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中国药房》2017,(19):2688-2692
目的:比较黄芪破壁饮片煎煮、冲泡与传统饮片煎煮后有效成分溶出含量的差异,为黄芪破壁饮片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黄芪破壁饮片和传统饮片最优的煎煮工艺[液料比(m L/g)、煎煮次数、煎煮前浸泡时间(min)]以及破壁饮片最优冲泡工艺[水温(℃)、液料比、冲泡次数],在各自的最优工艺下比较5种成分(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在不同煎煮/冲泡时间点的溶出含量差异。结果:黄芪破壁饮片按最优煎煮工艺(液料比50∶1,煎煮前不浸泡,煎煮2次)煎煮5~10 min时其有效成分溶出含量已达到传统饮片煎煮(煎煮前浸泡30 min,液料比50∶1,煎煮3次)30 min的溶出含量;其在最优冲泡工艺(液料比75∶1,水温100℃,冲泡3次)下有效成分可以达到传统饮片煎煮时溶出含量的80%~90%。结论:黄芪饮片经过破壁后有效成分溶出速率更快,可以免去煎煮前浸泡时间,并减少煎煮时间、次数,煎煮效率显著提高;临床使用时可采用冲泡方式。  相似文献   

2.
杭菊中绿原酸含量花期动态积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婧哲  张青云 《安徽医药》2007,11(6):522-523
目的 为杭菊花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5个杭菊栽培品种花期的不同开放阶段绿原酸含量及其变化规律.结果 小汤黄、早小洋菊、晚小洋菊、大洋菊均在70%开放期时绿原酸含量达到最高,异种大白菊绿原酸含量随着开放度的增加而不断增高.结论 绿原酸含量因5个杭菊栽培类型不同而不同,并在各个开放期中呈现规律性变化.从而为判断菊花确定适宜采收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南药学》2014,(12):1182-1186
目的比较菊花和菊茎化学成分及调节脂代谢作用机制的差异。方法采用HPLC法比较菊花和菊茎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差异;采用油酸钠诱导的方法,建立Hep G2细胞脂肪蓄积模型,考察不同浓度菊花和菊茎提取物对Hep G2细胞中脂肪蓄积的影响;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Hep G2细胞内SREBP-1c、FAS、ACC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结果菊花样品中绿原酸、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成分含量均高于菊茎且菊茎中未检测出木犀草苷成分;高、中浓度的菊花和菊茎样品均能显著降低油酸钠诱导Hep G2细胞脂肪蓄积;菊花和菊茎均能上调FAS基因m RNA表达,下调SREBP-1c、ACC基因m RNA表达。结论虽然菊花及菊茎化学成分差异明显,菊茎也具有抑制脂肪蓄积活性,有进一步研究与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四种药用菊花内在质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4种主要药用菊花中不同成分的含量。方法以挥发油、总黄酮和绿原酸为指标,对4种药用菊花的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挥发油含量以滁菊最高,杭菊最低;总黄酮含量以贡菊最高,毫菊最低;绿原酸含量以杭菊最高,贡菊最低。结论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均高者才是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化黄芪蜜炙、盐炙、醋炙工艺,并比较不同炮制品水溶出物溶出率、黄芪甲苷含量差异。方法:采用均匀设计试验,以加辅料(蜜、盐、醋)倍数、浸泡时间、炒制时间、炒制温度为考察因素,以水溶出物溶出率、黄芪甲苷含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优选炮制工艺;采用香草醛-硫酸比色法测定黄芪甲苷含量。结果:蜜炙、盐炙、醋炙最优工艺为加蜜、盐、醋倍数分别为1:7、1:1、1:1(均为V/V),炒制时间分别为13、5、5min,炒制温度分别为70、240、70℃,浸泡时间均为0.5h;盐炙黄芪水溶出物溶出率高于醋炙品,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3种炮制方法下黄芪甲苷含量差异不明显。结论:所选工艺稳定、可靠;不同炮制方法对水溶出物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不同品种菊花质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不同品种菊花的质量差异。方法对引种于浙江桐乡菊花种质资源圃的不同品种菊花采用UV测定总黄酮含量;水蒸气蒸馏法测定挥发油含量;HPLC测定绿原酸、木犀草苷、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结果不同品种菊花有效成分含量有较大差异,与引种栽培的菊花相比,浙江地产菊花具有较明显的优势。结论地方品种更适合在当地的自然条件栽培,这也是保证道地药材菊花道地性优势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克拉霉素片的溶出曲线比较法,比较7家国产制剂与参考制剂在不同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曲线。方法 采用桨法,转速为50r/min,分别用pH6.0、pH6.8、pH7.0缓冲液为溶出介质,参考2015年版《中国药典》克拉霉素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和系统适用性,测定累计溶出率,采用单点判定法和相似因子法比较7家国产制剂与参考制剂溶出曲线的相似性。