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利用实时细胞分析(RTCA)Cardio系统,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及整体动物实验评价速效救心丸抗心律失常作用。方法 培养原代大鼠乳鼠心肌细胞,接种于E-Plate Cardio 96,分析3 600/孔、20 000/孔以及90 000/孔接种浓度心肌细胞的细胞指数(CI)和搏动图形;MTT法检测速效救心丸(10、20、40、80、160 μg/mL)对原代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考察速效救心丸(160 μg/mL)对乌头碱(8 μmol/L)诱发心律失常的心肌细胞搏动频率、搏动幅度的影响;舌下iv乌头碱50 μg/kg制备大鼠心律失常模型,利用八导生理记录仪观察速效救心丸(54、270 mg/kg)对Ⅱ导联心电图的影响。结果 20 000/孔为最佳接种浓度,CI值在观察时间内成对数生长,细胞形成同步搏动,波形正常且持续时间长;在10~160μg/mL浓度范围内,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细胞活力均没有明显影响。RTCA Cardio系统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速效救心丸能显著降低心肌细胞搏动速率(P<0.01)、显著增加心肌细胞的搏动幅度(P<0.01)。动物实验发现,速效救心丸能有效对抗乌头碱诱导的心律失常、改善乌头碱对实验动物RR间期的抑制作用和对心率的促进作用、降低乌头碱诱导的室颤发生率(P<0.01、0.001)。结论 RTCA Cardio系统能实现对心肌细胞的实时监测,可以检测心肌细胞的搏动情况;速效救心丸能有效对抗乌头碱诱导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了桂利嗪(Ci)对体外培养大鼠乳鼠心肌细胞自发性搏动频率动作电位的影响及对乌头碱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Ci能降低劝作电位的最大上升速率和动作电位幅度;能减少心肌细胞的自发性搏动频率;及能拮抗乌头碱增加心肌细胞自发性搏动频率的作用。提示Ci可能有抑制心肌细胞快钠通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乌头碱对乳鼠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乌头碱对乳鼠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SD乳鼠心肌细胞,给予100.0、10.0、1.0、0.1 μg·ml-1的乌头碱染毒后,观察乳鼠心肌细胞的形态及细胞搏动的情况,测定丙二醛(MDA)的含量,并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 随着乌头碱浓度的增加,心肌细胞存活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乌头碱浓度>1.0 μg·ml-1时,心肌细胞的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MDA的含量随剂量的增加而明显升高(P<0.01).结论 乌头碱浓度>1.0 μg·ml-1时,对乳鼠心肌细胞有明显的氧化损伤作用,同时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4.
去葡萄糖竹节参皂苷Ⅳa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去葡萄糖竹节参皂苷Ⅳa(DCⅣa)是否具有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采用氯化钡、乌头碱、毒毛花苷G及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诱发大鼠或豚鼠心律失常模型,八道生理记录仪观察并记录Ⅱ导联心电图,观察DCⅣa对实验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结果DCⅣa能缩短氯化钡和乌头碱诱发大鼠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增加恢复正常心律的动物数;增加诱发豚鼠心律失常的毒毛花苷G用量;延长冠脉结扎致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的潜伏期,缩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降低室颤发生的百分率。结论DCⅣa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低剂量乌头碱对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心肌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cardiomyocytes,hiPSCs-CM)代谢的影响。方法100 nmol·L-1乌头碱对hiPSCs诱导分化的hiPSCs-CM细胞持续给药后,能量代谢分析仪(Seahorse)检测代谢表型变化;微电极阵列(Microelectrode array,MEA)检测电生理参数;qRT-PCR检测脂糖代谢关键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hiPSCs-CM中多能性转录因子的表达。结果100 nmol·L-1乌头碱持续给药后,hiPSCs-CM代谢表型从氧化磷酸化向糖酵解方向偏移;脂代谢调控关键基因表达降低,而葡萄糖转运蛋白1(facilitative glucose transporters 1,Glut1)与转运蛋白4(facilitative glucose transporters 4,Glut4)比值明显升高;hiPSCs-CM收缩力降低(收缩频率增加且振幅减弱)、兴奋传导延迟,但未见明显心律失常指征。