至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为川崎病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2007年至2011年诊治的34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34例川崎病患儿中男23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2∶1;发病年龄以3岁以内婴幼儿为主(88.2%);发病季节以春、秋为主;不完全川崎病17例(50.0%).发热率100%,确诊前平均发热时间为6.5d,其他临床表现依次为口唇病变(83.4%)、球结膜充血(70.6%)、肢端硬肿或脱皮(64.7%)、皮疹(52.9%)、淋巴结肿大(35.3%).(2)心血管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27例(79.4%),未见有冠状动脉瘤.(3)其他系统并发症: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口腔溃疡等.结论:川崎病具有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特点,冠状动脉病变发生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升高有关,不完全川崎病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43例不典型川崎病临床特点。方法对已经确诊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注意其早期不典型的症状及各种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热、指趾端脱皮、结膜充血、口唇皲裂、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手足硬性水肿的发生率依次为100%、93.7%、67.44%、62.79%、60.46%、48.83%、44.19%。其中白细胞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RP增高、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升高、冠状动脉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79.07%、93.02%、37.21%、100%、32.55%。所有患儿确诊或拟诊后均给予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本组患儿均只具备典型川崎病主要6项诊断标准的2~4项,其中同时具备4项主要表现者28例(65.12%),具备3项主要表现者15例(34.88%)。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主要症状太少或不典型时可结合实验室指标给予拟诊,并尽早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以减少冠状动脉损害。血小板指数、红细胞沉降率及CRP对早期诊断、治疗和减少不典型川崎病并发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非典型川崎病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娣 《中国医药》2007,2(11):650-651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KD)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至2006年住院的43例川崎病患儿,并根据诊断标准将其分为典型川崎病组(25例)和非典型川崎病组(18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的损害情况。结果典型川崎病组皮疹、结膜充血、口唇皲裂、颈淋巴结肿大、指趾端脱皮均达80%-90%;非典型川崎病组最常见为皮疹,其次为唇红皲裂及手足硬肿脱皮,球结膜充血相对少见,颈淋巴结肿大最少见,主要症状中具备4项有9例(50%),3项有6例(30%);冠状动脉损害7例,其中典型川崎病组5例,非典型川崎病组2例。结论非典型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有不完全相同的临床表现,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期为川崎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部治疗过的96例川崎病患儿,分为不完全性川崎病组与典型川崎病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前的实验室指标。结果除肛周脱屑外,两组眼球结膜充血、口唇充血皲裂、皮疹、手足硬肿、指端脱皮,淋巴结肿大、草莓舌、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药物治疗前,除血红蛋白外,白细胞、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完全性川崎病,在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后,参考血红蛋白下降及肛周脱屑可初步诊断为川崎病,以避免错过患儿的最佳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对31例不完全(KD)及161例典型KD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典型KD与不完全KD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例不完全KD均有发热,伴皮疹15例(48.3%);口腔黏膜症状13例(41.9%);结膜充血11例(35.5%);肢端肛周脱皮11例(35.5%);淋巴结肿大9例(29.0%);心脏症状4例(12.9%)。两组辅助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冠状动脉损伤(CAL)发生率相近(29.8%,32.3%)。不完全KD冠状动脉瘤发生率(12.9%)大于典型KD(5.59%)。结论对于不明原因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儿,特别是5岁以下患儿,应常规鉴别不完全KD,早诊断,早治疗,减少CAL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为小儿常见的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其特点为发热伴皮疹、球结膜及口腔粘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以及恢复期指(趾)端特异性膜状脱皮。多见于婴幼儿,可引起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阿斯匹林常规治疗可降低冠脉损害的发生率,但静脉注射大剂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由于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常易误诊,为提高诊疗水平,进一步积累临床诊治经验,现将我科2000年1月~2007年1月收治住院55例患者进行总结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收住我院儿科55例川崎病均符合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修订的诊断标准[1]。其中典型病例45例,不典型病例10例。男36例,女19例。发病年龄<1岁24例,1~3岁21例,3~5岁5例,>5岁5例;临床表现:55例患儿均有发热,双眼球结膜充血52例,口腔改变49例,颈部淋巴结肿大47例,指趾膜状脱皮42例,皮疹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