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冯友兰的天地境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地境界是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最高境界,它既有"真"的意蕴、"价值"的意义,还有终极关怀的作用.天地境界在去除利害之束缚、消除有无、动静、内外之分别的基础上.达到超死生、齐凡圣的境界.天地境界的旨归在于给人类以终极意义上的关怀,这对于建立个体人格、建构精神家园无疑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与其说王维、李白、杜甫的诗歌创作代表的是唐诗的三种不同风格,毋宁说是分别代表了佛、道、儒三家不同的人生智慧和人生态度。从他们创造的山水意境中,也能发现这一点。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剧烈冲突,诗人们或消极避世麻醉自我,或积极人世又痛苦不堪,仁既不成,隐又不遂,只有如王维者才能即世超越、仕隐俱安。从他跃动无声、喧寂—如的山水诗画中,似乎能感受到诗人情见双泯、生灭自然的禅观,似乎能读懂诗人即世超越、得失无碍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禅宗文化是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禅宗蕴藏的博大精神和深广智慧的内涵基础上,探讨禅宗文化顺应生命的本然,进入觉悟的人生境界,追求自我解脱或拯救,充满人文关怀与维护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指出禅宗在心理调适中的独特作用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医家在"医乃仁术"的职业认同下,以儒家忠恕之道为基本路径,建构起了以"行忠恕而施仁术"为宗旨的医学职业精神,支撑着传统医德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行忠恕而施仁术"也是当代医学职业精神的历史与文化根脉,对理解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和培育医学职业精神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孙思邈是唐代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素有"药王"之称,被后世医家奉为医神。孙思邈曾行医80余年,撰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医学名著。他精通道、佛之学,广集医、道、儒诸家养生之说。在他的著作中关于如何养生保健、祛病强身、延缓衰老等问题都有着丰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流 ,兼容佛、道为一体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曾经道家、儒学、佛家三家并立 ,后老子、庄子吸收部分儒学文化 ,演变为玄学思想 ,即新道家。可以说道家创始于老子 ,成立于庄子。道家的特征是虚无缥缈 ,不同于春秋前上层阶级务实的儒家。道家为不得世的知识分子以精神寄托演变为政治权术、军事及养生之道 ,它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仅次于儒家。鲁迅曾说过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 ,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 ,而…  相似文献   

7.
当代人类社会所出现的诸多困境和挑战,归根到底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问题,即人类陷入了精神危机,受工具理性支配的学校所培养的只是“单向度的人”,这样的人,极可能是失落精神幸福的人。因此,必须重视教育导向人生精神幸福的现实意义,明确教育是个体精神至善、至上的成长过程,在教育中将人生目的导向于求乐避苦,导向于审美以形成人生美好心境;着眼于教育主体尤其是教师的自我实现,努力实现教育过程所具有的自足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导向人生的精神幸福。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奠基时期,也是我国文人积极人生观建构的一个重要阶级。本文拟对魏晋文士的进取意识——“三不朽”精神及其产生根源作一试探。不当之处,祈望行家指正。魏晋文人追求人生价值的进取意识,大抵体现在三方面:一日立功。东汉末年,由于动荡变乱的严酷现实和大族争雄的政治需要,首先迫在眉睫的是政治和思想的探索,而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的现实,又把怎样对待人生的问题急  相似文献   

9.
朱燕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1):160-160
口腔专科护理人员要明确知道医学既是自然科学,也是人文科学。一个称职的医务人员同时也应是精神家园的守护者。在强调技术进步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提升人员素养和境界,探索卫生文化建设新路。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把“大医精诚”、“上善若水”、“医者仁术”等传统医德精神发扬光大,使“真、善、美”成为每位医务人员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传统修身理论的现代转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它要求人们在批判地继承儒家传统修身思想的基础上。自觉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和促使行为方式科学化,对培育和谐社会的“精神气质”和更新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意识范式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定意义上回答了现代人“应当怎样生活、为什么这样生活”的问题。具体来说,儒家传统修身理论的现代转化向度体现在:目标上由强调维护社会秩序到追寻自由个性,路径上由依赖“内求诸己”的抽象活动到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实践,功能上从片面求善到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价值取向上从义高于利到坚持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11.
教室文化的建设与学生健康审美观的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要抓好教室文化的建设,让学生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之中,陶冶情操,追求美好人生, 丰富精神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去恶扬善,符合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  相似文献   

