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联合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CLTCI)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持续镇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0例实施机械通气并需持续镇静的ICU患者按镇静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BIS反馈控制下的丙泊酚CLTCI进行镇静,对照组采用丙泊酚常规输注进行镇静。记录镇静前5min及镇静开始后5min、30min、1h、6h、12h及24h时2组的Ramsay评分、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观察组的BIS,分析BIS与Ramsay评分的相关性;比较2组的镇静效果。结果BIS与Ramsay评分呈负相关(P<0.05);镇静前,2组的Ramsay评分、HR及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后1h开始2组HR、MAP均明显低于镇静前(P<0.05);2组间镇静前后MAP平均降低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维持合理镇静时间百分比(76.7%)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BIS与Ramsay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评估指标。在BIS反馈控制下的丙泊酚CLTCI镇静方法对ICU患者的疗效较稳定,镇静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CU危重患者躁动的持续镇静治疗。方法对ICU 26例危重躁动患者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咪达唑仑,观察镇静效果及动态监测给药前、后及停药时Ramsay评分或镇静-躁动(SAS)评分,评判镇静效果,个体化镇静处置措施使其Ramsay评分或SAS评分稳定在2-4分。结果咪达唑仑持续镇静在ICU危重患者躁动治疗中有良好的镇静效果,起效快,用量小,安全,方便。结论使用咪达唑仑持续镇静治疗ICU危重躁动患者并采用间断唤醒,安全性高,预后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用于监测镇静深度的价值。方法4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肢手术患者,ASAⅠ~Ⅱ级。腰麻平面稳定后,丙泊酚效应室靶控输注清醒镇静,靶浓度从0.5μg/ml开始,输注5min后递增,递增梯度为0.5μg/ml,直至改良清醒镇静评分(OAA/S)为0分。记录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每变化0.1μg/ml时的BIS、AAI和OAA/S评分,并记录脑电信号采集成功率和脑电信号的恢复时间。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对AAI、BIS与改良OAA/S评分、EC进行相关分析。计算AAI、BIS预测不同改良OAA/S评分的预测概率(Pk)。结果异丙酚镇静时AAI和BIS与改良OAA/S镇静评级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AAI的相关系数高于BIS(P<0.05),AAI和BIS对不同改良OAA/S评分时意识状态Pk值分别为0.93、0.92(P>0.05);异丙酚镇静时AAI、BIS与EC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脑电信号采集成功率:BIS组>AAI组;脑电信号的恢复时间:BIS组>AAI组。结论丙泊酚TCI镇静时AAI同BIS一样能够准确反映患者的镇静深度变化,但AAI监测镇静深度的价值略高于BIS,AAI较BIS更能实时、快速监测麻醉镇静深度,BIS较AAI更容易获得良好的脑电信号。  相似文献   

4.
BIS和CSI在老年患者异丙酚靶控镇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莉丽  熊云川  熊平  李达 《江西医药》2007,42(10):920-922
目的 比较在无手术刺激状态下,老年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不同镇静程度时,大脑状态指数(CS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老年择期手术患者18例,年龄65~78岁,ASA Ⅰ~Ⅱ级,所行手术不限.全麻诱导前行异丙酚靶控输注(TCI)镇静,靶浓度由0.5μg/ml开始,递增梯度为0.5μg/ml,间隔时间为5min,直至镇静评分(OAA/S)为0后5min停止.试验中,监测并记录患者的CSI、BIS值,间隔20s行OAA/S镇静评分.记录靶控输注系统预测的效应部位浓度值(CE),每变化0.1μg/ml时的数值及时间.结果 镇静程度(OAA/S)的变化与CE、BIS、CSI有线性回归关系:与CE呈负相关,与BIS、CSI呈正相关.相关性的程度依次为CE>BIS>CSI.BIS与CSI的监测均能很好地反映患者的镇静程度,但两者对OAA/S变化的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随着CE的变化,BIS和CSI可以很好地反映异丙酚对老年患者的镇静程度,CSI的灵敏度更高一些;但是两者对预测体动反应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评价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需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20例重症患者,使用丙泊酚或咪达唑仑进行处理,直至达到理想的镇静目标。记录镇静前及达到镇静目标后120 min患者的经皮血氧饱和度(SpO_2)、吸氧浓度(FiO_2),对BIS值与Ramsay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镇静后患者的SpO_2显著高于镇静前,FiO_2显著低于镇静前,均有P <0.05。经Spearman's等级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为-0.845,P=0.0001。BIS与Ramsay评分呈负相关,表示镇静程度越深,Ramsay评分越高,BIS值越低。结论采用脑电双频指数评价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具有简单、客观、安全可靠等优点,是评价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麻醉深度指数与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镇静深度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麻醉深度指数(CS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4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体质量指数20~30 kg/m2,随机分为R0、R2、R4、R6组,每组11例.R0组麻醉诱导时靶控输注(TCI)生理盐水,R2、R4、R6组分别以效应室靶浓度2、4、6 μg/L TCI瑞芬太尼,10 min后TCI异丙酚,初始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均为1.5 mg/L,每4 min增加0.5 mg/L,改良警觉/镇静(OAA/S)评分为1分时给予强直刺激,直到患者对刺激出现有意识的反应消失为止.记录患者的CSI和BIS,每间隔20 s行改良OAA/S评分,记录TCI系统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每变化0.1 mg/L时的数值和时间.