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指导依托咪酯麻醉在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择期行ERCP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BIS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BIS组:麻醉医生在BIS监测下指导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术中BIS维持在65~70.对照组:麻醉医生根据临床经验调整泵入依托咪酯剂量.手术由同一操作熟练的医生进行.记录两组诱导前、麻醉期间、手术结束及清醒后的BIS值、依托咪酯总量、清醒时间、手术时间和麻醉恢复时间.结果 BIS组麻醉期间BIS值高于对照组,麻醉清醒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依托咪酯总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S指导依托咪酯用于ERCP麻醉安全有效,具有麻醉恢复快,麻醉药用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抑郁症患者存改良电抽搐治疗过程中脑电双频谱指数的变化.方法:采用改良电抽搐治疗的重度抑郁症患者25例,共进行100次治疗.术前用药为阿托品0.5 mg,麻醉诱导为异丙酚1.5~2 mg/kg,琥珀胆碱1.5 mg/kg.连续监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记录以下相应时点的BIS:(1)麻醉前基础值;(2)ECT前;(3)脑电图上抽搐消失;(4)睁眼;(5)睁眼后1分钟.同时纪录阻断血流的右臂的肌肉抽搐时间和腩电图(EEG)上的抽搐时间.结果:患者睁眼时BIS仅为58,患者术前BIS与年龄和病情程度无相关性.结论:电抽搐治疗后患者觉醒时BIS值较一般麻醉的患者显著低下,此类患者难于依靠BIS值判断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3.
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脑电脉冲的程度,与成人麻醉期间的意识有较好的相关性,但是在小儿和婴儿可利用的数据资料是有限的。本次研究对象为腹股沟斜疝手术后的患儿,评价从麻醉到清醒的BIS值与意识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脑电双频指数(BIS)对预测体动,术中知晓及意识的消失、恢复都具有一定的灵敏度.瑞芬太尼作为选择阿片受体激动剂,能有效抑制拔管应激反应.本研究在BIS 指导下,结合瑞芬太尼微量泵输注抑制拔管伤害性刺激,旨在寻求一种针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后平稳拔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脑电双频指数检测(BIS)在老年腹腔镜手术全麻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麻下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BIS组和对照组,各25例,BIS组连接麻醉深度监护仪在麻醉期间通过连续检测BIS,对照组根据生命体征的变化来调节给药剂量调控麻醉深度。监测指标:两组患者入室、插管即刻、插管后1min、切皮、术毕、离室、麻醉期间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术毕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结果麻醉诱导期BIS组丙泊酚用量、血压下降的程度、术中低血压发生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IS组术毕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在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中应用BIS监测麻醉深度调控麻醉,可使麻醉恢复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6.
美国经FDA认证,脑电双频指数(BIS)是监测麻醉意识状态的"金标准"[1],利用BIS监护仪可以有效帮助判断手术中患者心率、血压升高或降低的具体原因以指导使用镇静药物或镇痛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ICU、手术室、以及临床研究中。在腹腔镜手术中人工气腹可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从而对麻醉深浅的判断和麻醉药的用量产生影响。丙泊酚多用于此类手术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本文拟观察BIS监测对腹腔镜手术患者丙泊酚用量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老年患者选择丙泊酚诱导用量的指导价值.方法 全麻老年患者40例,年龄65~7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BIS监测下缓慢推注丙泊酚,使BIS值降至40~50时停止;B组根据经验使用丙泊酚1.5~2 mg/kg.两组均复合维库溴胺0.1 mg/kg,芬太尼3μg/kg后行气管插管.连续监测围诱导期的血压(BP)、心率(HR)和BIS;记录丙泊酚的用量和BIS值.结果 A组诱导用丙泊酚总量平均(1.33±0.50)mg/kg,明显少于B组的(1.62±0.70)mg/kg(P<0.05);B组BP和BIS值均明显降低于A组(P<0.05).结论 BIS监测能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丙泊酚诱导用量;在老年全麻患者,诱导用丙泊酚(1.33±0.5)mg/kg,既能取得足够的麻醉深度,又能维持较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8.