12.
清净修持既是佛教净土宗倡导往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乘法门,也是道教证得神仙慧果的方便手段,尽管佛道两家的宗教依归大异其趣,而且修持的具体内容也各不相同,但在传统养生学看来却大有异曲同工之妙,有许多非常值得肯定和借鉴的地方。因此,分析二者的价值和特点,总结其经验与教训,对于丰富传统养生学的研究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理论有着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色彩,中华民族的"贵生"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其思想内涵有诸多相通之处。从"生生之道""生生之气""生生之具""生生之效"四个层面比较分析《黄帝内经》与儒道佛思想对生命哲学的认识,发现其思想内涵之间有着极大的相关性与统一性。四者都提出要尊重天地规律与秩序地"循生生之道",以"气"为生命基础,"培生生之气",并且以平衡观作为方法论,运用"生生之具"最后达到"收生生之效",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理想追求。比较分析《黄帝内经》生命哲学与儒道佛思想共性,对于促进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加快实现"以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今是日显世界性道德滑坡、急功近利的时代,以金钱为轴心的价值观大行其道。何以救世?有人提出宏扬东方文化,也就是以孔圣为宗的儒学。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文化应该是儒释道一源三流的中华文明为核心的诸子百家,儒道为主体吸收外来的佛学,直至将其本土化后,形成了一源三流,更多强调的是做人,提到做人就离不开做事。因此,以阐述儒释道关乎"道"之本旨,着眼于求同。也就是三者在心学方面关乎做人做事的共性,进而规范我们的核心价值观。"道"作为孔儒"内圣"学说之本旨,一直是孔周以降诸子争论的焦点。对于道之内涵诸子皆有发挥,然多源于孔而又别于孔。通过剖析儒学论道的思想,结合学科特点,领悟做人治学之道。提出:以孔儒思想为宗,重点学习新儒学的论著;兼读佛老;理解法家之学,取其优质相互融通。以非杂而求其用,用必获益有效的思想作为做人治学之指南。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薛伯寿教授讲话整理而成,薛伯寿教授殷切期望学生坚持走大医精诚、德艺双馨之路,强调要不断积累,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并重视古文化修养,在努力钻研业务的同时,淡泊名利,不断减少功利心,始终保持赤子之心,追求“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境界,诊治疾病“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提出欲成大医须研读《易经》《道德经》,须顺应天地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要效法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地长养万物而不求回报;要真正领悟治病容易治人难,应明白,人生天地之间,处于社会之中,生活在家庭之内,风土人情,物候物产各有不同,体质秉性差异不少,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不能单单只治病不见人;须善治外感热病,尤其传染病,应融会贯通“伤寒”“温病”“温疫”学说,对于中医各家学说,不要有门户之见。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教育工作在"以人为本"的方针指导下正逐步强调关注人的感受,具体到德育方面就是要求关注大学生的幸福感。本文试从医学生的特点出发,探讨了对医学生幸福教育实施的意义、困境和培养途径,帮助医学生通过积极的方式获得的幸福,构建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17.
养生,又称摄生。养,即保养、调养、护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1]。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的变化规律,强调顺应自然,合理的安排生活方式,以求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目的,通过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达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病后防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的人生轨迹,为后辈为医者成才提供借鉴。方法通过请教郭老先生、走访郭老先生的同事、学生、亲人、同乡、患者及其有关领导,诊疗过程的参与,病例、荣誉证书等史料阅读等形式,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郭老先生个性特征的形成与其遗传、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受到的学习、教育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他的人生轨迹主要表现在精研医籍、熟读记诵,持之以恒、以勤补拙,博学笃行、注重实践,中西互补、法古创新,善于总结、耕笔不歇的治学之道;医心仁慈、恩泽众患,不分地位、一视同仁,仁心所系、患者至上,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医风正派、淡泊名利的做人之道;人品优先、诚实守信,自我反思、敢于认错,敬业之心、执着永恒,谦逊做人、从不自满,勿占便宜、吃亏是福的为医之道;要做学问、先应立德,有问即答,多不密藏的授业之道;饮食、良好生活习惯、运动、心理调节的养生之道五个方面。结论郭诚杰大师的人生轨迹是他所特有的治学、做人、为医、授业、养生"五道"的综合体现,为我们的人生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乐"与"道"、"乐"与"仁"的关系表达了先秦儒道两家乐论的两种不同路径和态势,并奠定了中国古代艺术哲学的理论品格.早期道家以"道"为本体,"乐"是近乎"道"的"大音"、"天乐".老子以"虚静"的方式把握"大音";庄子"天乐"的把握,在于"心斋"的建立和"至人"这一理想人格的构建.早期儒家的"仁"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孔子的"仁"是各种道德品性的精神基础,被升华为一种世界观,一种精神境界;以"养心""尽心"来完善主体道德人格的建构,孟子在"仁政"的基础上提出"仁声",并将"仁声"扩展到"与民同乐",实现政治伦理和艺术感化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儒家境界是儒家哲学的根本特征。儒家思想认为,人是超越性的存在、创造性的存在、意义性的存在。这一根本导向,是儒家对智慧人生、审美人生和意义人生的建构,反映了儒家境界对人的生命存在的关注和对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在精神健康成为人类健康主题的当今社会,儒家境界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