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病人98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2例,应用传统开放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46例,应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病人的术后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1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2组病人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和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矢状面后凸Cobb角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病人术后疗效肯定,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疼痛轻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体位手法复位联合经皮置钉内固定术与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病人,其中微创组治疗43例患者采用体位手法复位联合经皮置钉内固定术,开放组治疗40例患者采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两组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初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开放组(均P<0.05);微创组术中X线暴露次数显著多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术后3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开放组(均P<0.05);两组术后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与同组术前相比较,Cobb角显著减小、椎体前缘高度显著增高(均P<0.05),但两组间术后Cobb角恢复值和丢失值,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和丢失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住院费用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够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但体位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骨折疗效。方法:以58例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实验组患者采用经皮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分别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侧位X片测量后凸畸形角度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畸形角度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机体功能恢复快,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蒋海波 《中国医疗前沿》2013,(13):45-45,110
目的观察胸腰段骨折伴发脊髓损伤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的疗效。方法36例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分别于手术前后测量患者椎体前缘、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和神经功能损伤分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和后缘高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后凸Cobb角较治疗前有明显缩小,(P <0.05);神经损伤分级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对恢复胸腰段骨折患者的脊椎形态、实现固定、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脊髓损伤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和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67例单椎体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行跨伤椎的4钉固定术(4钉组)45例,附加经伤椎椎弓根固定的6钉固定术(6钉组)22例。随访6~43个月,平均随访12.6个月。对比2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等方面及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矢状位Cobb角、内固定失败率、术后并发症。结果2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除术后伤口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前、后缘高度、矢状位Cobb's角、伤椎后凸角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6钉组的伤椎前缘、后缘术后高度及随访期间均优于4钉组(P<0.05)。4钉组固定术后过度撑开致术后后凸加重发生率为8.9%,退钉发生率为3.3%,6钉组无上述情况。2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传统跨伤椎固定能更好矫正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且能够较好维持矫正效果,且对患者手术创伤与传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编号末位数字奇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且未选后路入路,观察组行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2组患者术后损伤椎体前后缘高度恢复、Cobb′s角矫正、椎管截面积改善及脊髓神经损伤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2组损伤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s角、椎管截面积及脊髓神经损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且术后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肯定,不仅固定可靠,且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技术在单节段、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中应用的疗效。方法:选取36例单节段、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经皮椎弓根钉固定组和开放椎弓根钉固定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情况。结果:36例患者获得12~18个月随访(平均14.3个月),微创组出血量较开放组明显减少,术后1周VAS评分、ODI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开放组(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伤椎置钉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脊柱外科应用伤椎置钉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44例,对比术前、术后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X线侧位片上伤椎前缘高度/伤椎相邻上下两椎体前缘高度的平均值)及脊柱后凸Cobb角;记录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改变。结果随访时间为1~4年,平均1.8年。术后3 d伤椎前缘压缩为93.4%,与术前的46.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 Cobbs角为5.2°,与术前的3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3例有1~3级神经功能改善。结论伤椎置钉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可以恢复伤椎高度及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结合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0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6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 B组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A组在B组基础上联合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于术前﹑术后3个月记录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其胸腰部功能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术前患者Cobb角为20°左右,术后患者降至1~6°;术前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为40%左右,术后降至2%~10%之间;术前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为10%左右,术后降至1%~5%之间。组间比较,术后A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明显低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结合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陈贵  贺加明 《陕西医学杂志》2013,42(8):1042-1043
目的:探讨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3例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并与43例常规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患者术后肌肉受损指标肌酸激酶变化情况、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及复位丢失率和术前术后相关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肌酸激酶水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天开始,两组患者肌酸激酶水平均较术后第1天显著下降,且微创组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0天肌酸激酶水平均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术后微创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显著大于开放组(P?0.05);后凸Cobb角显著小于开放组(P?0.05);复位丢失率则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开放组(P?0.05);术中出血显著少于开放组(P?0.05);术后下床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显著快于开放组(P?0.05)。结论:在C臂引导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对于开放手术,具有术中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T_(10)~L_3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无神经损伤T_(10)~L_3胸腰椎骨折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行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切口长度、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统计两组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s角。