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LPCS)的病因、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LP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为胆系原因,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残留结石、胆管损伤性狭窄、胆囊管残留结石或过长、乳头良性狭窄、胆管功能紊乱、胆管肿瘤等,其中2例为胆管功能紊乱;12例为胃部疾病原因,包括胆囊结石并胆汁反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对17例胆系原因病例根据不同情况有5例行相应手术治疗,另12例保守治疗.随访32例患者:21例治愈,7例好转,4例无效.结论: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注意其他并发症、术中规范操作可有效预防LPCS.  相似文献   

2.
胆汁反流的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胆汁反流的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分析宋邦坤,杨吉生,沈达炜,刘斌,马德林,周亚,董学先,王强慢性胆系疾病为常见病,常常引起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包括胆汁反流(简称胆反)。现将我院1987-1994年期间所作常规肝胆显像病例中发现有胆汁反流的29例作一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3.
反流性食管炎是较常见的食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刺激食管黏膜而引起的炎症;正常人食管下段括约肌在不进行吞咽活动的时候是紧闭的,防止胃内容物向食管反流,但在一定诱因的作用下,此处括约肌不能正常地关闭,从而导致酸性的胃液或碱性的肠液反流入食管,并刺激、腐蚀食管黏膜,引起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4.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同时也是一种难治性疾病,其发生率约为5%[1-2].发生原因可能是胃部分切除术后或者是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导致胆汁和十二指肠肠液、胰液反流进入胃,损害胃黏膜屏障作用,引起患者胃黏膜出现充血、水肿、糜烂等[3-4].本研究通过对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探讨其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观察150例胆囊除,总胆管探查T管引流。将胆汁淀粉酶高于血淀粉酶最大值作为胰胆反流的依据,经与相关数据对照后,发现胆石症的胰胆返流率明显高于非胆石组,泥沙石返流率高于固醇石;结石并胰胆返流与结石无并发胰胆返流相比,前总胆管扩张率明显增高;12指肠液返流是一种明显的胰胆返流形式;女性胰胆返流高于男性。分析结石,胆管扩张与返流相关,且胆囊除术前、后均可能发生返流。12指肠液返流并非无害。女性返流多,可能与副胰管12指肠开口少相关。  相似文献   

6.
观察150例胆囊摘除,总胆管探查T管引流者。将胆汁淀粉酶高于血淀粉酶最大值作为胰胆反流的依据,经与相关数据对照后,发现胆石症的胰胆返流率明显高于非胆石组,泥沙石返流率高于固醇石;结石并胰胆返流与结石无并发胰胆返流相比,前者总胆管扩张率明显增高;12指肠液返流是一种明显的胰胆返流形式;女性胰胆返流高于男性。分析结石,胆管扩张与返流相关,且胆囊摘除术前、后均可能发生返流。12指肠液返流并非无害。女性返流多,可能与副胰管12指肠开口少相关。  相似文献   

7.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或胃大部切除后,胆汁反流入胃,因胆汁酸非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GER)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下段食管括约肌(LES)功能不全、胃动力紊乱、排空延迟而致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一种疾病,是小婴儿、尤其是新生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频繁呕吐,常引起体重不增、食管炎、肺部疾病、呼吸暂停及婴儿猝死等并发症[1]。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对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治疗效应。方法将291例BR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1例服用胆胃康胶囊,对照组60例服用西沙必利。结果胆胃康胶囊具有缓解和消除临床症状,调节幽门功能紊乱,抑制胆汁反流,抑制和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且有明显改善、消除胃黏膜炎症病变等作用,临床总有效率为92.9%,明显优于西沙必利。结论胆胃康胶囊具有消热利湿、舒肝利胆,调节幽门功能紊乱,抑制胆汁反流,并能治疗胃黏膜炎症病变。  相似文献   

10.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或胃大部切除后,胆汁反流入胃,因胆汁酸非特异性破坏胃粘膜屏障而引起胃粘膜炎性改变所致.  相似文献   

