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研究能否用阴道口部位标本代替宫颈标本检测沙眼衣原体(CT)。方法:分别用PCR法和立明法(Clearview)对231例性病高危人群的宫颈拭子、阴道口拭子及尿液标本进行检测。结果:以6种检测方法中任何2种结果同时阳性为金标准,宫颈拭子、阴道口拭子及尿液3种标本PCR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6.8%和99.48%,84.2%和100%,63.2%和99.48%;立明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1.6%和100%,47.4%和100%,10.5%和100%。结论:对女性CT检测可以用阴道口拭子代替其它部位标本进行PCR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能否用尿沉渣代替尿道拭子检测沙眼衣原体(Ct)。方法:分别用Wellcozyme chlamydia法和PCR法对352例男性无症状的性病高危人群首段尿渣进行Ct检测,两法经尿沉渣、尿道拭子配对研究。结果:以尿道拭子Ct培养为金标准,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0.98%(P<0.05)和100%(P>0.05)、98.04%(P>0.05)和96.68%(P>0.05)。结论:结Ct的检测,用Wellcozyme chlamydia法时,不宜用尿沉渣代替尿道拭子作标本,而用PCR法时,可用尿沉渣代替尿道拭子作标本。  相似文献   

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泌尿生殖道患者尿液解脲脲原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SAT)检测泌尿生殖道患者尿液解脲脲原体(UU),并评价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对140例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拭子和尿液样本,分别采用培养法、SAT进行解脲脲原体检测,检测结果有差异的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拭子进行复测,根据实验结果评估SAT检测尿液UU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40例疑似患者试子培养和尿液SAT检测阳性率均为6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6例培养结果与SAT检测结果不一致,8例培养法阳性、SAT阴性的拭子PCR结果复测阳性;8例培养法阴性、SAT阳性的拭子标本PCR结果4例阴性、4例阳性,结合培养法结果和PCR结果作为“扩大金标准”,得出SAT对尿液检测的敏感性为95.5%、特异性为100%.结论 SAT检测泌尿生殖道患者尿液UU具有取样方便,检测快速、准确等优点,适用于临床实验室泌尿生殖道UU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SAT)检测尿液中沙眼衣原体(CT)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对175例疑似患者生殖道拭子行CT—SAT、PCR检测和沙眼衣原体培养,同时对对应的175份尿液标本行CT—SAT检测。结果SAT对同一患者的拭子标本和尿液标本的检测结果符合率100%。1例淋球菌培养阴性而SAT阳性,2例PCR阳性而SAT阴性。结论SAT技术检测拭子及尿液中的沙眼衣原体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为CT的实验室诊断提供新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时核酸恒温扩增技术(SAT法)在淋病奈瑟菌感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153例疑似淋病奈瑟菌感染的女性患者宫颈分泌物标本采用直接涂片法、分离培养法及SAT法进行淋病奈瑟菌检测,同时对对应的153份尿液标本也进行SAT法的淋病奈瑟菌检测,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淋病奈瑟菌检测中直接涂片法阳性率为31.4%,分离培养法阳性率为47.7%,SAT法阳性率为51.6%,SAT法与分离培养法检测淋病奈瑟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直接涂片法淋病奈瑟菌阳性率较低,与分离培养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分离培养法作为金标准,SAT法的检测敏感性为95.9%(70/73),特异性为88.8%(71/80);采用SAT法对153例患者的拭子标本和尿液标本进行检测,两者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100%。结论 SAT法检测女性宫颈分泌物拭子标本和尿液标本中的淋病奈瑟菌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能有效提高检出率;以尿液代替拭子标本,采样方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连接酶链反应(LCR)检测性病专科门诊男性就诊者尿标本中沙眼衣原体(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取852例患者尿道拭子作CT培养;同时取患者较长时间(2 h以上)不排尿后的首次尿(FVU)标本,用质粒LCR检测CT。对培养法和质粒LCR结果相异的标本,用另一针对CT主要外膜蛋白基因的LCR进行确证,参照“扩大的金标准”来确定检测结果。结果质粒LCR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6%和99.4%,而培养法分别为77.4%和99.5%,前者敏感性高于后者(P<0.001)。在伴或不伴尿道症状的就诊者间LCR敏感性和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LCR是一种既敏感又特异的CT诊断方法。FVU可作为筛检男性CT感染的一种非损伤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FQ-PCR)用于男性不同标本的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gomatis,CT)检测情况.方法:用Gene Amp 5700型荧光定量PCR仪对3 440例尿道拭子、前列腺液、精液、尿液等4种标本进行CT检测.结果:共检出CT阳性者483例,占14.04%;其中尿道拭子阳性466例,占该类标本14.4%;前列腺液阳性9例,占该类标本14.5%;精液阳性5例,占该类标本4.7%;尿液阳性3例,占该类标本7.7%.PCR定量:1.08×103 Copy/ml~1.5×109 Copy/ml.结论:尿道拭子、前列腺液标本检出CT阳性率最高,其次为尿液、精液.  相似文献   

8.