黄美华  项海  王彩仙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8):2551-2552
高碳酸血症是腹腔镜手术麻醉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本研究旨在观察七氟烷吸入麻醉下高碳酸血症对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气管插管全麻病人拔管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普通全麻病人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BIS组(B组).BIS组设定BIS值(目标BIS值65~69)吸痰拔管,记录术前、术中、拔管BIS值.对照组根据经验吸痰拔管并测定拨管时BIS值.两组均连续记录HR、MAP、SpO2,手术结束至拔...  相似文献   

10.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无痛胃镜麻醉深度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院自2002年开展无痛胃镜检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期,我科运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指导无痛胃镜检查的麻醉深度,降低知晓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年龄  相似文献   

11.
李琼  王凤芝  张明生  曲良超 《江西医药》2009,44(10):1001-1003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诱导方式对老年人全身麻醉诱导时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术中知晓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的老年人120例,随机分为P组和S组,P组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S组七氟脑电醚吸入麻醉诱导,记录两组从诱导开始至意识消失时间及有无插管反应,记录诱导前,入睡时,插管时,插管后1、2、3min时血流动力学指标和BIS值,术后第1、第4d各随访1次并询问有无术中知晓。结果P组插管时,插管后各时点的MAP和BIS值明显低于S组(P〈0.01),S组插管前后BIS值没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中知晓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对BIS和血液动力学影响较轻,诱导更平稳,更适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并探讨在静脉麻醉下脑电双频谱指数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明确在诱导插管过程中在喉部表面实施麻醉并复合异丙酚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采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BIS)临床麻醉患者659例,同时分析对唤醒时间以及唤醒时BIS的变化情况。结果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插管后1 min两组患者的MAP数值均上升,实验组MAP数值在插管后5min时比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对照组在插管后5min的HR数值明显要高于诱导前(P<0.05)。两组患者的BIS数值在麻醉诱导后较麻醉前明显减小(P<0.05),两组之间的BIS数值对比,对照组的在插管时与插管后1min时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BIS对异丙酚与芬太尼麻醉的患者实施监测,同时联合喉头地卡因喷雾麻醉,对患者的伤害刺激较小,具有理想的麻醉效果,能够更加有效并准确判断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3.
<正>麻醉深度的评估始终是伴随麻醉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患者术中的安全和术后的转归。在1997年10月美国麻醉医师年会上得到证实,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已于1997年批准认可脑电双频指数(BIS)可以作为麻醉镇静和深度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根据麻醉过程中丙泊酚输注的调节方法,将70例ASAⅠ~Ⅱ级、择期于全静脉麻醉(TIVA)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T组),每组35例:C组维持收缩压(SBP)90~140mmHg,舒张压(DBP)60~89mmHg;T组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40~60。分别记录两组各时点SBP/DBP、心率、BIS值及丙泊酚用量、拔管和离室时间,并于拔管和离室时进行警觉/镇静评分(OAA/S),术后评定有无术中知晓,探讨BIS对麻醉深度的监测和调控作用。结果表明,T组麻醉过程及复苏期间sBP/DBP及BIS值均较高,而丙泊酚用量减少、拔管和离室时间缩短、OAA/S值较高。因此,BIS可以准确监测和调控TIVA,加快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BIS监测用于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术麻醉的临床意义,选择择期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BIS指导麻醉组(BIS组)和临床指导麻醉组(对照组)。于麻醉诱导前(T_0)、诱导后(T_1)、气管插管后2 min(T_2)、锯胸骨2 min(T_3)、CPB前(T_4)、停CPB 10 min(T_5)及术毕(T_6)分别记录病人的HR、MAP、SpO_2、CVP、BIS。统计术中麻醉药用量,停CPB后及术后血管活性药用量;术后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结果表明,两组诱导后各时点HR与诱导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诱导前相比,两组诱导后MAP均降低,但BIS组MAP在T_1~T_5时点降低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BIS组的异丙酚、咪达唑仑和依托咪酯用量明显减少(P<0.05);需要处理的低血压发生率也明显下降;BIS组病人术后苏醒、拔管和ICU停留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BIS组术中、术后血管活性药的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CPB瓣膜置换术中应用BIS指...  相似文献   

16.