11.
胆系疾病与完整胃胆汁返流及其相关胃炎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群 《淮海医药》2007,25(3):246-247
目的 探讨胆系疾病与完整胃胆汁返流关系.方法 对我院近4年胃镜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未进行过胃肠手术患者,根据有无胆系疾病分别统计胃胆汁返流发生率,并观察胆汁返流与胃炎关系.结果 完整胃胆系疾病组合并胆汁返流的发生率(24.9%)明显高于无胆系疾病组(6.5%),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胆汁返流与胃炎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完整胃胆系疾病与胃胆汁返流及其相关胃炎关系密切,有胆系疾病史且临床有症状时可促胃肠蠕动和保护胃黏膜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99Tcm-DTPA进入动物消化系统后是否可被摄取进入其他器官以及Oddi氏括约肌经机械损伤后是否可随肠液反流到胆管 ,本文用大白鼠分别做了99Tcm -DTPA和99Tcm -PHY的胃肠显像及处死后测定内脏及血液内的放射性计数。再用两只猪做99Tcm-DTPA的胃肠显像及胆管引流术后胆汁内的  相似文献   

13.
范红  沈达伟 《云南医药》1995,16(1):16-17
通过对40例慢性腹泻患者进行B超胆系及γ闪烁扫描显像肝胆动态检查,发现较多慢性腹泻患者存在胆系功能失调状况及疾患,并对其引起腹泻的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贲门失弛缓症并发胃食管反流(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保庆  张宏伟 《河北医药》1998,20(2):126-127
贲门失弛缓症是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食管下括约肌在吞咽时无松弛,吞咽时食管同步收缩,无原发性食管蠕动,因而产生吞咽困难。检查见下括约肌静息压增高,产生胃食管反流是很难的。但有少数病例可发生胃食管反流,发生率很低,我们在术前24小时pH检查6例中证实1例有胃食管反流,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相似文献   

15.
<正>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由于胃以及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黏膜炎性病变,食管溃疡或狭窄是其严重的并发症。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和食管运动异常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常伴有胃排空和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与饮食、情志等多因素具有一定的关系~([1])。反流性食管炎常发生于西方国家,且其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幽门括约肌捏断联合十二指肠韧带松解在预防贲门癌术后反流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9例贲门癌近端胃切除患者术中行幽门成形联合十二指肠韧带松解作为A组,另选未行幽门括约肌捏断联合十二指肠韧带松解的18例贲门癌手术患者作为B组对照,通过术后进行反流症状监测,电子胃镜检查评价抗反流效果。结果通过比较37例贲门癌近端胃切除手术患者不同术式两组间反流症状评分及电子胃镜检查评分显示:A组反流性食管炎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抗反流术式方法简便,临床抗反流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焦健  黄燕飞  纳晔 《云南医药》2012,(4):360-361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又称十二指肠胃反流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胃炎,是由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包括胆汁、胰液和肠液)异常反流入胃所引起的胃黏膜病变,其原因多为消化道手术、胃肠结构异常或幽门功能紊乱所致[1]。在对该  相似文献   

18.
碱性反流性胃炎(胆汁性胃炎)是由于十二指肠内容物致胃粘膜损伤的临床综合征。该损伤由胆汁酸、胰酶抑或碱引起仍有争论。碱性反流性胃炎常发生于胃手术后,因其破坏幽门括约肌的保护功能,最常见于胃切除术后(Billroth Ⅰ或Ⅱ),也见于单纯性胃空肠吻合术或幽门成形术后。本综合征也见于胆囊切除术后和壶腹括约肌成形术后。在后一种情况,认为胰与胆道的分泌物持续进入十二指肠。因此,十二指肠内容物未被食物吸附,并大量反流入胃。无胃或胆道手术史的病人,也可发生碱性反流性胃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对71例具有ERCP指征的患者,先行十二指肠镜及ERCP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及临床需要,分别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取石术、鼻胆管引流术(ENBD)或胆总管支架置入术(ERBD)。结果:共有71例患者行ERCP检查,6例不成功,成功率为92%;胆管取石37例,EST39例,ENBD42例,ERBD5例;术后发生轻症胰腺炎1例,反流性胆管炎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无上消化道大出血、穿孔及重症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其相关治疗技术是诊治胆胰疾病的重要手段,具有微创、诊断价值大、疗效显著且安全的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胆胰反流性慢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9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46例胆胰反流性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15例接受胆胰分流术.术后随访2年以上,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疼痛强度及频度.结果 15例行胆胰分流术患者中,疼痛有效缓解14例.结论 对于有明确胆胰反流证据的慢性胰腺炎患者,胆胰分流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