结果 2家国产制剂在pH6.0缓冲液中的溶出曲线与参考制剂相似,1家国产制剂在pH6.8缓冲液中的溶出曲线与参考制剂相似,3家国产制剂在pH7.0缓冲液中的溶出曲线与参考制剂相似。结论 采用pH6.0、pH6.8、pH7.0缓冲液作为溶出介质,可有效区分不同工艺的克拉霉素片;国产制剂与参考制剂的溶出曲线在上述溶出介质中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钾在4种介质中的稳定性及自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市售品和原研制剂在不同介质中的溶出曲线,分析体外释放行为.方法:采用已知含量的原料溶解于不同溶出介质中,在不同的时间段测定其色谱峰面积,考察其稳定性.参考日本橙皮书中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溶出曲线的测定方法,以不同溶出介质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进行溶出曲线考察.采用f2因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克拉维酸在pH1.2、pH4.0溶出介质中1 h分别降解90%和3%,在水、pH6.8介质中8 h稳定;阿莫西林在pH1.2溶出介质中1 h降解3%,在水、pH4.0、pH6.8溶出介质中8 h稳定.C厂样品与B厂样品在不同溶出介质中溶出曲线均与A厂(原研)产品相似;C厂样品与B厂样品在pH1.2的盐酸溶液与pH4.0的醋酸缓冲溶液中前10 min的溶出速度较原研A药品快10%~20%.D厂样品、E厂样品在水介质下与原研样品不具有相似性.结论:克拉维酸溶液(pH1.2)稳定性极差;国内有些厂家产品在4种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曲线与原研产品不一致,质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电子紫砂药壶、电子陶瓷药壶和电磁炉不锈钢器皿对银翘散煎煮的效果。方法:分别用电子紫砂药壶、电子陶瓷药壶和电磁炉不锈钢器皿煎煮银翘散,测定其在不同煎药器煮沸20min后的收膏率和绿原酸含量。结果:电子紫砂药壶、电子陶瓷药壶与电磁炉不锈钢器皿煎煮后的收膏率和绿原酸含量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电子紫砂药壶与电子陶瓷药壶煎药的收膏率无显著性差异,但二者煎煮后的绿原酸含量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选择电子陶瓷药壶煎药效果为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银黄口服液制备过程中绿原酸含量的稳定性。方法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制剂制备工艺基础上,以药液pH、煎煮时间、灭菌方式为自变量,考察绿原酸的含量变化,并比较法定工艺与优选工艺制备的样品中绿原酸的含量;于温度(40±2)℃、相对湿度为(75±5)%环境下进行6个月加速试验,考察不同灭菌条件下制剂中绿原酸的含量变化及微生物限度。结果煎煮前调节药液pH至6.0,煎煮30 min,80℃水浴60 min灭菌后,制剂中绿原酸的含量最高;与法定工艺相比,此工艺下制备的制剂中绿原酸转移率提高了24.95%;80℃水浴60 min灭菌后制剂中微生物限度检验均合格。结论该工艺合理、可行,能有效提高银黄口服液中绿原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刘向荣  赵宝玲  刘立民 《江西医药》2012,47(7):623-624,657
目的 考察3种含绿原酸的中药注射液与说明书规定的输液配置稳定性.方法 参考药品说明书、中国药典、质量标准以及相关文献的检查方法,分别考察12h内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3种含绿原酸的中药注射液与输液配置后的外观性状、pH值、不溶性微粒、绿原酸含量的变化.结果 配置6h外观性状、pH值、不溶性微粒、主成分变化不大,但9h后不同注射液绿原酸含量下降,微粒数也有不同程度增加.结论 含绿原酸的中药注射液与输液配置后宜在6h内使用,不同含绿原酸中药注射液的配置稳定性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菊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及其在不同品种和部位中含量的差异。方法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为指标,首先对微波法和超声波法提取工艺进行比较,考察提取方法对菊花中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最佳的提取方法,研究比较三种开封观赏菊花与药用怀菊花以及大立菊的花、茎、叶中总黄酮含量的差异。结果超声波法提取效率较高,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80%,料液比(质量与体积比)为1∶25,提取时间为30 min。总黄酮质量浓度在2070 mg·L-1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5%,RSD为1.81%;三种开封观赏菊花中紫悬崖菊的花中总黄酮含量最高,大立菊的花中黄酮含量最低,且均高于怀菊的花中总黄酮含量;其中大立菊的花中的黄酮含量最高,叶中的黄酮含量次之,茎中的黄酮含量最低。结论超声波法提取效率高、稳定性好,可作为菊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可靠、稳定性好,为观赏性菊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热毒宁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输液配伍后的稳定性。