结论低剂量乌头碱持续给药会诱导心肌功能出现明显变化、能量代谢模式发生明显重构,这可能与其导致心肌细胞多能性增强和/或能量代谢底物选择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观察了索他洛尔对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的作用,索他洛尔3-300μmolL-1引起心肌细胞簇搏动频率浓度依赖性减小,3和30μmolL-1能部分对抗乌头碱的正性频率作用,30μmolL-1也能部分对抗毒毛花苷G的正性频率作用,索他洛尔3和30μmolL-1延长50%和90%动作电位时程和搏动周期长度.结果提示,索他洛尔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与抑制K+外流有关,也可能抑制Na+内流.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研究尼可地尔(nicorandil,Nic)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并观察Nic对培养心肌细胞自发性搏动频率及动作电位的影响.结果:Nic能使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自发性搏动频率下降.Nic 60 μmol L~(-1)对CaCl_21 mmol L~(-1)及异丙肾上腺素2 μmol L~(-1)增加的细胞搏动率有抑制作用.Nic 32和160 μmol L~(-1)能使动作电位幅度(APA)及最大上升速率(V_(max))明显下降,使动作电位时程(APD_(50),APD_(90))缩短,搏动周期(SCL)显著延长.结论:Nic的抗心律失常机制与其对心肌细胞的直接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乙胺噻嗪抗心律失常作用是否与抑制慢反应心肌细胞有关。方法 在体外培养大白鼠乳鼠心室肌细胞 ,采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和细胞内动作电位记录方法 ,研究乙胺噻嗪对这种慢反应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传导性和动作电位时程等电生理参数的影响。结果  0 1~ 5 0 μmol·L-1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自发性搏动频率 ,最大抑制率为 5 2 % ,半效抑制浓度为 0 17μmol·L-1;乙胺噻嗪作用心肌细胞后15~ 30min ,对搏动频率的抑制作用开始达稳态 ;2 5 μmol·L-1乙胺噻嗪负性频率作用达稳态时 ,部分对抗了 2mmol·L-1氯化钙和 1μmol·L-1异丙肾上腺素的正性频率作用 ,完全对抗了 0 2mg·L-1乌头碱的正性频率作用 ;0 3、0 9、2 5μmol·L-1乙胺噻嗪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动作电位参数APA、OS、Vmax、SP4和MDP ,剂量依赖性延长动作电位周期长度SCL ,0 9、2 5 μmol·L-1略延长APD90 。结论 乙胺噻嗪对慢反应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和传导有明显抑制作用、略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乙胺噻嗪对慢反应心肌细胞自律性的抑制可能与抑制Ca2 + 和Na+ ,特别是Na+ 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尖叶假龙胆中制备的当药醇苷对抗乌头碱致小鼠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尖叶假龙胆地上部分,用70%乙醇回流提取,分别以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取正丁醇部分浸膏,用葡聚糖凝胶柱分离、纯化,得黄色粉末。采用昆明种雄性小鼠,以乌头碱制备心律失常模型,灌胃给予当药醇苷低剂量(1.2μg·kg-1)、中剂量(12μg·kg-1)、高剂量(120μg·kg-1),并以利多卡因作为阳性对照,通过观察各组心电图改变,记录早搏、传导阻滞、心动过速、室颤的次数以及检测小鼠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研究当药醇苷抗小鼠心律失常的作用。结果黄色粉末为当药醇苷,经HPLC检测纯度为98.2%。药理学研究表明,当药醇苷三个剂量均能够通过缓解小鼠由乌头碱引起的传导阻滞和室速症状,使小鼠心律失常总评分显著降低;当药醇苷中、高剂量能够显著降低模型动物血清中CK-MB活性。结论当药醇苷对乌头碱致小鼠心律失常有明显缓解作用,并对心肌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简易光电成像系统记录胚胎干细胞(ES细胞)体外定向分化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为药物诱导ES细胞体外定向分化心肌细胞提供量化评价指标。方法以简易光电成像系统记录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并以维A酸和淫羊藿苷诱导ES细胞定向分化心肌细胞为例,收集分化过程中发育依赖性基因(α-肌球蛋白重链、心室肌球蛋白轻链及β-肾上腺素受体)和心肌特异性蛋白(α-辅肌动蛋白和肌钙蛋白T)表达情况,同步分析光电成像信号与分子生物学指标的一致性。结果光电成像系统可灵敏反映分化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在与维A酸和淫羊藿苷共培养体系中,搏动频率与心肌发育依赖性基因、蛋白表达和β-肾上腺素受体形成等一致,可体现心肌分化的不同时间段。结论简易光电成像系统能灵敏记录ES细胞定向分化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此搏动频率与细胞分化成熟程度一致,可望成为药物诱导分化心肌细胞初步评价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