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详细研究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分类以及神经影像学改变.方法采用血管内介入超选,应用尿激酶.结果疗效满意,5例患者恢复正常,1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脑梗塞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塞是急性脑动脉闭塞,影响大脑供血,主要以动脉的梗塞为主。传统的方法是采用静脉溶栓,效果尚有争议。经皮动脉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脑梗塞,为脑梗塞的治疗开辟了心的途径。我们自2000年3月至2003年10月用此方法治疗4例患者,溶栓后血管复通率为100%,最长3年术后追踪,3全患者生活质量良好,1例患者3天后死于心脏病发作。现将术中护理操作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动脉内溶栓的治疗时间及梗塞部位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5年10月间我院接诊的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研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分析不同治疗时间及梗塞部位对患者疗效的影响。结果:前循环梗塞患者的血管再通成功率明显高于后循环梗塞者(P0.05)。前循环梗塞患者的预后好的比例明显高于后循环梗塞者(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与其疗效无明显相关,临床应结合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血管腔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24例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24例,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室行血管腔内介入溶栓治疗.导管放置至血管闭塞段后,先将尿激酶20万单位溶解在50 ml注射器内,用注射泵在30 min内泵入,然后推注造影剂了解闭塞段溶通情况,必要时调整导管位置.随后患者返回病房,沿溶栓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溶栓过程中每隔6 h复查凝血功能1次.同时采取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对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治愈21例,其中5例患者在24 h后血管再通,11例在48 h后再通,5例在72 h后再通;无效3例.在3例人工血管血栓形成的患者中,2例溶栓效果较好.本组未发生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血管腔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效果确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急性脑梗塞早期动脉内溶栓护理体会。方法:结合96例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护理体会,针对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患者术后特点,强调重点观察指标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结果:96例病人中有43例完全恢复49例好转,其中2例溶栓后出血,并行开颅血肿清除术2例无变化。结论:急性脑梗塞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还需有专业训练的护理人员的密切配合和严谨的观察护理技术。  相似文献   

6.
血磁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18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有效方法,但至今所有方法均不能达到较明显的效果,尽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在最近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静脉溶栓效果较差且易引起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国内报道发生率4%~20%[1],虽然通过介入放射技术,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疗效较好,血管再通率高,并发颅内出血少,但由于该项技术受条件限制,很难在省级以下医院开展[1,2]。目前,国内多家医院报道了血磁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获得较好的疗效,鉴于血磁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应用血磁疗法治疗18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观察其凝血、抗凝、纤溶等指标的改变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范淑俊  薄锋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411-412
目的探讨介入的方法治疗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症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13例发病在6h以内患者进行介入血管内治疗,本组病例均是选用临床症状符合颈动脉系统卒中的患者,其中8例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造影证实所有患者都存在颈内动脉闭塞症。术中应用微导丝微导管通过闭塞处进行接触溶栓,溶栓后对残余狭窄应用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溶栓后24h、14d进行神经功能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3例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有9例血管再通,4例未通,术后复查脑CT示:1例脑出血,1例梗死后渗血。1例患者死亡;其中10例患者术后症状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在一定的时间窗内,应用介入方法治疗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症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姚声涛  贾建平  刘丽旭  唐文渊 《贵州医药》2007,31(12):1092-1094
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放射技术的发展,急性脑梗塞的动脉溶栓治疗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及早使用溶栓药物,使闭塞的脑动脉再通将是治疗急性脑梗塞最有效和最有希望的方法,但目前有关动脉内接触性溶栓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对照研究资料极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动脉内区域性和接触性溶栓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内溶栓的临床资料。治疗时间为起病1~24h。DSA全脑血管造影,找到闭塞的责任血管。根据闭塞的血管的情况选择区域性动脉溶栓和超选择性动脉插管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尿激酶以微量泵持续泵入,过程中经造影管或导引导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结果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88例,血管再通57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58例,血管再通38例。临床症状完全恢复及明显好转90例、占总病例60%,再次闭塞5例,脑出血5例,其中2例因脑疝死亡。结论神经介入动脉内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塞病人,经股动脉或颈动脉插管,用微导丝将微导管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尿激酶(UK)行溶栓治疗,对6例颅外段血和狭窄者,采用PTA消除,并注入罂粟碱扩张颅内血管。结果:颈内动脉闭塞10例、大脑中动脉16例、椎基动脉系统4例中,血管完全再通15例,部分再通12例,治疗3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100分20例,75~95分6例,占36.67%。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溶栓配合PTA和罂粟碱可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塞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塞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预后及转归与处理是否及时、正确密切相关.随着近年来半暗带理论的提出及神经介入放射学的快速发展,急性脑梗塞超早期动脉内溶栓在临床逐步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是目前认为脑梗塞早期获得再灌注、抢救濒临坏死的脑组织的有效方法[1~3].