钟红 《中外医疗》2010,29(25):54-54
目的对男性不育患者和正常生育男性的精液、尿道拭子和尿液3种不同的标本,同时进行沙眼衣原体(CT)的检测,以探讨CT感染与男性不育的关系以及不同标本的CT阳性率。方法 150例男性不育患者,100名正常生育男性的精液、尿道拭子和尿液标本离心,用常规碱裂解法提取CT-DNA。各反应管放入PE5700自动荧光检测仪,按下列条件扩增:93度2min预变性,然后按93度45s,55度2min扩增,共做40个循环。结果男性不育患者的精液、尿道拭子和尿液标本的CT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生育男性。精液和尿道拭子这2种标本的CT阳性率明显高于尿液标本的CT阳性率。结论 3种不同标本的CT阳性率最高的是精液,其次是尿道拭子,不宜用尿液标本代替精液和尿道拭子进行CT检测。CT感染已成为不孕不育的主要病因之一,对于不育症患者进行CT的监测对防治不育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PCR)从尿道炎患者尿液中检测沙眼衣原体感染 ,并与细胞培养法及ELISA法相比较 ,以期建立灵敏特异、无创伤性沙眼衣原体DNA诊断技术。方法 :收集患者就诊时初段尿 ,提取尿液沉渣DNA ,PCR法检测沙眼衣原体核酸 ;尿道拭子标本作细胞分离培养 (CC) ;取患者血清作ELISA检测抗体。结果 :采用PCR从尿道炎患者尿液样本中检测到沙眼衣原体DNA ,1 34份尿液样本 ,32份阳性 ,阳性率为 2 3.9%;尿道拭子标本 ,细胞培养阳性率为 2 2 .4 %( 30 /1 34) ;ELISA法检测血清阳性率为 1 7.9%( 2 4 /1 34)。以细胞培养法结果为金标准 ,PCR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1 0 0 %和 98.0 %;ELISA法则为 73.3 %和 98.0 %。三种方法相比较 ,PCR法和CC法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两者与ELISA法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以尿液为样本 ,采用PCR法检测尿道炎患者沙眼衣原体DNA是一种灵敏特异、无创伤性检测手段 ,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LCR与PCR在检测解脲支原体(UU)泌尿生殖感染中的临床意义与差别,方法:用LCR法与PCR法对232份临床病历进行检测UU,其中201份来源于男性尿道拭子和女性宫颈拭子,对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LCR检测法检测232份标本,UU阳性率为29%(69/232),PCR法检测232份标本,阳性率为23%(55/232。LCR与PCR检测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LCR用于临床男性尿道拭子和女性宫颈拭子在诊断泌尿生殖感染中有极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研究方法LiPA(Line Probe Assay)分析VacA等位基因的表达,了解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理的理解。方法从三个不同城市87位进行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提取DNA,用LiPA方法分析VacA等位基因。结果(1)87位患者以sic(88.5%)和m2a(63.2%)分布为主,未发现s1b和s2;(2)混合菌株感染率为41.4%,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其中上海的混合感染率最高(62.5%),与北京(41.0%)和南宁(20.8%)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北京、海、南京三个不同城市s1、m等位基因亚型分布率存在差异;(4)溃疡病和非溃疡病患者m1和m2的分布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多重菌株感染率较高,不同的m基因型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浅谈影响放疗摆位精度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以经验交流的方式,阐述影响放疗摆位精度的各种相关因素,以最大努力去消除或减少放疗摆位误差,提高放疗摆位的精度,同时达到与放疗界其他同行的共勉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77-79
目的探讨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在2010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73例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治疗,对患者术区肿胀消退、术后伤口感染、伤口愈合、牙龈再附着、术后复发、骨质改建、骨质修复等情况随访观察。结果 73例患者术后肿胀消退时间为1~4 d。7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伤口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牙龈再附着情况好,术后均未见复发。术后未见并发症。骨质改建效果好,骨质修复的效果因影像学资料过少,缺乏客观依据,暂不下有效结论。结论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
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动态观察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用2--3kg新西兰大白兔64只,分为2大组,快速扩张组和常规扩张组,每组32只,每大组再分为4组,为扩张完成后即时、1周、12周、24周组。每组8只,其中4只为实验组,另4只植入扩张器不扩张作为对照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皮扩张后经历--由扩张刺激引起的创伤至完全修复的过程。扩张后即时真皮中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功能由静止转向活跃,胶原纤维碎裂成片,弹力纤维部分断裂,炎症细胞浸润;扩张后1周常规扩张组基底膜连续性基本恢复。显示成纤维细胞合成功能活跃。扩张后12周、24周,成纤维细胞趋于稳定、形态狭长,部分胶原排列紊乱,部分有似癜痕样改变。结论:扩张刺激可致兔皮肤创伤。扩张后真皮不可完全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芹黄素对大鼠缺血视网膜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30只Long-Evans大鼠用动脉结扎法造成视网膜缺血模型,其中治疗组20只腹腔注射芹黄素,对照组10只注射溶媒二甲基亚酚。用视觉电生理仪检查视网膜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芹黄素治疗组视网膜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芹黄素能促进大鼠缺血视网膜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总结该院1999年-2001年间收治的十二指肠损伤7例临床经验。结果:合并其他腹部脏器损伤86%(6/7),单纯十二指肠损伤14%(1/7)。损伤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为多占71%(5/7),水平部和球部各占14%(1/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2/7)、病死率14%(1/7)。结论:掌握十二指肠损伤的特点,早诊断、早手术、术中认真探查,掌握好检查指征,选择合理恰当术式,加强术后管理,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变化率的测定对细菌性肺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细菌性肺炎患者72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有效组)47例和治疗无效组(无效组)25例,对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中的降钙素酶原变化及影响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组治疗后3天及治疗后7天的降钙素酶原显著低于无效组的患者(P<0.05);年龄>65岁、心功能≥3级、COPD、糖尿病、肺部双侧受累(X线示)、菌血症、感染性休克和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肺部双侧受累、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及心功能≥3级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测定降钙素原变化率对细菌性肺炎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