方法利用光阻法测定热毒宁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及10%葡萄糖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热毒宁注射液分别与上述注射液配伍放置8h内栀子苷及绿原酸的含量变化,以及溶液外观和pH值的变化。结果热毒宁注射液与上述3种输液配伍后,微粒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8h内pH值以及栀子苷、绿原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变化,而与10%葡萄糖溶液配伍4h后pH值及绿原酸含量显著改变(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与10%葡萄糖注射液不宜配伍,与其余注射液配伍应注意不溶性微粒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8个不同厂家生产的盐酸洛美沙星胶囊的体外溶出情况,以考察产品质量。方法:采用转篮法(转速为100r/min)进行体外溶出度试验,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洛美沙星的含量,分别以盐酸溶液(0.1mol/L)、水、磷酸盐缓冲液(pH6.8)和醋酸盐缓冲液(pH4.0)为溶出介质,测定盐酸洛美沙星胶囊的溶出度。结果:8个厂家的盐酸洛美沙星胶囊在盐酸溶液(0.1mol/L)的溶出介质中30min溶出量均达到80%以上,在其他不同溶出介质中溶出差异大。结论:不同厂家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测定进口和国产氨氯地平片在4种不同介质(水、pH 1.2、pH 4.0、pH 6.8)中的溶出度.采用桨板法,转速为50r/min,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检测波长240nm.结果显示,在pH 1.2介质中,国产片与进口片溶出行为与累积溶出度无显著性差异;在水、pH 4.0和pH 6.8介质中,国产片与进口片溶出行为有差异,累积溶出度无显著性差异.但在pH 6.8介质中,国产片与进口片累积溶出度都较其他介质低.  相似文献   

16.
唐春燕  蒋微 《上海医药》2009,30(8):373-375
目的:考察热毒宁注射液中绿原酸在6种常用输液中的稳定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热毒宁注射液中绿原酸在6种常用输液中12 h内的含量变化,观察溶液颜色,测定PH变化.结果:热毒宁注射液加入6种输液后放置12 h,颜色无明显变化,未见沉淀生成,pH改变不大,绿原酸含量变化不显著.结论:热毒宁注射液在6种常用输液中12 h内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3种市售伊曲康唑胶囊(制剂A、B和C)在4种pH条件下不同时间点的体外溶出度,并比较它们的差异。方法采用桨法测定溶出度,计算3种制剂在不同pH条件下的累积溶出百分率,并绘制累积溶出曲线。对于pH1.0条件下的溶出数据用威布尔(Weibull)方程进行拟合,并对溶出参数t_(50)、t_d、m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用相似因子法考察3种制剂的体外溶出差异。结果在pH 1.0的溶出介质中,制剂A的t_(50)、t_d均小于制剂B;而制剂A在30min之后的累积溶出百分率均大于制剂C,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H 1.0中制剂A与B、C的相似因子分别为63.58和67.03。结论3种制剂的体外溶出度随pH不同而不同,其中药物在pH 1.0的介质中溶出较快,而在其他3种介质中3种制剂1 h溶出量均不足5%。在pH 1.0条件下,制剂A的体外溶出20 min前均快于制剂B,而其30 min后的溶出量均高于制剂C,可供临床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8.
超微粉碎对穿山龙薯蓣皂苷溶出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国华  陈世虎 《中国药业》2008,17(23):41-43
目的对比研究超微粉碎前后穿山龙薯蓣皂苷的溶出率。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浸泡30min、浸泡12h、回流30min、超声4种方法提取的穿山龙薯蓣皂苷溶茁率。结果穿山龙微粉薯蓣皂苷提取率明显高于细粉及其他规格,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微粉用50%乙醇冷浸,加10倍量水,超声20min。结论细胞级微粉技术工艺可提高穿山龙薯蓣皂苷提取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不同厂家氨苄西林/丙磺舒胶囊在不同pH值溶出介质中的溶出度.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溶出度第二法、转速50r/min、溶出介质1000ml,HPLC法测定药物浓度.结果建立的HPLC法符合测定要求;不同pH介质对溶出度有影响.结论三个厂家氨苄西林/丙磺舒胶囊溶出度在四种溶出介质中的溶出程度与速度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用稀醇提取法从金银花中提取绿原酸的最佳条件。方法用稀醇提取法从金银花中提取绿原酸用正交设计选取最佳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12倍量45%乙醇,调pH值至8,75℃水浴浸泡,回流2.5h。影响绿原酸含量的因素顺序是:乙醇浓度>乙醇倍量>pH值>回流时间>浸泡温度。结论稀醇提取法为金银花提取绿原酸是目前较好的一种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