本文对10例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以期提高对脑梗塞动脉内溶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时应用介入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预后情况以及再通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治疗3d后和3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NIHSS评分,mRS评分和预后良好率、再通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接受静脉溶栓并联合介入治疗,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再通率有明显优势,且能够提高患者近期、远期的生活质量、神经功能,预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探讨该技术的适应症和并发症防治。方法:33例脑缺血一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狭窄程度大于70%)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前利用Doppler、CEMRA和DSA对血管有无狭窄及狭窄的范围、程度进行评估。手术中部分患者提前置放血栓保护伞,利用球囊导管对狭窄部位行预扩张,安放支架后用球囊导管进行支架内再扩张,支架成形术后,观察手术期脑栓塞发生情况,术后联合中药治疗。结果:受治的33例患者狭窄完全消失,支架定位准确,1例术中发生脑梗塞,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3~13个月(平均7.3个月),均未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塞。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使用血栓保护伞可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LOI与临床结局的关系及其预测因素。方法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单侧前循环急性血管闭塞大病灶卒中并伴有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共计71例。行血管内介入再通术38例患者为介入组,未行者33例为对照组。随访12个月后多变量回归模型预测LOI和不良神经功能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LOI是不良反应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也是静脉溶栓的早期预测指标,再灌注时间窗>6 h是LO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变的相关信息做出准确、早期判断,对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及预后评估有着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孟祥志  文秀芬 《河北医药》2012,34(24):3784-3785
随着放射介入学的发展及普及,临床上盆腔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大出血,采用介入治疗手段进行靶动脉栓塞术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由于介入方法止血迅速、疗效可靠、患者不良反应少已得到临床的肯定和认可。近年来我院引进GE大型C臂血管治疗仪,对30例妇产科急性大出血患者进行急诊介入髂内动脉或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介入检查对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5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对其进行DSA介入检查及治疗中介入DSA术,观察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改变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5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经过DSA检查后发现15例血管正常;41例患者血管异常,其中后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动脉闭塞5例,脑动脉畸形6例,大脑动脉狭窄28例。对41例血管异常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血管完全再通的患者16例,血管部分再通的患者23例,血管未通的患者2例。患者病变较治疗前改善情况显著,病区的面积狭窄度治疗前后分别为(46.1±10.6)%,(12.8±5.3)%;直径狭窄度治疗前后分别为(43.1±11.5)%,(12.1±4.3)%;病变长度治疗前后分别为(7.6±2.3)mm,(11.1±2.2)mm;最小直径治疗前后分别为(0.8±0.3)mm,(2.4±0.8)mm;各个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介入检查提高了疾病的检出率,对治疗提供了依据,具有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孙靖  史万超  苏治国  怀鹏  刘振林  林宏  秦立剑 《哈尔滨医药》2012,(5):337+341-337,341
目的 分析双容积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术,应用数字减影三维重建技术中双容积重建技术,评价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结果 16例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均应用双容积重建功能评价,9例依据重建结果调整介入栓塞治疗方案,其中5例重建后继续填充弹簧圈。3例撤出突入载瘤动脉内弹簧圈,1例辅助应用支架治疗。结论 双容积重建技术能够更加清晰反映出动脉瘤介入血管内治疗中动脉瘤栓塞效果,弹簧圈与动脉瘤及载瘤动脉之间的关系,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的开展提供更直观、清晰的重建影像。  相似文献   

18.
张宏光  杜玲华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8):85+89-85,89
目的探讨外伤后肢体动脉急性闭塞介入溶栓治疗的治疗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2009年5月-2010年6月对本院20例外伤后肢体动脉急性闭塞患者,进行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观察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DSA造影清晰显示肢体动脉闭塞段部位、范围及程度。20例均为急性病例,其中溶栓后16例闭塞血管完全再通,溶栓成功率为100.0%,临床症状得到完全缓解;2例闭塞血管部分再通,开通程度〉85.0%,临床症状明显得到缓解,总有效率为90.0%。结论外伤后肢体动脉急性闭塞通过介入溶栓治疗,治疗效果良好,而且并发症少,是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段.同时为外科手术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早期血管内介入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5月接收的70例急性进展性年卒中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研究组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57.14%低于研究组82.86%(P<0.05);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SS-QOL评分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ADL评分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率11.43%略低于对照组20.00%,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血管内介入较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进展性脑卒中疗效更好,患者预后好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神经介入手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7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神经介入手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对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组70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血管再通率为95.7%。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NIHSS评分及AD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介入手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提高堵塞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