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AMI),依据心电图(ECG)有无病理性 Q 波出现,可分为有 Q 波心肌梗塞(QMI)和无 Q 波心肌梗塞(NQMI)。现将我们近年来收治的AMI 患者117例,根据 ECG 有无 Q 波出现分为两组,进行临床分析,现总结如下。一、病例选择在117例 AMI 中,QMI 95例(占82%)其中男84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8岁(30~80岁)。NQMI 22例(占18%),其中男14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量急性首次Q波心梗病人的QT离散度的变化并分析美托洛尔对此类病人QTd的影响。方法 对68例急性首次Q波心梗病人做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d,并与30例健康成人对照;再将68例急性首次Q波心梗病人应用美托洛尔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的QTd加以对比。结果 急性首次Q波心梗组与健康成人组QTd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心梗组用美托洛尔治疗前后QTd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急性首次Q波心梗病人QTd显著增加,美托洛尔可降低此类病人QTd。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的 QT离散度 (QTd)与再发性心肌梗塞的关系。方法 测量 92例急性心肌梗塞的 QTd,其中 4 2例在 4年内再次发生急性心肌梗塞 ,其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塞者为再发心梗首次心梗组 ;5 0例急性心肌梗塞者为急性心梗组 ,测量上述两组心肌梗塞后的 QTd,另取 30例无 AMI正常同龄人为正常对照组并测量 QTd。结果 急性心梗组 :第 2 8天 QTd与正常对照组 QTd差异不显著 (P>0 .0 5 )。再发心梗首次心梗组 :第 2 8天 QTd与急性心梗组第 2 8天QTd比差异极显著 (P<0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后第 4周 QTd增大对评估 AMI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的研究提示AMI后Q-T离散度(QTd)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延长是预测此类高危患者预后的一项敏感性指标。笔者等对36例AMI发作时及发作前、后的心电图测量其QTd、QTcd,探讨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AMI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38~91y。均为1983~1997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不少是干休所的老同志。发生心源性死亡者10例,其中3例死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或室性颤动(VF),7例死于心泵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对发病未超过24h,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诊断标准,记录其发病24h内的心电图。分析了28例在AMI发生前1mo及26例在AMI发生后3w病情稳定的心电图413份。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记录 92例AMI患者及60例无心脏病者的心电图,测量QT间期,计算QTd。结果(1)AMI组入院时QTd、QTc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令生 《河北医药》2001,23(2):94-95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探讨其与临床关系。方法:应用体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对60例AMI患者进行入院后第一次心电图QTd和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测定,并与5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1)AMI患者入院后第一次心电图的QTd、QTcd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2)死亡组QTd、QTcd均明显长于生存组(P<0.01)。(3)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明显长非心律失常组(P<0.01)。(4)心衰组QTd、QTcd亦明显长于非心衰组(P<0.01)。结论:AMI患者QTd、QTcd明显延长,提示AMI患者心肌存在明显电不稳定和复极的不同步性。其不失为AMI发生心脏事件和猝死简单而实用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蔡楚霞  徐仲帮 《江苏医药》1998,24(8):583-583
本文分别对AMI、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及健康人,测定同步12导联心电图的QTd值,以探讨QTd增加与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1.AMI组:首发Q波型的AMI45例,男33例、女12例,年龄36~78岁,平均64.1岁,均为发病24h内住院患者。 2.非AMI组:40例,病史2个月~7年,男27例,女13例,年龄48~76岁,平均62.2岁,为住院或心脏专科门诊病人。  相似文献   

8.