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用时、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随访,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s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比,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T_(10)~L_3胸腰椎骨折可缩短手术用时和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小,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轻,且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与后凸Cobb’s角与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研究单轴与多轴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 ~ 2010年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经过纳入及排除标准,分为A组(单轴螺钉组)49例和B组(多轴螺钉组)24例,对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X线片的后凸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两组间在后凸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3个观察指标在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3个观察点无显著性差异.A、B各组中各观察指标两两相比,后凸角、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与术后即刻、术前与末次随访差异有显著性,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差异无显著性,椎体后缘高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多轴椎弓根螺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可以与单轴螺钉达到相似的临床效果,可以矫正脊柱后凸,恢复椎体前缘高度,并维持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过伸牵引弹性按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与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手术创伤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胸腰椎骨折病人的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过伸牵引弹性按压联合经皮置钉组(经皮置钉组)24例和传统切开组22例,观察指标包括:椎体前缘高度变化、Cobb角变化、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疼痛等级评分法(VAS)评分、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经皮置钉组病人与传统切开组病人相比,其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相对减少(P<0.05);2组病人术后的矢状面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降低(P<0.05);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均升高(P<0.05);术后1周、6个月VAS评分较术前均降低(P<0.05)。但术后6个月,经皮置钉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传统切开组低(P<0.05),术后JOA评分较传统切开组高(P<0.05)。结论:过伸牵引弹性按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肯定,具有创伤小、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1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71)和对照组(n=79),观察组给予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给予开放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体高度和后凸Cobb角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肉剥离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周VAS和OD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6个月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切口小、出血少、伤口疼痛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36例,其中15例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21例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相关指标、疼痛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6~18个月)。微创组与开放组比较,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但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切口引流量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术前与术后胸腰椎骨折处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骨折椎体前缘高度的恢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皮微创组术后骨折处后凸畸形的矫正、骨折椎前缘高度的恢复程度与开放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经皮微创与开放组在畸形矫正度丢失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微创组术后恢复更快,疼痛更轻,创伤更小。结论: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经皮微创组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骨折复位效果良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王峰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9):68-70
目的观察后路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住院治疗的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采取后路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的术前及术后、随访12个月结束时伤椎前缘后缘高度压缩率、后凸Cobb角及ODI及SF-36、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伤椎前缘后缘高度压缩率、后凸Cobb角较术前比较明显改变,且随访结束,所有患者前缘后缘高度压缩率、后凸Cobb角与术后比较未见明显变化。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结束的ODI及SF-36、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脊柱功能,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胸腰椎骨折患者采取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胸腰椎骨折病例。分为传统手术组与微创手术组,每组各为30例。对比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后凸Cobb角变化、椎体前缘高度、术后VAS评分。结果微创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均有显著差异。术前、术后矢状位后凸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2组患者术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经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术后VAS评分:微创组(4.42±1.12)分,开放组(6.21±0.6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单纯椎体压缩、无需减压的爆裂骨折实施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效果明显,经皮微创手术在有效恢复椎体后凸角度及高度情况下,亦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疼痛度,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及近期随访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11月许昌市中医院收治的56例胸腰椎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6个月随访其椎体前后缘高度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提高治疗效果,防止其椎体高度丢失,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内乡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开放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经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其他手术相关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4.01±0.35)°比(5.48±0.59)°],伤椎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96.54±2.74)%比(90.47±3.39)%],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8.47±1.36)d比(12.58±2.64)d],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98.73±24.25)ml比(212.35±34.0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用于胸腰椎骨折患者,有利于患者椎体高度的恢复,缩短治疗时间,加快患者术后身心康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传统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与附加伤椎置钉并椎体内植骨椎弓根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胸腰椎不稳定骨折45例,A组24例,行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B组21例,予传统后路手术附加伤椎置钉并椎体内植骨.比较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改变、榷管占位面积、神经功能、融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等指标.结果 随访8~19个月,平均11.1个月.两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丢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管面积改善值、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内固定失效、融合情况、腰背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典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与附加伤椎置钉并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术都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但后者可有效重建椎体结构,增强脊柱稳定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尤其对复位困难的椎体骨折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