冯连秋  杨小丰  闫娜 《河北医药》2013,(18):2783-2784
脑电双频指数( BIS )是被美国麻醉医师学会( ASA )认可,能客观评定麻醉深度和意识状态的监测指标,可指导全身麻醉用药,已在临床麻醉中广泛应用。但是开颅血肿清除术的切口多在额颞部,往往影响电极片的粘贴,应用受限,临床研究报导较少。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BIS基础值比健康脑的基础值明显降低,对丙泊酚按常规进行效应室靶控浓度设定给药,缺乏科学依据。本文旨在研究开颅血肿清除术中,根据BIS基础值,丙泊酚设定不同的效应室靶控浓度,
  麻醉维持期根据BIS值的变化对效应室浓度再进行微调,以使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麻醉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以舒芬太尼麻醉方式为主,并选用保护心肌功能的异丙酚及咪唑安定,七氟烷静吸复合维持术中镇静,比较患者麻醉前后血压指标变化情况、心率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结果麻醉后收缩压(112.36±3.36)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63.36±3.25)mm Hg均低于麻醉前的(150.52±2.25)、(90.25±2.2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患者心率(69.02±0.58)次/min、BIS(42.36±1.36)均低于麻醉前的(98.12±0.26)次/min、(86.36±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手术的首要任务,应是防止心肌缺氧缺血,防止脑缺血缺氧,因此在麻醉前确保充分供氧,维持镇静,进行麻醉时应力求血液动力学保持平稳,在围手术期内适当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降低心脏负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咪达唑仑对全凭静脉麻醉下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效果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宝鸡市中心医院于2015年2月-2016年5月接受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患者102例,根据麻醉诱导给药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分别静脉注射丙泊酚、舒芬太尼及注射用顺苯磺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观察组则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并在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氟马西尼.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评价麻醉效果,比较两组术前及术中各时间点BIS,同时比较各项苏醒质量指标、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总用量、围术期认知功能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在诱导后3 min、气管插管时和诱导后1h的BI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拔管时间、呼唤睁眼时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总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术后24 h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和总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能提高全凭静脉麻醉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维持麻醉深度,并有效减少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快通道麻醉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拟行介入治疗的40例先心病患儿,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在BIS调控下丙泊酚(2mg/kg,维持BIS值在40~60,手术结束前20min,BIS维持在60~70)持续泵人;对照组由麻醉医师根据临床经验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用药。记录2组丙泊酚总用量、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丙泊酚用量[(145±16)mg]明显少于对照组[(196±33)m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恢复时间[(3.1±1.2)min]、拔管时间[(5.1±1.6)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意识恢复时间:(8.2±3.1)mn,拔管时间:(12.1±4.2)min],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1/20)]低于对照组[45.0%(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指导快通道麻醉可让介入治疗的先心病患儿术后尽早苏醒,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下靶控输注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对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水平的影响。方法:椎管内麻醉下手术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只进行椎管内麻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靶注DEX。靶控输注DEX方法:术中先以10 min靶控负荷量1μg.kg-1.(10 min)-1(T1),再以0.3μg.kg-1.h-1(T2),0.5μg.kg-1.h-1(T3),0.7μg.kg-1.h-1(T4)的剂量梯度递增,观察不同剂量下DEX对BIS的变化。结果:2组BIS比较,T1时,P<0.05,T2、T3、T4时P<0.01。结论:观察组较对照组在BIS水平上有明显差异,DEX镇静作用效果显著,对血流动力影响较小,无明显呼吸抑制,但需要监测心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