汪卫兰  李凤华 《天津医药》1997,25(10):624-625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大部分病例心电图显示异常Q波并长期存在,但亦有一部分病例异常Q波逐渐消退或完全消失。现今一些学者已根据梗死后异常Q波数目的多少,作为评估梗死后心功能无创伤性检测方法之一。本文观测150例AMI患者Q波演变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的变异程度。急性心肌硬死(AMI)病人QTd明显增加已得到广泛证实,成功溶栓可使之降低。我院1998年共溶栓再通36例AMI病人,其中12例溶栓再通后低血压状态病人的QTd明显增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评估的相关性.方法 对确诊的110例AMI患者(治疗组),于人院第5-10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CI);并与100例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结果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分析术前1天和术后1天的标准十八导联同步心电图QTd及随访发病30天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CI前,QTd明显延长;发病30天内,MACE发生率增加(P<0.05).经PCI治疗,AMI患者较术前QTd缩短(P<0.05).AMI患者中,MACE发生组与未发生MACE组相比,术后较术前QTd降低幅度较小(P<0.05).结论 AMI患者QTd明显高于正常人,成功的PCI,能显著减小AMI患者QTd; QTd及其变化程度,可作为评价心肌灌注及近期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并评价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征,为AMI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41例不典型AMI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改变以及治疗与转归进行分析。结果41例患者以消化道及呼吸道症状为主者居多。有9例未见明显的ST段变化,仅见病理Q波;10例仅见ST—T缺血变化或损伤型抬高,未见病理Q波;4例延缓见梗死图形,全部为下壁AMI;3例为常规12导联无梗死图形,属于正后壁AMI;4例原梗死图形消失,V1与V2导联Q波消失,可见小r波;2例死于心力衰竭。结论AMI的临床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及心肌酶学指标变化,并结合心电图的动态改变进行综合诊断,避免发生误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浆中升高的microRNA-1(miR-1)与QT离散度(QTd)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3例[无室性心律失常(VA)者40例、有VA者13例],健康对照人群49例,对血浆中miR-1的表达含量进行绝对定量,并测定心电图QT间期计算出QTd及校正的QTcd,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MI患者血浆中miR-1的实际表达量和QTd及QTcd值均高于正常对照人群,而且有VA者的QTd及QTcd值均大于无VA者,QTd的延长与VA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浆中的miR-1表达水平与QTd呈正相关性。结论 AMI患者血浆中miR-1与QTd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二者联合对AMI患者预警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近期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婧  陈文强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0):1471-1472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壁瘤的关系.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将我院2003~2006年收治的AMI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室壁瘤29例,未发生室壁瘤31例,比较两组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Td.两组QT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I患者QTd增加时易发生室壁瘤,提示QTd是预测AMI患者发生室壁瘤的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对应性 ST改变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记录 12 6例有 Q波 AMI患者中合并对应性 ST段改变者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早期并发症 ,行常规 12导联及右胸导联加 V7~ 9导联 ,并与无 ST段改变者比较。结果 :AMI合并 ST段改变组较无 ST段改变组住院早期严重心律失常 (P<0 .0 5 )及泵衰竭 (P<0 .0 5 )发生率高 ,住院病死率也增高 (P<0 .0 5 )。结论 :AMI合并对应性 ST改变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心电图是一种连续、无创监测心电活动的有效手段,已成为麻醉过程最基本的监测方法之一。我院部分病人于术中12导联心电图观察中发现异常Q波。异常Q波在临床上是诊断心肌梗塞的重要依据,但也有一部分临床心电图上存在异常Q波而非心肌梗塞患者,本文通过分析26例此类患者,旨在分析异常Q波在手术麻醉特殊情况下出现的原因,以防误诊为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15例心电图单纯以 T 波改变,无 Q 波的心肌梗塞,其中有部分患者血清酶学改变不明显,早期极易误诊为心绞痛,且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不低于 Q 波心肌梗塞,并在急性期易发生再梗塞。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不典型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提高AMI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33例不典型AMI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0例有消化道或呼吸道或其他系统等不典型临床症状,13例无胸闷胸痛及其他部位疼痛。无明显ST段改变,仅出现病理Q波(包括小q波)8例;仅有ST-T缺血改变或损伤型抬高,无出现病理Q波9例;延缓出现梗死图形3例;常规12导联不显示梗死图形2例等不典型心电图表现。治愈出院31例,死亡2例。结论 AMI的诊断要结合临床症状及心肌酶学,仔细观察心电图的动态变化,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8.
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和诊断标准:我院内科1972年1月~83年4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AMI]158例,其中60岁以上75例(称老年组),男性50例,女性25例。余83例为对照组称低年龄组。诊断标准:①临床症状和经过符合AMI;②心电图具有典型Q波和ST—T改变的特点(个别心内膜下心肌梗塞不具Q波);③酶学改变。至少具备以上二条。  相似文献   

19.
陈华伟  张龙久 《贵州医药》2003,27(6):530-531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反映不同部位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QTd延长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死因。本文通过选择我院1992年12月至2002年6月收住的85例AMI患者,对QTd及JTd进行对比测量研究,旨在探讨AMI与QTd、JTd延长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1.1 病人组 AMI患者85例,其中存活62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改变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1567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24h内行颅脑CT,标准导联心电图(ECG)及心肌酶学检查。结果1567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ECG呈AMI改变者38例,经查肌钙蛋白CtnI确诊AMI38例其中前壁5例;前间壁5例;下壁7例;下壁及前壁1例;下壁及右心室4例,非Q波型心肌梗死16例。发现AMI组中出现异常Q波伴ST-T改变,前壁或前间壁AMI时rv1〉rv2〉rv3及SV3下降支出现切迹或挫折,非Q波型心肌梗死ST段呈下斜型或下垂型下移〉0.1mV有重要意义。结论急性脑血管意外合并AMI的心电图改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