计算CSI和BIS预测不同改良OAA/S评分的预测概率(Pk).结果:4组患者CSI及BIS与改良OAA/S评分均有较好的相关性,4组患者CSI及BIS在不同改良OAA/S评分时的镇静深度均表现出较高的Pk值(Pk>0.85).4组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及强直刺激消失时的CSI50小于BIS50.结论:CSI与BIS一样能够较好地反映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标准化镇静护理在ICU有创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的实验对象为2013年3月至2015年11月100例ICU有创通气患者,根据随机法分成常规组和标准组。其中常规组患者行常规镇静护理,标准组患者行标准化镇静护理。对比两组患者Ramsay评分、不良事件、镇静药物使用量和使用时间、ICU留观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发现,标准组Ramsay评分、不良事件、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常规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镇静药物使用量、使用时间、ICU留观时间相似组间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标准化镇静护理在ICU有创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有助于提高镇静效果,减少镇静不良事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预防ICU患者非计划性气管拔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3例神志清醒的气管插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62例与对照组61例,实验组采用BIS监测对照组采用镇静-躁动评分(SAS评分)进行镇静管理,对2组患者气管插管期间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BIS监测比SAS镇静评分法更适合于气管插管患者的镇静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有效性及护理。方法 31例机械通气患者首先给咪达唑仑负荷剂量0.02mg/kg缓慢静脉注射后,再以0.02mg/(kg h)的剂量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内泵入,每隔30min监测患者的镇静指数及意识状况,直至达到目标镇静评分水平。镇静治疗过程中,加强病情观察,及时监测镇静水平,重视呼吸道管理,实施每日唤醒计划,做好基础护理、安全护理。结果 31例患者在咪达唑仑负荷剂量下均能够达到镇静效果,Ramsay评分均在3-5级;在维持剂量时也能保持等效的镇静效果。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镇静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提高对机械通气的耐受能力,减少意外拔管;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护士使用镇静评分工具的情况,为进一步提高危重患者镇静护理水平提供改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调研某三甲医院ICU护士,通过问卷星和微信群网络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填写完毕后当场回收问卷.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46份.主观评估工具中的躁动镇静评分(RASS)的使用率最高,其次是Ramsay镇静评分,镇静-焦虑评分(SAS)及护士镇静交流评分(NICS).而作为客观评估工具代表的脑电双频指数(BIS)仅占5.5%;部分护士(6.8%)工作中未采用任何镇静评估工具,主要凭借工作经验来管理危重患者的镇静治疗.结论 在镇静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若选择合适的镇静评估工具并及时评估反馈调整,将会提高重症患者镇静治疗效果及镇静护理水平.应加强对ICU护士的镇静培训,规范镇静护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Ramsay镇静评分法在ICU血液净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ICU收治的血液净化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为应用Ramsay镇静评分法进行镇静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镇静给药护理方案。对照组为靠经验观察进行镇静给药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血液净化的指标:堵管贴壁引血不畅、动脉压报警、脱管、破膜、提前换管时间、患者不配合等,以及镇静药用后并发症发生率如低血压、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结果观察组血液净化不良的各项指标:堵管贴壁引血不畅、动脉压报警、脱管、提前换管时间、患者不配合等发生率较对照组减少(P0.05),镇静药用后并发症发生率如血压下降、呼吸抑制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应用Ramsay镇静评分法监测ICU血液净化患者的镇静效果,可有效减少血液净化并发症的发生率,确保血液净化治疗技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丙泊酚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效果,并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本组50例,机械通气后采用丙泊酚镇静治疗,观察镇静效果达Ramsay氏评分2~4分、动态监测给药前、后和停药时呼吸、循环参数的变化,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丙泊酚镇静治疗后起效快,用药后血压、心率逐渐稳定;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亦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丙泊酚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安全有效,便于监护和护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镇静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机械通气的患者49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3例,常规应用负荷剂量芬太尼、咪唑安定后持续静脉泵注维持镇静;B组,26例,行目标镇静,用药同A组,每2小时进行镇静深度评价,调整药物泵入剂量,维持Ramsay评分2~4分.并每日唤醒,在唤醒前2 h改用异丙酚持续静脉泵入.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外周血人白细胞Ⅱ类抗原(HLA-DR)和淋巴细胞亚群(CD4/CD8)、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结果 B组患者治疗后HLA-DR水平较A组增高,TNF、IL-8水平则低于A组(P<0.05).结论 目标镇静治疗可减少镇静药物的用量,降低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14.
脑电双频指数(BIS)是一种测量患者镇静深度以及大脑清醒度的新型指标,在意识状态评估方面其具有准确、快速、全面的优点。本文介绍BIS评分在ICU患者药学监护(包括ICU中机械通气镇静监控、脑损伤程度及预后评级以及脑死亡、心脑复苏患者预后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右美托咪定及丙泊酚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需要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丙泊酚组(P组),各20例。右美托咪定组(D 组)给予负荷剂量1μg/kg,维持剂量0.2~0.7μg·kg-1·min-1。丙泊酚组(P组)给予负荷剂量1~3mg/kg,维持剂量0.5~4.0mg·kg-1·min-1镇静。机械通气后24h内,两组患者均每2h记录一次BIS值,随后立即进行RASS评分;同时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后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以RASS评分<-3分为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确定两组药物镇静适度时所对应的最适BIS 值。结果两组患者BIS与RASS评分均具有较好相关性,其中右美托咪定组的相关性较丙泊酚组差。右美托咪定组患者的最佳BIS截断值为58.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29、0.872;丙泊酚组患者的最佳BIS截断值为63.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87、0.875。两组患者镇静后的生命体征均较镇静前平稳。结论 BIS 可用于监测右美托咪定的镇静深度,但准确性较其监测丙泊酚的镇静深度差,在相同等级的RASS评分下,应用右美托咪定镇静的BIS值偏低。  相似文献   

16.
182例机械通气患者Ramsay镇静评分的应用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使用Ramsay镇静评分观察静脉注射咪唑安定,指导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镇静用药.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入住ICU的182例的机械通气患者,按咪唑安定0.1~0.5mg/kg的剂量给予微量推注泵静脉注射,以Ramsay镇静评分评估动态观察24h,观察镇静程度,调节用药.结果 进行Ramsay镇静评分能有助于镇静程度的准确判断,为调节用药提供依据.结论 进行Ramsay镇静评分和结合临床护理观察,能及时获得病人的安全信息,通过每日唤醒计划的实施,减轻镇静药物的依赖性,减少病人的非计划性拔管,减少病人的插管天数从而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引导异丙酚靶控输注辅助椎管内麻醉行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选择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腰-硬联合麻醉并将麻醉平面控制在T6~T8水平,平面固定后先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10μg/ml)再以异丙酚镇静,A组在BIS监测下靶控输注异丙酚;B组异丙酚静脉注射负荷剂量后持续静脉泵注。观察两组麻醉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异丙酚用量、手术时间、术后苏醒时间、输液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手术过程生命体征较稳定,无明显波动,不良反应少;异丙酚用量明显减少,术后苏醒较快(P〈0.05)。结论 BIS引导异丙酚靶控输注辅助椎管内麻醉行腹腔镜手术可精确调控麻醉深度并降低异丙酚用量,减少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罗瑞平 《北方药学》2015,(10):181-182
目的:对盐酸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在ICU机械通气中的镇静效果进行分析,并探讨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在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n=32),其中,对照组应用咪达唑仑镇静,研究组应用盐酸右美托咪定镇静,所有患者实施有效护理.结果:研究组Ramsay评分、达到镇静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ICU机械通气中应用盐酸右美托咪定镇静,能够获得满意的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异丙酚、咪达唑仑及两者联合应用在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的效果进行比较,以寻找较好的镇静治疗方案。方法选择在ICU行机械通气需要镇静的患者69例,随机分3组,每组各23例。异丙酚组(P组),先静注负荷量1~3mg/kg,后微量泵维持0.5~4mg/(kg.h);咪达唑仑组(M组),静注负荷量0.03~0.1mg/kg,后以0.03~0.2mg/(kg.h)的剂量维持;异丙酚+咪达唑仑联合用药组(P+M组),先静注咪达唑仑0.05mg/kg,然后丙泊酚1mg/kg镇静诱导,维持用咪达唑仑0.08mg/(kg.h)+丙泊酚1~2mg/(kg.h),治疗过程中,随时调整药物剂量,以Ramsay镇静评分Ⅲ~Ⅳ级为镇静目标。观察并记录药物起效时间、达到满意镇静深度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遗忘率及镇静前后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RR)、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不良反应及每日治疗费用。结果与M组比较,P+M组在药物起效时间,达到满意镇静深度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苏醒后大多数患者仍呈嗜睡状态,P组较少;在镇静期间,P组有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的情况发生,P+M组进入平衡镇静深度后血流动力学基本保持稳定(P<0.05);P+M组的费用低于P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组、M组、P+M组分别有68%、98%、90%患者产生遗忘。3组均无恶心、呕吐发生。结论 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中异丙酚和咪达唑仑联用可利于两者的协同作用,减少了各自的用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和镇静治疗费用,又达到同样的镇静深度,是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孔颖 《安徽医药》2013,(7):1257-1258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效果及护理。方法选择60例在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镇静,观察镇静后两组的Ramsay评分,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停药后唤醒时间,比较两组呼吸频率下降、心动过缓、低血压、谵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Ramsay评分在2~4分的多于对照组,停药后唤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更高,但呼吸频率下降及谵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低血压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在ICU机械通气中的镇静效果良好,综合护理可有效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